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老王
即使没有被空军轰炸,就凭这两个营的古巴轻步兵,又怎么可能打得过敌人的一个师又一个旅?
可是,就算一直困守在要塞里,他们这一小撮残兵败将,也不过是又苟延残喘了几天而已。
现在,随着四周各路古巴军队和苏联援军的相继覆灭。尤其是中部战区司令切·格瓦拉的惨败溃逃,被包围在卡西尔达港要塞里的博斯克少校,还有他的一干部下,全都陷入了绝望的孤立无援之中。
——在占领了特立尼达城之后,稍事休整的美军陆战一师,已经调转矛头,朝着卡西尔达港的海防要塞缓缓开来,「埃塞克斯」号航母上的美国舰载机,也继续高强度出击,对着这一小片设防区域狂轰滥炸。
面对漫天坠落的航空炸弹,还有美军野战炮兵的持续炮击。即使是再坚固的永备工事,也在这等火力投射下渐渐「软化」、粉碎……目前,在外围阵地上拱卫要塞的各处地堡,已经被摧毁了一半以上。
一些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坦克,甚至大胆地闯进了港口内,在极近距离上轰击那些喷吐火舌的机枪口。
而要塞本身装备的火炮,也在无休止的狂轰滥炸之中,被逐个摧毁,反击火力迅速变得微弱下来。
与此同时,卡西尔达港要塞守军跟哈瓦那之间的有线电话和电报通讯,早已在战火中被摧毁,而无线电通讯又遭到美军的干扰——在无形的电子对抗战之中,古巴人和苏联人都不是美军的对手。
幸好,虽然博斯克少校已经固守无力,也叫不到援兵,但暂时还逃生有路——美国海军陆战队还是一如既往地热衷于硬碰硬和正面推进,却不太擅长打围歼战,没能完全掐断这座要塞跟外界的联系。
即使到了现在,要塞里残存的古巴士兵和少量苏军,依然可以走地道逃出战区,窜入港口背后的艾斯坎布雷山脉,然后借助广袤群山中那些茂密热带植被的掩护,分散跑路,逃回到己方的控制区内。
事实上,博斯克少校刚刚已经下令销毁文件和密码本,砸毁无线电台,放弃多余的辎重给养,然后除了留下少数敢死队负责殿后之外,他就要亲自带着剩下的士兵,走地道撤入艾斯坎布雷山脉。
但问题是,在这座要塞里,还有一件东西,是他既无法携带运走,也不能留下来让敌人缴获的……
——伴随着窸窸窣窣跌落的尘埃碎石,在因为几盏爆炸震动而忽明忽暗的电灯下,博斯克少校看着眼前这个从大洋彼岸运来,体型犹如一辆巴士车大小的钢铁人造物,陷入了深深的犹豫和纠结之中。
“少校!请你们快走吧!不用再劝说我们改变主意了!我们都清楚,这玩意儿太大太重,你们现在连可以代步的汽车都没有,根本不可能带着它撤退!而我们也不能把一枚核弹留给美国人和叛军!”
一名被弹片打断了腿的苏军顾问,裹着染血的肮脏绷带,用嘶哑的嗓音对博斯克少校吼道,“我已经决心要在这里跟敌人同归于尽了!我们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地雷,不就是应该在这种时候被使用的吗?”
——作为苏联秘密援助古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中程导弹和核弹头之外,苏军总参谋部还计划
往古巴运输四到五枚千万吨级当量的核地雷,储存在古巴的主要港口仓库中。当这些港口受到美军或美军扶持的叛军发动两栖攻击,并即将失守时,就引爆核地雷,与入侵者同归于尽。
虽然苏军总参谋部计划得很好,但唯一的问题是……此时苏联的核武库内,根本就没有核地雷!
没办法,作为一种防御性质的兵器,通常只有在战争中处于守势的一方,才会大力研究地雷这玩意儿。
而在美苏争霸之中,尽管美国拥有整体优势。但具体到欧洲战场,却是苏联的钢铁洪流明显占上风。
在冷战时代的绝大多数年头里,北约阵营总是时刻提心吊胆,唯恐苏联坦克集群横扫西欧平原。
为了迟滞苏军可能发动的闪电战,英国在五十年代制订了蓝孔雀计划,美国在同期也制订了绿光计划,其核心内容都是在欧洲大陆埋设核地雷。一旦苏军西进入侵,就悍然引爆,把欧陆化为辐射废土。
其中,英国的蓝孔雀计划还稍微克制一点儿,总共只生产了十枚「蓝孔雀」核地雷。
每一枚「蓝孔雀」核地雷
的重量为7.2吨,主要是在原子弹的外面套了一个钢外壳,爆炸当量为1万吨TNT,威力略小于美国当年在广岛和长崎引爆的那两枚原子弹。
英军预备将这些核地雷埋设在东德和西德的边境,或者隐藏在莱茵河水中。一旦苏联入侵,这些核地雷将可以通过远在5公里外的电线触发,或者用电子定时装置引爆,最长可以设置在8天之后爆炸。
但经过测试后,英国科学家发现,核地雷的电子定时装置很不靠谱,遇到寒冷的冬天就会罢工。
他们先是试着使用保温毯,然而不管用,后来又试了很多办法,但都不灵。最后,他们脑洞大开地决定在核地雷里养鸡——没错,就是在核地雷里搭一个鸡窝,密集饲养40只鸡,用这些鸡散发的热量给电子元件保温,可以使温度升高8度:这可不是什么疯子的愚人节狂想,而是经过了严谨的科学测试的哦!
到1957年,10枚「蓝孔雀」核地雷已经制造完成。但由于「蓝孔雀」实在太大太重,而且在核弹里养鸡这种事情不管怎么看都太怪了。所以英国最终在1958年取消了该计划,把核地雷丢回仓库里积灰。
——否则的话,冷战时期的英国,就要多出一道名为「辐射鸡」的地狱料理啦!
美国的绿光计划,用的核地雷当量更小,只有1000吨。所以干脆直接埋设在欧洲各处交通枢纽和繁华城市的地下,数量也多达成百上千——反正隔着大西洋,就算把整个西欧给炸成辐射废土也不心疼!
可谓是货真价实的焦土战略,主打的就是一个「我得不到,苏联人也别想拿到手」!
哎,可怜那些西欧城市的人民,如果知道了自己每天都居然住在核地雷上,心中该有什么想法?
至于早期电子元件怕冷不耐冻,做出来的定时引信对低温敏感的问题,那段时间尤其不做人的五角大楼,决定学习日本神风特攻队,忽悠一个不知内情的笨蛋士兵去手动引爆,然后轰隆一声同归于尽。
而作为随时准备冲向英吉利海峡的假想进攻方,苏军这边倒是对核地雷没什么研究。因为这玩意儿在进攻时并没有什么用处,也不符合苏联风格的大纵深军事理论。
更关键的是,这玩意儿的技术难度不高,真到了要用的时候,随便找颗核弹来改一改,就差不多了。
所以,在确定了需要援助古巴一批核地雷之后,苏联的核工业部门立刻开始动手,然后发现若是拿千万吨当量的氢弹改成核地雷,感觉实在太浪费,并且威力也太过剩了。
于是,吝啬病发作的俄国毛子,就翻出一批库存的淘汰型号旧原子弹,当量在两万吨到五万吨当量不等,外面套上一个钢外壳,然后就装上商船,漂洋过海运到了古巴。
至于怎么引爆?因为时间仓促,苏联方面根本来不及设计定时器,只能靠有觉悟的战士手动操作啦!
反正,按照赫鲁晓夫最初的想法,他根本没觉得这玩意儿会真的被用上,只是作为吓唬人的道具而已。
然后么,就是一如既往的「计划赶不上变化」了……
当美国中情局在1962年1月初突然动手,发动入侵古巴的「热带惊雷」行动,打断了苏联对古巴的军事援助运输计划时。虽然可供苏联中程导弹使用的核弹头,连一枚都还没被运到古巴,导致这股预想中威胁美国本土的核打击力量「有枪无弹」,形同虚设。但固定部署在港口的核地雷,却已经有三枚被运到了。
其中一枚核地雷,就安置在特立尼达的卡西尔达港海防要塞。
现在战局崩盘,特立尼达城已经易主,这座要塞也即将陷落……似乎当真到了要引爆核地雷的时候?
底下的士兵是否会服从如此离谱的命令,博斯克少校自己的家人也还在哈瓦那啊!
更何况,惨烈的反侵略战争已经爆发,而埋设在古巴岛上的苏联核地雷,也不止特立尼达的这一枚。
博斯克少校就算能够牺牲自己和家族,背上叛国的骂名,来阻止特立尼达的蘑菇云升起,可是布置在哈瓦那和圣地亚哥的核地雷,又该怎么办?届时不是还得「白光一闪,人畜成灰」吗?
如今的特立尼达因为连番战乱,已经逃得没多少人了,就算被原子弹轰了,死的人也不会太多。
嗯,可能在核爆中死掉最多的,还是陆战一师的美国佬。
但哈瓦那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如果挨了一发核地雷,那可就是古巴人的地狱了。
除此之外,作为被联合果品公司坑害过多年的拉美人,他对美国佬的道德底线实在是毫无信心。如果这枚核地雷并未引爆,而是被美军缴获了的话,谁敢保证美国人就不会干脆直接对古巴发动核打击?
从而将这座加勒比海上的热带岛屿,轰得好像太平洋的比基尼群岛(美国氢弹试验场)一样?
而美国人这么做的理由也很简单,先发制人呗!
只要先用足够大当量的核弹,提前轰掉苏联人部署在古巴的核地雷,就不怕古巴方面的核反制啦!
所以,与其逃避问题,把希望寄托在敌人的节操上,还不如索性让已经沦为废墟的特立尼达,升起核大战的第一朵蘑菇云算了!这或许还能起到一定威慑和吓阻的作用,让美国人不敢在古巴做得太过分吧?
带着这样烦乱的心思,胡安·阿尔梅达·博斯克少校的嘴唇动了几下。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出什么,而是抬起右臂,向自愿留下来引爆核地雷的苏联军官敬了个礼。随即就转身离去,消失在了逃生的地道中。
——既然已经决定要撤退,那么他就必须在核地雷引爆之前,逃得越远越好。
否则的话,岂不是变成白跑了?
——
随着胡安·阿尔梅达·博斯克少校的离去。虽然外面的炮声依然隆隆作响,但要塞内却安静了下来。外面的士兵们在拼杀、流血、死亡,而指挥部里却已经人去楼空,不再响起滴滴的电报声和嘶哑的咆哮。
那名断了腿的苏联军官,在一个瞎了一只眼的苏联士兵搀扶下,手握核地雷的起爆开关,找了个稍微干净些的空箱子坐下,然后抖抖军装上的土,尽量挺直身子,就这样静静地靠着墙壁,一动不动地等待着。
他在默默等待着自己的死期,或者说为了理想而升华的时刻!
虽然可能比不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那位主角保尔·柯察金一般,坚定顽强如钢铁,心灵纯洁如圣徒。但到了需要他为世界革命而牺牲自己的时候,他也绝对不会犹豫和含糊。
从他被派往世界另一端的古巴岛,来到美帝国主义的家门口时,他就已经有了为国献身的心理准备。
如果连战死沙场、尸骨无存的觉悟都没有,那他还当什么军人呢?
就让自己在原子弹爆炸的白光中,与敌人一起化为灰烬和尘埃吧!
燃烧自己,照亮前路!为了解放全人类!
——总体而言,至少在「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时代之前,广大苏联基层军民还是很有牺牲奉献精神的。
千年东正教信仰缔造的救世主情怀,叠加上马克思主义的宏伟理想蓝图,让长期被西方主流文明世界蔑视和鄙夷的俄国人,终于第一次站到了历史舞台的正中央,成为了半个世界的阵营领袖。
这份前所未有的光荣和伟大,激励着苏联人民和全世界的理想主义者抛弃隔阂、团结奋斗。
也让冷战时期的苏联,能够在满目疮痍、物质力量远不如对手的情况下,撑起一个超级大国的架子。
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时代的苏联人,确实是理想远大、武德充沛,称得上一句「英雄的人民」。
之所以苏联最终输掉了冷战,问题不是出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上,而是出在上层,出在克里姆林宫!
再说得准确一点,那就是莫斯科的这帮老爷们,始终没搞明白自己的定位:究竟是沙俄?还是苏联?
如果认为苏联不过是沙皇俄国的一个新朝代,那就洗洗睡了吧,不要再妄想争霸世界了!
说得难听点,就凭俄国的这点儿资本,跟已经整合了西方文明圈的美国争霸?你们配吗?
看看俄国是什么家底,美国是什么家底,俄国是什么地缘环境,美国是什么地缘环境……
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在两边都搞帝国主义争霸的情况下,俄国对上美国,那真是半成的胜算都不会有!
但是,如果抛开沙俄传统,只是把苏联当作它的国名含义来看待,那么,它还真有这个争霸的资格!
哪怕苏联在经济上、军事上、人口上和科技上,都有很多方面不如美国,但依旧可以在全球博弈
之中跟美国分庭抗礼,甚至有时候还占据上风!
为什么?因为苏联的制度优越性!
要知道,苏联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型国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社会科学实验!
它同时摆脱了民族、地域和宗教这些基本属性的束缚,完全依靠意识形态凝聚而成!
在苏联诞生之前,根本没人相信马克思主义真能领导一个大国,而且还是世界列强之一的大国。
但苏联却做到了,并在世人面前展开了一副没有剥削、人人平等、铲除腐朽食利阶层的美好画卷!
所以,作为全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胜利而诞生的国家,就算苏联没有美国那么多的小麦、石油、航母和核弹,它也是一面代表反抗的正义旗帜,一盏为全世界受压迫者照亮前路的社会主义明灯。
在这面旗帜的感召之下,欧美发达国家的知识分子可以不收一分钱,只是为了理想而毅然叛国去当共谍;资本家不得不克制自己的贪婪,承受沉重的赋税,吐出绝大部分的利润,用来给工人提高待遇和收入。
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得以重新流入社会运转和进步的引擎里,推动人类文明走得更快、更远。
只要这面红旗不褪色,苏联就可以从整个世界不断汲取力量,来对抗貌似强大的资本主义阵营联盟!
但遗憾的是,苏联首先在本国的内政上,就做了很多马克思主义者不该去做的事情,自己让这面伟大的旗帜褪色了不少,也让全世界的左翼革命者感到沮丧和失望。
更要命的是,在外交上,苏联高层也始终都没搞准自己这个政权的定位:
你究竟是要发动世界革命、解放全人类?还是要跟美国玩大国博弈和帝国主义争霸战?
冷战时期的苏联历代领导者,基本都是觉得自己两样都要……然后就悲剧了。
在冷战时期,美国走的就是正儿八经的帝国主义道路,满世界豢养各种十恶不赦的军阀、买办、封建君主反动派充当走狗,堂堂正正地不做人事,公然要搞「类人群星闪耀时」,反动也反动得光明正大。
就跟当年西进运动剥印第安人头皮的做法一样,星条旗上一开始就写着「我不是好人」!
但苏联打着的是红旗,必须跟全世界的革命者、被压迫者等进步力量当盟友。结果克里姆林宫却拿出了东正教沙皇的那一套,硬是要当小爸爸,各种指手画脚,让真正心向光明的革命者难受至极。
对于全世界的左翼革命运动,苏联是把所有国家的小党都当成自己的支部,勒令他们为了苏联的大棋服务,嘴上各种「同志加兄弟」说得好听,其实经常做出牺牲小弟利益的事情,跟美国的做派别无二致。
——所以后来才被称为「社会帝国主义」和「红色沙皇」。
虽然苏联给的援助确实很慷慨,但克里姆林宫的各种瞎指挥也真的很要命啊!
无论是中国人、希腊人,还是波兰人和德国人,乃至于阿拉伯人,都对此深有痛感。
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在冷战时期真正该做的事情,就是支持第三世界的反殖民运动,支持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自身权益,从而挖空资本主义阵营的基石,使其轰然塌陷。
嗯,这些正事,苏联高层也不是没做。但问题是,他们同时还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情。
比如,在支持埃及的纳赛尔收回苏伊士运河之后,苏联立刻就索要报酬,想要在埃及驻军,在埃及租借军港,把埃及变成苏联势力前出地中海的跳板——这自然让刚刚赶跑了英国殖民者的纳赛尔很不乐意。
于是,苏联高层就再一次沙俄心态发作,觉得纳赛尔这个小弟不够「恭顺」,需要「敲打」。故而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作壁上观,看着埃及被暴打,被夺走西奈半岛和苏伊士运河,甚至有意拖延说好的援助。
无奈的埃及人只能答应了苏联的条件,接受了苏联的驻军和租用军港。但内心中绝对不会再对苏联有任何感激和信任,而是视为奇耻大辱。尽管苏联前后在埃及花钱无数,盖了不知道多少工厂,派了一千多个专家支援阿斯旺大坝的建设。但在埃及人心中,却只留下了趁火打劫、出尔反尔、霸权主义的卑劣形象。
所谓的吃力不讨好,恐怕莫过于此。
等到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再战以色列,企图收回失地时,苏联又无视了埃及的核心利益,竭力反对埃及出兵,气得埃及政府索性驱逐苏联顾问,甩开苏联自己单干。
再次战败之后,大彻大悟的埃及人直接倒戈投向了美国,连苏联大使也驱逐了。
至于苏联在埃及的两万驻军和投入的无数人力物力财力,也全都打了水漂,一点儿用场都没派上。
还有之前的中苏关系破裂,也差不多是这样闹崩的——当时赫鲁晓夫因为得位不正,想要搞对美缓和。于是既要中国在台湾问题上退让,又要中国在中印
边界上退让……这不翻脸才怪了!
再往后,到了七十年代,苏勋宗勃列日涅夫放弃革命原则,在非洲扶植起一堆拟人军阀,看似让红色阵营的地盘大大扩充,实际上却是既大把烧钱,又玷污了红旗,让苏联堕落到跟美国一样反动的程度。
没办法,冷战时期的苏联高层,自始至终都没搞清楚自己的定位,一会儿牺牲别国利益,践踏别国主权,搞沙俄霸业;一会儿又记起自己是社会主义老大哥,要在理论上争夺世界革命的领导权。
——这不是精神分裂么?
就像称帝后的拿破仑,已经没资格再说自己是革命者,拿破仑战争也蜕化成了王朝争霸一样。
冷战时代的苏联,都已经肆意处决别国领导人了,都已经在布达佩斯和布拉格街头对市民开火了,还要嘴硬说自己不是帝国主义,要求兄弟国家把自己当作世界革命领袖来尊重……这种鬼话还有谁信啊?
总而言之,搞帝国主义争霸大博弈,苏联的综合国力一直远不如美国,硬碰硬根本斗不过。
搞全世界无产阶级大革命,当时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还在快速发展,远远没有烂透,革命难以发动。
在冷战年代的地球上,苏联人无论想走这两条路之中的哪一条,都已经十分艰难了。
上一篇:无聊,我要看到血流成河!(通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