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老王
嗯,当第2506旅在多米尼加不断招兵买马的时候,古巴革命政权的军事力量,其实也有所增长。
——在过去的一年里,卡斯特罗从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华约阵营国家,半买半送地获得了大量装备,包括100多辆T-34中型坦克、IS-2重型坦克和SU-100坦克歼击车,五十多辆安装了23毫米机炮的防空车,若干门122毫米榴弹炮和意大利制造的105毫米榴弹炮,以及海量的轻武器。
并且,卡斯特罗又购买了30 架米格-15,还请东欧国家的航校,帮忙培训了一批古巴飞行员,让古巴空军摆脱了最少时只有10名飞行员,并且原有美制飞机的零配件基本断供,后勤无保障的低谷状态。
但问题是,限于古巴的国家规模和财力。即使有苏联提供的军事援助,卡斯特罗最多也只能保持一支三万人左右的职业军队。虽然革命政权另外还有一支20万人的民兵队伍,但民兵动员起来需要时间。
而在古巴民兵被动员起来之前,敌人很可能就已经杀进首都哈瓦那了。
等等,你说就算是三万打八千,卡斯特罗的军队也依旧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
理论上貌似是这样,但真正打起来之后。因为如今的古巴海军实在是微不足道,无法御敌于国门之外,卡斯特罗的军队必须摆出一副被动挨打的架势,分散布防在整个古巴岛的全境,根本不能提前集中起来。
相反,中情局扶持的古巴叛军,作为进攻一方,却享有在古巴岛上自由选择登陆地点的主动权。
因此,当叛军登陆时,附近的古巴革命军队,究竟有多少人能来得及赶到战场,就是个未知数了。
——古巴岛从东到西足足有1225公里长,跟柏林到莫斯科的距离差不多远。假如革命政权不能借助海路运兵,只能在陆上调动军队,那么古巴陆军真是一点儿内线优势都没有,在公路上跑都要跑死了。
所以,在古巴全境,革命政权是三万打八千。但在登陆场上,恐怕就是一两千人抵御八千人猛攻了。
如果卡斯特罗不能预判敌军的登陆地点,让叛军钻了空子的话,就很可能被叛军形成局部的兵力优势,并且抢在革命政权调集主力之前,凭着先发优势以多打少,迅速占领几座城市乃至于一两个省的地盘。
“更可怕的是,当叛军上岸之后,我们内部也有可能会出现叛徒。”
戴着眼镜的劳尔·卡斯特罗叹息道,“对面的阵营里,可是有不少我们的老熟人啊!”
“是啊,自从今年春天以来,受到美军出兵多米尼加的刺激,全国各地的反革命骚乱始终接连不断,艾斯坎布雷山上的叛匪,也活动得愈发猖獗了。选择叛逃的老战友更是越来越多。”
负责肃反的切·格瓦拉同样十分忧郁,“我都已经快要搞不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了……”
——古巴赤色革命初期的革命家,大多出身于中产阶层,小资气息十分浓厚。
即使到了1961年,古巴革命政府的高层之中,依然有不少人希望可以同时跟苏联和美国搞好关系,维持平衡,不要一边倒地成为苏联在加勒比海的桥头堡:毕竟苏联距离古巴太远,而美国就在古巴的家门口。
更要命的是,就算是卡斯特罗本人,一开始也算是中情局的线人,陆续从中情局薅了不少羊毛——1957年到1958年之间,卡斯特罗从中情局拿了不少于五万美元的经费资助,还有大量的空投武器和弹药。
他在马埃斯特腊山脉的根据地,也是在中情局特派员弗兰克·斯特吉斯的指导下
,逐步建设起来的。
——同样也是这个弗兰克·斯特吉斯,在1959年绑架了玛丽塔,逼迫她去刺杀卡斯特罗。
甚至,卡斯特罗的相当一部分游击队员,跟现在的第2506旅古巴雇佣兵一样,也是中情局训练的。
这都是为了让卡斯特罗取得古巴政权后,能继续服从于美国,不要触动美国在古巴的既得利益。
遗憾的是,由于双方开出的价码差距太大,而尼克松在这会儿的外交手腕又太僵硬,最终谈崩了。
不过,中情局前前后后资助了卡斯特罗那么多东西,也并不是纯属白给。因为渗透的作用是双向的,虽然卡斯特罗从美国拿了很多好处,大大加速了革命进程。但他的麾下也因此聚集了大量的亲美分子。
于是,尽管在建立革命政权之后,卡斯特罗已经对他的政府班子搞了好几回的大清洗。但在古巴革命政权的内部,还是有很多人跟美国的中情局,一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本没法完全切断。
至于古巴民间的亲美派,还有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化改革而利益受损的群体,更是多得抓都抓不过来。
所以,虽然古巴这边的真实情况,并不如某些中情局线人在报告中吹嘘的那样,已经是到处烽烟,各地都在起事反抗卡斯特罗兄弟的邪恶统治云云。但新建立的革命政权,也确实是算不上多么稳当。
只要2506旅踏上古巴的土地,并且站稳脚跟的话,就必然会引起古巴内部新一波的动荡……
“更麻烦的是,叛军根本不需要攻入哈瓦那,也不需要占领整个古巴,而是只要占领任何一个省,甚至任何一个稍微大点儿的城市,然后就能宣布成立「自由古巴政府」,并且召唤美军下场参战了。”
劳尔·卡斯特罗耸了耸肩,“我们这边要么必须在短时间内歼灭敌人于滩头之上,不能让五角大楼得到任何进军古巴的借口,要么就得做好跟美军全面开战的准备……”
“如果敌人只有1500人,我军想要把他们挡在滩头上,努力一点或许还做得到。
但现在敌人已经膨胀到了8000人以上,又掌握着绝对的制海权。开战时完全可以分兵几路,从多个登陆场入侵,让我们顾此失彼。想要保证全国一城不失,不给美军介入的借口,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切·格瓦拉有些烦躁地说,“而且,我们对多米尼加的输出革命也失败了,完全没能拖住敌人准备入侵的脚步!胡安·博什这个笨蛋,选战打不赢,武装斗争也搞不起来!真是一点用处都派不上啊!”
——自从古巴革命取得胜利,并且跟美国闹翻之后,这个逐渐赤化的革命政权,很快就受到了整个美洲各路反动势力的联合封锁。恰似十月革命胜利之初,被整个世界敌对和孤立的苏联一样。
于是,卡斯特罗也效仿苏联,开始输出革命,试图搅乱整个中美洲,以便于牵制美国与其附庸的精力
早在1959年4月,古巴就支持并发动了巴拿马革命,但被巴拿马当局迅速镇压。到了1959年6月,古巴又资助多米尼加流亡者,分别坐飞机和走海路,对多米尼加发动了两次入侵,但也全都被消灭了。
等到今年美军发动「十字军行动」,以第2506旅的古巴雇佣兵为主力,轻松横扫多米尼加之后,意识到灾厄将至的古巴革命政权,更是立刻资助多米尼加的左派政治领袖胡安·博什,让他回国搅乱局势。
怎奈胡安·博什的本事有限,搞文斗玩选举,选不过得到美国扶持的合法总统华金·巴拉格尔,败选之后的武装斗争,他同样也是搞得雷声大雨点小,基本就是在乡下武装游行,秀了秀存在感。
反倒是那些思想最反动的右翼军官,这半年来在多米尼加闹出的乱子更大一些。
他们在唐纳德·里德·卡布拉尔、佩尼亚·塔维拉斯和尼古拉斯·席尔法等右翼人士的率领下,煽动陆军在全国各个主要城市发起了多次军事政变,企图对抗华金·巴拉格尔总统悍然发动的裁军计划。
但在美军的强势弹压之下,这些右翼军人的造反行动,依旧全都如螳臂当车一般,被轻松碾压了。
眼看着敌人在自己够不着的地方,变得日渐强大,古巴革命政权却只能被动挨打,甚至坐以待毙……
古巴红色革命的领导者们,怎能不为此而感到忧心忡忡,甚至是心急如焚呢?
“不要这么沮丧嘛!切,劳尔!”
看到两个得力手下都苦着脸的样子。虽然自己心里也是七上八下,但菲德尔·卡斯特罗还是强打起精神说,“就算叛军和美国佬一起入侵古巴,打进了哈瓦那,我们也就是回到山上打游击而已!过去在马埃斯特腊山上被打到只剩十几个人的时候,我们都坚持下来了,那么再来一次也应该没问题……”
“但是,只要还有一线
希望,我们就应该尽量守住哈瓦那,让古巴的红色政权维持下去!”
切·格瓦拉沉默了一会儿,突然开口,“现在,我们想要在美国的后花园里保住革命果实,只靠自己的力量显然是不行了,必须要让苏联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援,甚至做出一些有魄力的决断!
比如说,邀请苏联在古巴部署核武器,以威胁美国本土,并吓阻反动派的干涉,如何?”
卡斯特罗兄弟:??!!
作者的话: PS:新的视频放出,10月7日的音乐节大屠杀,主要是以色列自己的坦克和直升机在胡乱扫射逃难人群,往一座挤满人的房子发射了四十发炮弹,事后才发现里面全是自己人。
反倒是被巴勒斯坦人绑走的人质,生存率可能高一些。
第91章、赫鲁晓夫的豪赌
1961年11月底,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当中美洲的加勒比海诸岛,依然沐浴在热带的骄阳之下时,莫斯科却早已是滴水成冰,风雪交加。
好不容易难得遇到一个晴天,清晨的阳光刺破薄云,洒落在红场上,把厚厚的积雪染成夺目的金黄色,同时也投射在旁边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上,将那些色彩绚丽的洋葱头尖顶,全都照耀得熠熠生辉。
冬日暖阳下,整座城市都显得熙熙攘攘。虽然不如纽约和芝加哥的灯红酒绿,但也别有一分上升期的朝气蕴含其中——此时的苏联,已经治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满目疮痍,开始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这个伟大的红色帝国,即将迎来它最强盛的巅峰时刻!
克里姆林宫内,红色帝国的三代目领袖,人送绰号「玉米帝」的苏穗宗赫鲁晓夫,正摸着他的下巴,站在一个巨大的世界地图沙盘模型旁边,从北极的方向,俯瞰着偌大的苏联版图。
要说历代苏联领袖之中,谁最有一副混江湖的痞子气,那绝对非赫鲁晓夫莫属。
按照美国报纸的评价,「(赫鲁晓夫的)相貌好似一个工会头头」。
这当然不是在恭维他的无产阶级领袖身份。而是说这位苏联领袖的模样像个好勇斗狠的光头拳击手。
——在美国人的传统印象中,工会领袖基本都是靠着拳头和肌肉在酒馆里打出来的黑道大哥。
只有这样的肌肉猛男,才能对内有本事收得上会费,对外有胆魄跟资本家叫板开条件。
而赫鲁晓夫上位之后的各种作为,比如跟尼克松在厨房里的辩论,访问美国时点名要跟玛丽莲·梦露约会,在联合国大会上拿皮鞋敲桌子,发布秘密报告否定斯大林引发东欧大乱,自说自话大种玉米搞出环境灾难。因为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事情,莫名其妙地搞崩了跟中国的同盟关系……
也全都为赫鲁晓夫营造出了一个鲁莽、庸俗、刚愎自用、脑子不太好使的乡下粗人画风。
当然,这究竟是赫鲁晓夫的伪装,还是他真的天性如此……嗯,直到半个世纪之后,也依旧众说纷纭。
此而此刻,赫鲁晓夫正一脸不爽地看着沙盘地图上偌大的苏联疆土,四周却是林立着美国的核弹……
——在1961年底,美国拥有两万四千枚核弹头,而苏联却只有两千九百枚,差了足足一个数量级!
并且这些核弹大多是核航弹,然后还有核炮弹、核地雷、核深弹,只有不到二十枚是导弹战斗部。
除了核弹数量上的巨大差异之外,美苏双方核弹部署的位置,更是让赫鲁晓夫感到如鲠在喉。
——苏联的核弹,基本只能部署在东欧、高加索和中亚,打击范围主要是西欧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伊斯兰世界的亲美国家;而美国的核弹,却可以靠前部署,直接对准苏联本土!瞄准莫斯科!
其中,位于西德基地的美国核导弹和远程轰炸机,跟苏联国境之间,好歹还有东德和波兰作为缓冲;但美国部署在土耳其的PGM-19朱庇特导弹,跟苏联的乌克兰之间,却只隔了一片空旷的黑海。
这些导弹的部署位置,距离苏联首都莫斯科不过2000公里,作大战时的第一波攻击使用。从准备发射到打击莫斯科本土,整个过程不过20分钟,相较于笨重的洲际导弹从本土发射,时间起码缩短40分钟以上。仅仅给对方预留了极短的预警和应对时间,从而增强了威慑能力和打击能力,让苏联很恼火。
赫鲁晓夫每次去黑海之滨的别墅疗养休假时,望着波涛起伏的黑海,想着对岸土耳其那一堆能够直接打到莫斯科的美国中程导弹和核武器,还仿佛著名的达摩克利斯悬剑一样,大摇大摆地露天摆放(既没有移动发射车也没有发射井),总会感觉百般难受,乃至于气不打一处来。
简而言之,虽然苏联和美国,都具备了从本土就能打击到对方领土上的能力。
但美国的核弹可以威胁到苏联的本土和首都,苏联的铁拳却只能砸烂美国的西欧盟国。
为
应对上述来自家门口的威胁,苏联在1961年10月30日试爆了一枚5000万吨当量的超级氢弹——「沙皇炸弹」。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制造的威力最大的核武器,它爆炸后出现的火球半径达4600米,升起的蘑菇云竟然有近70公里高,远在1000公里之外的人们都能够清楚地瞥见天际的火光,产生的电磁辐射绕着地球跑了3圈,就连阿拉斯加和五大湖地区的美军通讯都受到了干扰,一时成为全球热议的新闻话题。
但是,美国方面虽然惊叹于「沙皇炸弹」堪比末日的毁灭效果,同时却嘲笑苏联人放了个世界第一的大烟花。因为这玩意儿实在太大太笨重,此时的苏联人根本没办法把它投放到美国的领土上!
这就相当于是有弹无枪,能吓得住谁啊?
所以,苏联方面这一次简单粗暴的恐吓措施并不奏效,无法对美国的威胁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赫鲁晓夫只能继续恨恨地看着环绕苏联的美国导弹和核武器,感觉自己仿佛沦为了笼子里的困兽。
事实上,在并不遥远的几十年后,另一个顶替苏联,成为美国博弈对手的东方红色国度,面对从第一岛链到第三岛链的一大堆美军基地,还有日常被航母战斗群骑脸的屈辱,外加周边诸多亲美小国的日常挑事作乱,依旧笃定了美军根本不敢下狠手翻脸,继续优哉游哉地跟美国比赛战略定力(腚力)。
可那是因为北京方面吃准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旋律,又看透了美利坚合众国既坏又怂,只是个纸老虎的本质。至于周边其它那些咋咋呼呼的跳梁小国,更是连纸老虎都算不上,充其量就是纸猫罢了。
等到中国回到了传统的东亚之主地位,这些「番邦蛮夷」自然会从彪悍好斗,一转变得能歌善舞起来。
但是,在美苏争霸的巅峰时代,当时的人们对于维持世界和平之事,可不如后来的人们那么有信心。
——在1961年,全世界绝大多数人的思维之中,二十世纪人类文明社会的运转规律,就是「每隔二十年左右爆发一次大战」。而当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二十周年的时间点,已经越来越近了……
所以,赫鲁晓夫恐怕是真的认为,在下一个十年里,很可能将会有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
苏联的生死存亡,国际共运事业的兴衰荣辱,也将在大约十年内决出胜负。
更关键的是,如今美苏双方的战略考虑,均不排除对对方进行核「首发」的措施,旨在爆发冲突之际能够从本土打击对方的领土之上,以达到消灭和摧毁的目的,并在第一波次的打击中能够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和反击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坐视美国直接把大量核弹头部署在苏联边境,就等于让苏联在开战后必须忍受第一波成百上千枚核弹暴击的惨痛损失,重演一回苏德战争初期的噩梦,甚至被一波炸崩也不是没有可能。
为了摆脱这种开战就要被暴打的不利局势,重新赢得跟美国的对等地位,赫鲁晓夫思索着破局之策。
“我们现在有多少枚核导弹可以打到美国?”
赫鲁晓夫转过身,开口询问国防部长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元帅。
马利诺夫斯基回答说:“可以打到美国东海岸的R-7,我们生产并储存了4枚,它发射比较麻烦,要用航天火箭的发射架组装、加注燃料,而且使用的是不稳定的液体推进剂,目前已经停产并准备淘汰。
至于可以覆盖美国全境的R-16导弹……总共制造出来了10枚,但只有3枚布置到了发射井中。”
——相比之下,仅仅是美国部署在土耳其的PGM-19朱庇特导弹,就有45枚,每一枚都能打到莫斯科!
没办法,谁让苏联位于亚欧大陆的博弈中心,而美国却远在另一片大陆上呢?
冷战的铁幕本身,距离苏联太近,而距离美国却太远!
美国打苏联,只要用便宜的中程导弹即可,而苏联打美国,却必须要上昂贵的洲际导弹!
当然,除了导弹之外,美苏双方还装备了B-52「同温层堡垒」轰炸机和图95「熊」式战略轰炸机。
从理论上说,这些战略轰炸机也具备向对方领土内的目标投送核弹头的能力。但实际上么……随着防空导弹和雷达技术的进步,美苏双方想要用轰炸机突袭对方核心领土,成功率都是非常渺茫的。
所以,眼下可以指望的核战利器,还是只有导弹啊!
“能打到美国的洲际导弹,只有14枚?布置到发射井里的才3枚?不行,这太少了!”
赫鲁晓夫咂咂嘴:“马利诺夫斯基同志,我们必须想个办法,把刺猬扔进美国人的裤裆里……”
他伸手指了指沙盘地图,那里有一个长长的箭头从苏联本土伸出,直指加勒比海的古巴岛。
——在大西洋对岸的加勒比海,
一道弧形的岛群从佛罗里达半岛到委内瑞拉北岸,绵延近5000公里。东北信风带来的充足降水把这些岛屿浇灌得郁郁葱葱,低纬度的热带环境,则为岛屿带来了明媚的阳光,整条岛群如同一条绿宝石的珠链,横卧于蓝色的大洋之上,这就是著名的西印度群岛。
在西印度群岛的中间,有一座狭长的大岛,几乎占了群岛一半左右的面积。大岛略成向北凸起的弧形,西北细东南粗,整座岛的东部是一个明显的三角形,最东端陡然变尖,朝向大西洋的方向,似乎要吞下东方的「猎物」,俨然一条遨游于加勒比海的大鲨鱼——这条「鲨鱼」的名字叫做古巴。
狭长的形状赋予了古巴超过6000千米的海岸线,沿岸还有一系列口小腹大的口袋型优良海湾,包括哈瓦那湾、尼佩湾、关塔那摩湾、圣地亚哥湾、西恩富戈斯湾、翁达湾和马坦萨斯湾等。
除此之外,古巴还拥有可观的矿产资源。其中,古巴的镍储量几乎占了全世界四成,锰储量约700万吨;铁和铬的储量也很丰富。古巴几乎所有的山脉都蕴藏着铜矿,此外还出产钨矿和大理石。
而且,古巴还可以提供对于苏联和整个华约阵营而言,都很短缺的热带特产,比如咖啡和蔗糖。
当然,对于地大物博的苏联来说,古巴的这些资源并不算多么的惹人眼红。
真正的关键在于,古巴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它是一把能够刺向美国「柔软下腹部」的利刃。只要社会主义阵营在这里建立了落脚点,就达到牵制美国的作用,以减轻苏联来自西欧的军事压力。
所以,面对卡斯特罗的求援,苏联表现得异乎寻常的热情和关切,几乎是有求必应——在1960年,苏联就确立了和古巴的同盟关系,各种援助物资更是源源不断地涌入古巴,只求巩固住这个西半球的桥头堡。
但问题是,想要在美国的家门口扎下一个红色的桥头堡,可并不容易。
上一篇:无聊,我要看到血流成河!(通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