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之英雄时代 第304章

作者:豪圣勇贤

解放军解放了哈密以后,哈密地区所有反抗解放军的势力都被清洗一空,哈密回王沙木胡索特是一个好战分子,他信奉所谓的"绝对服从"信念,在他看来,无论是他对于清廷的统治,还是当地的黎民百姓对于他的统治都要有绝对的服从信念。那些农民以及奴隶,下贱,卑鄙且无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就下令实行一种残暴的农奴制度,将那种不听从自己的指令的农民,全部贬为农奴供他人玩弄、使唤。

沙木胡索特的行为,引起了当地农民的强烈反对,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解放军到来以后,要求解放奴隶,沙木胡索特不同意而举兵反抗被打倒,收缴了回王包括哈密和伊吾、部善,总面积约十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其内的大量良田。有了这么多的田地,除了分给当地的人民群众以外,解放军还能留下大量的田地用于军垦,解决军队的后勤问题。

冬天就抓紧时间分田分地,让哈密地区的百姓彻底接受了解放军,拥护前进党,为解放军接下来的征兵,争取到了更多的兵源。

距离哈密不到六十公里的二道沟,这里的地主跟着哈密王反叛被解放军捉拿枪毙这件事,给二道沟的每个人都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有高兴的,有激动的,当然也有担心的......高兴和激动就不用多说了,地主作为一方恶霸,平时欺男霸女的事情自然没有少做。现在地主被公审,也就让二道沟周围百姓,再也不会遭到地主家的欺辱剥削了。至于那些担心的,则因为他们是完全依靠地主才能活下去的佃户。在他们看来,地主家没有了,他们租种地主家的土地也就没有了。对于没有任何资产的佃户来说,没有土地,没有工作,就意味着他们来年没有收入,没有活下去的粮食。就在大家开始为第二年生计担心的时候,一个消息迅速在二道沟里传开。

“汉人居然会把地主家的地分给农民,而且还是冬天就分田分地,不耽误来年的农时!“

“是的,将在五天以后,给大家分田分地,分牧场牲畜。”

“根据计算,凡二道沟的百姓。不分男女老幼,一人五亩田地。分田前三年,按照三成比例征收粮税。三年以后,按照二八比例进行征税。如家中有人加入解放军,士兵的分的那五亩良田免征粮税.....”"

“五天以后,各家当家人带上户籍证明到村口集中,准备打土豪,分田地.....…”

消息传开,整个二道沟都沸腾了,天气的寒冷根本无法影响百姓火热的心。虽然早就有消息隐隐传来,甘肃那边的乱党打土豪,分田地,可惜当地地主家族都是拼命否认这些事情,任何传播这个消息的人,不久就消失在了二道沟,所有的人对此是敢怒而不敢言。没有想到这个消息是真的,没有想到这么好的事情居然落到了自己的头上。

尼牙孜,一个租种了地主五亩良田的佃户。因为他是之前大旱的时候逃荒到哈密的,所以在二道沟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田产,再加上全家上下还有四张嘴等着自己去养活,压力不可谓不大。

当他得到地主家因为作恶多端被抓枪毙的消息后。尼牙孜的心情非常复杂,既有高兴,也有担心。高兴就不用多说,作为地主家的佃户,尼牙孜一家上下没有少受地主家欺辱,如果不是他种田厉害,甚至他本人差点就被贬为奴隶。再加上尼牙孜属于外来户,地主家其他佃户地租只要交七成的情况下,他尼牙孜一家却要交收入的八成。五亩良田,一年辛苦劳作,最后落到自己手里的粮食,竟然只有两百斤。两百斤粮食怎么够家里五张嘴吃,为了不让家人饿肚子,尼牙孜不得不把田里收获的细粮全部换成粗粮。粗粮虽然难吃,但是,全家老小一年下来,只需要再挖点野菜,至少不需要担心饿死人。所以,尼牙孜带着全家从甘肃逃荒到新疆,整整八年时间,年年只能养家糊口,可以说,这都是拜这地主家所赐。现在欺辱自己的地主没有了,尼牙孜是打心底里高兴。

但是,地主没有了,高兴归高兴,还有一个问题,尼牙孜就不得不面对。没有了地主,自己一直租种地主家的五亩良田,还会给自己租种吗?就在尼牙孜开始为这件事感到忧心忡忡的时候,解放军准备分田分地的消息,终于传到尼牙孜耳朵。

“当家的,你说汉人真会给我们分田分地吗?而且前三年只收三成的粮税...”"妻子既怀疑而又期待的问道。

尼牙孜摇摇头回答:“我也不知道,我尼牙孜活了几十年,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好事?也没有见过这么仗义军队。不过,我相信汉人不会骗我们,因为我从来就没有见过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军队。我虽然几年没有回甘肃了,但是汉人的消息还是听过一点的。而且他们说什么自己是人民的子弟兵,是代表我们穷苦人民的利益。再说了,我们这些没钱没地的穷苦人家,他们骗我们有什么用....…”"

说到这里,妻子脸上也露出一副认同表情:“我也相信这些汉人,他们很和气,买卖公平....…”

“对的,就拿我们之前给汉人开荒来说.......他们说开荒一亩良田有二十斤粮食就真的给了二十斤粮食......这才一个多月时间,我们就从这些汉军手里领了上百斤粮食..…”

“你是没看到三孩子这一个多月有多高兴......我们到这里八年了,几乎都没有吃过细粮。而这一个月,我们每天都能吃上一顿细粮熬成的粥.....…”

尼牙孜似乎下定了决心,对着妻子,果断决定道:“既然相信汉人,那我们就去......一人五亩田地,我们全家就可以分到二十五亩田地......仅仅上交三成收入作为粮税的话,我们一年也能剩下三四千斤的粮食,那么我们的好日子就要来了。”

“是啊,三四千斤细粮,想都不敢想,留下两千斤自己吃,还能剩下一千多斤......到时候,我们全家都可以换上一身新衣服,还能时不时买点肉回来吃,甚至还能存点银钱,留着给孩子娶媳妇....…”"

五天后,在解放军的主持下,尼牙孜如愿以偿的分到了二十五亩田地。而整个哈密地区,千千万万同尼牙孜一样的穷苦百姓,全部分到属于自己的田地。农奴,牧奴更是全都翻身做了主人。

哈密的畜牧业也很发达,仅回王领地内有草场近二千七百万亩,回王直接拥有的牲畜在十五万头以上。回王的牲畜主要由固有的维吾尔族牧户世代承袭来放牧,还有雇用长短工来放牧的情况。解放军解放了牧民,把草场和大量的牲口分给了牧民,还把一些大型牲口分给百姓,用于耕作土地。

一时间,整个哈密地区都被欢声笑语给笼罩,简直比过年还要热闹。

解放军在解决人民的土地问题的同时,也立即开始了对俄国在中亚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此时一份资料经过审定以后,已经摆在了西北局一众领导的桌面上,董连英拿起资料看了起来。

.二….-.

1815-1907年期间,俄国在高加索、中亚和远东获得甚多的领土权益,正是所得的这些领土权益为俄国从一个欧洲强盗变为世界强盗奠定了基础。俄国对中亚的征服,是十九世纪俄国在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殖民行动。内容让人热血沸腾的同时也是毛骨悚然......

俄国对中亚的占领是迅速的,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俄国得到了一块相当于西欧面积的地区。在战斗中俄军的伤亡是微小的,死亡还不到一千人.......

俄国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国力大为提升,这几个封建汗国的国力与俄国不可同日而语......

中亚的几个汗国正处于封建社会阶段,经济落后,国家之间也不团结,经常爆发的战争杀伐削弱了他们的国力。他们的军队绝大多数由非正规军组成,而且没有受过训练;这些军队的装备只有老炮,燧石枪,最主要的还是冷刃兵器,这样的国家是无法与俄国这个强大的受过欧式训练的、有着欧式装备的军队相对抗的。占领中亚,俄国获得的经济和战略利益是巨大的,为其继续推行南下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看完资料,董连英当即陷入了沉思,他当然知道中央给他这份资料的用意。日本人能够通过资助俄国国内的革命党发动起义获得对俄战争的助力,最终获得胜利,那么解放军也能够通过解放中亚人民的行动助力中国解放新疆,收复故土。

众人看完资料,当即就议论了起来。

“这资料的意思是我们进军新疆地区还会碰上俄罗斯军队吗?”

“碰不碰上俄罗斯军队就要看俄罗斯军队现在进不进新疆。不过南疆地区肯定能够碰到英国军队,碰不到英国军队,也一定有英国军人从中作梗。”

“先不说南疆问题,这份资料主要讲的是中亚地区,应该是让我们防备俄罗斯。”

“不,我看应该是如果俄罗斯干涉我进军新疆,那么我们自然需要把战火引出现在的国界。”

“我也觉得是这个意思。现在列强想让我们承认满清签订不平等条约,肯定要和他们打上一场,现在西西伯利亚的铁路被炸,俄罗斯军队从新疆进攻中国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听到会议室的议论声,董连英顿时笑了起来。众人听到董连英的笑声,议论声顿时停了下来。

董连英清了清喉咙说道:“大家看一下我国的地图,真是四面皆敌啊,这世上也只有张主席有这个魄力挑战全世界了。不过成立西北局的目的就是解放新疆和之后新疆方向的作战,而且既然这份资料送到了我们这里,那么我想,俄国应该是一定会干涉我们解放新疆的,所以我们要开始未雨绸缪了。”

“怎么个未雨绸缪法?”

"既然俄国割走了西北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那么我们总要为接下来收回这些土地做准备吧。”

听到董连英这么说,与会人员顿时都激动了起来。要知道他们这里的人早就对刘文秀和张峰他们在北方开疆拓土眼红不已了。一直没有打仗的军官和士兵早就嗷嗷叫了,恨不得他们就在前线和日军俄军大打出手了。

“董师长的意思是?渗透?”

“哈哈,英雄所见略同啊。”

听到“渗透"这两个词,大家都很熟悉。毕竟解放军解放那么多的地方,很大程度上依靠的就是那一个个提前放到当地的同志。有了他们在当地的发展,就有了群众基础,大部队一到,有了他们带路,解决满清军队很轻松,整个地方也就跟着解放了。那些地主士绅完全翻不起任何的风浪,只能乖乖的接受前进党的领导,人民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只有少数无罪无恶的良绅能够获得些许优待。

“可是我们没有中亚出身的同志。”

是呀,没有中亚出身的同志,怎么渗透?渗透可是一个技术活,语言都不通,渗透就难比登天了。

“穆斯林。”

听到这三个字,与会人员顿时豁然开朗了起来。是呀,宗教就是一个天然的纽带,天然的渗透工具。回族同胞一般在幼时就学过古兰经,学过阿拉伯语,虽然很多人说不上精通,但是他们因为信仰的缘故,经书却是不会忘记的,所以说上一些没有任何的问题。

“大家看资料就知道了,现在中亚地区的群众和俄国的矛盾日益激烈了起来,甚至可以说只差一点火星了就会爆炸。大家以为现在俄国国内的革命完全被镇压了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往池塘里丢个石头还有余波呢?而且此时塔什干和安集延地区就建立有革命政权,还有一些军队也参加了革命,我们只要派出会说阿拉伯语的穆斯林,把当地的群众组织起来,那么想要赶走俄国,解放中亚地区,那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对,我们就去促成一次中亚民族大起义。”“那么这领导权?”

“呵呵,那是以后的事情。”

董连英没有说,因为只要赶走了俄国人,那么中亚那些民族要么依靠中国,要么依靠英国,这就是小国的悲哀。董连英不相信中国上千年对中亚地区的影响会比不过远道而来的英国。而且董连英心里也有野望,他想的也不仅要收回被俄国割走的土地,还要像刘文秀他们一样从俄国身上狠狠的割下一块大肥肉来。

在大西北地区,会说阿拉伯语的穆斯林不在少数,有马福祥等人的帮助,前进党很快就凑足了两百多人。这些人秉持着解救中亚的穆斯林兄弟的使命,十人一队,带上俄国的莫辛纳甘步枪,分批进入安集延,塔什干地区。

董连英给这些穆斯林的任务很简单,第一就是深入到当地人民群众当中,发动群众,引发出当地民众对俄国人的憎恶,赶走俄国人。第二就是破坏俄国人修的中亚大铁路,适机破坏俄国人的军火库电报线等等。第三就是拼命宣传一句口号:月十五,杀毛子。这个口号可以促使一部分受压迫剥削的当地人主动采取行动,偷袭老毛子,只要有一部分当地群众组织行动起来,那么中亚地区的俄国人就能够被当地人杀的丢盔弃甲,屁滚尿流。

董连英看着穆斯林远去的背影,不知道这些穆斯林会在中亚发展的怎么样,当然,董连英也只是把这当做一步闲棋而已,能起到作用最好,起不到作用,董连英也并不觉得自己就解决不了新疆问题,在土地革命面前,在人民解放面前,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送走了这些穆斯林以后,解放军当即开始了解放新疆的行动。为了尽快解决新疆反叛势力的问题,此次进军新疆,不仅是哈密一路,在科布多的军队和在XZ的军队同时向着自己的目的地进军。

科布多的军队越过阿尔泰山直奔塔尔巴哈台而去,而在哈密的军队兵分两路,一路直奔吐鲁番而去,一路经过巴里坤,直奔迪化。还有一路是在XZ阿里地区的军队,沿着喜马拉雅山山脉进入新疆地区,打通新疆和XZ的路上交通。

此次解放军进军新疆,因为冬天延迟了几个月的时间,让大部分反叛人员都暴露了出来,此次解放新疆过程中,只要把这些叛军彻底解决掉,那么新疆的反叛势力几十年都恢复不了元气,新疆也就有了至少几十年的和平发展时间。而解放军解放哈密以后,在当地种植的一季土豆也已经收获了,有了这一批土豆,再加上压缩饼干和罐头,解放军深入新疆后的吃饭问题也就解决了。

俄国在中亚的扩张(免)

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哈萨克人已在名义上臣属于俄国。中、小哈萨克汗国向俄国寻求保护,承认了俄国的宗主国地位。1822年,沙俄颁布了一部哈萨克法典,中、小哈萨克汗国的可汗先后被废,国家丧失主权,哈萨克人想要恢复独立举行的多次起义遭到沙俄的残酷镇压。1847年,沙俄与大汗国建立了同盟后,开始虎视眈眈地逼视着草原南部的浩罕、布哈拉和希瓦三个封建汗国。

十九世纪中期,俄国在咸海地区确立了统治。

1850-1860年10年间,从中亚进入俄国的货物量增加了两倍,从俄国输往中亚的货物增加了一倍。中亚成为俄国工业品的重要销售市场。

1853年,俄军向东南推进,占领了浩罕国的要塞阿克麦肯特。随后,俄军将这两地连成一线,沿锡尔河修建了许多堡垒,加强防御。

东侧,1845年,俄军强占伊犁河下游北岸,将这一带依附中国清政府的哈萨克族人并入俄国。1847年,沙俄在巴尔喀什湖以东建立科帕尔堡。1854年,沙俄在伊犁河以南建立维尔尼堡(今阿拉木图),并出兵占领了伊犁河中游地区。随后,沙俄在这些城堡之间设立驿站。就这样沙俄在巴尔喀什湖以东构筑了一条长达700多公里的武装堡垒防线,后又强制移民在这一带建立了许多哥萨克村寨和居民点,窃取我国领土近10万平方俄里。

至此,俄军在哈萨克草原东西两侧建立的防御工事,犹如两只夹钳对南部的三个穆斯林汗国形成合围之势。东侧的堡垒防线也是沙俄向我国新疆地区渗透和入侵的根据地和前哨。

当时在俄国内,在是否扩大入侵中亚的问题上,各方意见并不一致。主战派代表切尔尼亚耶夫将军认为:若不征服塔什干,俄国要想维持在中亚的地位,特别是维持与浩罕国的现有边界是不可能的,浩罕国—心想收复哈萨克南部草原地区。而外交大臣哥尔查科夫和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斯特列莫霍夫都坚持认为:无需扩大征服地,以免和英国发生正面冲突,应集中精力巩固在这一地区已占有的地盘。

1857年,俄驻英武官伊格纳切夫被召回国,沙皇向他询问英国的亚洲政策动向。伊格纳切夫强调了亚洲对于俄国的重要性,他指出:“一旦与英国决裂,俄国只能在亚洲与英国展开具有某些成功可能的斗争,使英国人的生存受到损害。亚洲是留给俄国商业和工业的唯一地盘,俄国的工业过于软弱,不足以与其他国家作胜利的竞争。“伊格纳切夫的意见坚定了沙皇在中亚继续扩张的决心。

主战派代表之一、陆军部的齐麦尔曼将军在递交给沙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俄国若在中亚地区采取迟疑观望政策,将导致浩罕国与英属印度建立联系,要避免出现这种状况应彻底征服浩罕国。他在报告中有这样的陈述:

“本人不揣冒昧,斗胆对认为俄国不应当再夺取新的领土的意见提出异议。......人们说,俄国夺取了中亚邻国的土地,从而使自己触犯了这些邻国,激起了他们的对抗。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对于兼并西伯利亚也应予以谴责了,因为西伯利亚也是用暴力手段从土著那里夺来的。假如人们在沙皇伊凡四世时这样谈论说:俄罗斯太大了,它不应当再扩展了,那么,伏尔加河如今就会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我们的祖国即使能够保得住独立的话,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莫斯科公国而已。对浩罕的大规模远征,俄国贸易必将繁荣兴盛起来,正如英法经过对京城的远征之后贸易繁荣兴盛起来一样。”

1863年,沙俄完成对高加索的征服和镇压了波兰起义,能够腾出手来全力应对中亚局势。亚历山大二世实行农奴制改革后,虽然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俄国农民是如此困窘,根本无法为俄国工业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沙皇政府鼓励企业主到帝国新拓展的边区开拓市场,农民可到边区寻找土地。而此时,俄国新拓展和有待拓展的地域,主要是在中亚。

1864年11月,俄外交大臣哥尔查科夫向欧洲各国递交通牒,称:“俄国在中亚的地位,如同一切与半开化的、没有定型的社会组织的游荡民族接壤的文明国家的处境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维持边境的安全和商业往来的利益,永远要求更文明的国家对那些以狂暴、野蛮扰人的邻居拥有一定的统治权。“此份通牒,实际是沙俄要侵占中亚的正式外交公告。

1864年5月,切尔尼亚耶夫将军率俄军从西伯利亚出发,首先攻陷奥列-阿塔要塞。9月,攻占另一重镇奇姆肯特要塞。

俄国的军事行动引起欧洲各国的不安,英国表示严重关切,担心俄军的进一步行动会危及它的印度领地的安全。为打消欧洲各国的疑虑,1864年11月,俄国外交大臣哥尔查科夫发布了一封致欧洲各国的公开信称:“俄国首脑的动机很简单,他们只是要保证有一条有效的边界,也就是要有一条在俄国人反抗边境掠夺的斗争中,能得到保护的边界。所以俄罗斯帝国只有推进到定居国家的边界才能停止。俄国在这些地方停下来之后,将修筑—条堡垒线来保护它的边界。使惯于掳掠的游牧人知道,贸易比掠夺好,而且将赐予他们'西方文明'的恩典。”

1865年1月,俄国在新占领地区成立土尔克斯坦州,由军事总督管辖,总督负责该地区的军政事务,对奥伦堡总督负责。切尔尼亚耶夫出任土尔克斯坦的军政长官,全权负责对中亚南部汗国的外交、通商和军事部署等事宜。此时,布哈拉与浩罕国的关系日益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形势的发展对俄国非常有利,穆斯林汗国之间的不和为俄国的干涉提供了良机。

1865年4月,切尔尼亚耶夫调动军队,袭击了尼亚兹别克要塞,随后向塔什干推进,与浩罕国的主力部队相遇,双方爆发激战,浩罕国军队首领库里汗战死,俄军取得了战场上的优势。6月,切尔尼亚耶夫指挥军队猛攻塔什干城,守城的穆斯林军民进行了殊死抵抗,城墙上的每一个工事都经过肉搏,每座房屋都经过白刃战斗方才易手。经过一番惨烈的血战,切尔尼亚耶夫指挥的俄军占领了该城,确立了对浩罕国的保护。

俄国占领塔什干后,力图把该城建成中亚的经济中心,以期当地居民能从中获得利益,将会赢得他们对俄国的好感,削弱布哈拉在当地人心中的威望。

俄国占领塔什干后,大批俄国商人进入该城,商业和贸易很快繁荣起来,使得塔什干迅速成为中亚地区的经济中心,布哈拉的经济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十九世纪中期以后的布哈拉,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苦,对本国统治者的不满情绪日益上升,渴望生活有所改变。

1866年5月,接替切尔尼亚耶夫的俄军将领罗曼诺夫斯基率军占领了布哈拉的伊尔贾尔、霍占德和纳乌三地。俄国人向布哈拉提出割地、赔款和通商的要求。此时的布哈拉国力孱弱,无力抵抗俄军的入侵。不久,乌拉―秋别、吉扎克、养吉库尔干等城相继被俄军占领。新占领地区被俄军纳入一个特别军区,俄陆军部办公厅主任考夫曼任军事长官。

布哈拉国内的抗俄势力暗中积聚力量,并向浩罕国和希瓦国派出特使寻求结盟以对付俄国。1868年6月,俄军将领考夫曼率军击溃了布哈拉的主力军。与此同时,撒马尔罕爆发反俄大起义,考夫曼闻讯迅速挥师赶往撒马尔罕,残酷镇压了起义者。6月23日,布哈拉汗国的统治者被迫与俄国签署了协定,承认俄国对布哈拉的保护权。

征服了浩罕和布哈拉,希瓦就成了俄国的下一个目标。1868年,俄军将领考夫曼同希瓦汗国的可汗进行谈判,希瓦可汗表现出坚定的独立意志,俄国人无功而返。

俄军积极进行征服希瓦的军事部署。1869年11月,俄军从高加索出兵占领里海东岸的红水湾,完成了对希瓦的三面合围。1872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向考夫曼下达征服希瓦的命令。

1873年,俄军集中一万三千人的军队向希瓦汗国全线出击,5月,希瓦首都被俄军占领。8月,希瓦与俄国签订和约,承认其为俄附属国。

俄军占领希瓦汗国后,在中亚还剩下最后一个独立国家,位于卡拉库姆沙漠以南的土库曼。

1873年,俄军进入土库曼,侵占了部分领土。然而,俄军全面占领土库曼所用的时间,比征服前面三个汗国用时要长得多。1879年,俄军拉扎列夫将军进攻高克切佩时,竟被土库曼的军队打得大败,沙皇政府为之震动。1880年,赴土库曼的俄远征军统帅斯科别列夫将军收到沙皇的一封训令∶“被确定了的计划在任何情形下决不得变动,也不得后退一步,因为这对于欧洲和亚洲都会成为我们软弱的标志,也会鼓励我们的敌手方面更加狂妄,而且可能使俄国所受的损失比全部远征都大得无法限量。“

1880年11月,斯科别列夫率俄军包围了高克切佩要塞,要塞的防御者进行了顽强抵抗,斯科别列夫下令不断向城中炮击。1881年1月,俄军用地雷炸开要塞的城墙,守卫者向城外逃散,俄军紧追不舍,不分男女老幼全部砍杀,杀死几千人。在要塞里俄军清点出6500具尸体,俄军还杀死没能逃走的全部男子,留下5000名妇女和儿童。

1884年,俄军攻占土库曼重要绿洲城市麦尔夫,一直推进到阿富汗边境,其势直逼通往阿富汗的门户赫拉特城。俄军若继续南下,将直叩印度的大门了。为避免与英国发生直接冲突,俄军没有继续往前推进。不久,土库曼各地陷入困境的抵抗组织放下武器,向俄军投降。

1887年,俄国与英国划定了土库曼与阿富汗的边界。直到1895年,俄军才结束在中亚的扩张。

强占伊犁和帕米尔。

(一))强占伊犁

沙俄在南下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东方中国新疆的领土。1857年,原喀什葛尔封建贵族后裔倭里罕从浩罕国率军占领喀什葛尔,沙俄认为这是向新疆渗透的一个极好机会。沙俄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卡瓦列夫斯基建议俄国进行积极干预。俄国陆军大臣在给西伯利亚独立军团军团长的一封公函中,明确指示:

“派一位有经验的,而且是可靠的人前往喀什葛尔以了解该地发生起义的进展情况。只是必须遵守一条∶被派去的人只能领受口头指示,在他身上绝不能以任何借口携带可能暴露他的地位和身份的任何档。

由阁下酌定,加强我们在外伊犁边区的部队,无论是已派往离中国边界不远的艾达尔雷天然界限地区和察林河上的部队,还是派往维尔纳要塞以南沿喀什葛尔边界一线的部队,都要加强。

如果在喀什葛尔恢复了不依赖中国政府的旧王朝,该王朝的代表向您请求援助或协助的话,那就不要拒绝他们的请求,在殷勤地接待了喀什葛尔新政权的使者后,您就请政府准许对此事采取进一步行动。同时,鉴于当前的形势,应作好协助的准备。”

1864年,沙俄通过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西北4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沙俄并没有满足于此,将觊觎的目光瞄向中国的伊犁地区。曾任俄国陆军大臣的库罗巴特金直言不讳地说:“肥沃的伊犁地区是向东延伸的一个坚固堡垒,并入俄国是相当有利的,因为这样不但极有利于保卫我们的领地,而且还会使中国受到威胁。”

1864年,中国新疆地区发生少数民族反清起义,浩罕国将军阿古柏趁机率军进入南疆,建立了一个新的汗国。阿古柏向英国示好,引起了沙俄的恐慌,若英国影响扩大,会对俄国的侧翼形成包围之势,甚至威胁到欧洲俄国与西伯利亚之间的关系。

1866年3月,俄军强占了沟通天山南北的交通要道穆索尔山口,在伊犁以西集结部队,为侵占伊犁做准备。七十年代初,阿古柏攻占吐鲁番盆地和乌鲁木齐。沙俄见清政府无力平叛,于1871年5月,兵分两路向伊犁进犯,7月占领伊犁。沙俄认为清政府已不可能平息叛乱,声称:只要清政府能重新控制新疆境内的局势,他们就从占领地撤走。

1876年5月,左宗棠率清军进击阿古柏。次年阿古柏的军队被击溃,阿古柏被部下毒死,到年底叛军被平息。清政府数次与沙俄交涉,要求俄军撤出伊犁,但没有结果。

1880年7月,清政府派曾继泽赴圣彼得堡与俄方谈判。1881年2月,双方签订《改定条约》,主要内容有割地、赔款、通商、设立领事馆和领事裁判权等。沙俄在割占7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后,才从伊犁撤军。

(二)入侵帕米尔

1876年,沙皇派遣斯考贝莱夫前往帕米尔进行探险和考察,为沙俄向这里的扩张作准备。1889年,格罗姆切夫斯基上校以沙俄地理学会的名义进入帕米尔,考察帕米尔的军事价值。当年10月,俄国人在帕米尔境内的凯安阿克塞与英国人相遇并发生交火,俄国人被迫撤退。

1891年,沙俄派伊鄂诺弗上校率侦察队进入帕米尔地区的土郎库里,向当地居民散发传单,说此地属于俄国。中国政府提出抗议后,俄军撤出。英国对此表示严重关切,英国驻俄大使照会俄外交部,指出:“不能证实帕米尔应属俄国。“但俄国在这个问题上丝毫不准备退让,俄外交大臣在给驻伦敦的大使训令中写道:“坚持维护我们在帕米尔的权利,虽然那里是荒无人烟,空旷山岭,但对俄国具有无可怀疑的意义。”

1892年,伊鄂诺弗率军进入帕米尔,占领苏满塔什,继而又进占阿克塔什,俄军一直往前推进,共占据2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此后清政府与沙俄就此进行多次交涉,但都无果。沙俄一直霸占着萨雷阔勒领以西的大片领土。

1897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对瑞典人斯文赫定说:“兴都库什山正是我一直所注意的地方,但是没有人在这个问题上明了我的意见,简单地对我说出实在的情形。

沙俄对中亚的统治。

俄国在哈萨克草原确立其统治,是一个长期而审慎的过程。早期,沙皇政府并没有强迫哈萨克人归属俄国,而是给予他们“侨民"的身份,俄国政府还免除哈萨克人的兵役,保留他们的生活习俗和传统。

到了十九世纪,随着俄罗斯和乌克兰农民来到哈萨克草原垦荒,草场减少,对哈萨克人传统的畜牧业造成很大影响,矛盾激化,爆发了数次哈萨克人反俄起义。

1867年,沙皇签署命令,成立土尔克斯坦总督区,管理中亚地区。然而,对沙皇政府而言,这个地区仿佛是一块远离首都的世外之地。甚至到1885年,从圣彼得堡下达命令,仍需要八到十天才能抵达阿富汗边境。对中亚地区的管理,沙皇政府只能依赖驻这里的总督和将军们。中亚的一切权力掌握在军方手中,各级管理机构的首脑都是俄国人。

当时的中亚,实际上成了俄国的一块军事管制区域。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一位来到塔什干的名叫马尔科夫的人写到:

“这里一切都军事化,每一条街道都充斥着士兵。哥萨克、骑兵、军官,步行的,乘车的,骑马的;到处都在行军礼,到处都听到马刺声,而沿着人行道奔跑的列兵经常干练地为某位过路长官开道。在塔什干不仅有军事堡垒,还有很多门前闪耀着刺刀和大炮的兵营,而且大部分的官吏都是军人,大部分机关是军事机关,集会是军人的集会,俱乐部、图书馆、学校也都是军用的,甚至这里的教堂也是军用的。.......无论走到哪里,举目所见,除了士兵、军官、将军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之外,几乎没有别的人。非军人在这里不知不觉淹没在占绝大多数的军人之中。“

考夫曼任土尔克斯坦总督期间,在中亚推行的统治政策相对还较为宽松,他尽量不去改变当地人的习俗,但取消了当地的奴隶制。他对当地人推行的一条管理原则是:尽量不干涉当地居民的事务,而只是驾驭他们。他这样做的理论根据是,通过好的榜样的影响而发生的渐进的变化,要比实行高压政策好得多。

俄国人也将本国的政治、经济管理模式和生活方式带到了中亚。俄国人的聚居区位于城郊,房屋布局经过精心设计。在塔什干的俄国人聚居区,有笔直的林荫大道和壮观的公共建筑设施。俄国人还设立天文台、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发行报纸。考夫曼任总督期间,鼓励对中亚地区的博物学和自然资源进行考察和研究。俄国人还在中亚建立了工厂,兴建水利设施。俄国人认为,俄国占领中亚,是给这里带来了和平与文明,在土尔克斯坦州军政长官切尔尼亚耶夫将军写给希瓦国王的一封信中,对此有很好的体现:

......浩罕国不稳的局势而产生的长期混乱,使我神威皇帝对该国甚为关切。浩罕政府压迫它统治下的全体居民已达几个世纪,且不断采取行动损害我们在中亚的商业利益,为此我皇陛下决意根除浩罕政府的这种恣意行为。为此,他于去年派遣我指挥他的军队到浩罕境内来,以期用武力在这个汗国里建立秩序,并给予汗国居民以和平与安宁,这是任何国家的人民为了安居乐业所必需的。殿下知道,我于去年征服了汗国的整个北部,并且使它的被压迫的居民幸福地获得了我伟大国君的庇护和他的英明法律的保护。”

俄国对中亚经济掠夺表现之一,是在当地推广棉花种植。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市场上的棉花价格上涨,中亚地区的地理气候非常适合棉花的生长,俄国便在中亚大规模推广棉花种植。从中亚输出的棉花逐年增长:1884年,棉花输出量为87万3千普特。1890年为267万3千普特,1901年为688万普特,1906年为812万3千普特,占俄国棉花消费量的三成。

棉花的大面积推广,导致原有的良田被侵占。1892年,仅撒马尔罕州就有近7500万俄亩的良田改种棉花。粮食种植面积的减少,导致粮价猛涨,严重损害了当地居民的利益。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批俄国移民进入中亚,他们受沙皇政府的鼓动,前来开垦这里的土地。自此,移居中亚的俄国农民逐年增加,仅1906和1907年,俄国移民人数就分别达21万6千和57万7千人。

他们对本地居民来说,俄国实行的移民政策比其他任何政策都为害更甚。渴望土地的俄国农民被允许定居在中亚最肥沃的土地上,从而剥夺了本地牧民赖以生存的草场,使他们陷入贫困。因此,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俄国殖民当局虽没有强迫当地居民改变宗教信仰,却关闭了当地人的学校,建立俄语学校,实行俄语教育,推行俄罗斯化政策。实际上,进入俄语学校学习的本地居民的孩子人数非常少。

1899-1905年,俄国政府修建了奥伦堡至塔什干的铁路。乌克兰和西伯利亚的低价小麦进入中亚,中亚的粮食价格下降,鼓励了本地人将更多的土地用于种植棉花。铁路的建设,引来了更多的俄国人。铁路沿线出现了一些俄国人的城镇。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传统的穆斯林社会是一个不小的冲击,由此也产生了不小的民族矛盾。

俄国政府免除本地居民的兵役并非一种善意行为,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俄国政府认为,唤醒当地居民的尚武情绪,交给他们欧洲的军事组织以及对现代武器的使用,这些都是不安全的。俄国人不想要难以控制的本地人的正规军。

总体上说,俄国的统治当局一般很少干预本地经济、社会、法律、宗教或传统习俗。俄国在中亚的帝国统治就像在高加索一样,仅仅是控制他们而不是同化他们。俄国人为他们占据中亚的行为作辩护,说他们的扩张是本着人道主义为目的,是一种文明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