美利坚战略忽悠局 第222章

作者:老老王

 但现在,美爹撤了,乌塔堡机场丢了,皇家空军也快垮了,泰国拉玛王朝的末日也似乎就要降临。

 并且,如今统治泰国的君主,刚好传到了拉玛九世……

 ——“夺我王位者,九世而亡!”统治泰国的前一个王朝,吞武里王朝的郑信大帝,在被拉玛一世害死前的诅咒,随后几天里被全泰国的人不住地念叨,每个人似乎都预感到了天翻地覆的时代就要来临。

 2月25日,在距离首都曼谷一百多公里的巴真府,泰国第一军区的八万首都卫戍部队,跟深入国土的四万越军展开决战。虽然是以多打少,但泰军防线还是很快就处处险象环生。尽管美国从菲律宾、关岛和新加坡不断起飞战略轰炸机,轰击越军的阵地和补给线,也无法挽救泰军的颓势。

 绝望的国防部长和拉玛九世国王,一再向周边的第二、三、四军区求援,却没能叫来一兵一卒。

 因为,如今的泰国其实是个藩镇割据的半封建国家,宛如中国的晚唐。各地泰军都具有很强的「军阀」特征。平时固然可以一团和气,但真到了要命的时候,军阀们就习惯于拥兵自重,坐观成败了。

 最后,还是CIA特工想办法说动了王宝将军的苗族雇佣兵,让他带着这一万多名流亡泰国的「客兵」前往曼谷「勤王」。但遗憾的是,王宝的苗兵还是来迟了一步。当他抵达曼谷时,巴真府防线已经崩溃了。

 雪上加霜的是,在得知巴真府战役惨败,越军即将杀进曼谷的时候,王宝将军非但没有就地布防,组织首都保卫战。反而跟前线逃回来的泰国溃兵一起,在曼谷纵兵大掠,带领苗兵抢劫了银行和王宫。

 一时间,曼谷街头枪声乱响,子弹横飞,各路乱兵纷纷抢在越军入城之前,就自己动手筹起了遣散费。

 极度的混乱之中,曼谷的泰国中央政府彻底瓦解,泰王拉玛九世带着嫔妃仓皇逃出宫殿,不知所踪。

 接下来,抢完了曼谷的王宝,也没有妄想在这里扎根立足,而是拉着几百车的金银财宝,带着他那些已经抢得盆满钵翻的苗族雇佣兵,迅速撤退出城,重新回到了泰国西北部的山区里。临走前,王宝还下令放了一把大火,将一座燃烧着的曼谷,留给了打着红旗赶来的越共军队和泰共游击队……

 3月16日,曼谷王宫废墟的门前升起了红旗。泰共总书记巴颂·翁威瓦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胜利宣言。

 而目瞪口呆的威斯特摩兰将军和艾布拉姆斯将军。在互相指责甩锅了一番之后,也只能捏着鼻子调兵遣将,让已经在印尼蹂躏弱鸡爽了几个月的美国大兵,又重新回到越战的噩梦泥潭之中。

 片,一边对同样咀嚼着火腿蛋的菲里吐槽说。

 嗯,尽管是美国领事馆的晚餐,但以基辛格的身份,他在这个远离「文明世界」的地方也很少能吃得上牛排——虽然二十一世纪的人说起西餐,往往就想到红酒和牛排。但在那个冷藏技术和物流冷链还不那么发达的年代,耐储存的红酒还不太稀罕。但想要在偏远地区吃上一顿牛排,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西餐厅,除非是在首都的顶流西餐厅。否则平时能供应的也就是火腿蛋而已。因为火腿容易保存,而鸡蛋则哪里都搞得到。想要吃个牛排,通常还得下定金提前预定才行。

 当然,如果是牛肉罐头的话,基本就是哪儿都有了,只是这口味嘛,跟真正的牛排肯定是天壤之别。

 “在泰国战场崩盘的过程中,艾布拉姆斯将军并不是什么都没做。但他终究是驻越美军司令,不是驻泰美军司令,能够支援泰国战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菲里如此解释说。

 “所以就只是打发了两拨韩国人去泰国送人头?真是太敷衍了。”基辛格摇了摇头。

 事实上,在乌塔堡机场陷落,泰国战场制空权易手之后,艾布拉姆斯将军就已经意识到局势不妙了。

 但他同样也很清楚,在泰军战线已经崩溃,越共倾巢出动的情况下,泰国战场必然会变成绞肉机一样的血肉磨坊。如果想要挽救败局,就得让援军独力抗线和填坑,付出的伤亡数量势必大到难以想象。

 而且,由于泰国战场距离南越太远,超出了美军直升机的作战范围。鉴于美国大兵的命比较金贵,所以,手头兵力捉襟见肘的艾布拉姆斯将军,决定拿盟友去填坑。

 他先出动了1500名韩国伞兵,空投到乌塔堡附近,又派遣2000名韩国海军陆战队登陆夹击。

 如果袭击乌塔堡的只是一些游击队或临时倒戈的乌合之众,凭着这样的兵力,马马虎虎也能夺回了。

 但问题是,此时的乌塔堡战场上,实际上已经聚集了越军三个师和红色高棉的五个大队,总兵力超过35000人,正准备攻击泰国最大的海军基地梭桃邑(乌塔堡和梭桃邑相距很近,只隔了大概二三十公里)。

 更别提,北越还下了血本,把刚刚训练出来的己方空军,转场部署到了乌塔堡机场,投入泰国攻略中。

 并且,根据某个不太确定的消息,苏联人也派遣他们的空军「志愿飞行员」来到东南亚,协助越南参加空战,甚至有一些勇士干脆直接转场到了乌塔堡,开着各式飞机对泰国人丢炸弹。就像当年那些在朝鲜战争中撑起「米格走廊」,让新中国「在一夜之间有了一支强大空军」的苏联飞行员一样。

 至于这究竟是克里姆林宫的集体意志,还是下面某个或某些人的自作主张,那就只有天晓得了。

 没办法,从沙俄时代开始,俄国的地方长官和将军们,就一直有着下克上的独走传统。富有冒险家精神的俄国总督们,素来都非常喜欢擅自搞军事冲突,然后让沙皇来擦屁股。即使到了苏联时期,这种情况也没有改变。哪怕经历了钢铁慈父的大清洗,苏联军人和地方党政机关依旧很喜欢给克里姆林宫制造惊喜。

 比如在中苏关系急速恶化的勃列日涅夫时代,北京之所以一直误以为莫斯科吃饱了饭没事干,在北方陈兵百万要威胁自己,很大程度上也是那些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将军们,为了立功而各种擅自独走搞摩擦,以及放出夸张的假消息,外加克里姆林宫那边捏着鼻子假装无事发生,而在互相误判之下惹出来的祸。

 但从好的方面来说,因为这样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和莽撞的行动力,让俄国人看上去始终很乐意帮助自己的同志和小兄弟——有时候是支援「无产阶级兄弟」,有时候是拯救「斯拉夫人同胞」。

 如今恰逢三百万人的印尼共覆灭,世界第三大红色政党消亡,让国际共运和社会主义阵营惨遭重创。鉴于此,为了显示北极熊还没变成瘟熊,苏联人企图在泰国这边报复回来,也是很合理的反制措施。

 ——这象征了整个东方阵营的团结与协作!

 结果,这支强大的红色联军还没对梭桃邑展开攻势,就有韩国人先来送死,自然是笑纳人头不提。

 接下来的梭桃邑之战,泰国海军一如既往地发挥稳定,来了个「误听消息而逃」的「下勇」之举——他们把三万多越军跟三千多韩国人的厮杀,当成是越军发动总攻击的前兆!

 于是,泰国海军高层纷纷坐船逃走,底层水兵则忙着夺船造反,最后让越军兵不血刃地打了进来。

 这下可好,随着梭桃邑的易帜,泰国皇家军队不仅丢了制空权,连制海权都没了。

 并且又有数百名来不及逃跑的美国人,在梭桃邑沦为俘虏,其中很多还是从乌塔堡机场逃过来的。

 此时已是3月上旬,眼看着泰国

 战局崩坏到这地步,认为大势难挡的艾布拉姆斯将军,只能尝试组织一场曼谷大撤退,企图把泰国高层人员和一部分军队撤出来,到湄南河以西地区组织纵深防御。

 结果偏偏又遇上了苗兵作乱,王宝将军带着他麾下的穷鬼们在曼谷纵兵大掠,抢在越共之前捣毁了泰国的中央政府,导致美军就连撤退工作都没法好好搞,只能勉强把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营救出来了事。

 与此同时,在东边的南越战场,西贡的红色南越政权,也对美军和「伪军」占领下的大叨、藩朗、芽庄等地发动了多路突击,一支越共突击队甚至杀到了金兰湾,炸毁了一艘停泊的美国航母。

 在这种自家辖区尚不安稳的情况下。对于千里之外的泰国战场,艾布拉姆斯将军也只能帮到这里了。

 “那么,新加坡的威斯特摩兰将军呢?他麾下可是有着二十多万精锐野战部队。”

 基辛格博士又继续说,“为什么直到现在,曼谷都陷落了,泰国的国王都失踪了,他才派出这些年已经被打残两次的陆战一师去泰国救场呢?这一个师能顶什么用?怎么看都像是很敷衍的样子啊?”

 “如果不是曼谷陷落了的话,威斯特摩兰将军恐怕连陆战一师都不太愿意派回去呢!”

 菲里对基辛格博士抖出了一点儿内幕,“印度尼西亚被我军和我们的澳洲盟友肢解成了一堆碎片,这个国家其实到处都在打仗,行省和行省打仗,部落和部落打仗,家族和家族打仗,雅加达的那个军政府自己也在打仗,所有人都说自己是美国的朋友。但在抢劫美国资产的时候也从来不客气。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应付各地不断爆发的低烈度治安战,威斯特摩兰将军其实没多少富余的兵力。

 更何况,除了印尼这边之外,马来西亚的局势也不太稳定,马共游击队最近在吉打州、霹雳州、吉兰丹州闹得挺凶。东马的砂拉越和沙巴一直在闹分裂,新加坡明明不想独立,却硬是被马来西亚踢了出去。

 再加上泰国最南端的北大年地区,这会儿也在趁乱闹独立……整个南洋都乱成一锅粥啦!

 所以,就算不理会泰国那边的烂摊子,威斯特摩兰将军的四周,也有的是仗要打啊!”

 第357章、大南洋战争全面爆发!(下)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马来西亚的东部和西部,从来都是互不统属。

 从来没有哪个古代政权,曾经跨越浩瀚的海洋,同时统治过马来半岛和婆罗洲。

 ——同时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有地盘的古代政权,倒是曾经出现过几个。比如满者伯夷和三佛齐,但这些古代的东南亚强国,都看不上婆罗洲:因为这地方太穷太落后了!

 古代的马来人看待世界第三大岛婆罗洲的感觉,大约就跟中国人看待西伯利亚的感觉差不多。

 当然,这并不是说婆罗洲或者加里曼丹岛,就是一片蛮荒之地。这里同样有古文明——婆罗洲的北部,在历史上曾经是文莱的领土,当时称之为渤泥国,早在唐朝就已经建立,全盛时曾经统治过大半个婆罗洲。

 后来,渤泥国慢慢衰落,版图日渐削减。在婆罗洲东部崛起了苏禄国,在婆罗洲西南部则出现了戴燕、兰芳等一系列华人小国。但已经改名文莱的渤泥国,依旧基本控制着婆罗洲的北部。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现代「东马来西亚」的砂拉越和沙巴,都依然会是文莱的领土。但问题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残酷世界上,不出意外是不可能的——英国人来了。

 在欧洲,大英帝国只能借力打力当一根搅屎棍。但在亚洲,大英帝国就真是一副贪得无厌的好胃口了。

 英国军队毫不客气地摁住文莱连番暴揍,逐步割走了文莱的绝大部分领土,就留了个首都。让文莱从疆域鼎盛时期超过五十万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国,一口气变成了仅剩5765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国。

 等到二战结束,殖民主义退潮,婆罗洲北部的土著,自然想要重归文莱,或者自己独立。但英国硬是拦着不允许,强迫他们加入马来西亚联邦——结果自然就导致婆罗洲北部反贼蜂起,英军镇压不暇。

 至于西边的马来半岛本身,历史上也是小国林立,苏丹众多。在英国统治时期,英国的海峡殖民地也只能实际控制几座城市,其它地区则交给各个土藩自治,乍一看宛如小号的英属印度。

 1963年,为了对抗正在走向赤化的印度尼西亚的苏加诺政府,英国把自己在东南亚的几个前殖民地,强行捏在一起,拼凑出了一个马来西亚联邦,使之在地图上看着能够跟印尼唱一唱对台戏。

 可想而知,这种被外来殖民者强行合并起来的国家,必然是相当缺乏凝聚力的。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伙西方帝国主义侵略者从中国的山东半岛,韩国的南部和

 日本的北九州,分别割下一块地,不管民族和文化的差异,强行凑出一个国家来……这样的国家,会有谁愿意认同吗?

 这导致马来西亚从建国之初开始,就缺乏凝聚力,乱得一塌糊涂——匪夷所思的轮流坐庄君主制,各州苏丹共同组成的统治者会议、乌烟瘴气的统一机构、华人和马来人的激烈争斗,还有不甘心被打压和迫害的马共游击队,再加上英国代理人的搅屎神功,让这个国家在六十年代一直是闹哄哄的。

 去年,为了打压华人,马来西亚刚刚把华人众多的新加坡强行踢出了联邦,让李光耀哀哭不已。

 但与此同时,马来西亚政府又在拼命镇压婆罗洲北部的砂拉越和沙巴两地的分离运动——当地土著拒绝服从吉隆坡的统治,想要跟文莱共同成立「北婆罗洲联邦」或者「北加里曼丹联邦」。

 还有在抗日战争中崛起,又在战后被英国殖民者迫害和打压的马共游击队,也一直在马来西亚北部的深山间坚持游击战,并且受到越战形势节节胜利的鼓舞,最近变得越来越活跃起来。

 除了马共的武斗,马来西亚政坛上的左翼力量,也一直在议会搞文斗,想要掀翻右派的反动统治。

 所以,威斯特摩兰将军带领二十多万美军南下新加坡,部署印尼攻略的时候,马来西亚其实也正处于多事之秋,那些英国扶持的狗腿子,急切地想要得到美国的军事支援,来稳住国内风雨飘摇的统治秩序。

 ——如今的英国虽然在东南亚还有驻军,但已经只是象征性的小部队,根本无力帮助代理人扫平赤党。

 另外,在马来西亚的北面,泰国的最南端,克拉地峡所在的泰南四府,如今也成了动乱的热点地区。

 所谓的泰南四府,就是北大年、陶公、也拉和宋卡四个府,这片土地不仅是泰国的穆斯林聚居区,而且当地人也不是泰国人,而是马来人。他们说的也是马来语的变种,而不是泰语。

 这片地区曾经是一个独立的伊斯兰王国——北大年王国,并且一度发展得相当繁荣。十七世纪的那几位北大年女王(女苏丹),乃是很多游戏、动漫和穿越小说里经常出场的常客。

 从1786年到1832年,当时还叫暹罗的泰国,对北大年发动了五次战争,才勉强让北大年臣服。

 至于泰国正式吞并北大年王国,「灭其社稷」,那都已经是1909年的事情了。

 可想而知,昔日辉煌的历史,漫长的独立传统,还有跟泰国从人种、语言到宗教的格格不入,都导致泰南地区的马来人穆斯林,对曼谷政权缺乏认同感。再加上泰国拉玛王朝对这一地区的粗暴同化政策,强迫当地人穿泰装、说泰语、废伊斯兰教而强推佛教的做法,更是让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一起爆发。

 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泰南四府想要重建北大年王国的分离主义运动,依然跟欧洲的北爱尔兰共和军齐名,一直是泰国的烦恼之源,也让外国游客来泰国时基本不敢涉足这片混乱之地。

 而在本时空,眼看着泰国被赤色分子打得摇摇欲坠,泰南四府的马来人更是拍手叫好,这会儿早已拉起一支「穆斯林解放军」,盘踞北大年府作乱,还得到了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同族的广泛支持。

 毕竟,眼下乃是民族主义盛行的时代,第三世界的政客和枭雄们,都在挥舞着民族主义的旗帜。

 但这样一来,也就给美军出了个大难题:如果要扶保泰国,这北大年独立运动,到底该不该镇压?

 镇压的话,必然会导致马来西亚的反美情绪高涨;支持北大年独立的话,泰国战场更是要没救了。

 ——综上所述,尽管驻跸于新加坡的威斯特摩兰将军,看似摆脱了越战的泥潭。但实际上却依旧处于马共、泰共、越共、柬共和印尼共的残党,还有各式各样的伊斯兰教分离主义武装的包围中。

 本地明面上的统治阶层,也是表面上亲美,背地里小动作不断,更有英国佬各种搅屎——虽然此时的英国已经成了美国的小跟班,连核武器都交给美国保管了。但搞小动作的习惯还是停不下来啊。

 在这种遍地烽火狼烟的局面下,威斯特摩兰将军就算手握二十多万大军,也只觉得捉襟见肘。

 尤其是印尼崩盘,苏门答腊岛陷入混战之后,马六甲海峡上一时间海盗蜂起,频频打劫商船和客轮,威斯特摩兰将军就算可以不理会「土著猴子」的互相争斗。但也得努力保障马六甲海峡的航行安全啊!

 这样一来,相当一部分的美军就被栓在了新加坡,时常从当地出发,执行捣毁海盗窝点的警察作战——虽然统治新加坡的李光耀对此感到很高兴。但在马六甲海峡以外的其余战区,美军就只好摸鱼了。

 如今又抽走了一个陆战一师,后续可能还得拉走更多部队去泰国填坑,威斯特摩兰将军的心情能好吗?

 “看起来,整个东南亚的局

 势,似乎都在朝着不利于自由阵营的方向发展啊!”

 基辛格博士有些忧虑地说,“艾森豪威尔总统当年说的「多米诺骨牌」理论,真的化为现实了吗?从越南开始,然后是老挝和柬埔寨,现在是泰国……我军的浴血奋战,难道都是在做无用功?”

 “能够轻松铲除一个即将走向赤化的印尼,就已经是极大的成功了,博士。”

 菲里耸了耸肩膀,“至于东南亚的局势么,某种意义上来说,正如苏联人说的那样。”

 他顿了顿,叹息着复述了一句《真理报》上的社论:“革命的薪柴已经堆积如山,所欠缺的只是一个火种!而越南人是很乐意把火焰烧遍世界的,因为他们什么都不在乎!”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刚刚打开国门,接触到的亚洲各国,就都是一些什么「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虎」,从泰国到马来西亚,到处都是一派繁荣、富裕和现代化的景象。那些手头还没多少钱,无力承担欧美旅游开销的中国人,往往会选择去「新马泰」玩一圈,然后回去大肆吹嘘自己的出国见闻。

 然后,大家都惊讶地发现,昔日中国眼中贫穷鄙陋的南洋土著,居然平均收入是中国人的好几倍,各国首都的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以及种种娱乐享受,更是封闭了几十年的中国内地完全不能比的。

 于是就有一批二十世纪末的古董版「公共知识分子」,以东南亚现状为依据,胡诌什么黄种人天生愚蠢低贱,有着不可救药的劣根性,必须要被先进的白人老爷殖民统治个几百年,才能走向文明和进步云云。

 但事实上,当时让中国人津津乐道的「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虎」之流,在八十年代那会儿,实际上也就崛起了没几年,跟中国的改革开放,不过是前后脚的差异——假如有人能够在七十年代初就去「新马泰」旅游,那么就会失望地发现。哪怕是新加坡看着都不如香港,泰国和马来西亚就更差了。

 而且,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东南亚各国的繁荣发达,跟欧美的关系不大,倒是跟日本关系很大。

 ——二战后美苏冷战,美国在亚洲扶持日本作为桥头堡,以对抗中国和苏联。当时,美国对日本慷慨地提供了技术,开放了市场,再加上日本人自己也争气,从而让日本实现了战后经济腾飞。

 日本经济起飞之后,从六十年代开始,把一部分低端产业转移给了「亚洲四小龙」,即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于是,到了七十年代中期,亚洲四小龙的经济也相继起飞,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地区。

 而日本经济更是一骑绝尘,在数字上已经仅次于美帝老大,坐到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把交椅。

 为此,日本在1974年正式提出「雁阵理论」,宣布在亚洲,日本是领飞的头雁,「亚洲四小龙」是第一梯队。等到四小龙也发展起来之后,就可以把低端产业再转移到「亚洲四小虎」,即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从而形成一个以日本为首,囊括数亿人口的庞大产业联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当于是用金钱而不是战争,去重建昭和初年日本帝国梦想的「大东亚共荣圈」。

 事实上,这个「共荣圈」也确实一度实现。直到九十年代末期,才因为日本的先天政治弱势而瓦解。

 在获得产业转移的亚洲「四小虎」之中,泰国是最大的赢家。日本的汽车厂,韩国的电子厂,纷纷搬到泰国,让泰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了东南亚最大的汽车制造国,一度被誉为「亚洲的底特律」。

 当中国在八十年代全面改革开放时,第一批走出国门的人们来到泰国,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繁荣景象,纷纷惊叹羡慕不已——却不知这样的好年景,在泰国也只是刚出现了几年而已。

 而在菲里所处的这个位面,历史的车轮才刚刚滚动到六十年代中叶。这会儿就连「亚洲四小龙」的经济都还没起来,香港的李黄瓜还在靠做塑料花和塑料桶赚钱,哪里多余的资金投放到东南亚?

 ——在1975年之前,除了菲律宾以外的东南亚各国之中,只有泰国稍微有点工业基础,其余国家基本都是落后的农业国,殖民者只顾着征收咖啡、橡胶、香蕉、稻米、矿石等初级产品,却没搞过任何像样的工业建设。于是在工农业剪刀差的搜刮下,东南亚人民自然穷得一塌糊涂,不比黑非洲的日子强多少。

 一方面是底层民不聊生,一方面是高层贪污腐败,再加上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的继续搜刮,以及红色思想的传入……在得到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低端产业转移之前,整个东南亚说是火药桶也差不多。

 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美国尽管因为打越战而吃足了苦头。但也确实是把「赤色瘟疫」的势力范围,成功地限制在越南周边足足十年之久,也

 让泰国和马来西亚,相对安稳地熬过了动荡的六十年代。

 等到1975年西贡陷落,越战结束,印度支那三国全部竖起红旗的时候,日本已经提出「雁阵理论」,开始联合「亚洲四小龙」对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进行大规模投资,让这些国家的经济开始起飞。

 而之前在泰国和马来西亚一直酝酿的革命危机,也被奇迹般的经济腾飞,在无形之中彻底化解了。

 但在这个位面,由于越战形势从一开始就走向了失控,泰国没能熬过最危险的六十年代,就直接化为了两大阵营对垒交锋的战场,印度尼西亚也因为美军的亲自下场,被彻底打成了一锅粥。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谁会愿意向朝不保夕的战乱国家大笔投资——所以,「亚洲四小虎」之中,除了曾经是美国殖民地的菲律宾,估计还能吃一点老本之外,其余国家的前途恐怕十分堪忧。

 既然前途堪忧,经济萎靡,偏偏又身处于冷战前沿,那么政治上的动荡,恐怕就难以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