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老王
在每一个或远或近、或大或小的城市中,从东岸到西岸,在万水千山间,所有美国人,请你们记住:
只要我们联合起来,美国就不可战胜。
一种全新的民族自豪感将激励我们,提升我们的眼界,弥合我们的分歧。不论我们是黑肤、棕肤还是白肤,都流淌着爱国者的红色血液。我们都同样享有光荣的自由,我们都向同一面美国旗帜敬礼。
携起手来,我们将决定美国和世界今后许多年的道路。
我们的国家将变成怎样的国家,我们将生活在怎样的世界上,我们要不要按照我们的希望铸造未来,这些都将由我们根据自己的行动和选择来决定。
历史所能赐
予我们的最大荣誉,莫过于和平缔造者这一称号。这一荣誉现在正在召唤美国——领导全人类逐步脱离动乱的幽谷,走向人类文明历史开启以来,一直梦寐以求的世界和平。
我们会与世界各国和睦相处,但我们也将不忘旧盟友,缔结新朋友,继续让文明世界保持联合。
我们不会再把自己的生活方式用武力强加给别人,而是让它成为典范,被所有人自发追随。
最后,一个国家只有奋进,方得生存。
无论现实多么困难,我们也必须有雄心壮志和伟大梦想。
我们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黎明,我们正在探索神秘的太空,我们将要前往遥远的月球,还要将地球母亲从疾病和污染的苦痛中解救,并开创那些将要应用于未来世界的新能源、新产业和新技术。
别让人告诉你这事干不成。没有什么挑战能匹敌美国的斗志和精神。
我们不会失败。我们的国家将再次繁荣昌盛。上帝保佑美国!”
……
白宫的一间休息室里,看着电视里重播的小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讲,等待觐见总统的菲里颇为感慨:
这些话说得确实是很漂亮,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令人感动落泪。
但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小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讲里,究竟有几条承诺能兑现呢?
不管怎么想,感觉这事儿的前景都很悲观啊!
要知道,如今的罗伯特·肯尼迪总统,论手里掌握的实权,比日后的懂王还差了一大截呢!
——懂王好歹还有红脖子和「MAGA」团体的鼎力拥护,小肯尼迪总统身后可没有那么狂热的支持者!
接下来,因为小肯尼迪不是竞选上台的。所以对于约翰逊总统的内阁,他为了「尊重老人」,是一个都不敢动,依旧充斥着麦克纳马拉国防部长、腊斯克国务卿这些从上一个肯尼迪时代延用至今的老面孔。
剩下的两个内阁核心职位中,财政部长是1965年上任的亨利·哈米尔·福勒,一个傲慢颛臾之辈。他最有名的言论是「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结果话音未落,布雷顿森林体系体系就宣告土崩瓦解,美元跟黄金脱钩,由此从美金变成绿纸,币值狂贬到一路跳水,成为世界笑柄。
司法部长是拉姆齐·克拉克,因为激进的反战态度,跟约翰逊总统吵得不可开交,与内阁其余成员也都关系极差(日后这货几乎成了国贼,竟然为南联盟的米洛舍维奇和伊拉克的萨达姆做辩护)。
所以,可怜的小肯尼迪总统,眼下别说是什么团结全美公民了,他就连自己的内阁都团结不起来!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瘸腿的新政府严重缺乏团结。所以才要反复强调团结的重要性吧?
“现在的这位肯尼迪总统先生,跟他的哥哥一样,胸中有着凌云的壮志和伟大的理想。但空虚的国库和不听话的内阁,还有整个国家的分裂和混乱,都严重绑住了他的手脚。”
基辛格博士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里重播的总统就职演讲,还有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评论,如此叹息说,“想要在越南停战,军工复合体和五角大楼的将军们不答应;想要增加福利、安抚民心,空荡荡的国库让他什么也做不了;想要加税,财团表示已经忍耐到极限;想要实现国内和解,干脆根本无从下手!
幸亏苏联在捷克用武力镇压了「布拉格之春」,让他们在欧洲的形象变得糟糕透顶,西欧各国的赤色分子也纷纷跟克里姆林宫切割关系——苏联人今后再想发动欧洲战争,已经很难从西欧找到内应了。
但问题是,美国在亚洲的形象恐怕只会更加糟糕,说是人嫌狗憎也不为过——自从肢解印度尼西亚之后,就连菲律宾的马科斯总统,都对我们胆战心惊,唯恐白宫哪一天突然下令把他的国家大卸八块。
哎,就凭美国现在的这副鬼样子,要怎么才能赢得冷战,打败苏联啊?”
“所以,伟大的美利坚合众国,究竟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
菲里耸了耸肩膀,吐槽道,“现在距离二战结束才几年啊?那时候美国足以碾压全世界的巨大优势,就已经流失得七七八八了,竟然连一个三流小国都打不垮也啃不动……”
说起来,美国在二战后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原本就已经碾压了全世界,英法老牌殖民帝国不过是冢中枯骨,二战中失血严重的苏联,也完全是硬撑着最后一口气,才能勉强跟美国摆出一副争霸的架势。
但实际上,哪怕是斯大林时代的苏联,也是色厉内荏,遇到美国稍一强硬,就只能乖乖退让。
在当时,根本没人能想得到,美苏冷战居然能打上半个世纪,并且还互有进退的样子。
可问题是,拿着这么一副好牌的美国,在二战后又是怎么做的呢?
一边在国内大搞麦卡锡主义,大兴文字狱,摧毁自己的文化软实力
;一边在国外到处支持各种最反动的势力,要么让欧洲人重返殖民地,要么扶持各路反动分子,把自己摆在了几乎所有进步力量的对立面。
好吧,帝国主义者露出了自己的反动真面目,那么接下来就反动到底,像蒙古人一样天下布武吧!
偏偏美国一方面凶残好战,另一方面又武德匮乏,更要命的是还很态度僵硬,打了败仗也不能撤退。
美国在冷战后打的朝鲜和越南两场战争,放在十九世纪的大英帝国时代,那真是不好意思对人吹嘘。
当年大英帝国打败法国的拿破仑战争,后来对付俄国的克里米亚战争,是跟体量远在自己之上,科技水平也没有代差的欧陆霸主展开大博弈——拿破仑时代,英国还没有完全征服印度,综合实力其实是在法国之下。但还是同时在欧洲和海外两线作战,威灵顿公爵是先在印度打出大胜,才回来转战欧洲的。
你若是夸赞大英帝国征服缅甸、远征日本萨摩藩的武勋,人家只怕还以为你是在说怪话呢!
(不要小看缅甸啊,缅甸的版图比越南大得多呢。)
而美国在朝鲜和越南,却是跟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自己的第三世界对手,进行完全不对等的较量。
英国打殖民地战争,基本上都是只拿出一两根手指头的力气,而美国打个越南,就已经拼尽全力了。
结果呢?朝鲜战场打了个平手,越南战场直接一败涂地,还不肯止损,最后拖得国内一地鸡毛。
——你能想象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大英帝国,先是打鸦片战争无功而返,然后又在缅甸战场陷入泥潭,输了之后还不肯撤军,最后一直打崩了英镑,打得本土经济崩溃吗?
此外,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也曾经输过一些仗。比如在埃及以南的苏丹战场,就被造反的马赫迪军攻破了喀土穆,杀死了英国派驻的殖民地长官,前洋枪队头目戈登,可谓是相当的耻辱了。
但当时的英国并没有为了脸面,就立刻往非洲内陆投入大军,跟沙漠中的土著展开没完没了的游击战。而是耐心地等到了十多年之后,看到马赫迪军爆发内乱,才再次出兵远征苏丹,重新收复了殖民地。
——为什么当时没有人在英国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宣称英军在任何一个殖民地都不能撤退,任何一场海外战争都不能输掉,每一场冲突都必须打到底。否则整个殖民帝国就会出现连锁反应呢?
仔细想想,大英帝国最强盛的维多利亚时代。除了在苏丹被马赫迪军击败,还曾经在阿富汗两度折戟,各种地区冲突的受挫更是数不胜数。但好像也没有哪次是不顾一切都要立即找回场子打到底的吧?
难道当时的英国就没有强硬派在制造舆论绑架政府,倒逼唐宁街十号把陷入泥潭的海外战争打到底?
为什么十九世纪的英军在阿富汗和苏丹受挫后,能很顺利地撤军停战,而美国在这方面却是如此僵硬。不仅大规模的海外战争总是打不赢。而且每一次撤军都要搞得国内国际一地鸡毛呢?
大英帝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糟糕的例子,似乎就只有损失惨重、得不偿失的布尔战争了。但英国终究是打赢了布尔战争,稳定统治了南非半个世纪;而美国在越南和中东的表现,可比英国在南非差多了。
这似乎只能归咎于美国政治的体制问题,以及美国文化的劣根性了吧?
对外搞得这么狼狈,这么事半功倍。甚至自己给自己添堵,对内的治理更是毫无世界霸主的范儿。
二战后的美国,明明自诩地大物博,又拿着全球金融霸权+科技霸权,以及全球主要国家之中最高的人均GDP(二战结束后的二十年内),结果本国公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待遇,却很快掉到了发达国家的垫底水平——尽管守着数倍的人均资源,还有霸权红利,美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相对于欧洲却毫无优势!
就连在战争中被打成一片瓦砾的德国(西德),熬过战后艰难岁月后,当地中产阶级说起美国普通人的生活,也没什么羡慕之意。从而使得二战后移民美国的欧洲人大大减少,反倒让拉美移民占了优势。
——从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前期,曾经有2500万欧洲白人移民美国,进而彻底改变了北美大陆的面貌和美国的国运。但等到美国打赢了二战,获得了世界霸权之后,移民美国的欧洲人数量却只剩了零头。
拜托,美国不是常常自诩为「新罗马」吗?怎么就只剩下古罗马贵族的骄奢淫逸和荒淫无耻了?
罗马帝国讨好公民的免费面包和马戏呢?罗马公民的福利,啥时候竟然比附属国的臣民还差了?
虽然有无数砖家叫兽为此百般辩经,说这就是「不养懒人」的资本主义精神。
还说什么只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云云。
但如果真的只要「不养懒人」,不给福利,就能把
资本主义国家给治理好的话……那么以大英帝国一贯以来不做人事的冷酷态度,肯定是到二战后还在继续让每个英国工人进厂三年必累死,每个英国穷人家的小孩从五岁就开始做童工扫烟囱。而不是搞什么离经叛道的福利国家,作孽似的把英镑散给穷人了。
所以,这种现象只是证明了美国的内政治理失败。而不是什么优胜劣汰、胜者为王的资本主义精神。
作者的话: PS:我发现自古以来各国征战,都有一个观念,那就是从长期看,人口应该是趋于增加的。
即使因为战乱灾荒一度人口剧减,只要休养生息,也会很快人烟旺盛,所以要争夺生存空间。
那么,如果是反过来,因为环境污染和其它各种原因。即使休养生息,生育率依旧低下,人口也依然不断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战争又会怎么打呢?
——军队一旦损失就补不上,即使不打仗,也会慢慢减少。
就像赛博朋克2077的世界观,整个二十一世纪,全球人口都是趋于减少而不是增加。
但因为人均寿命大大降低,所以没有老龄化压力:因为没多少人能活到老。
感觉有点类似于玛雅王国的毁灭:灭亡的国度直接变成荒野,再也没有人在那里生存。
曾经居住了1000万人的土地,到西班牙殖民时,只剩了3万人口。
第423章、小肯尼迪总统:今年就要上月球!
当然,无论国家如今变成了什么模样。但作为新君上位,又是一个著名的左翼进步人士和理想主义者,罗伯特·肯尼迪总统在坐进了椭圆办公室之初,多少还是想要做点什么立竿见影的事情来刷声望的。
——越战泥潭是暂时没办法了,振作经济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社会治安同样无计可施:美国总统可没有权力发动全国严打……至于一直都是老大难的环保问题,那更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就有什么起色的。
因此,在入主白宫的最初几天,罗伯特·肯尼迪总统把刷政绩的目标,放在了改革基础教育上。
在菲里穿越前的那条时间线上,美国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乱七八糟。因为地方分权的传统,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美国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标准,而是让每个州,甚至每个城市自己搞一套。
就算同样是美国的小学,哪怕同样是收费很高的贵族小学,学生们上的课程,也存在着天壤之别。
确实,当时美国出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学者,提出了各种教育理念,并且在国内外都很有声望。但这些理念究竟能够在多大的范围里得到落实,可就很难说了——实际上基本都只应用于少数几座「好学校」。
有些诞生于美国的早期教育理论,在苏联和中国都被一度应用了,但美国这边却还根本没推广。
至于美国穷人读的小学,那就更是全看老师的本事和自觉性,绝大部分都是放羊班中的放羊班。
如果是不太好学的顽劣学生,念这种学校几年之后,到底能不能识字和会算术都很难说。
还有一些教会办的宗教小学,学生在里面除去听了一耳朵的圣经故事,别的啥也没学到。
所以,二战时的美军士兵,知识水平普遍不如同期的欧洲各国士兵,经常有很多没文化的美国大兵。因为看不懂文件,听不懂命令,算不清数目,不会看地图等等,结果闹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乱子。
——为什么尼克松在二战时被打发去算账本、管仓库?因为得要他这种文化水平,才能把账算清楚!
对于这个问题,美国一开始并不是很重视,在二战后只是资助一部分退役军人去读大学,从而促进了美国大学的扩招——但这只是针对少数成年人的高等教育,跟普及全民的基础教育,显然不是一回事。
美国官方普遍认为,对于真正的天才来说,只要他们能够有书看,那就肯定能无师自通、自学成才。
所以,只要保证美国的各个城市都有图书馆就足够了。至于学校教育则没那么重要,应该自由发展。
直到1958年,因为苏联卫星上天,引起举世震惊,让很多美国人误以为本国科技水平已经落后于苏联之后。为了应对冷战对抗的长期化,艾森豪威尔政府才终于下定决心,出台了《国防教育法案》,增拨大量教育经费,规定联邦政府必须对基础教育的科学、数学和外语课程给予补助,又设立了不少奖学金。
接下来,直到约翰逊总统的「伟大社会」计划,在六十年代中叶被全面启动之后,美国的全民公立基础教育。尤其是理科教育,总算是有了一波肉眼可见的大幅度水平提高。
但在这个位面,由于越战的提前爆发和迅速扩大化,疯狂飙升的军费开支,大大挤占了可以用于教育和儿童福利的经费,导致约翰逊总统的「伟大社会」计划,几乎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直接胎死腹中。
就
连在五十年代就已经被国会通过的《国防教育法案》,也因为资金匮乏和贪污严重的缘故,很快就形同虚设,各种激励政策在没有财政兜底的情况下,根本没办法落地,变成了教育界的一场空欢喜。
所以,本位面的美国公立基础教育水平,一直都处于跟另一条时间线上的二十一世纪差不多的状态,只是因为此时的美国还没有去工业化。所以职业教育还算比较发达,技校跟驾校一样遍地开花而已。
事实上,美国本身培养人才的能力一直很差,现代美国之所以能有那么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那么多的精英,主要是靠收割外国高端人才,让他们投奔美国这个「人类灯塔」,而不是教育本国人民。
——就像战国时代的「暴秦」,文臣武将多半都是重金聘用的外国人,民间则是一片文化荒漠。
美国的文化情况倒是没有这么糟糕。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反正在基础教育领域是肯定不如苏联的。
顺便一提,美国的公立教育固然是越到后面就越糟糕,什么快乐教育、自由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和性别流体教育,搞得花样百出、群魔乱舞,最后连能把两位数加减法玩明白的美国小学生,都没剩下几个。
相反,美国的人妖数量则飙升到了骇人听闻的160万,远比泰国人妖的数量还要多得多。
——想想看,就连「钢铁侠」马斯克的大儿子都被忽悠得变性了,你觉得美国的变性文化有多猖獗?
但作为公立教育的反面,千万不要以为美国的私立教育就很厉害。
确实,那些收费昂贵的美国私立中小学,通常都有着远比公立学校更好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备。
可问题是,教学这种事情,是需要师生双方一起努力的,并不能只靠老师的一头热。
不负责任的糟糕老师固然会误人子弟,顽劣愚蠢的厌学儿童也会让教师哀叹「朽木不可雕也」。
所以,就算精英阶层垄断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但他们的子女进了好学校,难道就会认真读书吗?
想想看吧,既然美国的私立学校宗旨是一切向钱看,只要你的钱够多,白痴也能进去念书和毕业。
那么……没有升学压力,没有考试压力,没有家长监督——有钱人的应酬多,享受也多,没精力也没兴趣总是盯着子女当「虎妈」——也不用担心日后就职:家里自有产业或人脉,哪里还需要内卷去应聘?
在如此富有「松弛感」的情况下,这些进了私立学校的精英子女,又有几个会悬梁刺股,刻苦学习的?
什么?凭兴趣学习?这世上有几个学生是发自内心地凭兴趣主动学习,而没兴趣刷抖音的?
学习这种事情,对于至少90%的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怎么可能通过学习获得自由和快乐?
假如老师完全「尊重天性」,就会发现好点的孩子好吃懒做怕学习,差点的孩子打架斗殴黄赌毒!
更要命的是,因为私立学校的学生出身非富即贵,往往都用鼻孔看人。如果他们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甚至逃课、嗑药、群啪,搞帮派,霸凌同学什么的,老师通常根本不敢管,甚至叫家长也没有用。
——在现代中国,如果老师把家长叫来谈话,那么孩子回家之后通常都要遭殃了。
但在美国,家长普遍认为自己是顾客,老师是服务员。既然自己付了那么多的钱,老师就得拿出「顾客是上帝」的精神,把自己孩子当做上帝一样伺候,怎么能反过来说自家孩子的不是呢?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在中国儒家文化圈自古深入人心。即使公立教育再怎么烂,家长也会在私教上面卷的。
可是,跟考了上千年科举的中国不同,欧美西方就比较缺乏「尊师重道」的传统,古罗马帝国的贵族普遍让奴隶教自家小孩念书:这一类学生和家长对待老师会是什么态度,自然可想而知。
上一篇:无聊,我要看到血流成河!(通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