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战略忽悠局 第363章

作者:老老王

 而眼下部署在达荷美的法军只有150人,还分散在三个基地,其中文职人员超过一半,象征性远大于实际意义。如果当地武装力量发动围攻,这点儿法军根本坚持不了多久,不可能撑到援军的抵达。

 于是,这些法军只得放弃了基地和少量重装备,带着轻武器撤回达荷美的法国大使馆,在使馆的院子里搭帐篷暂住,等到巴黎方面通过外交斡旋,把他们从非洲弄回去。

 屋漏偏逢连夜雨,克雷库少校发动兵变的第二天,喀麦隆的阿希乔政府也遭遇了兵变,一群少壮派军官血洗了总统府,杀了堪称「精神法国人」的阿赫马杜·阿希乔总统,搞了个「救国委员会」临时执政。

 这个「救国委员会」上台后,同样是一边联络美军,一边给法国人下达逐客令。

 跟达荷美那边相比,驻扎在喀麦隆的法军要多得多,足有三千多人。所以,喀麦隆的法军司令官第一时间就联络上了阿希乔政府幸存的几个部长,然后接受他们的「邀请」,出兵为「合法政府」平叛。

 但是,三千法军刚刚开始行动,就遭到了美国海军航空兵的轰炸,车辆和人员都损失惨重。

 接下来,他们的基地更是遭遇了来自海上的导弹轰击。喀麦隆「救国委员会」的政变军,随即用火箭弹破坏了法军基地的机场跑道,让法国飞机无法起飞迎战,只能在地面上被炸得七零八落。

 就这样,法国在几内亚湾的剩余据点,也都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被打得瘫痪了。

 更要命的是,在法国舰队刚刚驶过直布罗陀海峡的时候,一支美国舰队已经行驶到了达喀尔的外海,并封锁了这座港口——法兰西在非洲驻军的最后一条补给线,就此宣告断绝!

 很显然,法国海军没有能力打破美国舰队的封锁,甚至连在大西洋上跟美国海军决战的勇气也没有。

 从乍得到塞内加尔再到喀麦隆,散落在几百万平方公里辽阔土地上的四五万法军,只能依靠原有的那点儿储备物资,应付层出不穷的各路黑叔叔叛军围攻,还有美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频繁「误炸」了。

 消息传回巴黎,爱丽舍宫的气氛愈加沮丧和凝重,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则是一片骂声。

 外交部长紧急赶赴伦敦,企图协调英法之间的对美立场一致,但结果却是一事无成,失望而归。

 倒是之前被美国忽悠着派兵去援助瑞典、对抗苏联的荷兰和比利时。在本次危机真相暴露之后,就立刻如梦初醒,赶紧从瑞典撤回了自己国家的援军,就此坐视这头北欧老狮子,独自承受北极熊的巨掌痛击。

 接下来的几天,随后赶到达喀尔海域的法国舰队,跟封锁达喀尔港的美国舰队展开了对峙。

 双方之间很快爆发了多次摩擦和冲突,法国舰队试图掩护两艘满载给养的商船进入港口,给已经粮弹两缺的法国外籍军团续命,却被美国海军直接击沉了商船。可谓是一点儿面子都没给法国留下。

 一时间,巴黎的政治氛围变得更加紧张而狂暴,议会代表的发言变得一个比一个富有煽动性。

 义愤填膺的巴黎市民,开始纷纷举着牌子和条幅走上街头,一边怒吼着各种爱国口号,一边殴打美国游客,抢劫美国公司在巴黎的分部,纵火焚烧街上的美国品牌汽车,搞得全城黑烟四起,乱得一塌糊涂。

 更麻烦的是,这种人民群众的自发抗争,还严重破坏了法国政府的防疫隔离措施——眼下可是超级大流感的盛行时期!接下来的几天里,原本已经有所缓和的巴黎疫情,又再一次爆炸式失控。刚刚稍微轻松下来的巴黎各家殡仪馆和火葬场,也重新进入了加班加点烧死人的疯狂运转过载模式……

 尽管国内外的形势已是如此绝望,但爱丽舍宫的蓬皮杜总统,还是迟迟不肯向美国屈服。

 因为他也知道,对面的尼克松政府同样情况不妙,全美各地的反战运动已经搞得风起云涌,国际社会虽然不支持法国继续剥削掠夺

 在非洲的殖民势力范围,但更不支持美国毫无底线地肆意发动海外战争。

 从国际到国内的压力,终究会传导到白宫,让尼克松感受到压力和阻力,乃至于被迫放弃军事行动。

 现在已经是一场巴黎和华盛顿互相比拼意志的竞赛,就看哪一边先扛不住!

 但是,蓬皮杜总统很快就发现,自己才是先承受不住压力的败犬。

 因为,随后传到巴黎的一则噩耗,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拉米堡完了!我们在乍得的驻军全灭了!卡扎菲在拉米堡投放了一枚增强型原子弹!”

 原子弹?!这是要在非洲打一场核战争吗?哦,不!

 得知此事的蓬皮杜总统,整个人都垮了下来,原本强撑着的精气神全都消失无踪。

 他摘下眼镜,用布擦了擦,随即长叹一声,对秘书吩咐道,“看来已经到了不能不低头的时候……好吧,美国人赢了,给我接白宫的总统热线,我要跟尼克松好好谈一谈,至少得让法国保住达喀尔……”

 作者的话:  PS:现在的贝宁共和国,过去叫做达荷美,乃是大航海时代黑奴贸易的货源地,当地黑人君主带着一票非常能打的女战士,主要日常就是到处打打杀杀,抓其他黑人当奴隶,卖给欧洲人贩运去美洲致富。

 故而欧洲人把这里记录为「奴隶海岸」:活蹦乱跳的黑人哪里都有,但现成的黑奴得到达荷美进货。

 但这在二十世纪就显得有些臭名远扬了。毕竟达荷美王国是给白人抓黑奴的帮凶,听着不是很体面。

 于是,新政府查了查历史,发现古代的达荷美王国,只占了现在这个国家的三分之一面积,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上,在殖民者到来前,还散布着许多其它小国。其中有个不怎么卖奴隶的小国叫贝宁。

 所以,达荷美就在1975年改名为贝宁了。

 第601章、法属非洲殖民帝国的末日

 总之,利比亚狂人卡扎菲在乍得战场投下的那颗原子弹,最终促成了法属非洲殖民帝国的崩塌。

 1971年4月25日,法国总统蓬皮杜在跟美国总统尼克松打了一通两小时的电话之后,便对外发表声明,宣布法国政府即将顺应非洲人民的请求,在30天内撤出驻扎于西非的全部法军,同时废止非洲法郎,同意加蓬、达荷美、喀麦隆等非洲国家解雇它们政府内的法国顾问,实现进一步的「去殖民化」。

 消息刚一传出,法郎汇率闻风而落,短短一周之内,法郎跟美元的汇率比值,就跌掉了50%之多。

 之前巴黎核爆时,那些还藏着掖着不想拿法郎换外币的法国「爱国者」,纷纷跑到银行试图挤兑——有英镑最好,没有英镑换荷兰盾也不错,甚至就算是意大利的里拉和西班牙的比塞塔,也不是不能考虑……

 整个欧洲金融市场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被如此不顾吃相的美国老大,给震撼得狂泄不止。

 而这种不战而败的耻辱,又让巴黎街头的左翼团体和右翼团体互相群殴,爆发了大乱斗——左翼团体指责右翼团体谄媚美国,屈从强权,最终酿成恶果,被美国割走了法国的海外势力;右翼团体斥责左翼分子背刺政府,干扰战争,导致了法国在非洲的惨败。总之就是变着花样往对方头上扣「国贼」的帽子。

 如果他们仅仅是口头上彼此斥责,互相甩锅倒也罢了,偏偏法国人还素来都有直接动手的传统,一时间搞得巴黎街头燃烧瓶与石头齐飞,火光与血光一色。左派和右派你来我往,各个团体梯次作战、轮流冲锋,顺便洗劫沿街的商铺,抢劫惊慌失措的外国游客……警察很快就镇压不住局势了。

 更别提还有一帮魔怔的激进派政客,趁机上街各种整活作秀——烧星条旗的,砸自由女神像的,往美国大使馆喊话和丢垃圾的,在木板上贴了尼克松总统的照片,身穿拿破仑时代仿古军装拿猎枪打靶的……

 各式各样的行为艺术,让人看得是叹为观止。但就是没人自愿参军,去非洲跟美国佬和黑叔叔干仗。

 此外还有不知道哪里来的强盗团,趁乱洗劫了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甚至还扛走了漂亮的女营业员。

 眼看着整个巴黎闹得沸反盈天,无奈的蓬皮杜总统,只能调来了军队进城「维护治安」。可问题是,巴黎市民那是一般的市民吗?人家已经跟军队打了快二百年的街垒战,早就不带怕的啦!

 于是,面对企图清场的法军,武德充沛的巴黎市民却齐声大骂军队不敢去非洲打仗。反而来首都欺压同胞,真是一点儿脸都不要了。然后继续丢燃烧瓶的丢燃烧瓶,放爆竹的放爆竹,纵火烧车的纵火烧车。

 法军不得不拿出当年镇压巴黎公社的劲儿,跟市民前后打了一个多月,才勉强恢复了巴黎的秩序。

 但是,不管法国的军警和人民,怎样在巴黎街头热热闹闹地打成一片,斗得难

 解难分。

 法兰西在非洲的殖民势力范围,却是在蓬皮杜总统打电话到白宫认输的那一刻,就被宣告了终结。

 随着法国的低头认输,政变后建立的加蓬、喀麦隆等西非沿海国家新政府,立刻开始动手洗劫旧主子,一边无偿没收国内的法国资产、驱逐残余的法国驻军和文官,一边纷纷与美国签署了新的军事保护协议与合作投资开发协议——差不多就是直接把法军在他们国家的基地,倒手就交给了新来的美军。

 只有在达荷美发动军事政变的克雷库少校,宣称要走「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在达荷美竖起红旗,独立自主,拒绝邀请美军进驻——而五角大楼正忙着接收其它地盘,暂时也顾不上这个小国,就先放过了。

 相比于被美国航母和海军陆战队顶在家门口,经过对比美国和法国两家的实力,早已在内心深处决定要改换门庭的西非沿海诸国,位于内陆撒哈拉沙漠地区的马里、尼日尔、上沃尔特(布基纳法索)等国家,倒是普遍不怎么希望法国殖民者离开——就像苏联解体时,舍不得苏联消失的中亚各国一样。

 因为,这些国家的国界都是殖民者胡乱画出来的,历史上往往分别属于很多不同的邦国和部落,却在殖民时代被欧洲人硬是凑到了一起,从宗教到语言都不一样,其国民的凝聚力自然无限趋近于零。

 如果法国殖民者还在,那么靠着征服者的威严和强压,或许马马虎虎还能维持一个国家的架子。

 但如果法国人一走,这种强行捏起来的国家,几乎是顷刻间就要散架!

 那些普遍由伪军改编而来的政府军,论士气和斗志,可是多半都不如地方上的各路反对势力武装!

 毕竟一个是纯粹为钱打仗的打工人,还常常被拖欠工资,而另一个却是为了自家人而战的志愿兵!

 既然如此,那么等到法国人一走,各国的黑皮统治阶层,就会很快发现自己「令不出首都」了。

 对于国家的进一步分裂,眼睛里只有家族和部落的底层黑叔叔们,或许没啥感觉。但那些从巴黎留学回来的上层黑皮白心「山竹人」。可是很希望能够完整继承法国殖民者的遗产,而不是让其回归历史状态。

 就像印度独立时的尼赫鲁,不仅想要继承一个完整的大印度,而不是印巴分治,甚至连同样被英国白厅划归印度殖民地管理的缅甸,尼赫鲁都曾经妄想要收进来——全然不顾自己的武德是否足够充沛。

 只是胳臂拧不过大腿,既然更强大的美帝国主义,要驱赶法国老爷们滚蛋。而法国老爷们也证明了他们都是不加酱的素食沙拉——全是菜,以至于菜到大战一场的勇气都没有,就拱手把非洲让给了美国。

 那么,他们这些巴黎留学回来的黑皮白心的本土精英,也只能含泪放弃对法兰西精神故乡的眷恋,转而开始争抢着大肆没收法国在各国的资产,吃相难看得一塌糊涂。

 ——虽然这些科技含量挺高的现代化矿山、矿井和初级加工企业,人均胎教肄业的非洲黑叔叔们基本玩不转,最后恐怕还是得卖给美国财团。但在这一进一出之间,好歹也是能沾到不少油水的嘛!

 再接下来,在刚刚挨了一发原子弹的乍得,随着首都拉米堡(恩贾梅纳)在核爆的蘑菇云下灰飞烟灭,乍得北方的阿拉伯人叛军彻底摧毁了法国扶持的托姆巴巴耶政权,成为了这个沙漠国度的新主人。

 只是这个国家最大也最现代化的城市,已经变成了一片辐射废土,未来的乍得预计将会退化到部落联盟状态,连一个稍微像样点儿的国家状态,恐怕都拼凑不出来——但不管怎么说,至少法国人是被赶走了。

 而作为叛军背后出钱出力出兵出核弹的总赞助商,利比亚的独裁者卡扎菲,也在大把烧钱之后,终于获得了他想要的战利品——位于两国边境的奥祖地区,多年以来利比亚和乍得之间的争议地区。

 奥祖地区,就是乍得和利比亚的边境上,一条宽度约100公里,面积11.4万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

 二战前夕,利比亚是意大利殖民地,乍得是法国殖民地。

 在战前风云变幻的外交博弈之中,法国政府为了拉拢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不让他倒向德国的希特勒,曾经在1935年跟意大利签署了一份领土交换协议,把乍得北部的奥祖地区割让给墨索里尼,作为礼物。

 但这一割地手续,还没在两国议会走完流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德国开始闪击波兰了。

 随后,意大利也加入了轴心国,跟英法开战。法国向意大利割让奥祖地区的「贿赂」也就没了下文。

 战后,利比亚与乍得相继在名义上获得独立。但因为独立不彻底,依然受到欧洲国家的深度控制,两国都相继爆发革命,只是乍得的革命一直处于僵局,而卡扎菲上校却在利比亚取得了成功。

 于是,为了进一步开疆拓土

 ,给自己扬名立万,卡扎菲就从故纸堆里,把法国当年割让奥祖地区的协议翻了出来——正好,一支来自欧洲的地质勘探队,此时又在荒凉的奥祖地区,发现了丰富的铀矿。

 正想要发展本国核事业的卡扎菲,闻讯大喜过望,随即对奥祖地区提出领土要求——三十年前你们法国佬就把这片土地割给了意大利,现在不是应该由我卡扎菲来继承吗?丢给非洲黑叔叔真是太浪费了!

 不给地啊?不给的话,就用枪托给你敲得服了!

 经过这样一番一波三折的战事之后,利比亚终于拿到了过去遍地黄沙、食之无味。如今资源丰富,令人垂涎的奥祖地区;乍得北部的阿拉伯人起义军,也解散返回了故乡——只有法国人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虽然乍得的南北矛盾依旧激烈,整个国家依旧一盘散沙。但至少「去殖民化」是完成了,不是吗?

 作者的话:  PS:华为开始卖绑定deepseek的机器了,一台150万,可供192人用,一家公司买几台就够用了。

 第602章、尼克松冲击! (加更求票)

 在这一次法兰西非洲殖民帝国的大崩塌之中,最悲催的场面发生在塞内加尔的首都达喀尔。

 之前,法国教官训练的塞内加尔政府军和坐飞机前来驰援的法国外籍军团,好不容易才打败了亲美派叛军,守住了首都达喀尔。但现在却又要一枪不发,把城市和政权交给刚刚被他们打败的叛乱者。

 ——尽管法国总统蓬皮杜在向美国的尼克松总统主动打电话,承认失败的同时,还试图保住塞内加尔共和国的达喀尔,这个昔日的法属西非殖民地首府,法国在非洲殖民势力最后也是最顽强的桥头堡。

 但面对寸步不让,坚决要求法国彻底退出非洲大陆的尼克松,巴黎最终还是只能含泪放弃了达喀尔,顺便也放弃了远在东非的吉布提的法军基地,只是在印度洋上保留了科摩罗等小岛的军事存在。

 于是,法国人撤出达喀尔的场面,不出意外地成为了一场盛大的悲剧和骚乱。

 ——达喀尔,位于西非的大西洋沿岸,撒哈拉沙漠的南缘,萨赫勒草原地带的最西端。这里是西非和欧洲沟通最便利的地区,也是非洲大陆距离美洲最近的地方,在大航海时代乃是大西洋航线的要冲。

 早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法国的十七世纪,达喀尔就成为了法国东印度公司的补给站和奴隶贸易港。从波旁王朝到后来的法兰西共和国,都曾经在达喀尔投下巨资,大兴土木,建设殖民基地。

 1855年,法国在达喀尔修建了西非地区的第一条铁路,1861年,法国在达喀尔开始兴建近代化的深水港。二战时期,达喀尔已经成为了法国在非洲的核心据点,为了争夺达喀尔,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和投降德国的维希法国,还在达喀尔打了一场法国人之间的血腥内战。

 二战后,法国又在达喀尔扩建和翻新了港口,建设了机场和一系列工业设施,让达喀尔拥有了纺织、制鞋、饮料、卷烟等诸多轻工业,可以说是下了血本在建设这座城市,使之成为撒哈拉沙漠的明珠。

 嗯,或者说「早期蒸汽赛博版本」的夜之城。

 即使塞内加尔在六十年代获得了名义上的独立,可是法国驻军仍在,法国的影响力也是根深蒂固。

 否则的话,每年受到五亿人关注的达喀尔汽车拉力赛,也不会选择在这座城市举办。

 所以,在达喀尔,不仅有大量黑皮肤的非洲「精神法国人」,还有五万法国侨民在这里工作和常住。

 但现在,因为畏惧遭到叛军的残酷报复。无论是达喀尔的法国侨民,还是前买办政府的高官权贵,以及普通的富商和中产阶级,全都疯了似的想要跟随撤退的法军,前往法国本土避难。

 一时间,达喀尔的码头和机场,都挤满了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肤色各异,但全都惶恐不安的人群。

 尽管达喀尔本地的民航公司和海运公司已经竭力增开航班。但从达喀尔到法国本土的船票和飞机票的价格,还是瞬间暴涨了五倍,并且依旧是有价无市、一票难求——就跟任何殖民地崩溃的场面一样。

 更令人无语的是,塞内加尔的邻国,未来互联网上的「宇宙神国」冈比亚,也来趁火打劫,对塞内加尔挑起领土纠纷,试图利用法国殖民势力的退潮,狠狠撕下一块肉——也不管自己的牙口究竟够不够好。

 总之,原本历史上开启于1977年的达喀尔汽车拉力赛,在本位面恐怕是要胎死腹中,消失无痕了。

 与此同时,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没有约束力的决议,同时谴责了法国在非洲的殖民活动和美国在非洲的军事行动。但在此之前,法国已经选择向美国的尼克松政府屈膝求饶,放弃了西非的殖民势力范围。

 所以,美国代表在联合国大会上一脸得意地宣称:请各位

 不必多虑,「自由国家之间的小小冲突」已经宣告结束,美国这一次是为了践行人权、自由、平等和尊重主权的普世价值,才出兵非洲的。随着旧殖民帝国的瓦解,西非人民很快就能彻底摆脱殖民时代的旧枷锁,迎来民主自由的美好新时代。

 与会的其它联合国代表:翻白眼的翻白眼,竖中指的竖中指。

 来自缅甸的联合国秘书长吴丹讥讽说:“美国人对于自由、民主和人权的理解,似乎跟地球上的任何正常人都完全不同,(用武力掠夺殖民地)这种行动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也是荒谬到了极点的。”

 当然,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西非的宗主国从法国换成美国。对于当地黑人来说,还真有一定进步意义。

 毕竟,早早就脱实向虚,搞金融化,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的法国,在殖民地这种「实业」的经营和建设上,一直都做得很不体面,说是贪婪到完全不顾吃相也不为过。

 即使在非洲各国名义上独立之后,法国依然跟它们签署协议,宣布法国有权获得它们国土上发现的任何矿产资源,军队要由法国负责训练,自来水、电力、能源等核心基础设施都由法国掌控,银行业被法国控制,独立的前法属非洲殖民地国家要将50%的外汇储备存放在法国,货币由法国印制并加盖印章。就连农业和工业方面都得接受法国「指导」——可想而知,这些「指导」肯定都是单方面有利于法国的。

 说真的,这算是哪门子的独立啊?论独立性的话,都还不如大英帝国时代的印度土邦呢!

 大英帝国尚且知道要跟土著上层分享权力和利益,从而让一部分印度土王在殖民时期积累了不少财富,出现了一批世界级的大富豪。但换成是法国?那真是恨不得把非洲土著的骨髓都给榨干!

 若论法国对非洲国家的殖民掠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便是尼日尔的铀矿。

 作为一个领土并不辽阔的小国,尼日尔的铀矿储量却达到了世界排名的前五,已探明储量便有42万吨,位于尼日尔北部阿加德兹地区的伊莫拉伦矿,乃是全世界最大的铀矿床之一。

 原本光是靠着出口铀矿,尼日尔人民不说是致富吧,最起码温饱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法国不仅垄断了尼日尔铀矿的销售,甚至还剥夺了尼日尔政府对于铀矿的议价权。

 法国先是强行垄断了尼日尔铀矿的销售,要求尼日尔不许私下找寻铀矿的买家,所有的铀矿都要优先供应给法国。即使还有剩余,也要向法国申请,得到法国的批准,才能卖掉——而法国一般是宁可多余的尼日尔铀矿石堆在仓库里积灰,也不许尼日尔政府拿去卖钱的。

 除此之外,尼日尔的一切矿产都属于法国所有,尼日尔政府不可以引入其它国家的公司来开矿。

 如果你以为这样就够过分了,那明显低估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法国收购尼日尔铀矿石的时候,从来不是按照国际市场价格,而是按照自己制订的一个超低价格。

 这个价格低到什么程度呢?当国际市场上铀矿石价格是100欧元每公斤时,法国只给每公斤6欧元!

 ——只能说,真的很佩服法国佬在剥削上的想象力和无底线,中国地主的小斗出大斗进,还有放贷的九出十三归,跟这一比都显得实在是太慷慨了。

 这也是为什么尼日尔每年出口四千多吨铀矿。但人民依然穷得荡气回肠,政府也是连年赤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