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我不想努力了 第950章

作者:会手艺的猫

  一桩桩,一件件,都给秦清寒带来了巨大的声望。

  以至于光凭这些功绩,不将她称作‘秦帝十世’都不足以服众。

  好在摄政的顾紫真及监国的秦如柏在此事上态度极其坚定。

  仅仅在秦清寒‘驾崩’当天的紧急廷议上,就直接定下了录入《大秦史》的基调。

  这让众臣心里有了底,并做好‘新帝登基、顾氏摄政’的心理准备。

  家有家法,国有国规。

  不管怎么样,国家总归是要走下去的。

  只要大秦皇室不至于绝后,那大秦帝国就不会倾覆,顶多会稍微动荡一阵子罢了。

  而早已开始摄政有一段时日的顾紫真还在,说不定连动荡都不会有。

  这大概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只不过,有一件事群臣在心里感慨的同时,却不是很能理解。

  那便是秦清寒所下的遗诏。

  这封遗诏没几个字,只有短短的一句话。

  “尽快下葬,不必大操大办,避免劳民伤财。”

  于是,鸾凤宫中的宫廷女官们,迅速收敛秦清寒的‘尸身’。

  当天就将梓宫停放在了京城外的殡宫中,然后几乎是提前准备好一般的在宫中设上灵堂。

  说实话,这个操作着实把群臣给惊到了。

  若非秦清寒‘驾崩’的当天,召见了几位阁臣与朝堂重臣,最终又亲口对宫人下了遗诏。

  恐怕群臣在得知此事后,都要怀疑陛下的真正死因了。

  毕竟在她们的思想里,但凡是个人,就没有不喜欢厚葬的。

  就算陛下您不慕名利,不像历代大秦女帝驾崩后礼仪繁琐,颇喜欢大操大办,那也不必如此简练吧?

  真就不在乎死后世界的牌面吗?

  当然。

  群臣也就只是心里惊讶,觉得这样不太尊重这位为大秦续命的中兴大帝,并非对此不满意。

  相反,秦清寒如此下诏,反而给国库轻松了一大笔耗费。

  群臣自然会在心中钦佩这位逝去的女帝陛下。

  只不过,她们永远也不会知道...

  这位‘英年早逝’的中兴大帝不仅没有死,而且还施法立于自己的殡宫上空,看着众人为自己布置死后的灵堂。

  “尊敬的女帝陛下,我想隆重的采访你一下...”

  顾长歌举着不知从哪儿来的一个纸质话筒,笑嘻嘻的递到秦清寒的嘴边。

  “请问你站在自己的殡宫上空,看着底下那么多臣民自发祭拜于你,不知你此时的感觉如何?”

  秦清寒正望着下方那一大片聚集于山下不肯离去,齐齐跪拜自己的京畿百姓怔怔出神。

  忽而听到顾长歌的打趣,秦清寒当即收回眼神,转头白了他一眼。

  原本打算没好气的反击几句,却又想到山下百姓祭拜自己时的情真意切。

  秦清寒沉默了一会儿,终是不由微微一笑。

  “感觉...还不错。”

220-无冕之王

  事实证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当秦清寒驾崩的消息一传开,顿时在京师掀起了惊涛骇浪。

  无数百姓自发的披戴缟素,在朝臣与宫卫们送秦清寒的梓宫去城外殡宫的路上,神情悲凄的跪于道路两旁。

  京城百姓跪地恭送先帝之数,从京城到殡宫的路途上,竟绵延长达十余里。

  这还是二百余年来,再一次出现民心所向到此等地步的浩大景况。

  上一次京畿百姓自发前往祭拜大秦女帝的情况,还要追溯到第七代大秦女帝。

  那一代的大秦女帝,不仅仅把目光放在国家的上层建筑,还看到了国内大批商人的价值。

  在与世家门阀的斗争中,这位女帝陛下力求保全商户利益,使得大批中小商户不至于破产,因而得到了众人的追捧。

  及帝驾崩后,京畿商户自发前往祭拜,留下一段百年佳话。

  而如今,相似却又更为震撼人心的场景,再一次出现在了京城内外。

  直到秦清寒的梓宫停放在了城外的殡宫里,山下仍然有大批百姓不愿离去,只愿在此为先帝守灵。

  宫卫们一再劝说,陛下驾崩前特地嘱咐过,不必因她而扰民生,更无需为她守丧。

  然而,众多百姓仍然守在山下,根本不愿离去。

  甚至很多原先因世家而家破人亡,后因世家覆灭而重获新生的许多老人,在山下直接摆上了大行女帝的牌位。

  众人跪在牌位之下,自发的上香祈福,感恩这位仁慈的先帝。

  尽管秦清寒在位不到九年,并非一位传统意义上的‘寿命悠长’的女帝陛下。

  但仅仅是变法后的这些年,她的声望在大秦各地的子民心中,已经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毕竟变法的过程虽然充满曲折,中间还夹杂了许多残酷的血腥镇压。

  可大秦朝廷所镇压的对象,却并非是那些本就只能勉强活着的平头老百姓。

  而是那些以剥削为本质的大地主、大权贵,以及传承数百年、把持向上通道的各大世家、门阀。

  如此一来,此次变法的本质,便从一开始就发生了变化。

  不仅仅只是一次简单的、自上而下的、留有隐患的古典经济变革。

  而是变成了将中央权贵、地方豪绅、世家门阀等一众垄断者多年霸占的土地、财富、社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

  尽可能的平衡国内贫富差距过大,从根上解决积攒多年的各种社会矛盾。

  此等功绩听起来似乎不大,实际上所发挥出的作用,却是不亚于再造一国了。

  要知道,大秦帝国发展至今,其主体赋税其实是由广大的自耕农来支撑国家财赋。

  可那种理想的稳定局面,早已被一代代的上位者蚕食殆尽。

  倘若局势再继续腐坏下去,各个贫苦地方恐怕都会出现起义现象。

  日渐恶劣的国内环境,大秦各地的矛盾激化,以及秦清寒本身就极为冷淡的性格...

  这些原因使得她根本没兴趣像之前几代大秦女帝那般,搞什么与世家门阀斗‘其乐无穷’的政治游戏。

  秦清寒很清楚,当时的大秦帝国,完全就是一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烂之相。

  但凡有志之士都能看得出来,那时的大秦帝国,变则生,不变则死。

  所以,她选择了变法,也只能变法。

  倒也亏得大秦帝国的真实情况坏得比纸面上要厉害。

  因而秦清寒与顾紫真所选择的‘军事改革为主,经济改革为辅,政治改革次之’的大方针起了关键性作用。

  用一场场中央对地方的血腥镇压,直接重塑了积弊多年的地方弊政。

  中央军队的强势,以及占据大义的名分,外加民意滔滔的支持。

  三者共同促成了当年变法的顺利执行,并获得了初步的成果。

  事实再次证明,一切剥削民众的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真正强大的力量从来都不属于剥削阶级,而是属于人民。

  这句话,仿佛隔着万千时空,在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神奇的验证了其真理的伟大。

  对于大秦子民来说,这几年的生活质量直线上升。

  用一句在大秦帝国的国内普通百姓最常用的话来形容:

  “这几年的好日子,她爹的和活在梦里似的!”

  没什么文化的普罗大众,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千古一帝。

  她们只知道,如今家家户户有地种,有粮食吃,有衣服穿,有活计做。

  只要愿意劳作,那就不用饿死,不用缴纳高达五六成的租子,不用被地主豪绅逼得卖儿卖女,也不怕冬天冻饿而死。

  仅仅做到这一点,那位安坐皇城内的大秦女帝,就是千百年来第一好的女帝陛下!

  贫瘠的词汇量,使得老百姓的心里只有‘很好很好的人’才能称赞秦清寒的伟大。

  因此,当‘大行女帝殡天’的消息,经由各种渠道传播到大秦各地时,竟引得当地家家缟素,声泪不止。

  ——为大行女帝祈福之庙宇,竟连续一月民不渐歇。

  仅有少数看不清楚形势的,当年变法时战战兢兢不敢冒头的一些残余豪绅,觉得改革的风头似乎过去了。

  如今那个‘昏庸’的女帝陛下驾崩了,她们终于又可以继续出来作威作福了。

  “一群卑贱的泥腿子,也配吃细米,穿好衣?”

  这是这些大聪明们的真实想法。

  当即就派一众家奴倾巢而出,将当年‘分田地’时的良田强抢回来。

  结果正赶上顾紫真趁此机会彻查地方,派去地方上的廉政司钦差,顿时欢天喜地的把这些漏网之鱼给逮了。

  这些是鱼肉乡里的祸害吗?

  错!

  大错特错!

  这些终于敢重新冒头的地主豪绅,对于廉政司的官员们而言,那可不是什么祸害。

  而是一颗颗铮明瓦亮的二等功啊!

  尤其是以后‘在朝担任要职,必从廉政司始’的新制度一实行。

  朝廷上下原本还残留点儿的腐败之风立刻肃清!

  贪污受贿的贪官、庸官也好。

  残害百姓的祸害、败类也罢。

  无论是其本身,还是其背后的势力,对于想要上位的广大官员阶层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挡人财路,阻人官途!

  那简直就她爹的是杀人母父!

  管你后边是谁在撑腰,敢给地方豪绅站台,那就给老娘把位子让出来!

  要是不让,当场把你给抄家,骨灰都给你扬喽!

  秦清寒在位时还好,她并不会关注太多细枝末节的东西。

  只要大方向上不出差错,那就可以放权给朝臣去做。

  但如今,秦清寒‘殡天’一月有余,装有她‘尸身’的梓宫,终于下葬帝陵,秦馥郁登基称帝。

  主少国疑之下,监国的秦如柏与摄政的顾紫真,一律认为此时应用重典。

  这才让整个大秦帝国对比秦清寒在位时期还要清明几分。

  至于这样是否会让许多官员心中记恨,导致顾紫真退休后遭到报复?

  顾紫真才懒得想!

  她如今是摄政相,真真正正的‘无冕之王’!

  待得秦馥郁成年后,她就立刻还政于帝,退休养老。

  等到那时,顾紫真估计自家儿子早就等不及要把她接到灵界去了。

  这都是顾长歌和她娘俩提前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