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我不想努力了 第672章

作者:会手艺的猫

  赵婧是无锡城内一位很出名的游动行商。

  这一天,赵婧如同往常一样,天都未亮便早早的起了身。

  坐上多年相伴的驴车,驮着重重的货物,不快不慢的朝着寻康坊而去。

  尽管现在才值寅时过半(凌晨四点),天地之间一片雾蒙蒙的昏暗。

  但是,寻康坊内的大商行附近,已经有了颇多的人影。

  这些人,大多都是来此接货、卖货的游动行商,也有来自秦夏两国各地的行商。

  剩下的少部分人,却是居住在本地的百姓们,或是出来买卖蔬菜瓜果的商贾或伙计。

  毕竟寻康坊可不仅仅是无锡城内著名的游动行商的聚集处。

  这里除了买卖货物的大商行,还有供各地行商们居住吃用的客栈、酒楼、茶肆等一系列营生。

  再加上此处本身就是民居众多之地。

  故而寻康坊到处都能寻到帮忙送信件、送货物、送消息的店铺。

  可以说,寻康坊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民商两用的民坊了。

  称呼这里为无锡城最大的商业街,想必也完全不为过。

  正因此,寻康坊除了宵禁时期比较安静之外,其余时候都是人声鼎沸的场面。

  这时赵婧正坐着驴车,笑眯眯的跟周围的熟人打着招呼。

  “老赵,又这么早来啊?”

  “早来些好,呵呵...”

  “正好,那边有热闹可看呢,趁着人还不多,咱们赶紧过去看看。”

  赵婧闻言一愣,诧异的看了看周围,发现人群都在往前面聚集,不由好奇问道:

  “这是怎么回事?”

  旁边的熟人笑呵呵摆摆手。

  “我也是被人叫过来的,一块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赵婧心想也对,笑道:

  “那我们快过去吧。”

  等到赵婧跟行商同伴来到商行旁边的平台时,果然看到那些早来寻康坊的人们都聚集在此地。

  由于赵婧在此地名气甚大,人脉也极广。

  周围的游动行商们见到赵婧来此,都会给她几分面子。

  再加上赵婧以前还做过一段时间的书生,只因家道中落才弃文从商。

  因此,人群很快在赵婧面前分出一条道来,让她来前面看热闹。

  赵婧笑呵呵的一边打招呼,一边领着身边的行商同伴走到了人群最前方。

  然而,当赵婧往平台上那块原本应是写明今日货物价格的石牌上看去时,整个人却顿时愣住了。

  只见那块石牌上应该挂着的木牌子,此时早已不知被人扔到了哪里。

  可是,那块厚重的石牌之上,却刻有一首七言绝句诗。

  “这笔迹,这笔锋,这笔法...”

  赵婧甚至都没来得及去看此诗内容,便被上面所刻的《咏针》的诗名所惊到了。

  “嘶...”

  赵婧忽然倒吸一口凉气。

  年轻时候当过书生的她,到底还是识货的。

  赵婧知道,看字先看三点:迹、锋、法。

  但是,那《咏针》二字的点和画,都天生有光滑的纹理,结构刻画得极为巧妙。

  再看整首诗的布局,看似大小不均,并不统一。

  可若是再细看,便会发觉这首诗的每个字,都是长短搭配,分布错落有致。

  “大家啊,这是大家啊!”

  赵婧突然就兴奋了起来,听得在场众人渐渐安静了下来。

  “诸位姊妹,敢问谁知道这是哪位大家所创之书法。

  诗作内容暂且不论,光是这一帖新笔法,便足以让晚生执师礼相待。”

  此话一出,这片宽阔的平台周围,登时响起一阵阵的议论之声。

  赵婧站在原地,表情颇为期待。

  她还在等着谁来告诉她一声。

  这位未曾谋面的书法大家,到底何等惊世绝才之人。

  至于诗作本身,赵婧仅是浅浅扫了一遍。

  她光顾着关注字体如何了。

  着急询问之下,赵婧都没读通此诗的内容...

  “还望诸位姊妹相互问询一下,可有谁知晓这位大家是谁?”

  赵婧又问了好几遍,急于寻找那位书法大家。

  可她等了好一阵,却依然没一个人来回她的话。

  而且,赵婧逐渐觉得周围人群看她的眼神,似乎有些不太对劲。

  这让赵婧不由有些疑惑,朗声问道:

  “诸位姊妹,何以如此看我?”

  话音刚落,人群中登时传来一道无奈且尴尬的声音。

  “赵姊,此诗右下角,已然写上了署名,你先看看再说...”

  赵婧闻言,赶忙依言看去。

  果然。

  赵婧在诗作的右下角,看到了比诗文字体稍微小些,却笔力更深几分的一行字。

  “大秦广陵县主,顾长歌,于九月十六日作。”

130-化身舔狗的陶杨二女

  “这...这这这...这是...”

  赵婧看得瞠目结舌,一时惊得话都有些不会说了。

  等到看到身边的游动商人苦笑点头,赵婧缓了好一会儿,这才忍不住惊叹道:

  “这真的是那个传闻中的广陵县主所作?!”

  周围没人回答她的话。

  因为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在大夏帝国的无锡城,突然出现一首陌生的诗作,偏偏还署名是秦国的广陵县主。

  再联想一下前些日子从边境那边传来的风闻。

  但凡是个脑子正常的人,此时都不难猜出...

  那个秦国的广陵县主,如今很有可能真的来声讨了!

  “他怎么敢,他怎么敢的...”

  赵婧喃喃说道,内心依然不敢置信。

  “真的是那个年纪轻轻的广陵县主?

  他才多大,怎么可能创得出这一手新笔体?

  哪怕广陵县主生来就是天才,也不可能二十岁之前就成了书法大家啊!”

  赵婧凝视着最上方的《咏针》二字,只觉越看越有种说不上来的韵味。

  此等新式书法,分明是已然成熟的笔风。

  没个几十上百年的沉淀,必不可能有如此入木三分之笔力。

  可是,那个秦国的广陵县主,今年才多少岁?

  算上今年,有十八了吗?

  赵婧不由陷入了沉思。

  但身边的游动商人们却消停不了了。

  毕竟她们绝大多数都只是纯粹的商人。

  要说认识字,那确实认识一些。

  可要说欣赏诗作,那真就触碰到她们的知识盲区了。

  因此,有耐不住性子的人,当即就打断了赵婧的沉思,急声道:

  “赵姊,你再看看这诗啊。

  你好歹也读过十来年的书,我等却是没那个鉴赏之力。

  赵姊,你倒是跟我们讲讲那个秦国的广陵县主这首诗写的啥啊?”

  听到此话,赵婧登时回过神来,赶忙细细读起了这首《咏针》。

  “百炼千锤一根针,一颠一倒布上行。

  眼晴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

  等到赵婧细细念完两遍,顿时眼前一亮。

  “这必是那个秦国的广陵县主所作无疑!”

  此话一出,周围人群登时忍不住给了她一个个白眼。

  赵婧也不恼,笑呵呵的讲解起来。

  “这首七言绝句诗,看似用词粗鲁,却又字字珠玑。

  将那些庸人比喻成针,针只能用来做衣服,当然只认识衣服不认识人了。

  那个秦国的广陵县主,用这首诗讽刺了很多人啊。

  不懂得知恩图报之人。

  盲从跟风却又为此沾沾自喜之人。

  只根据外表判断人的好坏而不注重内在之人。

  恰好,这首诗所作之意,正是发泄广陵县主心中的怨气啊!”

  话音落下,整个平台周围一片沉默。

  赵婧这一番没有故意贬低或有意偏袒的讲解,听得在场众人的心情格外复杂。

  大夏帝国的文人也好,游动行商或百姓也罢。

  谁人不用那个广陵县主所创的广陵纸?

  谁人不因为那些轻便实用的纸张获利?

  谁人不是用了人家创造的东西,却又口口声声的骂人家无耻?

  这不是知恩不报、反咬一口的混账是什么?

  还有赵婧所解读的‘盲目跟风’、‘沾沾自喜’、‘重外在而不重内在’...

  这些话,宛如钢针一般直插入在场所有人的心底。

  在这个时代,人民都还是比较要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