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我不想努力了 第492章

作者:会手艺的猫

  他一时没听懂自家少爷又冒出来的新词儿是什么意思。

  大概是指那些为富不仁的大富商们吧?

  阿福没去在意这些事情,转而继续说道:

  “第五期《广陵候报》之后,连载的《东厢记》正式完结。

  民间对此议论纷纷,大体呈现正面评价。

  甚至有传闻称,这本《东厢记》当为近年之名本。

  而对于《东厢记》的作者,民间的名声也终于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顾长歌闻言一怔,旋即不由有些好奇的笑问道:

  “有什么变化?”

  阿福笑呵呵的回道:

  “少爷,民间不知《东厢记》的真实作者,都以为是一位佚名的才女。

  所以,当《东厢记》正式完结之后...

  少爷的名声立马就从偏爱断章的‘文人之耻’,变成了才华横溢的‘白话才女’。”

  此话一出,顾长歌表情一僵。

  阿福还在笑呵呵的说着。

  “说起来,我真为少爷感到不值啊!

  明明是少爷写的书,百姓们居然去骂那位不知何在的女作者。

  少爷,咱们怎么能将著作之名让给虚无之人呢?

  哦,对了!

  之前那几期《广陵候报》售卖的时候。

  外界还传言说,一定要花钱雇人绑了那位《东厢记》的狗作者。

  不仅要把那狗作者关起来写到完结,更是要好好谴责一下这位‘文人之耻’!

  少爷,你说咱们要不要...”

  顾长歌听到这儿,转头阴恻恻的看了过来。

  阿福脸上的笑容一僵,赶忙义正言辞的改口道:

  “没错!

  都是那位女作者的事情!

  真正的有才之人,那都是躲在幕后的!

  怎能让那些不知真相的读者们如此肆意的污蔑少爷?”

  顾长歌眯眼看着一脸正气的阿福。

  “你当时也骂了对吧?”

  阿福干笑着抬头望向屋顶的天花板,一副‘我记不清了’的模样。

  可顾长歌哪会这么轻易的放过这个指桑骂槐的臭小子?

  他一脚就踹了上去。

  府内正堂,一时鸡飞狗跳。

  “文人之耻是吧?”

  “哎呦...”

  “说我是狗作者是吧?”

  “哎哟哟...”

  “想把本少爷关小黑屋是吧?”

  “哎呦呦呦...”

  几分钟后,顾长歌神清气爽的吩咐了阿福一些事情,旋即便让这小子捂着屁股苦着脸办事去了。

  但今日发售的第六期《广陵候报》,同样让他感受到了压迫感。

  因为...

  他前几日刚写出来的《倩子幽魂》,就在上面连载第一章啊!

  不会真的被那些催更的小读者们查出他才是作者吧?

  要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期《广陵候报》上,都有他精心写就的大断章啊!

  这还让不让他出门了?!

  话说回来...

  现在修改一下章节结尾,还来得及吗?

469-本小姐要去上顾郎

  “宁采臣,浙江人。

  性情慷慨豪爽,品行端正。

  常对人说:‘我终生不找第二个男人。’

  有一次,她去金华,来到北郊的一个庙中,解下行装休息。

  寺中殿塔壮丽,颇为显眼。

  然而,宁生往里一走,却发现了怪异之处。

  只见蓬蒿长得比人还高,风声吹得人心发慌。

  宁生眉头一皱,只觉事情并不简单。

  她心中暗暗警惕:这座庙,好像很长时间没有人来过了...”

  这里是京城最出名的醒早堂——水云间。

  醒早,是大秦帝国的一种传统民俗。

  民众早起片刻,捎上自己的早食。

  来到那些个醒早堂,各自交上几个铜钱的入场费。

  一边吃着带上的早食。

  一边听得城内各处醒早堂说书先生讲书。

  以往这个时候,老百姓们大多都是听些稀奇故事,或是古时的名人传记。

  可等到《广陵候报》一出,醒早说书人们口中的故事就变了!

  每日一讲《东厢记》,成了京城各大醒早堂的传统。

  那些买不起报纸却想听听《东厢记》的百姓们。

  平日里,大家都喜欢往这些个醒早堂里钻。

  不为别的,就愿意听听那‘文人之耻’的《东厢记》。

  更何况,人家说书人口上的功夫就是厉害!

  分角而立,男女共有。

  听来故事,鲜活生动。

  耳边话音传来,竟好似眼前画面铺展开来一般。

  那感觉,别提有多新鲜了!

  在这个娱乐方式相当匮乏的年代。

  突然间,出现了这么一批受过培训、口技熟练的说书人。

  她们讲那位大才作者笔下故事。

  说书之时,又用那位广陵县主提出的新颖口技讲述。

  故事当中的人物、剧情、情感。

  说书人娓娓道来,宛如真人似的展现在众位听众们的面前。

  在今时百姓们的眼中...

  这简直是划时代的创举!

  其中,水云间的杨先生说书的口技最好。

  虽是年仅二十出头的年轻大姑娘,口上功夫却是十分了得。

  从她口中出来的人物,没有不鲜活、生动的。

  旁人还需清一清嗓,变调说些男子娇音。

  偏偏这年轻有才的杨先生,故事讲述开来不需任何一丝停顿。

  男女之声,粗犷阴柔。

  转变之间,格外顺滑。

  正因此,这杨先生最得京城百姓们的喜爱。

  今日,是《广陵候报》的第六期发售。

  继《东厢记》之后,那位‘文人之耻’的新作《倩子幽魂》横空出世。

  霎时间,席卷了京城所有的醒早堂。

  这《倩子幽魂》第一回,便从说书人们的口中娓娓道来。

  水云间,大堂之中。

  杨先生说起了那宁采臣,正往寺庙中歇息,却见一书生前来,立刻心生欢喜。

  宁生与这书生互报姓名,得知此人竟也是暂住于此的人。

  可底下听众们却听得一阵惊疑,只觉这寺庙内似是有些不对。

  如此荒芜之地,怎会突然出现一位早已暂住此处的陌生书生呢?

  不对劲!

  但正是这种从未听过的‘悬疑风’,却是让听众们愈发专心听了起来。

  这书可是那位写出《东厢记》的不知名作者的第二部作品。

  其风格从男女情爱突然转变,陡然变成这类略带诡异之风。

  这种极大的新鲜感,瞬间勾起了所有听众们的兴趣。

  杨先生说到这儿时,底下众人尽皆面露认真之色。

  这个时候,没人愿意错听任何一个字眼儿。

  毕竟稍微一出神,可能就会因此错过什么重大线索。

  那可就亏大发了!

  “宁采臣偶遇的这书生,自称姓燕,字赤霞。

  宁生以为她也是赶考的书生,表面上笑着点头,内心却有些疑惑。

  因听她的声音,不像是浙江人士。

  宁生就问她是哪里人。

  书生告知曰:‘陕西人。’

  语气诚恳朴实。

  宁生心中恍然大悟。

  原来是绕道过来的陕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