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豪圣勇贤
张英豪现在利用对外扩张的最佳时机,利用土改的机会,
把解放的人民大量组织起来搞建设。以前主要集中在水利建设上面,现在张英豪尝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甜头以后,利用地主家的粮食,土地等资料撬动当地庞大的劳动力资源,集中大量人力物力搞基础建设。只要队伍经过的地方,人民都动员起来修路,建学校,挖水井,兴修水利。当地的人被迫卷入这场建设的洪流当中。
前面就说过,最简单,最垃圾的工业国也不是纯粹的农业国可以比拟的。张英豪重生以前就是农村的,记得小的时候,农忙时节如果人力割稻谷,一个成年劳动力一个早上包括脱粒平均也就一百多斤稻谷,一天只能收割三担稻谷回家。后来把收割机叫到了村子收割稻谷,一个早上能收割十五亩水稻,这还是因为自己住的是山村,一块田地最大也就一亩多到两亩,最小的就是几厘,有的甚至机器都下不了,所以效率不高,越是大的田,速度就越快。
一台机器就相当于几十上百个青壮年劳动力的总和,而且这还是因为张英豪他们村子的稻谷是需要一袋一袋装起来,如果在大平原,有一辆车跟在收割机旁边的话,一天甚至能收割上百亩的稻谷。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个数字?
在以前如果人力挑稻谷回家的话,一担稻谷挑几百米就要放下来休息一下。如果自己割稻谷自己挑回去,平均起来,虽然不是很累,但是一个人拼死拼活又能干多少呢?张英豪在小的时候就因为挑稻谷回家扭过几次腰,以至于干一点重活就腰不得劲。
后来村子里面请来收割机以后,张英豪真的觉得已经不是腰酸背痛那么简单了。由于收割机速度快,家里的稻谷很快就收割完毕,然后呢?那就是一担一担的挑回家。当时张英豪的心里就想着是不是把肩膀上的担子丢掉算了?太累了,太辛苦了。这种心情不是体力劳动者是完全体会不到的。
再后来村里面的那一片农田经过改造,在水田之间修了一
条不宽的水泥路。现在张英豪那个小村子种田就变得轻松了。耕田用机器,而不用像以前一样跟在牛屁股后面了。割稻谷用
机器,然后用三轮车把稻谷运回家,再用卷扬机把稻谷吊上楼顶晒干入谷仓就可以了,大大的节约了劳动力的使用。
张英豪还记得自己小学初中的时候,在家里住,平时回家还帮家里面干农活。但是家里最多也就耕种五亩田就到极限了。后来张英豪出来工作,自己父亲一个人在家却可以耕种十多亩田,甚至在父亲检查出癌症的那一年,依旧耕种了八亩田,这就是使用机器的优越性。那年八亩水稻,仅仅是装袋就把回家帮忙的张英豪累的半死。
现在的人都搬过家,没搬过家的至少也搬过行李。远路无轻重呀!一件很轻的物品,带远了也会觉得受不了。想想现在一辆大卡车一次运几十吨货物,一列货运火车一次可以拉几百吨的货物,这就是最垃圾的工业国的力量,哪里是封建时代的军队所能战胜的。
再想想古代行军打仗的时候,动不动就是八十万大军,七十万大军,实际上可能超过一半是和后勤有关的。数字是不会骗人的,如果没有汽车,简单的一个军粮问题就不是一个现代人能够轻松搞定的。因为古代运粮难啊,《梦溪笔谈》对古代军队运粮之难的阐释。在《梦溪笔谈》卷十一中有如下的设计(今译)∶
每个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带五天的干粮,一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十八天。六斗米,每人每天吃二升,二人吃十八天。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能前进九天的路程。
两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的话,一次可以维持十六天。一石二斗米,三个人每天要吃六升。八天以后,其中一个民夫背的米已经吃光,给他六天的口粮让他先返回。以后的十八天,二人第天吃四升米。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前八天每天吃六升,后五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米,只能前进十三天的路程。
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三人背米一石八斗,前六天半有四个人,每天吃八升米。减去一个民夫,给他四天口粮。以后的十七天三个人,每天吃六升。再减去一个民夫,给他九天口粮。最后的十八天两个人吃,每天四升,一次可以维持三十一天。
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开始六天半每天吃八升,蹭中间七天每天吃六升,最后十一天及回程每天吃八升,中间七天每天吃六升,最后十一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只可以前进十六天的路程。
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已经到了极限了。如果要出动十万军队,辎重占去三分之一,能够上阵打仗的士兵只有七万人,就要用三十万民夫运粮。再要扩大规模就很困难了。遣送运粮民夫返回要派士兵护送,因为运输途中还会有死亡及患病的,而且要利用这些减员的粮食供应护送士兵。
每人背六斗米的数量也是根据民夫的总数推算出来的,因为其中的队长自己不能背,负责打水、砍柴的人只能背一半,他们所减少的要摊在众人头上。另外还会有死亡和患病的人,他们所背的也要由众人分担,实际上每人背的还不止六斗。所以军队不容许有吃闲饭的,一个吃闲饭的人二三个人供应他还不够。
如果用牲畜运,骆驼可以三石,马或骡可以驮一石五斗,驴子可以驮一石。与人工相比,虽然能驮得多,花费也少,但如果不能及时放牧或喂食,牲口就会瘦弱而死。一头牲口死了,只能连它驮的粮食也一同抛弃。所以与人工相比,各有得失。
应该承认,沈括的设计是以周密的安排、合理的调度而且不发生意外为条件的,在一般情况下很难达到这样高的水平。
带兵打仗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打仗打的就是后勤,张英豪实在没有理由自己不发展工业,反而是应该拼命的发展工业,否则行军打仗,后勤就要把根据地给拖垮了。
第九十七章:
在没有火车、汽车的年代里,大军行军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中国古代很多时候看到的战争其实已经算是举国之力在支撑了。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很多网上的文章假设如果孙子看到现在的大军会不会重新编写孙子兵法?其实不用说,具体内容肯定会有变化,但是里面的思想却不会有什么变化。因为《孙子兵法》已经具备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观念,只是历史的局限性还没有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但是这里面的区别仅仅是时代不同而已。
现在的满清和以前的封建王朝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所以现在张英豪要做的就是努力的生产和囤积粮食,郑庄公通过收割麦子就削弱了周王室就可见一斑。
当然这是封建王朝或者说农业国打仗就是这样,支出远远小于收益,举国之力换回来的就是一点点还要继续投入的土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已。但是一旦发展了一定的工业以后,打仗就完全不是只有支出没有回报的事情了。未解放地区和刚解放地区完全就是工业品的倾销市场,刚解放地区能够提供大量的原材发展工业,提供大量的劳动力。
张英豪现在也没办法,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先把人民给组织起来劳动。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根据地的财富,增加根据地的底蕴。所以张英豪才会对外扩张和对内建设结合起来,让整让个顺庆都变成一个大工地,尽量把每一个人的热情都调动起来。只有加入到劳动当中,参与到建设当中,才能增加根据地的财富,才能更快的筛选出合格的人才。
张英豪知道自己现在培训的人当中有些人是大字不识几个,甚至有些同志已经五六十岁了。但是张英豪作为现代来的人完全不会看轻他们,就像《亮剑》里的李云龙一样,有些人天生就是会打仗一样,这些人只要从现在开始不停的学习,将来也是不可限量的。而且六祖慧能讲佛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人是可以顿悟的,有的人一旦顿悟,能够赶得上别人一辈子的苦修。
秦牛古就是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今年已经48岁,但是现在已经是当爷爷的人了,孙子都已经可以打酱油了。在农村有一大半地主家庭都比贫困家庭晚一两辈,因为富贵人家不愁娶妻生子之类的事情,但是贫困人家在孩子不大的时候就开始张罗着婚事。可能一辈相差五六年,几代过去以后就是相差一个辈分了。
作为一个五代以内都是贫农的家廷,秦牛古家的曰于不d快过不下去了。家里面是饥一顿,饿一顿,吃饱的的候那也娟三个红薯抬一粒米。家里仅有两床破被子。儿妇定用又九垣来的,当然这在清末农村是常事。家里面的衣服裤子那是布丁
加布丁,时间长了,布朽了,所以破洞还是很多,补不过来。
再加上近年来苛捐杂税越来越多,眼看生活无以为继。特别定连续几年天气干旱,米缸里一粒米都没有了。家里面能卖的早
就卖完了,前段时间秦牛古都已经准备典儿媳妇了。幸好前进党的到来,才没有发生这个悲剧。
典当年轻的女人,也就是“典妻”。“典”字的意思就是典当,抵押,类似于一个人在没钱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物品拿到
典当行去抵押一样。而典儿媳妇就是把自己的儿媳妇抵押出去,换取一定的钱财。
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毕竟哪个男人、哪个家族愿意用自己的女人去换钱呢?一般人听完都接受不了。但是在这个特定的年代里,这可能是秦牛古一家活下
去的唯一方式了。
“典妻"这个现象自古以来就有之,最远可以追溯到汉代,那个时候由于战争频繁,老百姓的生活难以为继,只有嫁妻卖子,即使法律想要禁止,道德上想要束缚,都不能够阻挡老百姓将这个现象延续下去。
在中国,“典妻"现象主要出现在南方地区,特别是以江浙一带为甚,到了清朝晚期,“典妻"这一现象已经蔓延了到全国各地。在封建社会时期,男权为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男人说了算,所以当一个家庭无法继续下去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老婆子女拿出去典当了。等到有钱的时候,再去把自己的女人赎回来。其实,这也是一种很凄惨的人口买卖现象,但是在那个时代里,女人典当出去能够活下去,典当的钱财能够让家里人活下去,仅此而已。
因为这个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绝大多数人都是很穷的,一旦遇到了天灾年份,或者遭遇了战争,社会生产力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个时候,妻离子散的人间惨剧就会不断上演。
对承典的人说来,对所典的妇女也是要提出条件的,比如必须具备生育能力,出典期间不得与原来丈夫同居。苛刻者还要求其在出典期不得回家照看自己的孩子等,并将这些要求写到契约中去。而出典者在有的地方从新夫住,吃穿均由新夫负责,有的地方则住在自己家中接待新夫,而让原夫避开。
典当契约对妇女来说无疑等于卖身契,契约一旦成立,被出典的妻子就得供人玩弄,为人生育,最后还得与自己所生之子女骨肉分离。
要说现实中什么样的人最可怕?最可怕的就是那些被逼急了的老实人,但是最可怜的也是老实人。有一种低级的老实,叫做因为没见过世面而老实。这种的老实太表面,太不堪一击。涉世不深的老实人,恐怕就是穿肠毒药。
《西游记》第十六回,唐僧师徒借宿观音禅院。老和尚看中了唐僧的锦搁袈裟,要借去看一晚上。唐僧告诫悟空说:“珍奇好玩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
所以低级的老实人可怜,但是一旦让这老实人掌握了真理,那么任何的困难都不能阻挡他追求的脚步。很多人把老实当做最基本的美德,其实人最难得的品质之一就是老实。真正的老实人有智慧,有眼界,不因诱惑起心动念。
想想西游记里沙和尚就知道了,不声不响,不哼不哈。孙
悟空这只能猴来来去去跑路几次,猪八戒贪婪好色之徒总想着散伙回高老庄娶老婆。只有沙和尚从来没有说过回他的流沙河吃人,只是一门心思去西天取经。小说只是设定了沙和尚能力最差,但是剩者为王,作为革命的螺丝钉,如果不设定的话,
只有沙和尚这样的老实人才是最终脱颖而出的人。
最开始像秦牛古这些年纪大的人在前进党里面最开始还是比较自卑的。因为他们很多人本来就没有丝毫的学识,年纪又
大了,他们不少人对学习进步失去了信心,他们也感谢前进党,感谢革命军,分了田地以后就打算在家里好好的耕田过日
子,闲事就不再掺和了。张英豪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这些"老人”内心的苦闷,当即写下歌曲《重头再来》鼓励他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追求进步。
从头再来
昨天所有的苦痛,已变成遥远的回忆。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风雨。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现在的秦牛古就是一个听了课之后觉悟的解放者,他的思想完全变了,性格完全变了,以前唯唯诺诺,患得患失神色彻底没有了。现在有的是一种燃烧,一种有内而外散发精气神的神采。人的思想就是这样,有时候只要转过弯来了,就立马海阔天空了。特别是在张英豪教了《从头再来》这首歌以后,不少年纪大的同志也不再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主动加入队伍,完完全全变成了一个要彻头彻尾打倒吃人社会的人。
所以张英豪接着说:“咱们现在就是要不停的组织乡亲们搞建设,建水库,修桥铺路都可以。现在每多建设一分,将来的
收获就是十倍百倍。你们这一期培训也快元了rT生业P八员带领大家去参观我们的纺织厂,大家都好好看有。结业后万配大家干什么工作,大家就好好干,多多学习,我期待大家干
出好成绩,下次再来我这里汇报你们的工作,给你们开庆功会。你们要是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就下课后来问我。好了,下课。”
"起立”
“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
张英豪收拾好培训资料就回到了自己的小办公室批改作业,刚坐下没一会,就听到咚咚咚的敲门声,张英豪抬头看了一下门。
“请进。”
这时秦牛古就推开门走了进来。“哦,是秦牛古同志,有什么事吗?“
“张主席,我就是想问问咱们这土改的事。”
现在有的同志喊张英豪为张老师,有的喊主席。一般来说就是党员干部和军队同志就喊主席,毕竟大家开会开多了,职务上的称呼更加合适。上课的时候学生一般就喊他老师,不过有的学生也喊主席。对此,张英豪其实是一点都不在意的,但是这称呼却体现了这些学生的位置和亲疏关系,有些学生还是挺在乎这个的。
张英豪听到他问这个,知道可能一时半会解答不完,就站起来推了一把椅子在自己的桌子对面给秦牛古,让他坐下来说。
“坐吧,喝水还是喝茶?”“喝茶吧,谢谢张主席。”
张英豪也没有回答,走到茶几前面拿了两个玻璃杯子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了一个杯子在秦牛古前面。在前进党和革命军内部,张英豪制定了一个小小的规定,那就是下级面见上级,上级要给下级添茶倒水,以示上下级之间关系和睦,上级尊重下级之意。
“喝茶,小心烫。”"谢谢。“
秦牛古看了眼玻璃杯,这玩意在以前是很值钱的,至少秦牛古以前就没用过玻璃制品。但是他们去参观过玻璃制造工厂,知道这玩意已经大规模开始生产了,工序比较简单,成本低廉,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了很多销售。张英豪倒是习惯了玻璃这些生活用品,生产出来了,拿着用就可以了。
张英豪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下,抿了一口茶,转头看到秦牛古也喝了一口。
“牛古同志啊,你对土改有什么疑问吗?”
第九十八章:
秦牛古直了直腰板说道:“张主席,不并不反对土改,但是我想了很久,觉得土改有一个问题。咱们现在这么多平均分配土地,但是我觉得我们土改以后不用多少年,又会出现土地集中到几个大地主手里的现象?我怎么感觉土改还是不保险,用不了几十年呢?”
张英豪想了一下,看了一眼秦牛古,看到秦牛古那脸上满是刀刻般的皱纹。薄薄的衣服下面还能干隐约看到一条条的排骨,干瘦的脸上却是强烈的求知欲望。
“牛古同志啊,你很好,说的很对。这土地以后还是会集中起来,不过我先问你个问题,你说以前这土地种出来的粮食是那些地主吃的多还是咱们这些种地的农民吃的多?”
“这个,不用说,肯定是地主啊。”
“牛古同志,你也是参加了多次土改的老同志了。那么这土地种出来的粮食是应该地主吃呢还是这粮食要养活咱们全天下的老百姓呢?”
“主席你早就说过,现在生产的粮食就那么多。全天下的人平均分吃也就是个温饱问题。但是地主吃多了就要饿死人了,所以肯定是要用这粮食养活咱们全天下的老百姓嘛!”
张英豪点了点头,对这回答很满意,证明这秦牛古已经是一个好同志了。张英豪从革命以来就从来没有讨论过这土地归谁所有的问题,只是简单粗暴的一句话,土地国有。在张英豪
看来,讨论土地的所有权,讨论土地的归属问题,就必会出现土地公有还是私有的问题。而从这引出来的问题可以说目前张英豪根本没有能力解决,甚至还会引起人民的思想混乱,所以
张英豪一直以来都比较回避这个问题。
“是呀,那你说咱们不土改就会有咱们贫苦的老百姓饿死,所以咱们没办法,一定是要土改的。另外呢,你也看到了现在
咱们的城市里面越来越多人不种地了,咱们工厂里面也是,你说如果不土改,粮食都控制在了地主的手里,要是他们恶意抬高价格,或着像现在这样的灾年他们囤积居奇那咱们就不用活
了,你说是不是!”
“是呀,张主席,这地主的良心都让狗给吃了。”
“牛古同志,这不是良心问题,这是政治立场问题,刀把子
只能握在我们自己手里。还有呀,咱们现在在建学校,那些老师也可能就不再种地了,他们专心教育孩子,还有咱们的军队,工人,越来越多人不种地了。这些人吃的粮食都是靠他们
工作赚的工钱买粮食吃,也就是他们开始吃商品粮了,这些粮食哪里来的?就是靠咱们税收收上来的啊,还有依靠我们统购统销买来的。如果不土改,我们收了土地的三成税收,那么那么些地主就要把佃农盘剥致死啦,或者直接就造咱们的反了。所以说,现在这个阶段,只要全天下老百姓有活路,那么就没有地主阶级的活路。”
“确实是这么个理。”
“你刚刚问咱们的土改能坚持到什么时候?我们土改的目的现阶段就为了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所有土地收归国有,所有矿产等资源收归国有,改变土地的归属权。第二就是要养活咱们天下的老百姓,不能让一部分人撑死,一部分人就饿死。
你来问我土改的这个问题,其实就说明你也是经过深入思考了。你想的没错,如果仅仅是土改的话,那么不用多久,这些土地就又会在各种各样的理由之下集中到少数人的手里,并且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以前就说过,土改是不增加财富的,土改也不会让那土地增加产出多少粮食。所以,如果仅仅是土改的话,那么,我们前进党就会成为自古以来最大的反动集团,甚至比满清还不如。”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以前我就说过了,那就是发展生产力。通过什么来发展生产力呢?也就是通过工业化来提高生产力。咱们挖矿,建立工厂等等是不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从哪里来?就是从咱们的农民通知中转化而来呀。咱们农民同志进工厂了干活了,家里的地不能撂荒了吧!可能就再次转租或者用其他形式再次集中到少数人的手里。
所以呀,土地以后再次集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经过咱们土改以后,而且通过发展工业,提高生产力以后,这土地再次集中起来是好事,而不是坏事。秦牛古同志,你想想现在咱们一个年轻劳动力能种几亩地?才三五亩地,差不多就是极限了,这还是有大牲口的家庭。没有大牲口的家庭,他们能够种多少呢?没多少吧?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后咱们一个劳动力随随便便就能耕种十几亩甚至几十亩地上百亩的土地,一个简单的农场就能够管理几千亩甚至几万、几十万亩的土地。那个时候这些人就不再是农民了,而应该叫做农业工人。
生产力发展到这个时候,养活咱们全国几亿人口还是比较
简单的。将来呀,咱们的后辈早就看不上现在分给他们的几亩田地了,你给他几亩地让他种,他都不想种,嫌麻烦啦!哈哈!!!”
“哦,是这样吗?看来我是多虑了。”
“也不是多虑了,有这个忧虑总比没有好,这些我也是书上看来的,毕竟现在外国很多国家都是这样。以前我就给大家算过账嘛,现在一个工人能够创造的财富是一个农民的上百倍之多。你想想给咱们工人工钱就算少给点,怎么也不会比农民少吧?让你做工,给你的工钱是农民同志总收入的两三倍甚至十几倍,也就没几个人愿意种地了嘛!大家都像到外面找工作了。毕竟每个人都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嘛!”
“是呀,做工的收入确实比在地里刨食强多了。”
“嗯,所以啊,我们现在就要坚决的完成土改,并且把基础水利给弄好。养活我们根据地里所有的老百姓,人人都有饭吃,至少不能再让劳动人民饿死了吧?现在就是这么个情况,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解决咱们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嘛。”
“我知道主席,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它,对不对!”
“哈哈,就是这么个意思,吃饭问题就是最主要的矛盾。我现在也就是个当老师的命,嘴上说说可以,工作还是要靠你们完成。”
“唉,主席,我是不行了,身体不好了。现在都是做爷爷的人了,也不知道还有多少活头了。现在的工作我是能干多就干多少了,还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呀!”
张英豪知道现在这个时代,这老汉55岁也可以说是高寿了。为什么以前祝寿的时候什么60大寿,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能够活到60岁的人是比较少的了。如果是在日本,老人就不要想活了,那是要到山上神隐的,当然张英豪可不会说打击士气的话。
“哈哈,牛古同志就是开玩笑了。咱们是要解放全国人民的,要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的,可不能动不动就说老了的话呀。咱们是革命战士,革命战士永远年轻。而且呀!牛古同志,曹操你听说过没有?”
“哈哈,张主席,虽然我没有文化,但是曹操我还真的听说过。”
“牛古同志呀,没文化就学呗。咱们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死。也就是只要还没死,这学习进步就不能停止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嘛。每天学一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一定是可以把文化学好的。”
“是呀,不学习那可能有进步呢?”
“嗯,就是这个态度,你这态度就很端正,凡事最怕认真,咱们前进党人就最讲认真。只要认真做了,不管好坏肯定会有一个结果。既然牛古同志知道曹操曹孟德,今天啊,我就给你讲一个他的故事,你回去也宣传宣传,让那些年纪比较大的同志知道。咱们革命者,不在乎他年纪大小,只要能够为咱们穷苦老百姓谋利益,创明天。只要有一口气,就要为人民干到底,那么他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值得所有劳动者学习的人。
咱们再来说说这曹操,曹操最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就是官渡之战。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大败袁绍十万兵力;此后军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这年七月,曹操胸怀统一北方之志,统领大军日夜抄道疾进,远征乌桓。
历史书记载是大军一到柳城,即大败乌桓骑兵,杀死了单于蹋顿。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从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孙康处。曹操手下的大将知道了这件事后,劝曹操乘胜出击,拿下平州,剿灭袁氏兄弟。曹操深知公孙康与二袁不和,如果急着去进攻平州,那么他们肯定会合伙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时间,他们一定会自相残杀。于是不顾众大将的建议,下令收兵。没几天,公孙康果然把袁氏兄弟的头颅送了过来。这样曹操北征乌桓、统一北方的大业算是完成了。
上一篇:人在崩铁,每月一个概念级能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