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我不想努力了 第674章

作者:会手艺的猫

  此言一出,整个建邺城的文人雅士们都愤怒了。

  秦国的一介男子,竟然公开挑战大夏帝国的所有文人?

  这是何等的嚣张姿态?

  那个大秦帝国的广陵县主,难道就不怕变成史书上臭名昭著的狂士吗?!

  然而,愤怒归愤怒,真要上去跟那个秦国的广陵县主作诗作词对骂,建邺城的读书人们还是做不到的。

  一是因为对方是男子,骂赢了不光彩,骂输了更难看。

  二是因为人家广陵县主的《咏针》、《相鼠》虽说看上去粗鄙直白。

  可要是细细读之,反而会读出一出特别的韵味来。

  哪怕是不明真相的愣头青,非要冲上去与《相鼠》对骂,怕是也骂不出对方的风采来。

  所以,与其上去冒着丢人丢份的风险,得一个与小男子计较的坏名声。

  还不如等着那个广陵县主惹众怒后,大家一起上群起而攻之。

  ——没有风险的声讨,这多爽快?

  只不过,这些听上去有理有据的理由,说白了也都是不想当出头鸟的借口。

  毕竟从无锡城那边传来的消息,已经说得相当明白了。

  人家广陵县主此番是来报仇的!

  大夏文人跟风污蔑广陵县主。

  广陵县主亲赴大夏帝都讨回公道。

  倘若真是李嘉然等人剽窃了人家的作品,反而倒打一耙说广陵县主是无耻之徒。

  那今天冲上去跟广陵县主对线之人,明日岂不一同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这种风险甚大的事情,读书人没一个愿意做的。

  只是,百姓们对此事的态度就不同了。

  毕竟绝大多数民众们也就是看个热闹。

  什么大秦第一才子复仇之行?

  什么盛京第一才子剽窃之举?

  这和他们老百姓有半毛钱关系吗?

  大夏文人蒙羞,蒙羞就蒙羞呗。

  又不是他们剽窃的。

  真要硬说的话,或许有那么一点儿关系...

  那就是秦国的广陵县主若真是被冤枉的,同为大夏子民只会觉得丢人。

  反之,则乐得去看这个热闹。

  总而言之,广陵县主连续在两大留诗的行径,已经受到了大夏帝国东部地区的广泛关注。

  人们对于此事的评价不一。

  愧疚者有之。

  怀疑者有之。

  冷笑者有之。

  愤慨怒骂者亦有之。

  还有嘲讽广陵县主只会作诗,不会作词之人,以此来贬低秦国广陵县主在大夏子民们心中的形象。

  然而,接下来的梁酉城消息,却将所有企图强压此事的人都给整沉默了...

  ...

  梁酉城。

  城中最大的茶楼之外,摆于坊间公示百姓的告牌之上。

  再次出现了一首直抒胸臆的骂词,登时引起了几近于全城百姓们的关注。

  ——《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内刳脂油,亏李才子下手。”

  此词看似讽刺当世的掌权者,却在最后一句陡然转变了画风。

  词尾的‘李才子’三个字一点。

  加之署名依旧是‘大秦广陵县主,顾长歌,于九月二十三日作’。

  这种巧妙却又泛用比喻的小令,惹得当日围观百姓们哄笑。

  对于那位敢于为证清名千里迢迢声讨李嘉然的广陵县主。

  当地民众们的议论风向,随着之前种种传闻与消息,竟然开始神奇的转变了起来。

  更有原本就看盛京文人不顺眼的当地读书人,也开始变相加入了声讨李嘉然等人的队伍当中。

  在《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出现之后,这些文人自发的在酒楼茶肆等地聚集起来。

  她们专门挑选人多的地方,大声议论广陵县主与盛京李才子之事。

  但凡遇到了好奇围观的百姓,都会笑呵呵的为看热闹的人们解析起广陵县主前几首诗词的巧妙之处。

  除此之外,其中有些口才不错的读书人,还会很‘体贴’的解释秦夏两国才子之间的争端之源头。

  大秦第一才子顾长歌。

  盛京第一才子李嘉然。

  此二人本就是当世著名的两位才子佳人。

  关于两人的任何一事,本就会极为惹人关注。

  时至今日,自东边传来的各种传闻,使得两人之间的故事,居然还带上了几分传奇的色彩。

  每当这些能说会道的当地读书人,讲到大秦巡抚家人怒斥夏商们,并且声称广陵县主将会前往盛京讨回公道的事迹时...

  那些本来只想看热闹的百姓们,都会忍不住为之喝彩。

  毕竟,现在那位秦国的广陵县主,如今真的来到了大夏帝国啊!

  身为一介才貌并全的才子佳人,为了不受污名而千里迢迢前往大夏帝都。

  这得是何等坚韧的性情,才能做出如此惊世骇俗之事?

  一时间,本应因挑战大夏文人而惹得犯众怒的广陵县主...

  如今,竟然逐渐开始有了在异国他乡声名鹊起的征兆!

  只不过,广陵县主的复仇之行,真就这么轻易的划上第一个句号了吗?

  当然不可能!

  正当多地大夏文人认为,顾长歌公开留下三首骂诗骂词,就已经达到了他将此事闹大的目的时。

  自梁酉城往西的蒲州,大夏帝国最著名的鹳鹊楼上...

  顾长歌又做了一件足以震惊整个大夏帝国的大事!

132-《登鹳鹊楼》

  大夏帝国的诗词文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趋鹜性。

  何为趋鹜?

  但凡是某个景点被某个诗人写火了。

  那么,大家都会蜂拥而至,试图再创佳作求超越。

  夏国蒲州的鹳鹊楼,便是这样特殊的存在。

  ...

  鹳鹊楼本是一座当地出名的景观。

  始建于大夏建国初期,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位于蒲州的一处平原之上。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

  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

  在此其中,便以这一代大夏文圣胥子的《登鹳鹊楼》最富盛名。

  同年,大夏盛京的李嘉然亦到达此处,见之文圣胥子的《登鹳鹊楼》心喜,便也赋诗一首。

  李嘉然所留诗作之名,同样是《登鹳鹊楼》。

  也不知这李大才子是有意蹭文圣胥子她老人家的热度。

  还是他当真是自诩文人才子见猎心喜,以此来致敬同留诗作的大夏文圣。

  总之,有了这么两位时下最著名的文坛大才留下诗篇。

  原本就极为出名的鹳鹊楼,一时又成了文人们斗诗观景的最好去处。

  ...

  鹳鹊楼。

  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居于三层正中,有一块近日才搬上去的昂贵屏风。

  由于此地文风鼎盛,才女佳人们相约登鹳雀楼望景时,总会诗兴大发的吟上几首诗。

  故此,某些生平恃才傲物的狂士,便喜欢将她们的诗作词曲写在三层正中的屏风之上。

  这让奉命驻守鹳雀楼的府衙役们相当恼火,却又不敢去触了这些读书人的霉头。

  毕竟大夏帝国向来是民间武德丰沛,官场上文风才是上上之流。

  哪怕秦夏两国时有战争,导致大夏朝廷不会去真的搞什么重文抑武的亡国之举。

  可是,大夏帝国读书人们的地位,确实是要比同为庞大帝国的大秦高得多。

  在这里,大夏子民的认知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所以,蒲州的府衙役们虽说反感那些自诩文人雅士的读书人在屏风上留诗作词,却也只能每隔一段时间就更换新的屏风。

  而这一日,便轮到了刘老五带队驻守鹳雀楼。

  刘老五是个老实人,大字不认识几个,却特别的崇拜读书人。

  她的大闺女却是争气,今年过了府衙的院试,成了真正的秀才公,受到邻里乡里的敬佩。

  每当刘老五想起自己的闺女,心里总是甜滋滋的。

  仿佛这些年受得那些供女读书的辛苦,在如今尽皆化为了后辈争气的高兴。

  就连带队驻守鹳雀楼这种苦差事,刘老五如今都甘之如饴。

  刘老五只希望多认识几个读书人,也好帮自家女儿铺铺路。

  只是,等到刘老五等人迈着轻快的步伐,披着凌晨的月华来到鹳雀楼时,脸上顿时流露出了苦笑。

  不出意外,那块居于三楼正中央的新屏风,上面又有了三首新的诗作。

  也不知是哪个来此观景的狂士又喝醉了酒,昨日傍晚临走前还浪费她们府衙一块屏风。

  要知道,大夏帝国读书人是挺多的。

  可真正的诗词大家,却是相当的少见。

  时至今日,鹳雀楼上也仅留了那么几十首传世之作。

  少部分还堪通读的诗词,不过勉强算是佳作罢了。

  绝大部分人留下的作品,都是非常一般的诗词,或是根本就不堪入目的歪诗糙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