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之儒家小师叔 第88章

作者:不落骨

子游接过解酒汤喝了两口放下了,看着坐在焱妃身边的少司命说道

“你们都认识了吧?这段时间小依就住在这里,我倒要看看东皇太一怎么救人。”

“他出手了?”焱妃诧异的说道。

“没对我出手,玄翦去追月神的时候和东皇太一交手了,最后是冯毋择和白亦非带着大军到了才把东皇太一惊走。”子游说着从怀里拿出了那块沾血的黑布。

焱妃看着这块黑布当即知道这是东皇太一的,看着上面的血渍也没有什么意外,如果大军都拿东皇太一没办法,那么东皇太一早就不会这么畏畏缩缩的暗中行事了。

“我接到了阴阳家老东皇阁下的密令,他们希望能够和你联手。”焱妃拿出了一块写着燕国文字的布说道。

“上一代的东皇太一没死?”子游诧异的问道,他以为上一代的东皇太一早就死了呢,要不然也不可能让现在的东皇太一把阴阳家搞成这样。

“没有,东皇太一当初击败了上一代的东皇阁下,他掌握了阴阳家,而东皇太一是老东皇阁下养大的,所以没有杀害老东皇阁下,老东皇阁下从此隐入阴八脉,一直在燕国碣石宫闭门不出。”焱妃说道,这是阴阳家的秘辛了,当初她也是去碣石宫突破宗师的时候才发现的。

“他想要和我联手干什么?”子游好奇的问道。

“他说想要保全阴阳家,但是我总觉得他的话中有话,还说若是你想知道可以去碣石宫。”焱妃说道。

“不管他了,想要和我合作还这么墨迹,又不是我求着他跟我合作。”子游说道,碣石宫是阴阳家的大本营之一,而且在燕国,他才不想跑那么远。

“如此我就不回复了。”焱妃耸了耸肩说道。

子游还没来得及继续多说几句话就被赵高叫走了,来到章台宫之后,吕不韦、李斯和韩非都在这里,看着几人的表情子游知道发生了不小的事情了。

“大王。”子游行礼。

“老师请坐,先看看这封奏章吧。”嬴政把这一封奏章给了子游。

子游看着里面的内容觉得神色严肃了起来,这封奏章是招贤馆的管事上奏的,上面说如今招贤馆中儒家弟子众多,而其他门派弟子较少,而且这些年来六国的士人入秦虽然依旧很多,但已经不如之前了,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汇报,但是其中所蕴含的危机很大。

因为如此下去,儒家弟子将会充斥在秦国朝堂的方方面面,如果只是基层还好说,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儒家弟子靠着政绩来到了中高层,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变成一言堂的情况。

有了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情世故会让他们抱成团来相互取暖,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是不可避免的,为了防止一家独大,掌控朝堂,就需要其他的人制衡,当初秦昭襄王时期,为了对抗掌握秦国的楚系外戚,大肆招收六国的士人入秦,让他们进入朝堂,来对抗楚系,为的就是平衡朝堂,但是现在秦国朝堂儒家系正在逐渐变为另一个楚系。

如今的儒家九卿,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都是儒家的人,姚贾在被李斯接替廷尉之后,便去担任典客,负责秦国的外交事务了,而公孙白则是担任着典客的三属官之一的行人,而子游这个儒家系的首领身为王师地位等同三公,可以插手过问秦国大小政务,相当于是丞相,如今看来儒家在秦国朝堂的势力已经说是第一也不为过。

如果不是有着吕不韦担任着丞相,靠着六国士人以及半残的赵系楚系来制衡,现在的秦国已经是儒家的一言堂了,所以这样下去很危险,如果真的被搞成了一言堂,先不说决策的事情,哪怕是招收人才都会变得困难重重,百家中的人才也会因为顾忌儒家的势力,从而选择其他的国家。

嬴政看着自己的智囊团,其中三个都是儒家的人,军方还好,儒家不精兵事,他们无法插手,也幸好子游公私分明,将自己和儒家分开了,否则现在的九卿中就不是只有三个人是儒家弟子了。

“幸好大王看到了这封奏章,否则将会铸成大错。”子游说道。

“可能是祖宗保佑吧,寡人早上醒来批阅奏折的时候随手拿了一个,恰好是这个,否则也发现不了。”嬴政说道。

“秦国不断对外扩张,需要大量的士人入住,秦国尚武,文风稍弱,无法支撑起来如此规模的用人,只能依靠向六国取士,这是秦国长期的弊端,而山东六国中,士人儒家弟子占据大多数,这是无法改变的格局。”李斯说道。

当初六国的士人主要是百家和权贵大族,其中百家是主力和大族占据大多数,权贵稍逊,而百家和大族中儒家弟子又是大多数,这是一个无解的命题,之前因为儒家对秦国的偏见,加上秦国和儒家之间的矛盾,让儒家弟子不愿意入秦,后来荀子在一些文章中夸奖了秦国的政策,这才改变了一些,秦国和儒家的矛盾稍微缓和了一些,一些儒家弟子也入秦了,孟贡和姚贾也是因此入秦的。

历史上扶苏的老师被选为淳于越也是为了缓和秦和儒家的矛盾,因为治理天下需要太多的人才和官吏,这些人才和官吏无论是平民还是权贵大族都是儒家弟子居多,所以始皇帝才会让扶苏偏儒家,为的就是打开这个局面,但是没想到的是选择错人,让淳于越给扶苏教的只会当一个忠臣,而忘记了如何当一个帝王了。

这个命题本身就是无解的,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除了儒家之外的士人也入秦或者大力培养秦国本土士人。

“要想解决这个办法有两个办法,第一着重培养老秦人,无论老秦人学的是什么,他们忠心的只有秦王一个,而且是国家培养,可以规定他们学习的学问,第二,引入百家,成立如当初稷下学宫般,成立大秦学宫,让百家在秦国生根,当时哪怕儒家弟子居多,但是依然有着百家弟子的存在,可以制衡儒家,如此可以打破一言堂的情况。”韩非说道。

众人听闻点头,吕不韦又说道

“但是如此选取人才的范围将会变小,秦国人才储备主要是招贤馆,而招贤馆招收人才的时候,虽然不看出身,但也会重点放在大族和百家身上,如此太过于被动,无法做到吸引天下英才。”

除了六国取士之外,秦国选取官吏,主要是三种,军功爵位,举荐和征辟,但是后面三种在质量和数量上完全不及招贤馆,招贤馆也有着自己的弊端,被动、吸引力不够,而且招贤馆设立在咸阳,虽然地方也有,但地方的招贤馆中的士人想要来到了咸阳的招贤馆,大多需要地方官员的举荐,所以导致大量的人才被错过。

而且时间长久下去,朝堂就会被垄断,平民愈发没有出头的机会。

“但是招贤馆对比其他国家已经是最大能够招收人才的办法了,仲父有其他办法吗?”嬴政说道。

“臣愚钝,没有。”吕不韦摊手说道,他知道问题所在,要是能想出办法不早就做了吗?

“科举取士。”子游说道,要想要打破这种情况,只能靠着科举取士,而且科举取士也可以放心的用儒家,科举取士的相对公平在于大家渠道是一样的,都是靠成绩而不是关系,而且通过不同的考试科目可以选举出不同类型的人才,儒家弟子再多也不可能每个类型都有。

感谢书友20210731211213510给我全部错字语病和语句不通顺纠出来了,十分感谢,已经联系编辑打开修改了,下午我会逐个修改的。

第201章 ,大秦学宫

“科举取士?”嬴政几人对这个词十分的陌生。

“没错,由朝堂统一安排的选取官吏的考试,根据朝堂对官吏的不同划分和需求,安排不同的考试科目。无论出身和地位,大家一律平等的参与,最后的考试结果由朝堂安排的人统一评选,在将选取结果交给大王,大王同意之后,根据评选结果选取官吏。这样就可以最大条件的避免一言堂的情况,也可以保证朝堂不会被垄断。”子游说道。

众人听到子游的解释,开始考虑其中的可行性,根据秦国如今的政策,今后科举取士的确是最合适的选拔官吏的举措,也是能够最大限度的招收足够人才的制度,但具体的还需要妥善商议之后。

“依照先生所言对于今后的秦国来说的确是最好的办法,但是科举之事事关重大,还需要朝臣们多番商议之后再做决策。”吕不韦说道,科举涵盖方面太多了,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而且具体事项必须做到万无一失,这是一个事关秦国百年的国策。

“这件事暂时由丞相府和招贤馆一起商议,拿出一个具体的筹划出来。暂时先由招贤馆继续执行官吏的选拔,至于韩非先生说的成立大秦学宫之事,寡人觉得可行,藏书楼中藏书众多,博士们常年钻研,是时候让他们出来做些贡献了。”嬴政说道。

秦国的博士问政制度,除了是让这些专业人士提供专业意见之外,还是秦国在表示自己不仅仅是尚武,也重文风,只不过效果甚微,如果是成立大秦学院,这些博士可以当做学院的根基。

“若是成立大秦学宫还需要先和百家商议好,让他们前来入驻,否则建起来就是一座空壳。”李斯说道,大秦学宫很容易建造,无非是一些宫殿,但是如何让其名副其实就很难了,百家虽然都有弟子在秦国效力,但想要让其来秦国传播学说,以秦国为中心,这就很难了,不说别的,就是儒家都有些困难。

秦国尚武而不重文,之前还是起于边陲小国,百家对于秦国的鄙视虽然不如楚国,但也是那么容易就重视起来了,兵法道好说,名家还需要游说一二,但问题不大,儒家就很麻烦了,儒家内部派系众多,荀子一脉、公羊、左氏这些都很简单,但是其他的就又有些困难了。

“这件事我会让典客去负责的,到时候先派遣人手去百家发送请帖,哪怕他们不肯来也没关系,可以先让同意的暂时入驻,等到天下一统之后,他们也就不会拒绝了。”嬴政说道。

子游看着嬴政信誓旦旦的样子提醒的话刚到嘴边就收回去了,事实跟嬴政想的相反,秦国一统天下之后,不仅善待了六国遗老们,对待百家也是礼遇有加,奈何人家根本看不上,嬴政派人去请那些贤士进去大秦学宫教学,但是人家不来,怎么请都不来,来了也是一个个脾气大的不行,教学没怎么管,指手画脚到时干了不少,至于六国遗老都不用想了,直接造反的。

“诺!臣回去便让人去通知典客府。”吕不韦应下说道,他也觉得到时候百家没有别的国家可以选择,加上秦国已经将姿态放低,应该会来咸阳。

但是他们都忘记了一件事,有些人你姿态越低,对方越是觉得自己高贵,这时候你狠狠的抽他一嘴巴子,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份,做什么都不要做舔狗,舔狗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

“除此之外,明天便是祭祖,宣告韩国告破,章程如何了?”嬴政问道。

“这件事已经安排妥善,常奉已经在雍城安排妥当。”吕不韦说道。

“我听闻,老师新收下一个弟子叫陈平?”嬴政问道。

“没错,陈平是个才能不错的人。”子游说道。

陈平的优势不仅仅是才能,更多的是年纪,如今吕不韦年老很快就会退下丞相之位,下一任丞相应该是冯去疾为右丞相,李斯为左丞相,而陈平的能力不出意外就是留给扶苏的丞相。想到这里,子游突然想把汉初的一帮子能人全部给弄到手了,这样最起码四代以内不缺人了,尤其是他的师兄张苍,这个用得好能传五代。

“臣也听说了,陈平初次接触政务,处理起来便是井井有条。”吕不韦扶须说道。

吕不韦觉得陈平这个人值得培养一下,南阳和颍川的政务处理结果是需要上报丞相府的。在子游的默许下,陈平代替的子游处理颍川政务,虽然有的政务差些能力,但是总体来说已经能说是一个能吏,更多的是陈平有大局观,而且手段也不错,尤其是陈平那份狠辣,让吕不韦极为满意。

他们这一代负责将天下平定,而扶苏需要的是稳定和发展天下,让百姓休养生息,而陈平足以帮助扶苏坐稳帝位,驾驭大臣了,这时候扶苏需要树立的是一个仁义爱民的好君王,而一些狠辣的事情就需要陈平来。

历史上陈平确是如此,汉朝文武大臣开国元勋不计其数,但是在刘邦死后,这些大臣敢欺负刘盈这个老实人,但是不敢惹吕后和陈平,足以看出陈平的手段。

“倒是个能人,先让他在招贤馆学习一段时间,再招到宫内担任侍郎。”嬴政说道。

“诺!”

此时正在刚刚报名正在招贤馆内学习的陈平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看上了,此时的陈平处理一些各地送来的政务,这就是招贤馆的培养方法。平时除了学习秦法和学问之外,就是处理一些地方送来的不重要的政务。

原本招贤馆内众人是不需要处理政务的,但是子游觉得太浪费,而且丞相府内需要处理的事务太多了,于是将一些不重要的送到了这里,让他们处理,也算是一种锻炼,若是有处理好的,直接就被各个部门直接要走,去当打工人了,秦国不需要养闲人。

“臣还提议为秦墨和公输家单独设立一个部门,如今的军械坊在少府名下,只是生产军械,而农具为治粟内史之事,但都需要这些匠人,如此中间需要多道手续和联系,不如合并成一个部门,将钻研发明、制造、实验等等融为一体。

此次公输家打造的破土三郎为攻破新郑减少我大军的损失有着极大的帮助,臣提议应该赏赐有功之臣。”子游说道。

“将公输家和秦墨合并为一个部门?”嬴深深看了一眼子游,心想两家是怎么招惹了子游,为什么把两家分开设在两个不同的部门中,不就是怕这两家碰头的打了起来吗?

其他人也是用着异样的眼神看着子游,他们现在严重怀疑因为当初墨门少主墨影得罪了子游,所以子游想要报复。

“两家没有得罪我,公输仇和相里贯,两个人在攻破武器库的时候,虽然也争吵,但是相互比拼着破解,效率大大的提升了,让两家在一个部门再派一强硬的人压住他们,不让他们打起来即可,有了竞争才能更高效的工作。”子游说道。

“到是可以,只不过这个人选该让谁来?”嬴政问道,这个位置可不好坐,首先需要一个在爵位上压得过两家的,这些年秦墨和公输家靠着给秦国打造新式武器和各种用具,赏赐的爵位可不少,如果仔细算来两家加起来大概有十多个关内侯,而且手腕要强硬,需要人压住他们。

“我。”子游说道,对于这个科学院首任院长的职位他是势在必得的,他有很多的想法需要两家动手实现,而且他想着看看能不能培养出来一堆基础科学理论的探索者,他记住的并不多,更多的都是一个大概,需要有人去研究,而这个研究他想要把道家和仅剩下的那几个墨辩弄过来。

道家看起来和基础科学没关系,但是道家对于自然的钻研比谁认真,把各种名词给他换个玄幻一点的名字,还不怕道家中招吗?而且之前子游坑道家就说了不少关于自然科学的事情,道家还真总结出来了一些规律,至于墨辩,子游是想着让他们去研究科学逻辑,他们本身就是墨家经过社会实践之后形成的,他们的学问中就有这基础的哲学。

众人看着子游,想着子游如果是用王师的身份去当这个科学院的院长没有任何问题,秦墨也是子游的支持者,公输家也会忌惮子游的身份,也不敢闹事,而且这件事是子游提出来的,他愿意自己去抗这个锅,他们当然同意,只要不让他们去管理就行。

“那就有劳老师了。”嬴政不假思索的说道,如果是子游担任这个职位,就算闹出乱子来,也不用他收拾,而且听起来也有几分道理,可以去尝试。

所有的事情安排好之后,众人也都纷纷离开了,子游回到了府邸稍微收拾了一下便准备动身前往军营,他是军队主帅,明天的宗庙献俘仪式他也需要参与,而且是重要的配角,而且他还需要代替国尉府将对军队的安排和赏赐作一个宣布。

这次的赏赐极为丰厚,需要一个能镇得住场子的人来看住他们,在子游将安排和赏赐宣布之后,整个秦军再次沸腾了,秦军也开始了轮换休息,一场大战下来也需要让这些将士们带着爵位和赏赐,衣锦还乡。

但是负责运送将士骨灰的骑兵还没有离开,他们需要参加宗庙献俘。

很快宗庙献俘的日子就来了,子游带着众多将领和大军站在蕲年宫外,百官和五国使节看着身披囚衣的韩王安,手捧着韩王印、地图和韩国的锻造术走上到了嬴政的面前,跪了下去。

嬴政看着韩王安,韩王安现在虽然感到很屈辱,但是也是无可奈何,但还是说道

“罪人姬安拜见秦王。”

随着韩王安的跪下,下方的五国使节眼中露出了无奈和同情的神色,虽然韩王有着争抢着为秦王驾车的历史,但是看着韩王如今的样子,他们心中还是难免有同情和无奈。

嬴政没有去看韩王印和地图,而是拿起了锻造术,常奉看着这一幕想要出声,但是被嬴政淡淡看了一眼便被吓的不敢吭声,看到锻造术无误之后,嬴政拿起了韩王印和地图,对着韩王说道

“寡人恕你死罪,但活罪不免,从此在咸阳闭门思过,恳求韩国列祖列宗和百姓的原谅。”

“多谢大王。”韩王安跪下说道。

今天状态不太好,剩下的明天中午更新,

第202章 ,收官

嬴政赦免了韩王安的死罪,周边的禁卫上前将韩王安身上的锁链打开带了下去。

韩王安跪在嬴政的面前,嬴政的眼神却不在他的身上,而是在下方的大臣和五国使节身上,被嬴政的视线扫过,吕不韦、子游和尉缭率领百官对着嬴政行礼高呼

“大王万年!”

睥睨天下的气势从嬴政身上发出,五国使节被冷漠的眼神扫过,顿时吓得抖若筛糠,扑通跪在了地上,距离嬴政最近的韩王安情况稍微好一些,但是脸色发白,被嬴政的气势冲击下,哪怕他这个身居王位多年的韩王也感受到了恐惧,一瞬间韩王安仿佛自己回到了当初还是不受宠公子的时候,在面对自己那个手握韩国大权,掌握他生死的父王的时候的恐惧。

韩王安不该抬头去看嬴政现在是何状态,但他的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了嬴政的模样,那是一个驾驭山河万川,统领天下万民独第一无二的王者,韩王安顿时将头压得更低了,但好在嬴政没有继续散发自己的气势,将韩国的地图交给了一旁等候多时的常奉。

常奉接过地图,子游当即走上的祭祀高台,两个侍者将印有七国地图的屏风举了上来,七国的疆域用粗壮的线绳隔开,在嬴政的示意下,子游将秦国与韩国之间的那条代表疆域分界线的线绳扯断,随后扔到了燃烧着烈火的大鼎之中。

这是献囚的最后一个步骤,代表着昭示天下,韩国的土地划入了秦国的领土,从此天下无韩,原本这个事情应该是嬴政来做,但是为了表达对这次攻韩全体将士的敬意,嬴政让子游这个大军主帅代替他做,这代表着嬴政给予秦军的最大荣耀。

下方的将领和周围的禁卫顿时心生豪气,前所未有的荣耀加身,让他们心中愈发敬重他们的王,这是他们的王给予他们的荣耀。

“大秦万年,秦军万胜,大王万年!”四周的禁卫当即对着嬴政单膝下跪高呼道,

“起!”嬴政说道。

“礼成!”常奉高声喊道。

下方的大臣对着嬴政再拜,这场献囚仪式就结束了,韩王安也被人带了回去,韩非看着被带下去的韩王安,心中悬着的心终于是放下了,嬴政答应了他放过韩王安,但是秦国的百官不一定答应,如今嬴政当着百官和五国使节饶恕了韩王安,韩王安算是彻底安全了。

至于剩下的韩国宗室,那是韩非应该想的了,韩国宗室和大臣路上私自逃离被秦军射杀的事情根本瞒不住,也不需要隐瞒,所以到达咸阳之后,数百人的队伍只剩下了不到二三十人,至于这些人的下场就是被圈禁,子游没想过再对六国的权贵心慈手软。

蕲年宫的祭祀结束,嬴政的车驾带着百官回到了咸阳,但是嬴政并没回到秦王宫,而是带领着秦军将领和负责运送战死将士骨灰的骑兵来到了护国祠。

高大的石碑上已经刻下秦国历代君主和名臣武将的名字,嬴政、子游和王翦站在石碑前,他们的手中按着锤子和凿子,蒙武在一旁拿着战死将士的名单,黑色的龙旗在四周飘扬着,四周的风声也在不断呼啸着,隐约能听到些许的悲凉。

负责护送战死将士骨灰的骑兵站在马的一旁,手中捧着装有骨灰的坛子。

随着蒙武念出一个个战死将士的名字,整个广场回荡着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每一个名字的念出,就有一个骑士将骨灰用包裹包好,背到了背上,然后翻身上马,等待着所有人名字念完便可以出发了。

叮叮当当的声音还在响着,嬴政感觉到了手臂的酸痛,但是依旧没有放弃雕刻,能够雕刻这些战死将士的名字,嬴政没有感觉到一丝劳累,反而是感觉到了莫大的荣幸,他知道这些都是爱戴他、爱戴秦国的将士,他们为秦国献出了生命,自己能送他们最后一程是他的荣幸,有这样为国死而无憾的将士是他的荣幸。

天色渐渐变晚,嬴政已经感觉不到自己手臂的存在,一旁的子游和王翦已经停下动作,还剩下最后一个名字,应该由嬴政来结尾,随着最后一个名字的刻下,嬴政手中的锤子应声落下,他的手臂此刻已经发麻,手掌早已被磨破,大量的鲜血直流。

“大王!”子游和王翦低声喊道。

“不用,寡人若是这点血都不愿意流,也不配这些将士们誓死征战了。”嬴政摇头说道。

子游和王翦见此也不再多说什么,嬴政看向了已经骑马准备出发的将士说道

“寡人请求诸位将士,将这些战死沙场将士的骨灰送回家乡,他们是英雄,他们为秦国而死,为秦国的百姓而死,我不能保证他们活着能回到家乡见到自己的父母,但必须要让他们落叶归根。”

“诺!!”马上的骑士保全说道。

“英灵归乡,福泽后人!”负责护国祠的祭祀沉声喊道。

骑士身后的大门打开,随着马鞭的挥舞,骏马嘶鸣了起来,骑士们带着战死的将士开始护送战死将士的骨灰的归程。

“老师,有人对将士的赏赐和抚恤出手吗?”嬴政低声问道。

“没有,这次罗网一直在暗中监督,有人想要动手,但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被罗网拿下了。”子游说道,贪污抚恤这种事情屡禁不止的原因在于手段不够强硬,最开始是有几个人想要对抚恤动手,但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动手,就被罗网当场拿下,罪证在廷尉已经得到了检验。

“屡禁不止啊,这种风气必须在寡人这里断绝了,诛九族。”嬴政看着身后的石碑说道,这些人不死,身后的英灵如何安眠?

王翦和蒙武心中惊骇,以往秦国最重的刑罚无非是族诛或者诛三族,哪怕是造反的嫪毐也不过是夷三族,而这次直接是诛九族,也就是意味着这几个人所有有关系的人都要被杀,这可是上千人命,他们虽然也痛恨这种对战死将士抚恤伸出贪污之手的人,但是也没想过诛九族这样的事情。

“你们不必再劝谏寡人,寡人就是要让这些人知道,做错事是要付出代价的,寡人就是要杀到他们不敢再有这样的想法。”嬴政沉声说道“让罗网和影密卫去做,不能放走一个,也不能多牵连一个。”

“诺!”子游说道。

王翦和蒙武看了一眼身后的高碑,也跟着嬴政和子游离开了护国祠,随着诛九族的命令发布下去,秦国朝堂震动,跟想象中的劝谏不断不同,整个朝野一片赞同,秦国境内的公羊儒更是大肆宣扬歌颂这件事,说嬴政这是清除宵小之辈,仁义爱民的举措,至于诛九族是爱民,也只有他们了,但是没人去和他们辩论,因为咸阳外还驻扎着大军。

随着攻韩之事的结束,大军也开始撤离,王翦回到了上党,蒙武和杨端和前往了下蔡,李信驻守在韩国陈兵在韩魏边境,五国看着秦国依旧在战争状态下,原本以为秦国吞了韩国能够停下了两年,尤其是魏国,他们还没有消耗吞并的楚地,当即让刚刚卸任统帅的廉颇担任了魏国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