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战略忽悠局 第300章

作者:老老王

 正当菲里和基辛格拿着一张欧洲地图,反复商讨和推敲驻德苏军利用美国内乱的时间窗口发动西征,统一两个德国的可能性时,却听到不远处有惊呼声和吵嚷声传来,隐约提到苏联、埃及、以色列等词语。

 两人对视一眼,起身凑过去,发现是一群人凑在电视机前围观,电视里正在播放着一条国际新闻,背景是在沙漠上飘扬的红旗和空中一朵朵飘落的降落伞,而新闻的内容则是……苏联出兵支援埃及了!

 得知这个消息,基辛格博士先是一愣。随即便是眉头舒展、喜笑颜开:“太好了,这下欧洲就安全了!”

 “是的,苏联人去了中东,那么就没有余力平推欧洲了!”菲里也不无感慨地点头道。

 ——苏联人,果然还是那个天性欺软怕硬的老毛子,只想欺负弱小,却不愿意啃硬骨头啊!

 作者的话:

 上一个这么做的,似乎是一边打甲午战争一边修颐和园的老佛爷。

 还有一个类似的,则是一边闹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一边斥巨资修度假别墅的戈尔巴乔夫。

 以色列还鼓吹哈马斯领导人住豪宅,这不是跟国府胡说赤党在延安挖超豪华宫殿级窑洞一样么?

 第486章、你去把华尔街干掉!

 1970年7月4日清晨,位于苏伊士运河出口的塞得港,突然遭到了苏联空军的轰炸。

 紧接着,一支大约1500人规模的苏联空降兵突击队,在塞得港上空跳伞降落,并且与部署在塞得港的以色列陆军一个旅发生交火,双方打得十分激烈,堪称难解难分。

 与此同时,驻扎在叙利亚的苏联红海军地中海舰队,也从塔尔图斯港出航,轰击了以色列海岸线上的多座港口城市。同时,驻扎在叙利亚的苏联空军,同样轰炸了以色列的多处城镇和定居点。

 再接下来,原本就已经根据和纳赛尔签署的条约,分散进驻埃及境内的一万多名苏联驻军,也一改之前局外中立的姿态,开始向苏伊士运河附近的交火前线移动,对进入运河区的以色列军队发动袭击。

 直到这个时候,克里姆林宫才发表声明,宣布苏联响应埃及和叙利亚的请求,出兵干涉中东战事,并要求以色列军队在24小时内退回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前的国界,离开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

 如果以色列方面拒绝的话,苏联将会对以色列施加军事打击——甚至包括核打击!

 在此之前,因为美国的内乱爆发和中东美军的突然撤走,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关于鲸吞约旦和入侵埃及的宏大战略,已经变成了夹生饭——只凭以色列现有的残存军事力量,根本完不成如此夸张的任务!

 毕竟,阿拉伯联军在开战初期对以色列实施的疯狂核打击,还是很有杀伤效果的。

 此时只有300万人口的以色列,硬是被阿拉伯联军的核弹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自杀式核爆,在一个月内消灭了大约100万人,中央政府直接被原子弹炸到了瘫痪,后勤体系基本完蛋,战略储备荡然无存。

 各处「基布兹」农场的犹太人民兵,也来不及动员起来,就在核爆的蘑菇云之中被成批消灭。

 全靠美国仿佛得了失心疯一般的疯狂输血和下场参战,哆哆嗦嗦钻出地下避难所的以色列总统梅厄夫人,才得以重整旗鼓。在美国包揽了后勤的情况下,又凑出了10万军队,跟在美军的屁股后面嘎嘎乱杀。

 ——美军负责乱杀,以色列军队负责嘎嘎,然后再把战利品统统收入囊中!一切都是多么的完美!

 当然,美军其实也没怎么乱杀,主要是靠核弹把阿拉伯联军给打垮和吓垮……

 截止到尼克松总统出兵华盛顿、炮打白宫的那一天,以色列军队已经在西面控制了苏伊士运河区的两岸,并攻入尼

 罗河三角洲;又在东面夺回了耶路撒冷,还大举渡过约旦河,兵锋直抵约旦首都安曼。

 而且,叙利亚政府已经跪地求和,埃及政府更是举手投降了。

 之前那个咋咋呼呼了好几年,自封阿拉伯盟主,看起来好像很厉害的纳赛尔,干脆已经死掉啦!

 看着似乎形势一片大好对吧?

 但问题是,随着白宫一声炮响,美军从中东一撤,以色列军队马上就又落回原形了!

 ——毕竟,此时的以色列已经被核弹轰得处处焦土、尸横遍野,境内还有一大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武装游击队在到处流窜,不断发动阿拉伯人袭击以色列定居点。由于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的缘故,阿拉伯人游击队所过之处,以色列定居点里无论是男女老少,几乎都被统统杀死,连房屋都付之一炬。

 并且,这些巴勒斯坦游击队的手里,还拿着一百多颗微型原子弹……

 所以,在残余的200万以色列国民里,又有一百多万成了战争难民,他们也顾不上什么辐射不辐射的,全都放弃了定居点,一窝蜂地仓皇逃进刚刚挨过核爆的首都特拉维夫或海法港,向以色列政府索要救济。

 从而迫使梅厄夫人不得不从刚刚拿到的美援军粮之中,拨出很大的一部分来赈济这些难民。

 以色列国内的工农业生产更是彻底崩溃,政府一时间是要什么没什么。

 若非为了鲸吞约旦,已经跟联合国闹得仇深似海,梅厄夫人还想申请联合国的救济呢!

 就凭这样破烂的后方,以色列军队哪里还有什么自家后勤?这些天全是依赖美军的包养在硬撑而已。

 埃及战线上的以色列军队,还能靠海上船运的办法维持一条补给线;而攻入约旦的以色列军队,因为深处内陆,甚至已经是一路「靠天吃饭」,多亏了美国空军不计成本的慷慨空投,才没有在敌境断炊。

 现在可好,没有了财大气粗的美军包养买单,攻入约旦的以色列军队立刻陷入窘境,弹药短缺不消说,甚至连饭都几乎吃不上,犹太人士兵得要就地打家劫舍,从阿拉伯人的家里抢粮食,才能不至于饿死。

 什么?以色列自己的空军?以色列的废土上现在哪里还有空军?连完整的机场都几乎找不到了好吧?

 更要命的是,战争的局势从来都是「此消彼长」:以色列既然不行了,阿拉伯联军自然就咸鱼翻身啦!

 比如,在得知美国内战爆发的消息之后,沙特阿拉伯就立刻联合各个欧佩克成员国,集体减少石油生产量,以推高石油价格,并对任何胆敢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

 按照沙特阿拉伯政府的说法,这是为了全体阿拉伯人的民族大义,迫使那些长期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不得不改变对以色列的庇护态度。但实际上嘛……更多的还是为了推高油价,以多赚些钱罢了。

 ——在五六十年代的低油价岁月里,沙特王公们可还远没有日后那么的挥金如土、壕气逼人。

 至此,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瞬间飙升五倍,失去廉价能源供应的欧洲各国经济一片混乱。但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都不愿意对沙特再次实施警告式核打击,只能悻悻然宣布绝对不支持以色列了事。

 只有葡萄牙最初还想硬气一把,因为在萨拉查的环保统治(倒行逆施)之下,这会儿的葡萄牙还是一派中世纪风貌。既没有像样的工业,也没多少汽车,就连首都里斯本都有70%的葡萄牙人没电可用。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遇到石油禁运,萨拉查觉得以葡萄牙的社会经济之落后,也是不痛不痒。

 只要我还在坐马车、点蜡烛、打井水和烧柴做饭,没有燃油又怎样呢?

 但问题是,眼下葡萄牙就算自掏腰包援助以色列,美国老大也不给报销,所以萨拉查最后还是怂了。

 就这样,以色列不仅被美国丢下不管,也被整个欧洲的所有国家集体抛弃,在外交上彻底陷入绝境。

 紧接着,叙利亚的老阿萨德总统,在美军撤出中东之后,就立刻撕毁和约,不再答应割让戈兰高地。虽然一时半会儿确实无力从地面反攻,但时不时发射一些火箭,给以色列军队添堵,还是绝对没问题的!

 ——别觉得被人刷火箭似乎不痛不痒,叙利亚人发射的火箭里面,有几发可是装了核弹头的!

 而埃及方面尽管乱得一塌糊涂,半个首都开罗还泡在洪水和泥浆里,并且被核弹炸出了好几个触目惊心的大坑。但在得知美国内乱的喜讯之后,萨达特总统还是也撕毁了投降条约,勒令军队再战犹太人!

 事实上,此时的埃及军队已经基本上算是崩盘了,指挥系统完全瓦解,后勤也垮了个精光,最有战斗力的精锐部队,更是在苏伊士运河东岸的战俘营里,被以色列军队屠杀得一干二净,尸体丢进河里喂鱼。

 但在苏伊士运河的杀俘惨案爆发,得知就算投降也要被犹太人

 杀俘之后,身处于绝境的残余埃及杂牌军,多少还是生出了一点哀兵的勇气,他们拒绝投降,更拒绝放下武器,以班和排为单位,分散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村镇和城市里,靠着熟悉地形的优势,不断伏击犹太人侵略者。

 而在失去了美军提供的后勤保障之后,攻入埃及的以色列军队,也很快变成了无后勤作战的武装乞丐,战斗力大大削弱,再加上人生地不熟的缘故,竟然跟这些埃及的散兵游勇,打出了五五开的局面。

 以色列军队固然丧心病狂地用了核弹和毒气来搞扫荡。但埃及人这边同样也有核弹和毒气……

 于是,仅仅一个多星期之后,以色列军队就已经不得不后退回运河区,不敢深入尼罗河三角洲了。

 如此胜利貌似可喜可贺,唯一的问题是,在这场全民自发的游击战之中,穆斯林兄弟会依靠其在埃及民间极为深厚的社会基础,趁乱掌握了相当多的民间武装力量,日后恐怕会成为埃及政府的心腹大患。

 怎么说呢?似乎有种中国抗日战争的既视感:一边是「丧师辱国」,一边是「游而不击」……

 不过,无论是穆兄会还是萨达特政府,他们恐怕在短期之内都不会为这方面的争议而烦恼了。

 因为,苏联正式出兵中东,参加这场战争了!

 这就等于是为早已油枯灯尽的以色列,放上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顺便也掠走了第四次中东战争最大的一份胜利荣光……

 ——

 事实上,在收到美国爆发内战,国会军与总统军在首都华盛顿大打出手的消息之后,整个莫斯科的苏联高层都是弹冠相庆,举杯祝贺。苏军的一些少壮派将领,更是急不可待地提出了趁机进攻西德的建议。

 当然,克里姆林宫的颛臾官僚们,可没有这样的杀伐果断,更缺乏办大事的魄力——贸然发动欧洲大战,一口气梭哈,来个赌国运什么的,实在是太考验俄国毛熊们看似强硬、实则柔软的心脏了。

 在真正确定美国已经不行了之前,还是别玩得这么大为好。

 但是,苏联军官们的亢奋和精力,也需要发泄。

 二战后成长的新一辈苏联军人,正摩拳擦掌地想要像苏德战争中的前辈们一样刷战功拿勋章呢!

 于是,讲究「一团和气」的勃列日涅夫,就把苏军的进攻矛头换了个方向,准备让军队里的小伙子们踏上中东的沙漠,去打一打以色列这只看似很凶的死老虎,摘取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胜利果实。

 这样,克里姆林宫赢得了胜利,苏联军人赢得了勋章,阿拉伯人赢得了复仇,欧洲也赢得了和平。

 大家都是其乐融融,岂不美哉?

 对小国出重拳和占便宜,对大国虚张声势,才是勃列日涅夫的一贯作风!因为这样更保险!

 就这样,原本就驻扎在叙利亚和埃及的苏军开始行动,对以色列军队发动攻击。部署在乌克兰和高加索的苏军也陆续坐船南下,还有一部分苏联快速反应部队,干脆直接坐上飞机,空运或空降到了埃及。

 而面对着从头顶飞过去的苏联运输机和驶过达达尼尔海峡的苏联黑海舰队,土耳其也不敢拦——这会儿的土耳其还是亲美英的世俗化政权,不是后来那个大修清真寺的宗教政权。因此以色列建国的时候,土耳其是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伊斯兰国家。既然同在西方阵营下,土耳其和以色列两国的关系自然挺好。

 直到二十世纪末,土耳其政府发现不管自己怎么做都不可能融入西方社会。于是又要重新向东看,做伊斯兰世界的领袖,那么为了争取阿拉伯人的支持,土耳其跟以色列的关系也就只能恶化了。

 总之,相比于土鳖一样的阿拉伯兄弟,此时早已「不当哈里发」的土耳其政府更加支持以色列。

 但即便如此,也没有任何一个土耳其人,愿意为了拯救以色列,而自己去挨苏联毛熊的铁拳。

 尤其是在美国老大已经因为援助以色列,而搞到自己抽风打内战的情况下,土耳其更不想参和这事儿了:弄不好美国上台一个反犹的新政权,土耳其在这时候力挺以色列,岂不是反倒要被视为叛徒?

 如此非但得不到美国新政府的赞许,还要被国内的宗教学者们破口大骂——所以还是躺平吧!

 就这样,趁着美国白头鹰发癫瘫痪的空隙,苏联毛熊的熊掌伸过地中海,拍在了以色列身上。

 虽然这会儿苏军的行动还只是刚刚开始,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以色列这一回是决计扛不住了。

 ——时至今日,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生存与安全,已经高度依赖于对美国的寄生和渗透。

 但如今美国这个宿主,都已经被以色列给寄生得崩了,以色列这条寄生虫还怎么活?

 作为一个犹太人,基辛格虽然对以色列并没有太多的认同感,但终究还是血浓于水。

 所以,在为欧洲和平而欣喜了没几秒钟之

 后,基辛格博士就为以色列可能遭遇的灭国厄运而担忧起来。

 “放心吧,博士,以色列不会亡国的,最多就是受点儿教训。”

 菲里大大咧咧地安慰他说,“美国固然需要以色列作为一个楔子,打进中东,作为拿捏阿拉伯人的抓手和把柄。现在的俄国毛熊同样会有这种需要,克里姆林宫也不想看到阿拉伯世界的统一啊。

 只不过为了让阿拉伯人消气,克里姆林宫大概会让以色列这个楔子变小一些——比如,就像克里姆林宫宣布的那样,让以色列吐出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胜利果实,交出加沙和耶路撒冷,退回到1967年的版图。

 当然,假如梅厄夫人不识时务,妄想继续顽抗的话,苏联说不定还会加大惩罚力度,让以色列退回到1947年刚刚建国时的版图,甚至再削掉一些地方,只给犹太人留下小半个巴勒斯坦。

 但无论如何,特拉维夫这座城市肯定会继续属于犹太人,这一点应该是没问题的。

 反正,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大概要死掉一百万人,战后估计还要再逃走一大批,最后能有一百万犹太人留在巴勒斯坦,就已经是一个很乐观的数字了,似乎不需要太多的土地来安置他们。

 所以,就算以色列的国土只被割到剩下一万平方公里,应该也够用了吧?”

 听着菲里的这番「安慰」,基辛格博士几乎都要被气得乐了。

 “你可真不会安慰人,菲里老弟!一百万犹太人的死亡,被你说得居然像是一件喜事!”

 “如果我说的话不中听,还请博士您多多见谅。但事实确实是如此。”

 菲里嬉皮笑脸地拍了拍基辛格的肩膀,“更何况,以色列在这场战争之中,固然是损失惨重。但阿拉伯人就算夺回了一些满目疮痍的土地,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精神,却等于是被彻底打散了!

 只要苏联一下场,就意味着纳赛尔主义,或者说纳赛尔提出的泛阿拉伯主义,已经彻底破产啦!

 犹太人失去的只是土地和肉体,而阿拉伯人失去的却是他们的灵魂!”

 ——在后世的历史中,纳赛尔只是埃及的领袖。但在他的生前,却曾经被整个阿拉伯民族视为英雄。

 因为,冷战前期的二十世纪中叶,正是「泛阿拉伯主义」思想风靡中东的年代。

 其核心思想是述求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和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统一,想要让从大西洋到波斯湾的所有阿拉伯人全都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团结而强大的阿拉伯国家,或者只是是政治联盟。

 大致上,就跟十九世纪的德意志民族统一思潮和意大利统一思潮差不多。

 埃及的纳赛尔,就是倡导「泛阿拉伯主义」最杰出的旗手之一,以至于在后世,「泛阿拉伯主义」甚至被称作「纳赛尔主义」——通过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收回苏伊士运河,挫败英法帝国主义的威望,纳赛尔成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伟大英雄,在苦难已久的阿拉伯民族之中,享有「半个哈里发」的崇高地位。

 而那些年的纳赛尔,也是对此洋洋得意,发表了很多号召阿拉伯人结束分歧,走向和平统一的雄文。

 然而,埃及领袖纳赛尔最大的问题,就是他的军事实力,完全不能匹配他在阿拉伯世界的声望。

 ——战斗力只有五,怎么当武林盟主?

 就凭埃及那点儿战五渣的军队,想要当全体阿拉伯人的盟主?你纳赛尔有这个武德吗?

 这世界终究还是拳头最大啊!

 既然纳赛尔从一开始就犯下了「德不配位」的大忌,那么在日后沦为笑柄,也自然是他自己的责任。

 谁让纳赛尔没能完成历史和民族赋予他的使命呢?

 事实上,早在第三次中东战争,或者说「六日战争」期间,埃及被以色列打得一败涂地之际,纳赛尔的声望就已经破产了大半,原本就虚无缥缈的阿拉伯统一之梦,更是几乎沦为泡影。

 现在还在进行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其实已经是「泛阿拉伯主义」最后的垂死挣扎——纳赛尔企图依靠阿拉伯人自己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打败以色列,从而证明阿拉伯人只要团结起来,就有能力独立自主,跟美苏这样的超级大国平等相处,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自甘下贱,沦为附庸和保护国。

 遗憾的是,他失败了,并且败得很惨。

 就算之后苏联出兵入场,帮助埃及收回了失地,那也只是苏联的胜利,不再是阿拉伯人的胜利。

 ——就像日俄战争结束后,清朝还是趁机收复了东北的不少地方,但有哪个中国人觉得这很光荣?

 靠着外国出兵下场代打,才赢得的战争,是不能提振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荣誉感的啊!

 从此之后,阿拉伯人恐怕要彻底失去独立自主的信心,觉得自己是真的支楞不起来了,类似于「不管怎么努力都一样」,「老大,我不想努力了」的躺平思想,将会在阿拉伯社会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