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战略忽悠局 第314章

作者:老老王

 在竭力回避责任的官僚机构里。一旦出事之后,通常没人会站出来勇敢地承担责任,只会一味地敷衍和拖延。最后终于弄到民怨沸腾没办法了,就根据舆论主流推出一个背黑锅的家伙。

 而那个背黑锅的人,能做的事情绝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道歉,辞职,留下一份文辞并茂的遗书,然后从容自杀,用生命来平息民众的愤怒,然后事情就这样摆平了。

 如果是让休·斯科特来做出决断的话,他恐怕多半也会做出同样的抉择。

 但问题,如今的休·斯科特议长,就恰好担任了背黑锅的倒霉蛋角色——他可不想被用来当出气筒!

 所以,眼看着无论怎么解释,都只会弄巧成拙和让国家更加丢脸,尼克松总统索性躺平了。

 ——无论在纽约爆炸的是进口的苏联核弹,还是本土的国产核弹。反正这都是纽约州在叛乱期间胡作非为,才搞出来的滔天大祸。无论他们怎样自作自受,关我们联邦政府什么事儿?

 然而,白宫可以躺平,美元汇率却没法躺平。

 事实上,早在美国内战爆发之前,已经疲惫不堪的美军突然被强迫加入中东战争之际,国际市场上的美元汇率,就已经开始跳水。等到尼克松总统炮打白宫,内战轰然打响后,美元汇率更是跌得没法看了。

 从六月底到八月底,全球各大交易市场的美元汇率,一口气狂泄暴跌掉了60%到70%,而美国本土的物价,则在短短两个月内飙升了100%-200%!从汽油到面包再到可口可乐的价格,都在翻着跟头往上飙升!

 当然,中小学生的学费,洗车店里的洗车费等等服务费用,也跟着一起飙升。

 在这一片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全美通货膨胀热潮之中,唯一反过来连番暴跌的,大约只有纽约的房地产价格了——从世界金融中心一下子变成核污染区,这地价得跌多少啊?

 同时暴跌的,还有美国公民对白宫和五角大楼的信心——无数愤怒的示威者走上街头,乱糟糟地高呼——“政府为了跟苏联对抗,花费巨资搞了那么多乱七八糟的破事,现在居然还想不负责任地装聋作哑?”

 “合众国在这些年花费巨资制造出来

 的那么多核武器,用途就是消灭自己的人民吗?”

 第511章、华尔街塌房(物理),尼克松……啥也没吃着!

 按照白宫经济学顾问的大概估算,在这两个月的美国内乱和纽约浩劫之中,美国经济遭受了堪称是毁灭性的重创,国民经济被一口气蒸发掉了至少2万亿美元,大约相当于美国一年的GDP总量。

 但物质和资金上的损失,还只是最直观的表象。而在精神和政治上的负面影响,则更是贻害无穷。

 比如,尼克松总统就愕然发现,尽管如今的华尔街已经是在物理上塌房了,昔日反对他的「犹太人集团」也被打到跪地投降,只求苟命而愿意为奴了。但他这个总统的实际权力,却并没有多少扩张。

 简单来说,就是华尔街塌房了,尼克松却几乎啥也没吃着。

 为什么会这样呢?

 权力难道不是从国会和白宫之间反复争夺,而是直接蒸发掉不见了么?

 怎么说呢?事实好像还真是这样没错。

 嗯,确切地说,权力是从华盛顿这个首都消失了,然后转移到了下面的各个州里。

 要知道,尽管在这段时间里,总统和国会彼此争权夺利,斗得你死我活,一副势不两立的架势。

 但在首都以外的全美各州公民眼中看来,两边都是华盛顿的腐败政客,都是祸国殃民的一丘之貉。

 所以,在经历了这场浩劫之后,全美公民普遍都对搞出这场滔天大祸的中央政府,感到了极端的不满。

 相反,各个积极抵制中央政令,公开跟华盛顿叫板的州政府和州议会,却因祸得福,被认为比较靠谱。

 这样一来,有了广泛的民意基础,又有了各州地方政客的组织和操作,再加上尼克松总统联合各州的地方势力,粉碎和瓦解了旧国会(元老院),也就是摧毁了联邦最高的中央权力机关。

 这样一来,就导致整个华盛顿中央政权的实际权力,都一下子大大地缩水了。

 ——通常来说,美国的政治传统,一直强调三权分立,在中央就是最高法院、国会山和白宫三足鼎立。

 但这仅仅是首都的情况,在地方上,各州其实跟华盛顿是平级的,并没有实际的上下级关系。

 美国的州长跟总统一样,都是选举出来的,总统无权罢免州长,国会也没有权力干涉和解散州议会。

 按照美国的立国精神,美国是先建「州」,再建「国」,故而称之为联邦。

 联邦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于各州的让渡。各州为了报团取暖,把一部分权力和财政上交给首都的联邦政府,让联邦政府能够统筹安排一部分资源,用以应对各种国内外的突发事件。

 ——换而言之,美国的建立过程,跟欧盟和欧共体的建立,其实是一样的流程和套路。

 至少在最初的时候,州的权力是在联邦政府的权力至上。每个公民都要先忠于州,再忠于联邦。

 由此可见,最早几位美国总统手里掌握的实权,恐怕并不比二十一世纪初的欧盟主席要强上多少。

 只不过,到了冷战时代,美国已经诞生了差不多两百年,期间经历了无数的血火淬炼,联邦政府的集权之路磕磕碰碰地走了这么久。如今这个华盛顿的中央政权,看起来自然要比欧盟更有权威。

 (欧盟建立二十年之后,很多欧洲国家的年轻人,也已经模糊了国家的概念,开始自称欧洲人了。)

 可问题是,导致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本诱因——「州权」,依然并未被消灭,只是被打了一堆补丁。

 就像苏联无论强盛还是衰弱,始终都只是一个联盟,没有取消加盟共和国的退出权力一样。

 所以,到了现在,如果各州开始挟民意收回之前让渡给联邦的权力,华盛顿又该如何自处?

 ——虽然不至于让合众国崩裂,但白宫和国会权威大跌,回归十九世纪初那种状态,却是完全可能的。

 当然,为了避免联邦分裂瓦解,从华盛顿到林肯再到罗斯福,历代伟大的美国总统,早已在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给美国打了层层叠叠的补丁,犹如一个个铁箍,将这个松散的国家逐步捏合起来。

 然后又想方设法把「法律的神圣性」好像思想钢印一样,灌输到美国公民的头脑中。

 如此才让联邦在表面上看起来越来越像是一个令行禁止的集权国家。

 可惜,在本次内战中,这一切层层叠叠的补丁,绝大部分都被一场内爆给突破了。

 首先是犹太人集团和军工复合体联手操纵国会,迫使国会议员们在国民早已厌战到了极点,军队也已经快要失控的情况下,依旧强行悖逆民意,企图大举出兵中东,跟得到苏联支持的阿拉伯联军打核战争。

 然后是全美各州反应激烈,面对主战派在首都的一手遮天,竟然有三分之二的州组织投票,违法罢免了本州在华盛顿的众议员和参议员,宣布他们不再代表自己的州——相当于

 是违法剥夺了国会的合法性。

 接下来是白宫和国会各自纠集军队,在华盛顿大打出手、杀人如麻,基本上把能违反的法律都违反了一遍……就这样,在短短两个月的动荡期间,国会违反宪法、总统违反宪法,各州违反宪法,军队违反宪法。最后,最高法院自己也不得不违反宪法,以求尽快结束内战,免得彻底把美国打到散架。

 这样一来,既然人人都把宪法当做擦屁股的草纸。那么,法律的神圣和威严,又在哪里呢?

 ——当然是早已被搞得荡然无存啦!

 按照《纽约时报》的评论,现在的美国——「出现了一个非法总统、一个非法国会和一个公开违反宪法的最高法院」,整个华盛顿政权的合法性都被折腾得一塌糊涂。从法理上来说,跟非法政权也差不多了。

 当然,就算没有合法性,只要有军队作为暴力后盾,也是可以的,甚至比合法性都更加重要。

 毕竟,这世间的唯一真理,还是拳头最大的才是老大。

 否则的话,古往今来那些靠着内战和政变上台的统治者,又是怎么坐稳江山的呢?

 暴力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但暴力永远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啊!

 但问题是,尼克松总统并不是一个强人,他作为总统不仅缺乏合法性,也没有军事力量的背书。

 ——尼克松不是凯撒,也不是拿破仑,从未掌握过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士兵之中也没多少威望。

 说实话,此时的尼克松总统,甚至都还不如领导黑衫军挺进罗马的墨索里尼,以及后世有「MAGA」红帽子团体支持的懂王,连一个狂热的选民粉丝群体都没有——他的人气远远没有那么高!

 更要命的是,在本位面,他这个总统本身也不是靠选举上台的,而是靠捡漏上台的!

 内战同样不是靠尼克松的本事打赢的,而是因为国会一方发癫作死,结果真的把自己给搞死了而已。

 在大多数美国人看来,尼克松就是一个轻松躺赢摘果子的幸运儿,而不是什么令人敬畏的强人和硬汉。

 既然如此,大家都只会羡慕他,却不会敬畏他——总统权势的衰弱,便成为了定局。

 这样一来,尼克松总统手里没有枪杆子,背后也没有粉丝团支持,并且总统职位的合法性很存疑……

 归纳来说,就是既无法理,也无武力,更无人气。

 那么,他在跟各州势力代表交涉的时候,说话就会非常的没底气,就算想要硬气一把,也硬不起来啊!

 其表现之一就是:纽约华尔街掌控的美联储是完蛋了。但尼克松总统也没能收回美联储和发钞权。

 因为,在华盛顿刚刚组建的新国会,已经对美联储的命运做出裁断——原本组成美联储的十二家银行之中,踢掉了参与叛乱,还丢了七千多吨联邦储备黄金的纽约美联储,以及作为从犯的费城美联储。然后让剩下十家银行组成新的美联储,并且把美联储总部从纽约搬到芝加哥,仅此而已。

 而尼克松总统还根本没办法拒绝:各州选出来的参议员和众议员们表示。如果尼克松总统不同意他们对美联储的安排,他们就要投票允许每个州和每个自治实体,都有权发行自己的美钞!!

 ——现在的美元已经废除了金本位,属于完完全全的信用货币。所以,如今再发行美元在理论上是不需要任何的准备金了。甭管哪个政府,都能印出一堆的彩纸出来当钱花!

 但这样一来的话,美国的通货膨胀率,究竟会怎样坐火箭一路上天,暂且不论。

 光是想象一下,美国境内同时流通着最起码上百种钞票,以至于州与州,甚至县与县之间的货币都要兑换,老百姓平时基本以物易物,或者偷偷用英镑、法郎,甚至日元做买卖的场面……

 尼克松总统就觉得,美联储和发钞权拿不到手就拿不到手吧,总比美元彻底完犊子了要强。

 事实上,如果是过去的旧国会,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会提出「允许各州自行印发美钞」这种自掘联邦根基的离谱议案。因为,在经历了长期磨合和彼此勾兑之后,聚集在华盛顿的国会议员们早已形成了一个首都的中央政治团体。他们一旦当选,就不再只是代表本州利益,而是开始自觉维护中央利益了。

 ——当然,不合群的刺头儿肯定一直都会有。但大多数国会议员终究是把屁股坐在中央这一边的。

 所以,无论国会与白宫怎样争斗,但在面对各州的时候,一般还是会联手维护中央政权的至高权威。

 但问题是,此时的旧国会已经被整体铲除,所有原来的参议员和众议员,统统都已经撤职滚蛋,有的甚至还要面临司法起诉和牢狱之灾。现在初来乍到的这一批「非法」新参议员和众议员,暂时都是州长和州议会的提线木偶,万万不敢悖逆各州地方势力的意志,可以说个个都是潜在的分离主义者。

 既然本该维护中央的国

 会倒向了地方,尼克松本人又不得军心也不得民心,他除了默认之外还能如何?

 ——如今的美国,已经在实质上从联邦开始退化为邦联了。

 若是再有几步行止踏错,那么就算步上另一条时间线上苏联解体的命运,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啊!

 此刻,白宫的椭圆办公室里,尼克松总统坐在那张著名的「坚毅桌」后,看着眼前神情拘谨的基辛格博士和菲里·金临时少将,一时间实在是忍不住有点思维涣散,脸上都不知道该露出什么表情了。

 哎,我是该夸奖你们工作出色,一出手就干翻了叛贼?

 还是应该斥责你们办事不知轻重,把联邦政府都快干崩了呢?

 不就是要你们去纽约跟华尔街那帮人谈一谈,谈崩了的话,就捣捣乱,给那帮犹太人一点颜色看看。

 结果,基辛格博士确实是不出意外的谈崩了。但金少将你接下来的搞事,是不是有点太激烈了?

 你这还能算是捣乱吗?哪有用原子弹来捣乱的啊?

 宇宙军司令难道就这样「视野开阔」,觉得烧个星球也是寻常之事?所以核爆个城市就更不当回事了?

 按照你的概念,以后的万圣节恶作剧,坏孩子是不是都得丢手榴弹?

 更别提,还让曼哈顿上空飘扬起了红旗,弄出了「纽约公社」这种政治不正确到了极点的玩意儿。

 在美国的政治环境下,这可是比在纽约屠城,还要更加触犯天条的事儿!

 别人是百分之二百地完成任务,从而把事情搞砸;你这任务的完成度,怕是要突破百分之十万了吧?

 有你们这些「富有活力和极具主观能动性」的部下,究竟是我的福气呢?还是我的霉运?

 上述这一系列乱七八糟的念头,在尼克松总统的头脑里,犹如走马灯般过了一遍,连带着让总统先生的脸色也是变幻莫测,也让基辛格博士和菲里的心情愈发忐忑。

 但最终,尼克松总统还是揉着额头,把心中的万般愁绪,都化作了一声长叹:“哎,说吧,你们在纽约究竟做了些什么?怎么连赤色分子都勾结上了?还有那枚核弹是从哪儿来的?”

 “总统阁下,我在纽约只是联络了一些宗教团体和帮派分子,让他们上街捣乱,从来都没有联络布尔什维克啊(此乃谎言)。至于布朗克斯区的那枚原子弹,我就更是完全不清楚了(此乃真话)……”

 第512章、哪个议员投票主战,就让他的州兵去打仗!

 当菲里和基辛格博士在椭圆办公室内向总统述职时,白宫的一楼,某间窗帘被火烧过,沙发带着弹孔的小休息室里,玛丽塔正在一边翘着腿喝咖啡,一边翻看着一本标题为《震撼世界的48小时》的小册子。

 这本小册子的作者,是当代的头号名记,以报道越战而闻名的《纽约时报》战地记者大卫·哈伯斯塔姆。他不仅在东南亚几番出生入死,见识了数不清的历史事件。等到返回国内之后,又报道起了内战。

 在纽约动乱时期,这位仁兄曾经深入险地,亲自采访了纽约公社的两位领导者切·格瓦拉和吉姆·琼斯,并且拍摄了无数惊心动魄的名场面。最后,这位记者先生居然还在战火纷飞、罪恶肆虐和核爆尘埃之中,依旧带着一大包胶卷全身而退,避开一路战火纷飞,成功转进华盛顿,可谓是命硬如蟑螂了。

 由于《纽约时报》在纽约核爆之后被迫停刊,人脉很广的大卫·哈伯斯塔姆,就在首都华盛顿联络了相熟的出版商,把他在这段时间写的稿件稍加修改,弄了个合订本出来,做成小册子出版发售。

 呃,不要问这本小册子是怎么过审的——如今的美国哪里还有什么正常上班的出版审查部门啊?

 尼克松总统这段时间一直在搞大清洗呢,首都的公务员们正在被整个部门整个部门地裁员,甚至连国税局都被裁员了一大批人,失业公务员甚至已经刺杀过好几次总统了,谁还有心思搞什么新闻检查?

 但这还算好的,FBI、CIA和国家安全局的一堆高管和资深间谍,更是直接被裁员到了地狱里——被自杀的被自杀,被心脏病的被心脏病,还有因为怕死而叛逃苏联的情报官员,这阵子堪称是多到满坑满谷。

 所以,就像后世那些被裁员的程序员们,会愤怒地删数据库跑路一样,眼下这些丢了饭碗的美国公务员们,同样在纷纷烧档案和账本来泄愤。即使暂时没被开除的公务员,面对飙升的物价和迟迟发不下来的工资,也是人心惶惶,士气低迷,谁都没心思好好工作,而是都在走门路或者想办法寻找新工作。

 总之,由于联邦政府的瘫痪失能,以及大卫·哈伯斯塔姆的人脉够广、路子够野。所以当纽约街头还在枪声乱响时,《震撼世界的48小时》这本明显带有左翼色彩的小册子,已经在首都华盛顿一炮走红了。

 ——之所以取名为《震撼世界的48小时》,

 是因为大卫·哈伯斯塔姆想要致敬一位先辈:在四十年前书写和出版了《震撼世界的十天》,向全世界叙述俄国十月革命过程的约翰·里德尔。

 并且,在大卫·哈伯斯塔姆的这本小册子里,确实也主要描写了从7月31日夜间的纽约公社起义开始,到8月2日纽约核爆、红旗落地的48小时之间,在纽约及其周边地区,发生的一系列惊心动魄之事:

 7月31日夜晚充满魔幻色彩和神秘力量的曼哈顿骚乱;

 8月1日黎明时分飘扬在帝国大厦楼顶的镰刀锤子红旗;

 切·格瓦拉于8月1日下午在联合国总部的演讲,当日黄昏被公社战士满街分发的美联储黄金;

 奉命平叛的雇佣兵在夜晚纵火劫掠曼哈顿,黑豹党游击队与西点军校生大战布朗克斯区。

 最后是8月2日清晨的爆炸蘑菇云,西点军校一半以上的应届生连带老师集体在核爆中「毙业」,「冷战之鹰」李梅上将折翼曼哈顿,核战难民如行尸走肉般游荡于纽约街头……

 虽然只是小册子,但这本《震撼世界的48小时》却用了考究的铜版纸,还刊登了大量的彩色和黑白照片,堪称是图文并茂,引人入胜,让人看得拍案叫绝。

 大卫·哈伯斯塔姆用他的那支生花妙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在这激动人心的48个小时里,纽约发生的种种光怪陆离、群魔乱舞之事——有勇敢,有壮烈,有卑劣,有残暴,还有更多的疯癫、诡异和不可名状。

 最后,对于本次纽约之乱的历史评价,大卫·哈伯斯塔姆在小册子里是这样写的:“切·格瓦拉和吉姆·琼斯组织的这场注定会失败的纽约公社起义,将一场原本很可能会持续数年的残酷战争,浓缩到了短短四十八小时,聚集在了一座城市的范围内。

 但另一方面,他们虽然加速了内战的进程,减少了人们被战争折磨的时间,却没能降低这场战争的伤亡数字,导致纽约在这决定命运的48个小时里流的血,比美国在整个二战中流的血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