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战略忽悠局 第133章

作者:老老王

 因为——「就算他们不跟越共接触,也会被吴庭艳扣上共谍的罪名,那还不如真的当共谍算了」。

 鉴于上述的最新动态,尽管有约翰逊副总统的力挺,会议风向还是逐渐朝不利于吴庭艳的方向发展。

 又一番激烈的争吵之后,肯尼迪总统做出决定,让洛奇大使再次拜见吴庭艳,向他表明美国的立场,要求他尽快平息事态,并且根据吴庭艳的反应,来进行最终的决策。

 于是,3月2日,洛奇大使又一次来到嘉隆宫的总统府,见到了吴庭艳。

 跟上次互相尬聊,空谈玄学问题的情况不同。这一次,吴庭艳总统带着洛奇大使走到一张沙盘旁边,自信满满地在沙盘上指来指去,阐述着他的「剿匪」计划。但因为他那糟糕的英语,让洛奇只是听得头晕脑胀。而吴庭艳嘴里说的作战方案,给人的感觉也是离谱到一塌糊涂,听着就不像是真的。

 所以,他打断了吴庭艳随口胡诌的作战方案,直截了当地开口切入正题:最近发生的种种迹象,都表明南越政局不稳,内部出现裂痕,治安恶化,社会混乱,这已经严重损害了华盛顿对你的信心。

 肯尼迪总统怀疑你是否还能继续团结南越,取得「剿匪」作战的胜利。美国公众也普遍质疑美国

 政府支持这种不得人心制造屠杀的政府的正当性,华盛顿正在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吴庭艳回答说,这一切都是各国无良媒体的记者们为了吸引眼球而造谣,破坏两国政府的关系。他只是在战时按照紧急程序惩治罪犯而已,一切责任全在境外势力。然后,吴庭艳又补充说,如果没了他,造成西贡政局混乱,美国就只能派遣部队直接插手越南事务,想必到时候美国政府会面临更大的民众压力。

 好么,这是一点儿都不肯改,还要继续搞大新闻,并且倒逼着美国兜底的意思?

 你这个越南矮猴子以为自己是谁?居然有这么大的面子?洛奇愤愤不平地想道。

 从嘉隆宫出来之后没多久,南越军官团首领杨文明再次秘密会见洛奇,跟他一起过来的甚至还有外交部长武文牡和副总统阮玉书。在洛奇面前,杨文明声泪俱下地说:“吴氏兄弟这是要我们都去死!如果美方不支持军官们换掉吴庭艳的话,我也不能保证南越国军会有什么举动。”

 外交部长武文牡也跟着说:“我代表共和国的文官们而来。我们决定支持将军们的革命,将军们如果起事,我们将提供一切方便。”另外还补充说,阮玉书将会在政变之后接替吴庭艳,出任临时总统。

 呃,这样看来,政变已经不仅仅是南越军队的想法,而是整个军官团和文官团体的一致共识了?

 原本就厌恶吴庭艳的洛奇,当即拍胸脯表示:“我会尽力向白宫进言,让白宫支持你们的行动。”

 ——上述消息传回华盛顿,白宫再次爆发激烈争吵:一方面,南越高层确实已经跟和吴庭艳翻脸成仇,官僚和军队一致要求推翻吴庭艳,美国恐怕很难阻止他们的自救行动。但另一方面,在南越局势迅速糜烂的眼下,这场军事政变究竟是能稳住局势,还是会让整个国家彻底崩溃,实在也是个未知数。

 最后,即使美国依然不支持政变,吴庭艳恐怕也会主动清洗政变集团,进而逼迫他们集体投共。

 很显然,南越内部的这场火并,是无论如何也免不了啦!

 ——

 数日后,白宫召开第七次越南问题会议,倒吴派和挺吴派继续在会议桌上激烈交锋。

 倒吴派宣称吴庭艳已是天怒人怨,不换不行;挺吴派则认为政变方的统帅杨文明有「亲共」嫌疑,总参谋长陈文敦和陆军中将黎文金迄今甚至还保留着法国的国籍,对于美国而言显然不可信任。

 倒吴派对此嘲笑说,吴庭艳自己都在口嗨投共了,怎么还能盲目信任这种混蛋?

 最终,脾气暴躁的空军参谋长李梅将军一锤定音:既然西贡的官僚和军人,都强烈要求推翻吴庭艳,那么就给他们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吧。如果他们有能力取而代之,政变就是正确的!反之亦然!

 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弱肉强食!只有胜利者才能不受指责!

 白宫只需要待在大洋彼岸,看着两头红了眼睛的恶犬自己打一场就行了!

 听了李梅将军的这话之后,即使一直坚持支持吴庭艳的约翰逊副总统,眼看着独木难支。在沉默良久之后,也只得放弃了挺吴立场,叹了一口气说:“大概已经无可挽回了吧?”

 就这样,双方达成了妥协,随即由白宫向西贡的洛奇大使发出了一份模棱两可的电文,表示美国政府不反对这次南越政变。但也不会给政变方提供明确的武力支持,驻越美军将会置身事外,不会出动。

 不过,如果政变成功,美国将承认新政府,过去拨给吴庭艳的援助,照旧拨给新政府。如果政变失败,美方可以庇护政变的组织者,同时授权洛奇便宜行事,可以调动CIA驻西贡站,为政变者提供情报支持。

 但不能直接让中情局特工参与暴力活动。否则CIA有权拒绝洛奇大使发来的任何「不合理任务」。

 收到电报的洛奇,立刻向政变领袖杨文明、阮庆、武文牡传达了华盛顿的意思,并保证尽管华盛顿方面不会给他们提供直接的援助。但是他会动用西贡站和大使馆的资源,尽量促成本次政变的成功。

 得到了美国大使的保证,政变集团信心大增,很快又开了一次作战会议,杨文明表示,任何政变都忌讳久拖不决(卡扎菲上校那次例外)。因此行动宜早不宜迟,最好在三月结束之前就动手,计划也没必要做得太详细,以免临时出岔子,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拥而上打进嘉隆宫,对吴庭艳总统实行斩首即可。

 至于政变之后的利益分配么,还是等到推翻了吴庭艳再考虑,届时大家各凭本事和功劳说话。否则,若是连政变行动都还没发起,就因为分赃的事情闹到不可开交,最后被吴庭艳一网打尽的话,岂不可笑?

 众人听了之后,讨论一番,觉得杨文明老大此言有理,于是便纷纷着手筹备起来。

 而吴庭艳总统和他弟弟吴廷瑈也听到了

 风声,并且很快将计就计,进行了相应的部署——美国CIA驻西贡站理查德森,长期收受吴廷瑈贿赂。洛奇大使的命令刚刚下来,就被他转给了吴廷瑈……

 结果就是在南越的CIA间谍发生了大分裂,一半协助政变方,一半支持吴庭艳。

 更要命的是,驻越美军司令官哈金斯将军。不仅是吴庭艳的铁杆支持者,还对洛奇大使绕过自己行事儿非常不满,憋着坏水要给洛奇添堵,根本不配合洛奇大使关于让他给政变集团提供方便的各种指示。

 好么,除了南越政府自相残杀之外,美国驻南越的军事和情报机构,也要开始自己打自己了!

 但似乎还嫌这场戏不够热闹似的,领导本次政变的杨文明,觉得自己的力量有点单薄,为了以防万一,还偷偷联系了越共——他的弟弟在北越那边出仕,官位最高时相当于师长,一家子搞得堪比三国的诸葛氏。

 这也是美国一直担忧杨文明「通共」的原因:因为他家里是真的有好多越共啊!

 结果就是,领导越共游击队的南解阵——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也得到了一份不完整的政变方案,并且针对南越当局即将爆发的全面火并,悄悄调兵遣将,企图浑水摸鱼,捞到属于自己的一杯羹。

 与此同时,对于上述这些暗流涌动几乎一无所知的基辛格博士和菲里·金少校,却还坐着雪风号驱逐舰,漂在太平洋上,对随后的越南之旅充满期待,全然不知自己正在一脚踏进火坑……

 作者的话:  PS:笑话:德军密谋打击克里米亚大桥的录音曝光,泄密原因是俄国人光明正大地参加了德军的会议。而德国佬甚至从头到尾没发现会议里多了一个人。

 这可不是什么低级别的会议,而是有空军总司令和副参谋长出席的哦。

 世界果然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啊,以后我在书里安排一些让人无力吐槽的泄密事件也很正常吧?

 另外,北溪二号该不会是德军自己炸的吧?毕竟目前看来,柏林还能否指挥得动德军也很存疑呢。

 第207章、平静的岘港

 1963年3月28日,越南中部,岘港

 又一次横渡了太平洋的雪风号驱逐舰,暂时还挂着美国的星条旗,缓缓驶入了岘港湾。

 岘港是位于越南中部,也就是南越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城市的东北方向是一个辽阔的海湾,并且周围都有山脉阻挡,形成了一个非常优良的避风港,加上周围的海水较深,自古就是中南半岛著名的深水港。

 早在越南还没有从中国分离出来的时候,岘港就已经是占城国的重要港口,附近建设有占城人的印度教神庙群「美山圣地」,由七十多座精美绝伦的宏伟庙宇组成,号称是越南的「小吴哥窟」。

 后来,越南人打败占城国,攻占了岘港,一度让这里变得萧条,不过到了大航海时代。因为岘港的水深湾阔,又让岘港再次成为了繁荣的海上贸易商埠,同时也使得这座港口进入了欧洲殖民者的视野。

 在十八世纪晚期,法王路易十六扶持越南王子阮福映复国时,就要求他向法国割让岘港作为回报。

 当然,由于接下来的法国大革命,法国波旁王朝的这一远东殖民梦想很快落了空。

 不过,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终究还是通过一系列漫长的殖民战争,一步步控制了整个越南,其中自然也包括岘港——法国殖民者还照搬了本土的地中海舰队母港的名字,将其改名为「土伦」。

 又过了大半个世纪,法兰西的三色旗从这里降下,法属印支殖民地的土伦港也变回了越南的岘港。

 但这并不意味着岘港从此摆脱了西方势力的阴影,因为……美利坚的星条旗很快就要在这里升起!

 此时此刻,穿着短袖衬衫的菲里,站在雪风号的船头,眯眼远眺着前方的岘港风景。

 只见晴朗的天空万里无云,炽烈的阳光从天而降,照得海面上微波荡漾,闪耀着阵阵的金光。

 海边的沙滩后面,矗立着郁郁葱葱的椰林,翠绿的树林随风摆拂,千百片摇曳起伏。

 不时有几只海鸟结伴而过,穿过斑驳树荫,飞向遥远的彼方。

 许多简陋的茅屋或板棚,散布在这茂密的热带植被之间,间或夹杂着若干两三层的木制小楼和混凝土别墅,还有高高耸立着的旗杆和铁塔,从沙滩一直延伸到山脚下,其风景之秀丽,简直宛如夏威夷一般。

 呃,真是好平静啊!看起来,似乎完全不像是一个战乱国家的模样呢!

 一提起越战,浮现在菲里脑海之中的景象,就是地面被炸出了无数大坑,城镇被夷为平地,树林烧得只剩焦黑木桩……不过,现在看来,至少在岘港周边,尚且还没有被战争摧残到满目疮痍。

 不仅岘港的市容市貌,依旧繁荣而完好,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小贩,街头也是车水马龙,市井兴旺。

 等到下船后四处溜达时,菲

 里朝着内陆的平原望去,发现当地的风景,看上去真是宁静而又美丽:

 一丛丛翠绿的竹子和椰子树从广袤的稻田里升起,像是碧绿色海洋上凸出的小岛;农妇们头戴圆锥形的斗笠,肩上的扁担摇摇晃晃;年轻姑娘脚步轻盈,穿着绢制的裤子和紧身的短衣,别有一番异域风情。

 菲里站在棕榈树下,迎着清凉的微风,看得很是心旷神怡,基辛格博士倒是有些失望。

 ——之前,雪风号在香港短暂停泊和补给时,基辛格博士上岸买了几份报纸,想要了解一下越南的最新消息,结果发现尽是各种「兵变」、「叛乱」、「暴徒横行」和「大屠杀」的恐怖新闻。

 以及尸横遍野,人头滚地,街道狼藉的可怕照片。

 以至于雪风号在岘港靠岸时,基辛格博士还紧张地戴上了钢盔,唯恐遇到流弹和弹片。

 结果,他们在岘港码头遇到的不是子弹和炮弹,而是岘港市长和一群身穿白绸「奥黛」的女学生。

 市长向下船的陈丽春夫人发表了一番谄媚的欢迎致辞,女孩们则为跟随上岸的美国水兵戴上了花环。

 接下来,岘港市长诚惶诚恐地邀请陈丽春去自己的官邸下榻,而已经结束了顾问任务的基辛格和菲里,还有船上的美国水兵,则在几个小时后被带到了岘港的「土伦堂皇酒店」,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这家酒店的白色墙面已经有些破败,大约是法国殖民时期的遗物了,不过看上去倒也赏心悦目。

 尽管菜单上没有牛排,只有火腿蛋,让人感觉有点遗憾,但各种烤鱼和鱼汤却是应有尽有。

 一边享用着海鲜大餐和冰镇啤酒,一边看着风扇在头顶上缓缓旋转,小舟在河上慢慢划过,同时听着打扮时尚的越南女歌手在酒店大堂里引吭高歌,唱着某首法语的流行歌,实在是让人有着在度假的错觉。

 望着染红了天际的晚霞,还有岘港在暮色下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基辛格一边用刀叉切着盘子里的芝士鱼排,一边困惑地嘀咕,“真是难以置信,这里就是越南?怎么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我既没听到枪声,也没看到被烧毁的房屋,更没看到有人把和尚往火堆里丢……”

 “是啊,感觉简直比迈阿密的红灯区和洛杉矶的唐人街还要安静。这地方真的在打仗?”

 德州肥宅无线电员沃尔夫李一边往嘴里塞着火腿蛋,一边也附和着嘟囔。

 至于基辛格博士带着的黑人实习生普拉西德,则独自坐在另一张桌上,正开心地狂饮啤酒呢。

 “不,越南确实在打仗,只是这座城市暂时还没打仗而已,因为这里是岘港。”

 菲里一边品尝着美味的烤虾,一边回答,“至于宗教冲突?基辛格博士,这城里到处是教堂和修道院,处处沐浴着上帝的荣光,哪里还有佛寺的踪影?狂信徒就算想烧和尚,也没有和尚可以烧啊!”

 ——岘港是法国长期重点经营的传教中心,这里的大部分居民也逐渐转变了信仰,以天主教徒为主。

 等到吴庭艳在八年前组织大批北越天主教徒渡海南迁之时,相当一部分北方天主教徒,又被就近安置在了岘港,从而进一步大大提高了岘港的基督教成分,使得这座五万人的小城市,几乎成了「上帝之城」。

 虽然就南越全国而言,因为吴庭艳偏袒少数天主教徒,迫害占人口大多数的佛教徒,搞得民怨沸腾。

 但岘港的越南人,嗯,至少是目前生活在岘港的这些越南天主教徒,恰好基本都是支持吴庭艳的那「一小撮人」,也就是吴庭艳政权统治下,享受大量特殊优待,免交各种苛捐杂税的既得利益者。

 作为既得利益者,岘港市民自然不会站出来反对吴庭艳,而他们身边也没多少佛教徒可供迫害。

 既然如此,他们为啥要闹腾着反对吴庭艳总统呢?嫌自己税交得太少?不用服劳役太舒服?

 另一方面,对于越共来说,岘港既不是首都,也不在边境线上。除了停泊着几艘军舰,就再没有什么工业,袭击这座港口并没有多少意义,只是单纯的制造恐怖……所以,他们也没有在岘港搞事的需求。

 当然,南越海军里肯定也有越共渗透进来。但在岘港,他们的任务应该是在海上巡逻时「高抬贵手」,纵容北越用渔船偷运军火南下,而不是昏了头,有事没事往港口放两炮,给吴庭艳政权敲响警钟。

 至于越共和南越政府军各自驾驶着武装小艇,彼此开火厮杀的主战场,乃是在南方千里之外的湄公河三角洲,覆盖着芦苇的河汊池沼之间,而不是岘港这个遍地教堂的海港。

 由于以上因素,岘港在越战初期,享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难得平静。

 当然,这种平静只是暂时的,随着美军的正式参战和大规模涌入越南,岘港作为优良的深水港和海军基地,必然会被横渡大洋而来的美军高度重视,并且就像过去在

 冲绳一样,对岘港大兴土木,展开建设。

 一方面,这会将岘港拖入了连绵的战火之中,越共游击队将会尾随美军而至,不断袭击美军基地。

 另一方面,数万美军长期进驻带来的庞大消费力,又会给岘港带来难以想象的富裕、繁荣和现代化。

 举例来说,作为美军在南越的主要空军基地,六十年代末的岘港机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平均每天需要起降两千五百多架次,比当时世界上任何其他机场都多。

 就算美军日后撤走了,庞大而先进的岘港机场也会被留下来,作为日后经济腾飞的根基。

 此外,随着美军基地的不断营建和落成,一条条繁华的商业街,也在军事基地四周拔地而起,一栋栋为美国大兵提高消遣服务的华丽房屋迅速出现,让岘港变成了一座「有居民的兵营」。

 整个南越境内旷日持久的战火,又让源源不断的难民,如潮水般涌入岘港,「小孩为美国人洗衣服,男人向美国人卖冷饮,女人陪美国人上床」,从而让这座城市的人口急速膨胀,各种工商业也随之发展。

 等到十年之后,岘港就会从现在的五万人小港口,变成六十万人口的越南全国第三大城市!

 仅次于河内和西贡!

 而这一切宛如魔术一般的变化,就发生在战火纷飞的短短七八年之间……

 不过,这一切剧变的发生,都开始于美军正式参加越南战争,并且大举进驻岘港之后。

 但在1963年的春天,美军仅仅派了少量特种兵到越南撑场子的此刻,岘港还看不到几个美国人。

 确切地说,除了刚刚从雪风号下来的这些水兵,就只有本地南越军队里的少数美军顾问,以及岘港机场的一批飞行员和地勤,还有驻守机场的一小队特种兵——这会儿的岘港机场还没经过扩建,规模小的很——外加极少数冒险来做生意的美国商人了,统统加起来也才几百人。

 不过,就在这地方眼下还为数不多的美国人之中,菲里居然还认出了一个熟人。

 “嘿!莱尔少校,好久不见!真想不到会在这里看见你!”

 看到中情局同僚比尔·莱尔少校,穿着一身军礼服,搂着一个越南小妞,在隔壁的餐桌坐下,菲里先是一愣,随即就热情地开口招呼,“你不是在老挝经营你的那个苗族王国吗?怎么跑到岘港来了?”

 “啊,我是来这里为王宝将军筹办给养的,还带了一批士兵来岘港训练,顺便也放松消遣一下。”

 看到金少校和基辛格博士,比尔·莱尔少校也是十分高兴。当即就凑过去跟他们拼桌畅谈起来。

 虽然有保密条例,但他为爹不疼娘不爱的苗族民兵搞军火给养,本来就是到处拜码头求来的,不说是搞得人尽皆知吧,至少也是想知道的人都能知道。眼下好不容易弄来的这批军火,还是从南越第一军区或者说第一战术区的仓库里临时借调的,以南越国军那种漏成筛子的保密水平,越共不知道这事儿才怪了呢!

 (越南的「军区」是「军级战术区」的简称,所以也称战术区。不知道我们的「军区」全称是啥?)

 听了莱尔的解释,菲里也是秒懂——美国的军人嘛,一直以来都是这种纨绔画风:打仗的时候,或许也能吃苦耐劳,但坚持一段时间就得让他们放松消遣,到后方泡妞休整一番,否则压力太大是会发疯的。

 老挝苗族聚居的深山老林里,就算有空运来维持后勤,条件也必定艰苦,甚至是要什么没什么。

 莱尔在山沟沟里耐不住寂寞,找到机会就想进城转转,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接下来,莱尔少校也询问菲里和基辛格为什么来岘港,是不是被调动到越南来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