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之英雄时代 第120章

作者:豪圣勇贤

战友~战友,战友~我亲爱的兄弟。

烽火硝烟台,敢为天下先。激情燃烧的岁月,撑起一片天。

情同手足情,永生也难忘。情深似海道一句,战友你多珍重。

战友~战友,战友~我亲爱的兄弟。

看着战士们的离去,张英豪鼻尖发酸,敬礼。只能是默默的送上祝福,希望他们能够活着,来日还能再见。这次是真的送他们去鬼门关,也完全脱离了自己的掌控。

….“…

自从实验室有了三棱镜进行光谱分析各种元素以后,同志们也被迫接受了每种原子发出不同光线的事实。于是就开始进行大量的实验了。实验需要大量的矿石,张英豪只能下达命令,由矿产资源管理委员会牵头,在全四川搜集矿石提供给实验室。

接着,好消息就不断传出,先是在广元龙门山地区发现大型铝矿,在重庆和南川地区也发现了铝土矿。张英豪非常的高兴,探测出这些矿藏,可以说完美的解决了张英豪的无数的难题。

张英豪是知道在四川其实还有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攀枝花铁矿,但是张英豪知道攀枝花铁矿是钒钛磁铁矿,里面还有大量的其它金属。不说现在四川有没有能力练出这些钢铁的能力。张英豪知道即使练出了钢铁,钒钛这些金属自己现在也没有办法提炼出来。攀枝花矿中还有大量的钴、镍、铜、铳、和硫等有价元素,留到以后技术成熟以后再综合开采利用,就不会造成过多的浪费,所以张英豪此时并不想开采这个铁矿。

四川资源丰富,川南地区其实并不缺铁矿,很快就在盐边,泸州等地又发现了大量的铁矿、煤矿、石英砂矿等等四+多种金属矿藏,其中铁、银、钒、钦、锰、铅、锌、铜、煤等都具有工业开采的价值。

按照金属活性来说,金银铜铁锰这些金属比较好开采,钠镁铝就比较难以提炼了。就说这铝矿,对于铝这个东西,张英豪可以说是比较熟悉的东西了。而且铝的作用将来只会越来越。张英豪还知道铝材将来在飞机,发动机等制造上的应用。而且张英豪还知道杜拉铝是以铝为基的合金总称,主要合金元素有铜、硅、镁、锌、锰,次要合金元素有镍、铁、钛、铬、锂等。只要实验室多做实验,必然可以制造出合格的铝材。

铝合金密度低,但强度比较高,接近或超过优质钢,塑性好,可加工成各种型材,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和抗蚀性,工业上广泛使用,使用量仅次于钢。

张英豪还可以用铝币彻底取代铜币,铜的作用暂时比铝大多了,张英豪实在不愿意浪费—点铜用来制造辅币。硬币的历史比纸钞久得多,在古代就是主要的交易媒介。到了近代硬币也是广泛流通,硬币充当小面值货币的作用,多次使用耐磨损,长期来看是很经济的办法。

第二百六十章:加更!

铝的生产张英豪前世也是学过的,电解铝嘛,听起来很简单,催化剂是冰晶石。所以工业化生产铝材就立即成了一个重点项目。发电机,石墨做阳极,铁质槽壳做阴极,熔融状态下电解生成铝,还有副产品氯气。

实验室做出来产品以后,就必须开始实验落地,开始进行放量实验,毕竟实验室的生产和工业化生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且氯气有毒,即使是实验室小规模的生产,也差点出了安全事故。

铝材实验室和生产工厂都只能建立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工业化生产金属铝污染实在是太严重了,根本不可能让工厂建立在人烟稠密的地方。

接着还要给工厂解决电力问题,陈一伟也参加了讨论建立电解铝工厂的会议,最终决定是用水电,毕竟四川水力资源丰富,确实是个最好的选择。所以厂房必须建立在人烟稀少,水资源丰富地方。

然后就是水利发电还有一个磁力问题现在也难以解决。—般的磁铁用于发电,发电效果不好不说,还会出现消磁问题。张英豪是知道永磁铁这个词,但是让张英豪去哪里找永磁铁呢?

工业建设就是这样,—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一点虚头巴脑的东西,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发展电力又需要大量生产铜线,张英豪自己都根本理不清里面的头绪,到底应该先发展哪个,后发展哪个。

最后大家又开始讨论怎么办,没办法,张英豪只能再次让秘书拿出科技树这个神器来和同志们讨论。大家这才发现其实解放区现在什么都有了一点起步,只是没有规模,没有规划而已。比如在重庆江北就没收了英国商人立德乐的两个煤矿,在成都北边不远的彭州自古以来就有采铜矿的传统,彭州的铜矿在全川最为出名。革命军解放那里以后,就在大宝山开采铜矿,现在预计年产铜达到五百多吨。

其实这个时候张英豪自己看到这科技树都有点惊呆了,自己这张科技树图树纸自然是整个解放区最完整的,但是自己也已经很久没有看了。没想到里面还有张英豪一直以来都认为中国缺少的石油都有,而且已经开始炼油了,真是让张英豪大吃一惊。不过张英豪不懂声色,继续进行会议。最后的讨论的结果就是有什么现成的条件就用什么,必须要干起来,技术再一步步升级改造。

张英豪自己一个人是没有能力打造出一个工业体系的,必须所有的同志共同努力。所以张英豪在开完会以后,鉴于现在四川建设的混乱现象,立即给之前成立的科学技术调查委员会增加了一个任务,他们出了调查各地的科学技术的资料外,还要对各地的工业建设进行资源整合。工作内容就是根据科技树里面的内容,把各地的工业给串联起来,形成联动效应,让这些工业建设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张英豪回到办公室喝了一口茶,负责给张英豪制作科技树的同志就来到张英豪的办公室。张英豪也不客气,直接问道:“启智,我们四川有石油吗?”

“主席,有石油。我们最开始制造罐头的时候就是用石蜡密封的啊。”

听到陈启智这么说,张英豪当即想了起来,当初制造出了玻璃瓶子,自己还专门问了一句用罐头打算用什么密封,当初厂长是说用蜡密封,张英豪一直以为是蜡烛而不是石蜡,看来是自己想当然了。

“启智同志,你也是美国回来的留学生,应该知道石油这玩意意味着什么,现在这是战略资源。哦,对了,我们四川的石油怎么找到的?”

“哈哈,主席,事实上我们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怎么找石油?自然是从老祖宗那里找资料啦。最早提及石油的是公元1世纪的班固。他在《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上郡“高奴有消水,可燃。"汉代的上郡高奴县故城就是今天的陕西延长县。”

“你是说陕西也有已经能够开采的石油?“

“对,现在陕西延边有石油,石油产量虽然不高,不过现在也已经在规划建设当中。”

“那么,四川呢?什么时候有记录的?”

“四川有石油的记录就比较晚了。是在明朝中晚期,杭州的张瀚,西游入蜀,在他所著的《松窗梦语》卷二《西游记》中,除描述当时内江、富顺间的自流盐井、火井外,还注意到油井。他说这些地方“有油井,井水如油,仅可燃灯,不堪食。”

万历年间,夔州府通判何宇度在《益部谈资》卷上云:“油井:在嘉州、眉州、青神、井研、洪雅、犍为诸县。”

主席你想,四川民众自古以来都食井盐。在凿井取卤煎盐的过程中,发现了石油,甚至天然气。尽管最初凿井的目的是在寻找盐卤煎盐,而结果则在含油岩层中发现石油。咱们四川的盐井打的那么深,发现油井并不奇怪。

至于对石油的利用,在我国古代主要用来照明。最初是制成蜡烛,后来开始提炼成灯油。后来,还用于军事上,比如以铁筒喷发火油的喷火器,用以烧毁敌船。人们还将石油用于炼钢、医药、制墨等方面。”

张英豪听了,点了点头说道:“老祖宗还记录那哪里有石油吗?“

“有,我们还专门聘请人员翻阅了不少的书籍,据张华《博物志》载:“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大如宫,注地为沟,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然极明,与膏无异。"水有肥如肉汁,这种"肥"就是石油。酒泉郡延寿县就在甘肃玉门县那里。我们古代有很多地方都发现石油,并不限于这一两处。如明朝时期,新疆库车一带也发现了石油。”

张英豪听到玉门两个字,脑子里面就立即出现一个词语:玉门油田,看来自己又找到了一个用兵甘肃的理由。为了石油发动战争,很合情合理吧!如果把这些已知的油井开采出来,张英豪短时间内就再也不用担心石油问题的问题,将来实力强大了,再去海外开采石油就好了。

“很好,那么就要加快炼油厂的建立。我们的内燃机需要汽油和柴油。”

张英豪可是非常清楚,石油好称工业的血液,重要性不言而喻。石油裂解而成的汽油和柴油,是发展工业的必须品,还有其它大量的副产品也是不可缺少的东西。

前世张英豪没有考驾照,没有学过车。对于汽油、柴油并不是很了解,就连什么89号,92号,95号和98号汽油是什么意思都忘掉了。只知道这些东西是从石油里面裂解出来的。不过现在汽油,柴油依旧很贵,柴油还好点,但是各国都还没有真正开始搞成功大规模石油裂解工业化难题。现在很多地方用的是轻质油,开采出来就直接使用。

直到内燃机开始大规模的普及使用,汽油、柴油的需求才猛然提高,石油裂解技术才真正得到突破。张英豪虽然现在不是很着急这玩意,但是他还是又立即和陈启智说了这个事情,让他马上开始搜集石油裂解的相关技术。如果有可能,就多买些机器设备回来,反正几个油田都已经在自己的手里设备到了就可以进行开采。本书群号:775111838

就在张英豪拼了老命进行工业建设的时候,财政局的包世林,工商税务局的钱道明等一帮人就来给张英豪汇报了。现在根据地人才越来越充足,以前一个人兼职多个部门的情况越来越少了。钱明道就是这样一个新提拔的同志。

“主席,我们上半年的粮食税收上来了。”

“情况怎么样?“

“今年的粮食生产的还不错,我们大力宣传之下,让百姓精耕细作,形成了夏收作物、秋收作物、晚秋作物一年三季的耕作制度。分田分地以后,并且免去不少的苛捐杂税以后,老百姓的种田热情非常的高。而且我们一直没有停下水利的建设和修整,粮食产量提升不少。”

张英豪当然知道提升不少,很多人说粮食增产就是良种,农药,化肥,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水利。只要有水,多少都能有点粮食,旱灾的话,你种子再好,肥料再充足,农药用的再多,依旧没有收成。所以张英豪也没有说话,静静的等着汇报。

“四川传统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九千到一万两千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六千万亩左右,经济作物一千到一千五百万亩,其它作物一千到一千三百万亩。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玉米、红苕、马铃薯、大豆等种植优势明显,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均在一千万亩左右。我们种植了大约六百万亩冬小麦,每亩冬小麦平均大概有一百斤的收获,收成不错。另外早稻....…”

听着这些数据,张英豪就有点不想听下去了。种植了六百万亩冬小麦,不算少了。六亿斤冬小麦很多吗?确实也不少,但是四川那么多人,每人平均才+多斤,够吃啥?当然,冬小麦不可能耽误水稻等作物的种植,所以只能算是锦上添花的粮食,但是依旧是太少了。虽然水稻的产量会高不少,但是这个数字还是觉得太寒穆了。和后世亩产千斤比起来,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啊。

张英豪突然之间对杂交水稻这些高产作物从来没有现在这么渴望。从来没有像这—刻对化肥和农药这样的渴望,什么农家肥,狗屁的无公害食品,填饱肚子才是最重要的。后世亩产千斤,一亩田一年养活两个人都绰绰有余,这就是差距。

经过张英豪的详细了解,现在四川每亩水稻平均也就在二百斤左右,这还是那些肥沃的水田,那些山田都达不到这个产量,要是旱灾的话,有没有收成还是个未知数。现在算起来平均每人不到三亩的田地,按照现在的产量估算的话,每人每年两三百斤粮食,这其中还包括土豆、豆类、玉米、高粱等食物。

要是合理分配的话,也就是个温饱的水平,一天一干两稀都困难。以前的话,层层剥削,老百姓忙活一年,如果年景好的话,也就勉强果腹而已。年景不好,那就天天吃点稀的就算不错了。遇到严重一点的旱灾,水灾,那就很多的百姓准备饿死或者逃荒了。

这还是四川是个农业大省,农业基础在全国来说还算不错。其它省份那是远远比不上四川的。是什么原因让土地就产出那么—点粮食?地主会说老百姓都是懒汉,不然怎么会饿肚子呢?这就是何不食肉糜的典型,或者这就是地主哄骗百姓的道理。

中国的老百姓绝对不是懒惰,至少现在的老百姓绝对不比后世的人懒惰。多少人都是整天在田间劳作,或者叫做精工细作,但是就算他们做到了极致,张英豪觉得他们的亩产也就达到三百多斤,这就顶天了,是天大的幸事了。不过有这样好的土地,那也是地主家的,和其他人没关系,地主们会千方百计的夺了这种好地,贱民怎么配拥有这么好的土地呢?瘦田无人耕,耕开了有人争,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百六十一章:

这时代的种子就是这样的产量,这是生物的基因决定的,不是什么施点肥就可以改变的。但是你不给农作物提供

足够的养分,就更加不要指望能够有高产,靠那么一点农家肥,根本顶不了什么大事。一个人一生排泄量加起来,里面

有多少斤化肥呢?

想要农业上获得丰收,就要有化肥的投入,这就是真理。张英豪虽然出生农村,他知道钾肥,磷肥,尿素,有机肥,复合肥,氮肥这么几种。但是里面这些有效成分的化学方程式那是不知道了。

想到这里,张英豪立即把一众领导都叫了过来开会,包括临时回成都的陈—伟都叫了过来,农业部,工业部等部门的头头脑脑也都找来。

张英豪把农业税收以及相关的资料发给同志们以后,等到大家看完才说道:“同志们,这粮食问题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巨大问题。我们现在差不多两百万人不在农村种地了。但是他们吃的粮食却是更多了,我早就说过,干活的人也不能饿着肚子吧?大家跟着我也时间不短了,我也给大家上过一点课,虽然我自己的学问可能没有学到家,但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治乱交替,我还是知道的。

今天看了这数据,我才是恍然大悟。究其原因就是土地问题,说白了就是粮食的问题,耕地的数量总是有限的,粮食产量也是有限的,当这两者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的时候,人就要饿肚子,一旦有天灾人祸出现,就要出现大规模的流民,到了这个时候改朝换代就不可避免,然后经过残酷的战乱将人口总数减下去,然后再重新开始一轮循环!”

陈━伟和包世林他们都在仔细听着张英豪的话,品味其中的意味,听完之后包世林连连拍大腿:“主席看的通透,这就是治乱兴衰的奥妙,主席一语道破,真是醍N灌顶啊!”

陈—伟也是如此:“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也一直在直思考中国怎么就像被诅咒了一般,怎么也不能突破这个怪圈,甚至被异族趁虚而入,落到了今天的地步,真是可悲可叹。”

大家也都议论纷纷起来。

“现在看起来就是一个农业的问题,就是粮食的问题,要是能够让粮食的产量永远超过人口增长的速度,我们就能够长盛不衰,其余的东西都是细枝末节了!“

“我也是在xizang走了一圈才有这些感受,藏地的农业比我们还要落后太多,根本无法承载太多的人口,那些土司头领,活佛僧侣根本就不把百姓当成人来看待,就出现了农奴制度,这么看来,xizang出现奴隶制度是必然的,奴隶制度可以大量的消灭人口,因为那里根本就养不起多少人。”

“是啊,我们现在很多家庭少则生育五六个,多则生育八九个孩子,但是能够存活下来的能有一半就不错了,甚至不少地方还有溺婴的传统,是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我看不是!那怎么能够淡然对待一个个小生命的消失呢,归根到底就是粮食问题,因为吃不饱,所以孩子连生存的权力都没有!”

“自古就有易子而食的说法,要不是饿到了极点,哪会出现这种情况啊?不过主席这土地如何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千百年无数的仁人志士都没有破解这个魔咒!”

包世林也在一边感慨道:“不知道我们这一代人能不能找到方法啊,不然的话我们还要经历战乱,死上亿万同胞不成?”

陈一伟的面色也严峻起来:“我看解决粮食问题无非就是两个办法,一个是不断的扩大国土面积,也就是不断的扩张,不过如今世界已经被瓜分完毕,我们自己还是列强眼中的一块肉呢,哪里能够扩张啊,剩下的就是不断的提高亩产,再开垦一点荒地而已。只要能够一定幅度提升产量就能够跳出兴衰之乱的怪圈了!”

陈—伟的眼睛之中不断的闪动精光,不过随即也有些黯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等的困难。

“我方才说的不过是农业社会的规律,在农业社会的条件之下无论怎样精耕细作,产量都是有限的,但是如今西方列强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他们的粮食产量都有了大幅度的

提升,奥妙就在化肥上面,只有农个物旋饮年的5向N要从能够生产出足够的粮食,这是我们今后的努力的方向,要从

西方大力引进技术,生产化学肥料,同时还要培育良种,继续整修水利工程,生产出足够的粮食,让我们国家能够长盛不衰,跳出治乱循环的怪圈!”

包世林听完连连点头:“主席说的不错,不过眼下的还做不到这些啊,不少农家连耕牛都没有,而且还有更惨的连铁质农具都不齐全,锄头,铁锹都是在刃上包上一层铁皮,其余的地方都用硬木制成,指望着这样的工具怎么能行啊!原来咱们没有钢铁厂也没有办法,不过现在在修铁路,钢铁用的极多,供应已经差不多到极限了。幸好现在新钢铁厂又已经有了眉目,相信用不了多久四川的农具就能够有了巨大的变化!”

张英豪虽然已经不指望能够快速改变中国的面貌了,但是现实的情况总比想象的要残酷不少,中国的落后世界实在是太多了,要做的事情也太多了,后世那些先烈将一穷二白的中国建设成一个工业国,虽然他们有过很多的失误,但是作为一个穿越者还是要被他们的勇毅折服,就算张英豪拥有了后世的见识,也不敢说就有足够的勇气去改天换地,他们却能够敢叫日月换新天,不得不敬佩啊!

“吴国柱同志,你现在可是我们农业部部长。你们农业部一定要做出一个针对农业发展的长远计划,甚至要规划出未来二十年的农业发展思路,我们的目光不能仅仅局限在四川,还要看到云贵,乃至全国,不管到了哪一步都是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生产越多越好,另外还要制定最低收购价格,要防止谷贱伤农的事情发生!”

同志们听到张英豪的话,心中都是了然,这位果真是志在全国,不然怎么让他们着眼全国呢!不过有这种野心也好,谁心中还没有一点野望啊。

把这个事情讨论完,统一了思想。张英豪接着就给相关部门下达命令,立即在寻找到的有磷矿等矿产的那些地方建厂,制造肥料。同时还专门给技术部门下了一个指令,开始研究合成氨技术,张英豪还特意把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图和侯氏制碱法的工艺流程图画了出来交给同志们研究。只有突破了合成氨技术,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化学肥料。

突然,张英豪想起了现在自己既然有了油田,又有了汽油机,柴油机,自己完全可以制造出铁牛来耕地啊。不需要那种履带式大型耕地机器,小型的也好啊,用铁牛耕地可比水牛强多了。所以张英豪又画个铁牛的图纸,让同志们把铁牛给制造出来。

搞定这些,张英豪又想到了广播这个东西,现在还没有听说过,应该是还没有发明出来,现在说出来就有点远了,如果被记录在案的话,将来就又会是一个未解之谜了。

此时的张英豪就是这么一个工作状态,几乎已经不做具体的某项工作了。要么就做做战略方向的事情,要么就给同志们讲课,要么就设计一些东西交给同志们做研究,和他们讨论解决一些问题。

就在张英豪拼命发展解放区的时候,那些到达各地的同志已经纷纷开始行动起来了。在出发的时候,前进党对于这些出发的同志都会说一番同样的话,那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前会党们风起云涌的起义,最后都被满清联合列强给镇压了下去,深深的教育了同志们,在广大的农村,才是同志们自由发挥的场所。

事实上到了1903年的时候,全国除了xizang没有通电报以外,其它省份都已经通了电报。在信息传递变得越来越迅速的现在,传统农民式的造反起义已经很难再取得什么成果了。因为传统的起义,就是大家突然在某地聚集起一批人,然后攻打县城等地方,自然就不会成功了。就算是短暂的获得成功,最后也必然失败,所以革命必然要从掌握一些旧时代的军队开始。在后膛枪世代,在机枪大炮的面前,起义的农民会像稻草一样被收割。

所以,现在这些同志在自己的家乡省份发展革命力量,小打小闹就不会引起满清势力的疯狂反扑,自然是越晚被发现越好。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只要秉持着敌进我退那一套,根本就不怕满清的围剿,只是和当地的地主进行短兵相接,斗争就会更加的惨烈。

而那些进入东北的同志,现在不少更是混的如鱼得水,他们分布在辽阔的白山黑水之间,随时准备星火燎原。

小队长刘文秀与代表连城觉就带着队伍经过辽东境内的长白山余脉鞍山境内的吴家堡子。

两年前,八国联军入侵京城的时候,作为八国联军一员的老毛子,直接出兵占领了整个东北。吴家堡子就在辽东,毫无疑问,也被老毛子占领了。

此时的东北大地上,为了能够继续生存下去,被逼无奈的百姓纷纷上山下乡。上山的当起了土匪,下乡的就到地主家里当起了佃农。现在关外到处都是土匪,东北也正式进入了一个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时代,满清官府更是没有什么好办法去对付这些土匪窝子。

刘文秀和连城觉起初并没有打算在吴家堡子落脚,不过当他们经过这里的时候,就听见一阵喧哗声。他们六人走过去—看,顿时看到了熟悉无比画面,他们略微听了一下周围围观百姓的议论,也就知道什么事了。

原来是这堡子的地主吴家在老毛子入侵的时候就投靠了沙俄,见识到了老毛子的残暴以后,立即从地主士绅转化为恶霸劣绅,他们为老毛子提供粮草物资,送钱送女人,尽心尽力巴结老毛子,老毛子被侍候舒服了,也就顺势扶持了一个汉奸为他们卖命。

现在吴家依旧掌管着这堡子,而且依靠着老毛子给他们撑腰,更加的变本加厉,搜罗了一批地痞流氓组建民团,专门干的就是欺男霸女,威胁逼迫,敲诈勒索的勾当,使整个堡子怨声载道。

当然,百姓们痛苦了,那些狗腿子自然就高兴了。此时那些狗腿子就正在地主管家的指挥下抢男霸女,父亲只能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管家放他家一马,女孩儿死死的抱住一根柱子不松手,哭的那叫一个撕心裂肺。

欺男霸女的事情同志们一路走来听说了不少,但是碰着还是第一次。让同志们更加觉得熟悉的是这被抢的女孩子叫做喜儿,这不就是白毛女的女主角嘛,所以同志们就这样看着这一幕,顿时觉得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熟悉,感觉就像在做梦,就像看戏剧—样停下来前进的脚步看了起来。

至于这对父女为什么会被狗腿子们盯上,同志们从这父亲的喊话和百姓的讨论中也很快就了解清楚了。自然是喜儿姑娘有几分姿色,被地主老爷看中了。地主老爷看上了,自然要娶个小妾爽一爽。于是设计让这对父女借了一两银子的救命钱,结果,现在要还十两银子。

对于每天都是吃野菜度日的父女来说,这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自然是还不起钱了。嘿嘿!没钱就肉偿嘛,用人抵债也是不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二百六十二章:

如果这地主不是年纪已经六十六,半截身体都入土了,如果不是吴地主已经娶了八房小妾了,如果不是吴地主把娶的小妾送去侍候老毛子了,答应也无所谓。但是自己姑娘才十来岁,做父亲的怎么忍心把自己的女儿往火坑里推呢?

此时此刻,同志们看到的就是这么一副父女分离的悲剧,一副狗腿子强抢民女的悲剧。听着百姓们的议论,连城觉和刘文秀对视一眼,顿时会心一笑,心有灵犀的知道了对方的想法,连城觉立即带着两人退出了围观人群,调查吴家去了。

这种强抢民女的事情,地主老爷━般都是不会亲自出马的,如果出了事情,地主还会有缓和的余地,推出替罪羊就好了。当然,也这是有老毛子的撑腰,地主才敢如此肆无忌惮。

此时管家看周围的人越来越多了,已经不耐烦了,议论声也让那帮狗腿子越来越束手束脚了。管家也不管那么多了,直接喊道:“打,给我狠狠的打,欠钱不还还有理了。”

管家自然不会说说肉偿的话,欠钱不还哪里都说不过去,打人也是需要理由的。

狗腿子们得到了命令,也不再留手了,举起手里的枪就要一枪托砸下去。如果这一枪托砸下去,即使是他们这些经过训练的人都受不了,何况是一个靠借钱度日的老实巴交的佃农呢?

刘文秀自然不能让那枪托砸下去,于是就听他高喊一声:“住手。”

所有人听到这两个字,现场像是被按了暂停键—样静止了下来。喜儿和那父亲更是一脸希望的看向刘文秀,希望这是英雄主持公道的剧目要上演了。

刘文秀走出人群,边走边朗声说道:“喜儿姑娘,我看

还是赶紧松手,乖乖从了吧。你看他们要是打你爹爹,你最终还是要嫁给吴老爷,你爹爹也白白受这一顿打。你嫁过去

以后,你自己吃香的喝辣的,你爹爹也跟着享福啊。管家,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理”

“当然,我们老爷在这吴家堡子那是这个,你们跟了老爷,那是八辈子修来的福气。”

说着,竖起一根大大的拇指。虽然他也好奇这个突然出现的人为什么会给他们说话,但是既然是替他们说话的,自然就是朋友,而且现在东北混乱,想来投奔他们吴家堡子的人也不在少数。

喜儿听了以后,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就慢慢的松了手,立即站起来过去把她爹扶了起来。中国人就是这样,道理讲通了,即使自己受苦受罪,也不愿意家人跟着受苦受罪。如

果自己受苦受罪能够换来家人过好生活,他们也都愿意牺牲自己,成全家人,特别是父母。

刘文秀看到喜儿想通了,立即对管家说道:“这位管家,你看,事情不就解决了嘛?这样抢回去也不是个事,现在他们想通了,留个人看着,后天直接来接人拜堂就可以了,喜庆。管家觉得呢?”

管家看了喜儿他们一会,点了点头,对着旁边的地痞流氓吩咐一句,让他们看着喜儿两人。

刘文秀看管家同意,当即又说道:“鄙人途经贵宝地,既然遇到这样的大喜事,还望去吴老家讨点茶水喝。”

管家看到刘文秀帮了自己的忙,还这么客气,立即好感大升,虽然心里也有疑惑,不过还是说道:“哈哈,客气,客气,来者是客,这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