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战略忽悠局 第249章

作者:老老王

 毕竟,作为昂撒海盗和西部牛仔的后代,传统的美国人始终都是推崇勇气,并鄙视懦夫的啊!

 当然,二十一世纪那些有着一百多种性别的「新美国人」,就是另外一套思想理念和价值观了。

 总之,在这个位面,1968年上半年的美国人。就像在1942年上半年的日本人一样,重新陷入了对战争的狂热之中,甚至有不少人买了东南亚的大地图,每天把小旗插在新占的城市上。

 随着柬埔寨战场的节节胜利、势如破竹,还有泰国战场的有效配合,被国内媒体夸赞到洋洋得意的马克斯韦尔·泰勒将军,一边把进攻矛头转向北方,策划部署起了芽庄和岘港的反攻作战,并准备顺便解救广南国军的最后残余——黎明岛少将那些在朱莱被围困了三个月的部下,一边开始张罗着搬进西贡。

 于是,奉命来西贡建立中情局据点的菲里,就跟应召来当南越总统的黎明岛少将一起,再次进了西贡。

 ——

 时隔半个月之后,战火方熄的西贡,依然是一片残破不堪的废墟模样。

 只是在街道上多了些清理废墟的本地人,各个衣

 衫褴褛,饿得跟柴火一样瘦,全靠美军免费发放的赈济粮食来吊命。还有原南越总参谋部的大楼,被美军工兵搭上了脚手架,因为驻越美军司令部要搬进这里。

 至于可怜的黎明岛少将?他就只能自己在废墟里面找一座还凑合的房子,充当临时的总统府了。

 当然,菲里也要在这片废墟里自己找个地方,安排一批下属,再招募若干线人,建立CIA的西贡情报站——注意,由于CIA的多头指挥和叠床架屋结构,在西贡的情报站肯定不止一个,基本上凡是有点实力和兴趣的大佬,都会来这个「热点城市」布置据点:就跟中国的很多省市县,都各有各的驻京办一样。

 刚刚得到初步修复的新山一机场航站楼大厅,在一众记者们的照相机闪光灯下,黎明岛少将从驻越美军司令官马克斯韦尔·泰勒将军的手中,接过一条华丽的绶带,按着圣经宣誓成为南越临时政府的总统。

 菲里也向他表示了祝贺,还送了一把镀金的大马士革钢匕首作为礼物。

 刚刚搭乘军用飞机降落在新山一机场的基辛格博士,还给黎明岛带来了约翰逊总统的亲笔祝贺信。

 就连黎明岛的老上司,广南国的前总统尊室订,也从美国向黎明岛发来了贺电,勉励他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让这个骤居于高位的年轻南越将军,一时间激动得心神动摇,整个人都有点快飘了。

 ——虽然他这个总统暂时还只是个空架子,组建政府也需要服从美国的全程指导。但对于原本就只是一个单纯的军人,政治能力非常稚嫩的黎明岛来说,光是这个响亮的头衔,就足以让他乐疯了。

 但等走出就职典礼的现场,出门看着四周的遍地废墟,刚成为总统的黎明岛,就顿感意兴阑珊。

 “自由越南复活了,北方人从西贡离开了,我当上了总统,我的部下也都有了光明的未来,可是,代价呢?”他感慨地指着四周的满目疮痍,对菲里说,“看着这座城市的模样,真是让人高兴不起来。”

 ——自从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每一场发生在大中型城市中的巷战,往往都意味着胶着、惨烈、旷日持久和巨大的伤亡。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它,那真是没有比「绞肉机」更为贴切的了。

 以至于很多国家一直视巷战为畏途。因为无论胜败,交战双方都必然付出高昂代价。美国的军事教科书里就公然宣称:“打巷战是不明智的,有经验的军事指挥官都把巷战为最糟糕的选择。”

 但是,跟交战两军相比,在巷战绞肉机中付出最大代价的,终究还是作为战场的城市本身。

 此时此刻,站在战后西贡的残破街头,似乎依旧还能听到整座城市撕心裂肺的哭喊。

 ——桥梁折断坍塌,道路破败坑洼,整片整片的街区被夷为平地,剩下的房子也往往没了屋顶,行道树被燃烧弹变成了焦黑的木桩,某些偏僻的墙角旮旯里,偶尔还有没来得及收敛的尸骨。

 总之,这座东南亚曾经最繁华的都市,此时已经几近于一片废墟,没有供电,没有自来水,街道上连商店都没有,残存的十多万市民,只能在残檐断壁之下搭棚暂居,靠着美军的救济粮苟延残喘……

 这自然让昔日曾经见过西贡繁华景象的黎明岛,感到不胜唏嘘了。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总统先生,一座伟大的城市从来不怕战火的淬炼。二十年前的日本东京和德国柏林,全都比现在的西贡还要凄惨。但二十年后,这两座城市都从废墟中爬了起来。”

 菲里开口安慰说,“国会山已经为「自由越南」批下了两亿美元的战后重建专项拨款,美国会为您提供一切必要的援助,帮助自由阵营的忠诚盟友从废墟中再次崛起……”

 “柏林?东京?呵呵。柏林和东京在二战后就没再打仗,而西贡,可是一直都不太平啊!”

 黎明岛苦笑着摇了摇头,“我并不怀疑美国政府的慷慨,但就算要重建,起码也得有个和平的环境吧?如果越共继续一直跟我们厮杀下去,战火连绵不断,重建工作又从何谈起?”

 说起这个沉重的话题,菲里也顿时无语了。

 倒是基辛格博士很有信心地站了出来,对新鲜出炉的黎明岛总统劝解说:“请不要气馁,总统先生,韩国的统治者曾经面对过跟您一样的烦恼。但在经历了艰苦的战争之后,韩国虽然如今的情形也不怎么样,但好歹是肃清了南方的赤色分子,基本稳定下来了。”

 “两边靠海的韩国,和我们的情况不一样啊,我国只有一边靠海,韩国可没有一条胡志明小道!”

 “不错,北越有胡志明小道,可以绕过分界线,向南方输送军火和兵员。但问题是,他们用于维持战争的武器弹药,难道是北越自己生产或采购的吗?不,他们既没有钱,也没有自己的军工业。”

 基辛格如此侃侃

 而谈,“只要中国停止了援助,他们在胡志明小道上也就没东西可运了!”

 “红色中国抛弃北越?这怎么可能?”黎明岛听得有点儿懵。

 “在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上,一切皆有可能,先生,昔日的莫斯科与北京之间,是何等亲密的战友关系,他们把彼此称作什么?哦,想起来了,是同志加兄弟!可现在呢?说是深仇大恨都不为过!

 前几年,中国试爆成功他们的第一颗原子弹时,苏联人还差一点就忍不住要先发制人,用核导弹摧毁中国的核试验场呢!结果还是我们美国警告了苏联,让他们不要随便动手!

 意识形态的统一立场,并不能掩盖现实利益的背道而驰,就像欧洲基督徒从来不惮于自相残杀。”

 基辛格耸耸肩说,“同样的道理,北京与河内之间的关系,也没有看起来那么的牢不可破。

 五年前,我军第一次闪击河内时,北京的反应是光速警告,并立刻再次成立志愿军,准备干涉越南战场。但到我军第二次闪击河内时,北京却是全程沉默。除了口头谴责之外,基本假装无事发生。

 由此可见,对于北越这几年在印度支那半岛上的疯狂扩张,企图把柬埔寨、老挝甚至泰国都纳入旗下的做法,北京方面其实是非常忌惮的,甚至已经在后悔之前对越南援助得太多了。

 而越南与中国之间的千年恩怨,也让红色中国的领导人,不会愿意看到一个面积超过一百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五千万的庞大军事政治实体,在一个野心勃勃的领导人的统治下,出现在自己的南方边境之外。

 我甚至可以推断,对于我军如今发动的大举反攻,北京方面不说是幸灾乐祸,至少也是乐见其成!

 北京想要的只是一个隔开自由阵营与其本土的缓冲区,而不是一个跟他们分庭抗礼的东南亚霸主!

 而苏联离越南太遥远了,现代化战争的消耗又太恐怖了,克里姆林宫应该不会如此慷慨,愿意为了一个遥远而又无法威胁到美国核心利益的小国,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除非他们是想要拿越南威胁中国!

 但如果河内方面当真表现出对苏联惟命是从的态度,那么北京就会对河内愈加警惕和敌视。这种彼此的疑虑和猜忌发展到最后,就算会出现中美联手打击北越的格局,也一点都不足为奇!

 所以,只要耐心地等待时机到来,当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中美苏三国局势彻底逆转,中美开始联手对抗苏联的时候,华盛顿就能促使北京放弃对河内的慷慨援助,美国舰队再设法封锁北越的海上贸易,使得一穷二白的北越政权,无力再顶着美军的轰炸和封锁,不惜成本地援助南方战场。

 那么,失去了胡志明小道的输血,南方的越共也就跟当年的菲共一样,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西贡政权的局势,自然就能在大体上趋向于稳定,至少是不再有被赤色分子颠覆的风险了……”

 听着基辛格如此侃侃而谈,仿佛在此刻就预言了冷战的后续发展与结局,菲里不禁在心中暗自赞叹——果然不愧是冷战巅峰时期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大师,确实是很有两把刷子啊!

 哎,亏得日后美国的国际战略「大师」们一代不如一代,没有谁能够继承他和布热津斯基,还有乔治·凯南的衣钵。否则这「美国世纪」,说不定还真能再多延续几十年呢!

 ——

 整体上,从冷战末期开始,美国高层精英的国际战略水平就开始逐步下滑,并且越到后面就越是加速。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美国的「国师」质量已经是堪称雪崩。在懂王和睡王的时代,像是国务卿蓬佩奥、布林肯,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这些人,简直是宛如跳梁小丑——不是逮着谁就乱咬的疯狗,就是仿佛生活在梦里的「天真派」,那眼神中充满了尚未被知识污染过的清澈愚蠢,完全没有冷战时期那些地缘战略大师们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动辄以地球为棋盘展开博弈的恢弘气势。

 以至于让很多看待美国还带着美化滤镜的外国人,不禁暗自嘀咕:

 基辛格和乔治·凯南的徒子徒孙,怎么就这水平?

 究其原因,二十一世纪的美国著名外交界人士,根本就不是基辛格和乔治·凯南的徒子徒孙。相反,他们都已经快要把基辛格和乔治·凯南这些冷战大师给批倒批臭,再踩上一万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

 要知道,在中国这边一直声望很高的美国地缘政治大师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在美国那边的名声却是非常非常的差。尤其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在美国学术界说是遗臭万年都不为过。

 ——注意,并不是中美对抗让基辛格吃了挂落,早在千禧年之前,基辛格的名声就差得一塌糊涂了。

 因为,美国在冷战后已经完全不搞什么实力外交,而是发自内心

 地认为历史已经终结。

 被中国人各种批判和嘲笑的《历史终结论》,在美国人那边可是被当成了货真价实的真理!

 尤其是美国的学院派外交官,更是一个个都把历史终结论奉为圭臬。

 在他们看来,冷战以后的历史已经终结了,这个世界上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剩下的就是小修小补和唱赞歌了。他们的任务不再是为美国赢得大国竞争,因为大国竞争已经不存在。美国主导的社会秩序必将万世永存,美国外交官只需要为美国和盟友协调一些小矛盾,帮美国恐吓一些不听话的小国,为美国的一切胡作非为寻找合法性,当个讼棍式的辩护律师就好——反正就算搞砸了,也有无敌的美军来兜底嘛!

 结果,到了二十一世纪之后,那些想要混外交界的美国精英,基本上都只热衷于人权和环保之类听着比较玄乎的东西,基辛格那一套实用主义外交。在后辈们看来,属于是应该被坚决打倒和谴责的对象。

 因为基辛格策划的那些出卖盟友、颠覆政权的秘密活动,实在是太不道德,太不讲人权了!

 以后要搞就搞人权外交和价值观外交,不用再从实力的角度来考虑什么问题了!

 怎么形容呢?就像是站在道德高地上的「清流」,鄙视那些实际做事的「浊官」的感觉。

 哎,如此的欺师灭祖,务虚不务实,还能指望这帮「新生代大师」有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表现?

 总的来说,冷战后的美国外交官们,他们在学校里上的课程,基本都是关于国际组织、国际法、世界金融这些东西,基本不再学外国的历史地理,更不会去学基辛格和乔治·凯南这些人的大国战略,他们写论文的主题是人权和环保,而不是战争与国家:他们对世界的认知甚至普遍还不如P社玩家!

 因为他们在潜意识里就认为这些知识根本不重要!

 ——耶鲁大学在2015年曾经开了一个学期的当代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研究课程,结果全校只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去听,其余的美国学生都不屑一顾地说,现在只有傻逼才会去关心俄罗斯吧?

 按照二十一世纪美国外交官的观念,全世界在文化上学习美国,在政治上顺从美国,在经济上服从美国,那是跟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他们是上帝派遣的天使,可以在全世界为所欲为,而不承担任何责任。

 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要去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呢?明明是外国人都应该来跪舔自己才对。

 而他们也无法理解这世上为什么还有文明人不听自己的话,然后认为对方就是蛮夷,要批判和暴打。

 他们自称为自由主义者,跟中国古代的儒生一样,鼓吹美国不是靠霸权统治世界,而是以德服人,靠道德建立了万邦归顺的世界秩序。他们认为霸权总有衰落的一天,而美国的意识形态秩序则是永恒的。

 二十一世纪的美国人之所以沉迷于意识形态斗争,做出许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奇葩决策,关键就是因为他们如同狂信徒一般,相信冷战的胜利是因为自由、人权和道德,而不是物质层面的追求。

 怎么说呢?很有中国明朝搞「天朝」外交时,儒生使者走到哪里都会变成冤大头和笑话的滑稽感觉。

 ——新时代美国外交官的智商不是不高,脑子不是不聪明。但只要他们傲慢到不愿意学习「番邦蛮夷」的事情,那些就注定只能「思而不学则殆」,最终落得个劳而无功、贻笑大方的下场。

 所以,二十一世纪的美国外交官,经常公开说一些自以为聪明,其实牛头不搭马嘴的傻话,很多外国观察家针对这些傻话苦思冥想,绞尽脑汁,以为一定是含有什么计谋或深意——其实人家就是真的蠢而已。

 大体上,美国政客这种跟现实世界完全脱节的现象,一开始是因为傲慢和自大,到后来就完全是自己给自己构筑起信息茧房。然后自己骗自己了,突出一个痴人说梦和疯人呓语。

 搞到最后,外国人普遍感觉美国政客的智商似乎忽高忽低。一会儿很机智,一会儿很愚蠢,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由于人们对美帝霸主还抱有几分敬畏,不确定美国佬看起来很愚蠢的时候,是不是在刻意装傻,试图给自己挖坑……导致那些智商欠费的美国政客就算搞出蠢事,往往也能涉险过关,平安收场。

 结果就反过来刺激了美国政客和外交官的自信心,让他们的表现越来越拙劣……

 相反,在冷战时期,美国人就算再怎么傲慢自大,目空一切,也不得不承认他们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苏联,尚未成功解决。这就促使了当时的美国政府能够相对冷静和务实地看待世界,并从实力的角度来展开博弈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跟冷战后那样,劣化到除了念经和远程畜牧之外,就啥也不会做了,软实力终究没法完全取代硬实力啊!

 第403章、西贡小姐,国家不

 幸民族幸

 正当基辛格博士煞有介事地预言着未来的中越关系破裂和越战局势逆转,为忧心忡忡的新任南越总统黎明岛阁下,从各种角度鼓劲打气送上定心丸之际,机场的航站楼外,却突然传来一阵吵闹和喧哗声。

 菲里、基辛格和黎明岛等人扭头一看,发现是一名虽然消瘦憔悴,但依然能看得出几分俏丽风情的越南混血女郎,抱着一个同样带着混血儿特征的褐发小女孩,操着半生不熟的英语,跟宪兵争吵着什么。

 还有一大群美国各大媒体的战地记者,正在举着长枪短炮,饶有兴致地围观和抢新闻。

 眼看着记者都来了,黎明岛也不能不管,只能硬着头皮走了过去,而菲里和基辛格也跟了上去。

 几人就这样凑到那位带娃女士的旁边,耐心地听了一会儿,终于大致上弄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这位带着法国血统的阮美心女士,是抱着孩子来找丈夫,不,找男朋友的。”

 菲里的嘴角抽了抽,“这个小女孩的父亲,是一个叫做约翰·史密斯的海军陆战队上士。自从五年前「自由越南」因为内战而崩溃,越共攻入西贡之后,史密斯上士就跟这位阮美心女士失散了。

 阮美心在战乱中一个人养活女儿,好不容易熬到了美军重回西贡,于是就来打听男友的情况了。

 哎,这可真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乱世爱情故事啊……”

 他一边如此唏嘘地感慨道,一边在心中暗自嘀咕:哎,这就是现实版本的「西贡小姐」故事啊!

 ——《西贡小姐》,一部二十世纪末的百老汇经典音乐剧,是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的现代改编版。

 它讲述的也是一个亚洲女子被白人情人抛弃的悲剧爱情故事。只不过故事背景从十九世纪末的日本,被挪到了越战年代的西贡,而《蝴蝶夫人》里的美国水手和日本艺妓,也被改成了美军士兵和越南酒吧女。

 主要内容就是一个美国大兵和一个沦落夜总会的越南姑娘痴情热恋,私定终身,后来美国大兵离开了越南,怀了孕的越南少女却被迫留下。之后,越南姑娘独自抚养与美国大兵的儿子,幻想有一天对方回来接他们母子去美国过好日子,结果却得知对方在回国后已经结婚。于是越南姑娘希望落空,绝望自杀。

 按照《西贡小姐》创作者的说法,他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来宣传反战意识,并呼吁世界和平。然而,就作品传递的三观来说,真的很……扭曲。男主角根本就是妥妥的渣男,是山姆大叔的分身。不论是西贡还是喀布尔,他来着希望来,带着希望走。除了一堆烂摊子和私生子,啥也不给你留下来。

 而且,全剧处处透露着东方人对美国「香甜空气」的向往,以及西方视角下对东方刻板印象的描绘:东方男性是萎靡而猥琐的,东方女性是热情而又无助的,需要代表文明的老白男去「教化」和拯救。

 剧中女主角的最终自杀,也并不是因为男主角的抛弃,而是因为得知她去不了美国……

 美国人或许觉得这部剧非常的浪漫。但东方人看了恐怕只会觉得三观炸裂,有种被羞辱的感觉。

 幸运的是,眼前这位阮美心女士,虽然恐怕多半也找不回她的美国情人,但至少还能去美国。

 “虽然我也很同情这位女士的遭遇,但要找到她的恋人……恐怕会比较困难。

 毕竟,距离他们的分别,都已经过去五年了。而这几年我们一直都在打仗。

 这位史密斯上士,现在有可能已经战死沙场,也可能已经在美国娶妻生子,甚至还有可能依旧蹲在中越边境的战俘营里——那里眼下还关着一位驻越美军司令官呢(菲里的前任,保罗·哈金斯将军)。”

 基辛格如此向黎明岛说道,表示了他的无奈,希望对方能去安抚一下这位女士,同时又忍不住对菲里小声嘀咕着吐槽,“约翰·史密斯?真有人叫这个名字?怎么听着就像是假名?”

 “咳咳,尽管我们恐怕无法帮助这位女士找到她的恋人,但至少可以帮她带着孩子去美国。”

 菲里干咳两声,补充说道,“越战难民的收容计划,目前还在继续展开,华盛顿在今年一月又特批了二十万新的难民名额。而加州的越南难民营正好归我管。阮美心女士和她的孩子,可以跟着我乘坐雪风号去洛杉矶,然后到了美国再一边走流程拿绿卡,一边慢慢寻找那位约翰·史密斯上士……”

 果然,一听说能够去美国拿绿卡,这位阮美心女士立刻就双眼发亮,瞬间把她苦苦等待了五年的美国恋人抛在了脑后,抓着菲里的双手,用激动万分的语气,好一番千恩万谢。

 随即,她就拉着孩子,低眉顺眼地跟在了菲里身后,俨然是要死死抱住这条大腿不放了。

 对此,基辛格博士当面没说什么,但等到跟黎明岛将军分开之后,他就朝着阮美心撇撇

 嘴,低声对着菲里吐槽:“什么至死不渝的爱情啊?果然又是一个满脑子美国梦的亚洲女人!

 她的这场爱情,一开始就是为了绿卡吧?对了,过去的几年里,到底有多少越南人移民到了美国?

 在我的记忆里,十年前的美国似乎根本看不到什么越南人。但现在,国内的各大城市,已经到处都是越南裔的暴恐机动队员,在暴打那些反战游行的队伍。而美国的酒吧里,也随处可见揽客的越南小妞。”

 “额,非常精确的统计数据,我这里也没有,但大概的数字,我还是知道的。”

 菲里想了想答道,“如果把冒充越战难民的华人、泰国人、菲律宾人和马来人,还有偷渡的人都算进去的话,那么从1963年到现在,美国已经从东南亚接收了至少200万移民。”

 “200万?才五年就来了200万移民?切,越南人真是好福气,能够跟美国打这么一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