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老王
数不清的文学家和新闻记者,在各自的笔下一边赞美征服宇宙的勇士加加林,一边不断重复着俄国航天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它首先将小心地探索大气层的边缘。然后将把控制和干预的能力,扩展到整个太阳系。”
现在,从尤里·加加林开始,人类终于第一次踏出了摇篮!不再被重力束缚住灵魂了!
哎,跟加勒比海上的区区一点儿蜗角之争相比,这才是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壮丽篇章!
很多很多个世纪之后,未来的人们或许会忘了卡斯特罗,忘了肯尼迪总统,忘了玛丽莲·梦露。但只要人类文明还在延续和发展,那么未来的人类就绝不会忘了第一个冲出地球的尤里·加加林!
就像美洲人绝不忘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伟大航行一样。
就这样,人类进军太空的号角,已经被正式吹响。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太空竞赛,从此进入了高潮。
——靠着第一颗人造卫星带来的「斯普特尼克时刻」和第一位太空人加加林的上天,原本被普遍认为「野蛮而落后」的苏联,凭着最尖端的宇航科技开辟了科学新纪元,震撼了整个世界,让全人类刮目相看。
而在太空竞赛中连输两局的美国人,则是受到了极大的刺激,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被破防了。
哪怕是最普通的美国公民,也感到了震惊和不安,期盼着美国能够早日追上似乎无所不能的苏联人。
就在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当天下午,美国的肯尼迪总统就召开了宇宙事务紧急会议,研究了如何应对苏联挑起的太空竞赛,怎样挽回如今的颓势……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个太空人和第一次登月,是太空竞赛的三块奖牌,而最后一块奖牌的价值大于前两者之和。
现在,「拉开宇航时代序幕」和「征服太空第一人」的前两块奖牌,已经被苏联人摘下。
那么,美国人如果不想在这场太空竞赛之中认输,承认山姆大叔在科技上不如北极熊的话,就只能不惜一切代价,揭开月球的面纱——尽快将一个美国人送上月球,并使他安全地重返地面。
至此,作为冷战标志性大事件之一的「阿波罗」登月工程,已经正式进入了酝酿阶段。
而作为对美苏太空竞赛的跟风,英国、法国、日本、中国、德国、印度等等,也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太空计划。一时之间,仿佛全人类的灵魂都摆脱了重力的束缚,把目光和理想投向了天上。
除此之外,围绕宇宙和太空的主题,无数脍炙人口的科幻作品,也会在未来几十年的「太空热」之中井喷出现:《星球大战》、《星际迷航》、《银河英雄传说》、《星船伞兵》、《宇宙战舰大和号》……
这是一个时刻处于毁灭边缘的残酷世界,同样也是一段架起天梯飞向太空的浪漫岁月。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如今都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尽管他们燃烧激情的方向各不相同。
但是,等到所有的激情都被燃烧殆尽之后,就只剩下一地灰烬,以及无尽的疲惫和倦怠了……
——
“太空竞赛啊!这或许是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最后一场充满勇气与浪漫的传奇大冒险了!”
加勒比海岸边的沙滩上,菲里仰天望着蔚蓝的苍穹,不无感慨地喃喃说道,心中不禁思绪万千。
生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人们,往往对于人类文明进入宇宙时代的速度,有着某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因为,他们先是在1957年10月4日,目睹了第一颗苏联人造卫星在太空中骤然升起,迈出了人类征服宇宙的第一步。随即又在不到四年后的1961年4月12日,听见了一个苏联人的声音从宇宙中传来。
于是,他们就纷纷猜测,最晚到二十世纪末或二十一世纪初,太阳系里大概就到处都是宇宙飞船,人类不仅开发了月球,并且登上了火星,甚至继续冲向宇宙深处,跟外星文明发生接触了吧!
这并不是凭空臆测,而是人们根据过去五十年的亲身经历,做出的(自认为)合理推断。
要知道,二十世纪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区区二十年的变化,就堪称天翻地覆。
在如今这会儿的美国,还有很多的老人,甚至亲眼见证过莱特兄弟发明的第一架飞机,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农场上摇摇晃晃地升起,又歪歪扭扭地落下。
接下来,仅仅过了十年,成百上千的人类,就已经在欧亚非三大洲的战场上,驾驶着飞机互相厮杀。
又过了二十多年之后,德国人的飞机把伦敦炸成焦土,日本人的飞机偷袭了珍珠港,美国人的飞机烧光了德累斯顿和东京,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
让人们发现死亡和毁灭可以跨越大海,从天而降。
从此,遮天蔽日的轰炸机群,取代了威风凛凛的铁甲舰队,成为了新时代的霸权象征。
而乘坐巨大的波音喷气客机,飞越大陆和海洋,环游世界,也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美国人的日常生活。
回顾往事,有谁能想得到,在进入二十世纪的钟声刚刚敲响之际,飞机还是一种幻想之物呢?
以此类推,参考飞机的发展和推广速度,再过五十年之后,宇宙飞船也就不再是什么稀罕之物了吧?
冷战时代的各国科幻作家都是这么想的,在文化宫埋下「时间胶囊」的苏联少先队员也是这么想的,玩着各种太空船模型的欧美和日本小孩子同样是这么想的。
谁能预料得到,在这二十年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太空竞赛之后,接下来竟是五十年的万马齐喑呢?
再也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伟大冒险,更没有发现新世界的传奇英雄,只有日复一日的庸庸碌碌。
人类的灵魂依然被重力束缚,依旧在愈发拥挤的地球摇篮里,继续苟且求生、勾心斗角……
想到这里,菲里的心情就不禁愈发地沉重了。
哎,遨游于群星之上的事情,终究离我太过遥远。作为一介凡夫俗子,还是先办好地面上的事情吧!
——此时的菲里还不知道的是,再过几年之后,就连宇宙中的事情,也要靠他来忽悠了……
作者的话: PS:宇宙大忽悠,都督地球诸骗事——日后某国网民给菲里·金局座的尊号之一。
请读者们想想,适合给金局座加上的绰号还有哪些?
第58章、加勒比海波涛动
1961年4月中旬,全世界都在为人类第一个宇航员加加林的而兴奋欢呼,畅想着遨游群星的美好未来。
第三世界国家和欧洲国家惊叹于苏联科技的进步,进而对苏联的体制优势,产生了某种梦幻的憧憬。
美国高层虽然为此而感到沮丧、耻辱。甚至是难过,但第一反应也不是封杀舆论和泼脏水,指责苏联发射的飞船污染了环境,或者采取作弊手段,比如派遣特工去破坏苏联的拜科努尔火箭发射基地之类,而是认为应该正面展开和平较量,“拿出点特别惊人,特别困难的火箭技术。比如说,来一次环绕月球的载人飞行,才能在世界人民的眼里把苏联宇航员压倒。”
——这个时候的美国,多少还有一点世界领袖的气魄和豪情,而不是只剩下鸡鸣狗盗的猥琐鄙陋。
然而,当美苏两国在和平中展开太空竞赛之际,中美洲的加勒比海,却在阴谋和战争之中暗流涌动。
4月17日,佛罗里达州最南端的西礁岛,菲里金上尉带着四百名「古巴自由斗士(乌合之众)」,继续在乐队的伴奏和啦啦队的伴舞之下,每人扛着一根法棍面包走街串巷,耀武扬威(转圈丢人)。
为了增添一点新意,菲里还特意在这一天的阅兵仪式上,别出心裁地加上了一段「黑人抬棺舞」,让原本已经有些看腻了的岛民们纷纷大笑出声,使得沙滩上充满了欢乐的空气。
但与此同时,隔海相望的古巴首都哈瓦那街头,却是一派恐怖肃杀、风声鹤唳的紧张氛围。
——菲德尔·卡斯特罗在这一天清晨下令全国戒严,并搜捕所有对他不忠的嫌疑分子。
于是,顷刻之间,哈瓦那的对外交通就被封锁了,全城商店关门歇业,街上只有军人和警察行走。
而古巴岛上的其余城市,也都有大批军警气势汹汹地走上街头,到处破门而入,抓人和杀人。
光是在哈瓦那,卡斯特罗政权就抓捕了一万两千多人。因为监狱和拘留所的空间根本不够用。所以只能把这些有嫌疑的家伙暂时关在各处垒球场、公共建筑、剧院和礼堂里。其中约有四千人被处决。
中情局在古巴的最主要合作者,反卡斯特罗地下运动的领袖弗朗西斯科。直到他被捕前的最后一刻都还在无线电中向中情局信誓旦旦地保证,他和他的手下人都已作好一切准备,只等适当的时机,就能跟卡斯特罗政权开战,掀起一场「古巴爱国者对独裁者的斗争」,并要求中情局多多打钱过来。
但他的话音未落,就有宪兵破门而入,配合埋伏在地下运动组织内部的内线,眨眼间就将弗朗西斯科和他的心腹手下一网打尽,拷问出其余同党之后。随即于当日火速押送刑场,以叛国罪把他们全体处决。
——由此可见,弗朗西斯科和他的那个地下反叛运动组织,估计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被卡斯特罗的探子给渗透得千疮百孔了,而他在中情局遥控下的一举一动,也全都在卡斯特罗兄弟的注视之中。
哎,就凭这样费拉不堪,只会吹牛的弱鸡叛党,想要让他们去推翻卡斯特罗,实在有点荒唐。
同一天的傍晚,4架涂有古巴空军标记的B-26轰炸机,在叛逃的雇佣军飞行员驾驶下,
从尼加拉瓜的一处野战机场起飞出发,横跨浩瀚的加勒比海,对古巴的哈瓦那、圣克拉拉、圣地亚哥等城市发起袭击。
之所以要给这些飞机涂上古巴空军的标记,是为了将空袭部队伪装成叛逃的卡斯特罗政府士兵,方便美国撇清关系。为此,CIA还专门安排了其中一个飞行员伪装逃兵,迫降在迈阿密的机场接受记者的采访。
但是,跟原来的「冥王星计划」不同的是,这一次的雇佣军空袭,并没有对古巴各大城市投下哪怕一枚炸弹,而是仅仅发动了「纸片轰炸」,投掷下了大量的传单。其内容五花八门,包括教唆「热爱自由的古巴人民」偷偷剪断电话线,破坏发电厂和邮电局,给民兵巡逻队的车胎偷偷扎刀放气等等。
除此之外,中情局还聘用了莱姆·琼斯联合公司,以「古巴民主革命阵线」的名义发布新闻,谎称「古巴起义者反对卡斯特罗的大战」即将在几天内打响,呼吁「爱国者」全面配合,一起来从事破坏活动。
虽然古巴岛上并没有立刻随之出现大规模的骚乱。但还是让卡斯特罗政权愈发地疑神疑鬼。
为了应对日益紧张的局势,菲德尔·卡斯特罗下令所有士兵取消休假,全军进入备战状态。
此时,菲德尔·卡斯特罗麾下的古巴革命军有三万人,被临时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战区。
东部战区司令是他的弟弟劳尔·卡斯特罗,司令部设在圣地亚哥;西部战区司令是切·格瓦拉,司令部设在比那尔得里奥;中部战区司令是胡安·阿尔梅达·博斯克少校,司令部设在圣克拉拉。除了海岸线上的反登陆防御战之外,还要兼顾围剿艾斯坎布雷山区的叛匪。
虽然在1961年春天,苏联送给古巴的军事援助物资还没有全部到位。但古巴陆军也已经装备了苏联的T-34中型坦克、IS-2重型坦克、SU-100型自行反坦克炮和122毫米榴弹炮,以及其他小型苏式武器。
另外,古巴军中还有苏联派来的西班牙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士兵和军官,以提升古巴军队的素质。
这些来到古巴革命军队里担任教官的西班牙军事顾问,都是曾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西班牙共和国政府退伍军官,被弗朗哥打败后被迫流亡苏联,很多人随后又参加苏德战争,并且立了功。如今,赫鲁晓夫把他们派到古巴来,主要是考虑到这些西班牙人跟古巴人说同一种语言,在交流时没有太大的障碍。
凭着这样的综合实力,卡斯特罗认为如果美国只出动第2506旅的话,他绝对有信心打赢这一仗。
而在紧张的冷战局势之下,美苏双方对国际关系的处理都非常谨慎,一般轻易不敢对小国贸然动兵。
当然,为了以防万一,古巴革命政府也做好了肯尼迪总统彻底撕破脸,出动正规美军入侵古巴的准备。
具体来说,就是全民皆兵,对广大古巴人民进行充分武装,靠人海战术和游击战来拖垮强大的对手,让美国感到入侵古巴得不偿失,最终只能撤军止损。
这显然意味着尸山血海一般的残酷牺牲,但自由从来都不是免费的。
所以,古巴的西部战区司令切·格瓦拉,就在这一天公开声称:“所有古巴人都必须成为游击队员,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会使用武器。而且如果有必要,每个人都能用武器捍卫国家。”
为了激励古巴民兵的斗志和士气,卡斯特罗政权在宣传中竭力强调美国对古巴犯下的罪行,宣称在革命前的巴蒂斯塔执政期间,傀儡政府配合美国公司巧取豪夺,以一美分一公顷的价格「买」下了大量良田。当时古巴1/4的土地归美国公司所有,最肥沃的土地甚至有3/4都属于美国。凭借这些良田出产的蔗糖,美国每年能获得的纯利润高达20亿美元,而古巴人民却普遍生活贫穷,根本分润不到什么好处。
革命之后,卡斯特罗对古巴实施了土地改革,让无数贫穷的农民和割胶工人都有了自己的土地。
但这些土地都是从流亡庄园主和美国公司手中无偿没收来的,只要叛军打回古巴,他们刚刚分到的土地就会被立刻抢走,甚至还会被美国人视为必须缴纳罚款的盗贼,莫名其妙欠下一笔子孙十八代都还不完的巨债——如果不想世世代代都生活在绝望中,就请站在革命军的红旗下,跟叛军打到底吧!
自由是一代人的代价,奴隶是世世代代的代价!自由的代价确实很高,但做奴隶的代价只会更可怕!
不得不说,这个理由确实很有说服力,能让很多士兵为了自己的土地和家园,而不惜拼上性命。
总之,凭着土地改革收揽到的民心。尽管如今面对着强敌来袭,但古巴革命军队依然士气颇为旺盛。
除了军事上的防御备战之外,古巴还在外交上主动出击,在联合国控诉美国飞机无故闯入古巴领空。但由于中情局派遣的B-
26轰炸机只是投下了传单,并没有进行轰炸,所以各国代表都对此兴趣缺缺。
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阿德莱·斯蒂文斯,在随后发表声明,声称在哈瓦那和圣地亚哥等城市空投传单的都是古巴流亡者。肯尼迪总统也对斯蒂文斯的发言表示支持:“我之前就强调,这是古巴爱国者对独裁者的斗争。虽然我们无法掩盖我们的同情,但我们多次强调,这个国家的军队不会以任何方式介入其中。”
4月17日深夜,在中情局的严厉督促之下,菲里·金上尉勉为其难地在古巴的翁达湾组织了一场虚假的空降行动,他派遣一架B-26轰炸机,在翁达湾空投了一批绑着广播声响装置和定时炸弹的橡胶假人,成功炸死了一个前来查探的古巴民兵,并且吓得附近一个渔村的古巴人全体离开村庄逃难,以躲避战祸。
卡斯特罗虽然认定这依旧是佯攻,但为了安抚人心和迷惑敌人,还是派遣了一支部队到翁达湾布防。
4月18日上午,14个不知内情的反卡斯特罗分子,在拉斯贝拉斯省的拉斯德利西亚斯庄园密谋发动武装暴动,结果还没冲出庄园,就已经消息走漏,被一个排的当地民兵轻松镇压了下去。
尽管如此,这场可笑的叛乱,还是进一步加剧了古巴岛上的紧张气氛,让人愈发疑神疑鬼。
一时之间,围绕着古巴这座加勒比海上的「糖岛」,各式各样的谣言满天飞,战争仿佛一触即发。
美国的地方小报《迈阿密新闻》甚至信誓旦旦地宣称,古巴的海军已经大批叛变,一支入侵部队配合古巴叛军,正以巨大的钳形攻势分割土崩瓦解的卡斯特罗军队,在古巴的四个省取得显著优势云云。
嗯,冷战时期的小报,大多是跟日后的自媒体差不多的玩意儿,全靠满篇的胡说八道来吸引眼球。
就在这种紧张而压抑的气氛之下,1961年4月18日夜,依靠夜幕的掩盖,运载第2506旅1100名古巴雇佣兵的「加西亚船队」,从尼加拉瓜的卡贝萨斯港悄悄起航,驶向了加勒比海的深处。
美国海军第81.8特混舰队的旗舰「埃塞克斯」号航空母舰、两艘LST坦克登陆舰和5艘驱逐舰,也抵达了卡贝萨斯港,跟在这个船队的后面护航,准备在开战后为第2506旅提供海空火力支援。
除此之外,还有「北安普顿」号巡洋舰、「香格里拉」号航空母舰和两艘潜艇,已经提前在开曼群岛海域集结完毕,随时准备配合第2506旅的作战行动。
美国海军少将约翰·E·克拉克坐镇「埃塞克斯」号航空母舰,全程督战和护送船队前行。
由于「加西亚船队」计划中的五条商船和两条登陆艇,已经沉没了两艘,只剩下四艘自由轮和一艘登陆艇,运载量严重缩水。尤其是登陆艇只剩一艘「布拉加」号,成为了限制兵力投放速度的瓶颈。
所以,策划这场军事行动的中情局。除了将实际出征的兵力从1400人削减到1100人之外,还不得不将5辆坦克、24辆卡车以及若干工程用车,装在了美国海军的圣马科斯号船坞登陆舰上。
同时,该舰配备的3艘LCU通用登陆艇和4艘LCVP车辆人员登陆艇,也都允许雇佣军临时借用。
从危地马拉启程出征之际,看到自己身边有那么多飘扬着星条旗的钢铁巨舰拱卫护送,这些古巴雇佣军的士气显然颇为高涨。甚至有人声称在打进哈瓦那之后,要把卡斯特罗的胡子扯下来做纪念品云云。
但等到危地马拉的海岸线,消失在水平面的尽头之时,随船参战的美军顾问和中情局特工,却突然召集了这支雇佣军的各级军官,板着脸向这些目瞪口呆的古巴流亡者,宣布了本次出征的真实登陆地点。
——多米尼加的普拉塔港!
加勒比海的波涛,确实是动了,但位置并不在古巴。
鲁希略广场和特鲁希略公园,然后再去特鲁希略大楼上班……
——自称「祖国恩人」的拉斐尔·特鲁希略大元帅,已经统治这个国家足足三十年之久了。
为了让自己的家族世世代代统治这个岛国,拉斐尔·特鲁希略大元帅模仿古代日本的幕府将军,在多米尼加共和国架空政府,让明面上的总统沦为傀儡,自己则在家里开幕府,建立拉美版的「武家统治」:
或许在他看来,日本是岛国,多米尼加也是岛国,自然也适合采用军人执政的幕府体制。
——嗯,在共和国里做皇帝,大家听着都觉得荒唐,那么在共和国里开幕府,又是个什么概念?
大约是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概念吧?
接下来,作为西半球最出名的自吹狂人,特鲁希略还在全国各地到处改名。比如将首都圣多明各改名为特鲁希略城,特鲁希略的出生地圣克里斯托瓦尔省改名为特鲁希略省,全国第一高峰杜拉特峰改名为特鲁希略峰,多米尼加海军的旗舰改名为特鲁希略号……至于各式各样的特鲁希略街、特鲁希略桥、特鲁希略小学,就更是多得数不胜数。仿佛多米尼加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属于特鲁希略家族的私产一般。
虽然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由于特鲁希略的一系列倒行逆施,还有对外关系上的四面出击、满世界作死,导致多米尼加突然间沦落为了「世界的孤儿」,被整个美洲尤其是美国,实施了断交和制裁封锁。
同时,特鲁希略还遭到了教皇的「破门律」绝罚,导致全国的教会系统乱了套。因为不肯跟罗马教廷脱离关系,成百上千的多米尼加神父和修女被特鲁希略下令关进监狱,还有大批教堂和修道院被政府摧毁。
偏偏多米尼加又不像古巴那样抱上了苏联大腿,结果就是一瞬间全国经济崩溃,进出口贸易统统完蛋,商店的货柜和人民的口袋全都空空如也——说是生灵涂炭倒还不至于,但要说民不聊生,却绝对称得上。
好么,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多米尼加共和国都被统治者人为搞出了一场浩劫!
如果是法国的巴黎市民遇到这种场面,估计早就义愤填膺地上街零元购和堆街垒了。
但在多米尼加,当地百姓的情绪似乎还算稳定。
毕竟,对于中美洲国家的人们来说。自从独立建国以来,他们生活有啥时候稳当过?
上一篇:无聊,我要看到血流成河!(通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