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豪圣勇贤
不过师爷这类人却是非常了解当地局势的人,他们最能够理解自己的权力与利益来自哪里。师爷幕僚这些人也确实能够为主家考虑,希望自己能够和主家的利益一致,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所以考虑问题的时候就必然会从主家有利的一面去考虑,但是主家有性命之忧的时候,一推四五六就是师爷推卸责任的最好法门,否则就是要承担责任的。他们自是不会希望主家冒险,主家安全了,自己也就安全了。
“总督大人,现在广安那边依旧没有打出造反的旗号,可能也不过也就是些,袍哥,白莲教,拳匪闹事而已。我们暂且忍耐,等到朝廷和洋人签订了和平协议,我们再来收拾这股乱匪。”
所以最后商量的结果就是去公文报于西安的朝廷,请老佛爷定夺。实际上奎俊总督表面上确实风光,但是实际上他自己掌握的力量还是非常有限的。每个省份都有一大群的八旗子弟要养活,他根本养不起多少兵。四川一个人口大省,居然养不起多少兵力,如果是那些军阀听了,就是一个笑话。
满清的防御体系根据张英豪这段时间的调查是这样的,八旗军队的部署主要就是围绕京师,主要部署在皇宫、京城,直隶,北部和西北边境,大部分驻守满洲,新疆和直隶一带,军
权世袭。
八旗军队在各省的部署比较散乱,总体布局思路是在首都周围形成包围,在西北山西、甘肃、陕西省内大量驻防,主要是起到前哨的作用。但是在中国的其他地方,除了偏远的云贵以外,一般有总督居住的地方都会有八旗军的驻防。
在广西、湖南、江西、安徽只设置巡抚,是没有八旗军队驻防的,在河南、山东和四川驻军数量相对较少。在河南开封,在山东驻扎青州和德州,在四川省成都驻扎有少量驻扎,整个四川,八旗和绿营兵加起来才三万多人。
但是长江流域的兵力部署又有所不同,为了掌控这条大航道,清政府在湖广一带安排了大量驻军,以便控制这条运输大动脉。
至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带,浙江和福建是在蒙古族将军的控制之下,驻守福建。广东省驻扎在广州。
除了山东、河南以外,其他省的八旗军队都直接向京城负责。八旗军的粮饷由驻军的省份提供。在京城,这些八旗子弟受统于由二十四人组成的八旗都统或副都统,每人代表一个旗,隶属于兵部。
这些就是张英豪调查清政府对于兵力部署的大概情况。其实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满族军队的主要作用就是驻守在京城周围或者那些要冲的地方,他们是朝廷的主要依赖力量,前期的八旗军可以说是骁勇善战,所向披靡。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随时准备阻止和镇压总督或者巡抚谋反,但是如果没有战事,这些八旗兵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满清供养这些八旗子弟是希望他们在需要的时候为国征战,但是实际上是事与愿违,斗鸡遛鸟成了这些人的最爱。堕落的速度完全超过了满清皇族的想象,到了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最终有战斗力的军队还是湘军等地方民团武装。
第一百四十一章:
张英豪敢断言的就是,不管是八旗还是绿营。现在的四川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一合之敌。真正让张英豪难受的还是勇营,参与过镇压太平天国的人现在已经老了,但是虎死不倒架,何况只是老了。勇营作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后裔军队,可以说满清现在还活得好好的就是因为这些人给满清稳住了基本盘。
满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爱挑拨地域矛盾,作为一个自始自终的压迫统治者,最害怕的就是下面团结一心,所以满清总是不留余力挑拨省际矛盾。这也是为什么辛亥革命以后每个省几乎都有各自的军阀队伍,都把本省看成是自己的地盘,害怕别的省份插手的原因。
特别是一些人拿出联省自治的方案以后,更是堂而皇之的开始推崇美国人的制度,这个制度就连太祖年轻的时候也都赞成过。难道这些人真的不知道所谓的联省自治就是产生军阀的温床?但是全国没有统一的力量,他们能够控制一省就已经不错了,所以利益驱使,必然走上固步自封的军阀道路。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满清的军队纪律太差,所过之处哀鸿一片。掌权者都不信任自己手下的军队能够做到好的纪律,难道还会信任别的省份的军队进入到本省吗?
还有就是名字问题,一个名字如果带有极强的地域性,其实对于这个势力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就像北洋军、淮军、楚军、湘军、一听名字就是地域性的军队,很难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同。张英豪在小的时候看电视听到北洋军的时候立刻就想到有北洋那就一定有南洋,为了这个事情还专门去网吧找答案。如果北洋军南下,那么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你北洋的军队来我南方做什么?还有后世的东北军、西北军一样,一听名字就知道是地方军阀部队,张作霖想依靠这军队统一全国,那绝对不可能,就东北军这个山头他都没有能力削平。
奎俊一个电报发往西安,并把相关的公文用加急的方式送去送西安,当然作为一个一省大员,也不可能真的就坐等圣裁。他马上就召集部下议事,奎俊虽然心里面慌得一批,但是在下属面前还是稳如老狗。虽然奎俊不是什么能人,但是手底下肯定不可能全部是酒囊饭袋。还有有人想要升官发财的,至少曾国藩他们那一批人才去世不久,李鸿章现在还是大权在握。
既然有前车之鉴,那么自己这一批人很有可能加官进爵的机会就在眼前了。不过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一般这样的人在一个朝代末期几乎都是得不到重用的,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下这些人是到不了高位的,只有通过战争一段时间以后,那些酒囊饭袋退位或者战死以后,这些人才会有上位的机会。
所以一番议论下来,最终结果还是不温不火。奎俊大人觉得自己的公文已经上报上去了,责任就不在自己这里了,自有圣明无双的老佛爷圣裁。而且本意上自己也不想打,捞钱,奎俊大人是一把好手,但是军务方面嘛,也就比小白好一点。
不过也不是没有任何的结果,毕竟奎俊大人等一干文臣武将也不是瓜瓜,至少还是要为自己的身家性命考虑的。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整顿军务,听候命令,整军备战。
满清末期,军队里面就没有不吃空饷的,饷,本意指军粮,引申为军人的俸给。吃空饷本意是指挥官虚报兵员冒领军饷,而吃空饷这件事是自古就有。
譬如宋神宗时,禁军兵籍管理弊窦丛生,“揭去旧数而不存按检”,以致"兵数皆无籍可考”,为军官隐瞒虚报兵员和吃空饷提供了便利,士兵死亡不注销、逃亡不下编,兵额有缺不招填。
到宋徽宗时,此风愈演愈烈,《文献通考》说,崇宁年间,仅熙河路士兵逃亡几达四万,然"将副人员坐视故纵而不问”,目的就是为冒领军饷。
明朝在这方面也好不到哪去,为了多吃空饷,一方面军官向朝廷虚报兵数,士兵只有四万七,可以虚报十万,多吃了一倍的空锏。
另一方面,对那些“皆苦于饥ü,迫于贪残,不能聊生,逃亡相踵"的士兵,军官并不阻止他们逃亡,反引以为利,有时故意惩罚士兵,逼他们逃跑,这既可贪污军饷,又可向逃亡士兵索取贿赂。在这样的苦役盘剥之下,士兵们较好的出路是逃亡。
《明会要》记载:正统年间,逃亡士卒占全国军伍总数的十分之一;弘治时,全国逃亡军士占洪武时十分之六七。等朝廷真要用兵开战时,皇帝拿着花名册一看,满以为是百万雄师,其实早就被军官们掏空了。
其实看过明朝历史或者穿明文的人都知道明朝的卫所制度在王朝后期的弊病。朱元璋也是个小气的人,他的理想是把百姓圈禁在一地,并且让他们世世代代都做同样的工作,也就是当工匠的后辈都当工匠,当兵的后辈都当兵,商人的后辈都做商人,其实这和阿三的种姓制度有点异曲同工的意思了。
卫所制度里面的人世世代代都当兵,所以明面上大明王朝雄兵百万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人口的增长,土地的兼并,卫所里面能战之士十去八九,不吃空饷吃什么?
满清也没有吸取这种世袭的教训,此风在清朝更加盛行。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1838年,禁烟派官员黄爵滋在奏折中说,“粮多冒领,则有饷无兵”。
1853年,吏部右侍郎爱仁则向皇帝奏称,京师“步军营额设甲兵共两万一千余名,风闻现在空额过半”,可见吃空饷现象之严重。
这种事,到清末新政和民国,还是特别晋遇。T21头际上就是不把兵额招足,比如一个营额年5uU欢,个军官就按官阶但向上报,还是500。其余250个名额车铜:儿1牛与就投机勇大小给分了。单这一口,就比平时小打小闹地克扣军饷好处要
多得多。
大清的时候,绿营兵的将领,不像地方官,有地皮可刮。大清又实行低俸制,就算是提督、总兵这样的大员,俸禄也相
当有限,靠这个想过一个富足的生活,有点难,而旦拍付爸A什么的都要体面,薪水俸禄的就更加个足了。史何年1T中和的副将、参将、游击、都司以及千总把总。所以,克扣军饷和
吃空饷就成了他们主要的捞钱方式,其中,后者用得更普遍一点。
吃空饷现象,到清朝中期,已经相当严重了。绿营一般都要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空额,有的竟然达到一半以上。满清皇族当然也知其弊,但居然没有什么好办法。唯一的招数是派员下来点校,按册核对。
点校大员跟下来查案的钦差—样,认真办事的人少。多半是把这差事当成一次捞钱的机会。所以,各个部队应付点校大员,已经形成一套固定的套路。当然,首要的是要打点到位,该塞的包袱塞足了,才能说别的。其次,临时雇当地的老百姓,套上军服,拿着家伙站班。
如果点校人员还要勘验士兵的操练,这也好办。每支部队都长期雇佣若干武艺高强、弓马娴熟的人,到时候让他们出来给大员们表演一下就行了。什么马术、射箭、刀枪对练,好看得很。而且每次点校,都会有一个特别的节目,有人爬杆,爬数丈高的大旗杆。
爬杆者在爬的过程中玩各种花样,最后摘下杆顶的彩球,
毕恭毕敬呈给点校大员,大员的嘴马上就尔传台个上也节目暗示了什么,大家都明白。不仅绿营如此,后来连八旗也
这样应付。一支部队,除了那几位专业人士,其他人连马都不会骑。
上面定期检查,下面应付,驴粪蛋子外面光,里面一包糠。形成了一种强固的传统,一辈辈就这么传下来了。对于下面的单位来说,平时可以什么事儿都马马虎虎,不仅马马虎
虎,就是违法乱纪,也不是非常要紧。
但是,每逢上级检查,—定把面上的事儿弄得光光溜溜的,能多好看一定多好看。行为该收敛一定收敛,装也要装的规矩一点。甚至,为了让检查工作的人挑不出错来,好些原本就该干的工作,也得停下来,说是等检查的走了再说。
只要检查工作的人还在,那么大家连走路都跟平时不一样了。至于弄虚作假,就更是家常便饭。
问题是,检查工作的人,包括派他们下来的上级领导,也知道下面对付他们。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谁不知道谁呢?那点糊弄人的小把戏,原来领导在做下属的时候,也都玩过。所谓的检查工作,无非就是走个过场。顶多顶多,是认认真真走个过场。
下面的人糊弄上面,上面的人也知道下面的人在糊弄他们。大家心照不宣,心有灵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这样走过场。他们是在骗人,其实,人是骗不了的,要骗,只能骗鬼。
当然,如果碰到个把认真办事的,这些军队的军官吃空饷也会遇到麻烦。民国年间,段祺瑞当陆军部长的时候,他最信任的谋士徐树铮做次长。每次发饷,徐树铮都要亲自或者派人核实,发现有空额,就直接收回款项。
后来袁世凯死了,段祺瑞当家京城政府,徐树铮还这么干。清朝时,点校人员认真起来,发现有吃空饷的,可以直接参掉军官,但徐树铮却做不到。尽管如此,徐树铮的做法,还是让这些北洋军人恨得牙根痒痒,人见人骂。最后直皖开战,电报战中,直系和奉系不攻击段祺瑞,都攻击徐树铮。
吃空饷这种现象,是一种晴雨表。它的普遍出现,往往昭示着制度出现了某些特别重大隐患,也表明了国家机器的锈蚀。历史上的吃空饷,还只是那些刮不了地皮的军人,如果连有好处可捞的地方官员都这样吃起来,问题严重到何等程度,可想而知。
前世的时候,张英豪也看过一些穿越的文章。那些文章的解决办法要么就是提高军饷的额度,有高薪养廉的意思,要么就是军饷亲自发放到士兵的手里,跳过下面经手的长官,就像袁世凯一样,或者是组建什么后勤部门来发统一发放。
其实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就像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一样。就算是袁世凯亲自发放的军饷,但是长官掌握着你的前途,和你赌把钱,喝两次花酒。你的钱还不是照样流了出去?只要还是封建的制度,只要还是封建军队,只要不能做到升迁等信息的公开,只要还会出现投诉无门的情况,军队就必然会出现问题。
所以现在不管是那些想打仗建功立业的人还是退缩求全的人,手底下就没有满员的情况。至于说之前张英豪调查到的一些部署的调动,其实就是奎俊总督名为调动,实为保护自己的措施。毕竟义和拳那些人在四川闹的那么凶,总督大人都没有什么大的动作。
满清官员其实都有一种无形的自觉,那就是他们都知道自己祖先是怎么得到的天下。得到天下是多么的侥幸,完全可以用时无英雄,令竖子成名。就好像一个恶邻趁着主人家得了疾病,虚弱的时候霸占了那家人的土地一样。
第一百四十二章:
满清皇族心里十分的清楚,拿到就是赚到了,这土地
最终是要还回去的,所以现在该怎么糟蹋就怎么糟蹋,反正得到了多少都是赚到了。有这样的心态,才会有慈禧的那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因为他们自始自终都没有把自己当做这块土地上的主人融入这块土地里面,
而是选择了寄生的方式,既然打不过,那就共享吧!
所以张英豪期待满清主动动用全部兵力来攻打自己是痴心妄想了。别说仅仅是地主士绅的怂恿,就算是老佛爷
慈禧下命令,调动的军队也不会有多少。不过,满清其它的可能学不会,但是以汉制汉,以夷制夷这一套方针政策却是个个都用的很溜。
所以奎俊在一边抽调部队到成都集合的同时,还命令一批地主士绅组建民团,任命了一堆把总、千总等首领,让他们建立民团保境安民,谁便将来一起消灭顺庆的这股
逆贼。在一众地主士绅或兴高采烈或心事重重的离开以后,这个消息也很快传到了位于成都的情报人员手里。情报人员则通过渠道,迅速的把消息送到根据地里面进行汇
总与分类,然后将消息分送到相关人员的手里。
团练在清朝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没有编制,也没有备案,接受朝廷管理,但是却完全由地方士绅自己组建的地方乡兵。他们的作用名义上是用来保境安民,实际上就是满清放出来的打手,有点满清民兵的意思。不过民团依旧是满清朝廷的奴才军队,需要的时候就组建,不需要的时候就像丢垃圾一样丢弃,所以湘军,楚军,淮军虽然一度十分壮大,但是很快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面。
就满清官员,地主士绅这些人的保密意识,可以说差到了极点。这些地主士绅也有不少人少知道了张英豪他们的所作所为,所以妥协的余地是几乎没有的。但是并不是说全部人都有这个勇气与张英豪为敌,或者说他们在考虑真的值得豁出全家性命是否值得?
兵凶战危可不是一句戏剧里面的词语,而是实实在在要人命的。虽然许多地主都打了退堂鼓,但是还是有地主毅然决定训练团练要消灭张英豪这逆贼。有满清还在头上,所以这些打退堂鼓的地主士绅也不敢轻言退出,依旧承诺出钱出人。而那些认识到张英豪的残暴的地主士绅就真正的是不留余地,想方设法要消灭这股妖人。
太平天国在最初的起兵造反的时候,满清根本就不能够了解太平天国的真实情况。太平天国肯定不会扎辫子,但是也不敢轻言剃头所以就把头发束起来。所以满清就叫太平天国的人为长毛或者叫发匪,太平天国的人就叫满清为清妖。
比如叫左宗棠为左妖头,叫曾国藩为曾妖头。后来曾国藩写了一篇《讨粤匪檄》所以满清官方称呼太平天国为粤匪。为什么叫太平天国为粤匪呢?一说是洪秀全为广东人,所以就称呼太平天国为粤匪,一说是满清时期,广东广西叫做两广地区,又叫粤东和粤西,所以叫太平天国为粤匪。
不过太平天国或者说洪杨逆贼之所以这么有名,或者说之所以让地主及其利益维护者满清那么深恶痛绝,就在于太平天国的分田分地主张。任何地主士绅只要提及太平天国或者洪杨逆贼无不咬牙切齿,就是因为洪杨是要挖他们的根基,这可比刨他们家的祖坟还要严重。历史上王莽为什么被骂了了那么久?也是因为王莽的政策触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实际上,现在的革命军在这些地主士绅的眼里,已经是比妖魔鬼怪更加可怕的东西了。对于这些自认为是有识
之士的地主士绅,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世界的末日。泥腿子当家做主,翻身做主人在他们心里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也是不可饶恕的。
在他们看来,这就是比世界末日还可怕的东西,就算是自己粉身碎骨也要阻止这类事情的发生。这些地主士绅其实就是完全知道了自己的利益来自哪里,并且坚决的维护自己利益的地主统治阶级。虽然中国的地主阶级没有自主的阶级性,但是他们会无意识的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和利益。所以才会有只有背叛利益的个人,没有背叛利益的阶级这句话。
如果不能够消灭或者铲除这些地主士绅,不能够获得基层的统治基础,实际上革命就不可能成功,或者说叫做不算是彻底的革命。不管政策制定的多么美好,不管上层是多么的英明,只要这些地主士绅还在位,那么这些改革必然是无疾而终。
中国为什么不能学习西方人采用议会的形式统治国家?就是因为中国的国情和外国的完全不一样。外国的议
会里面是些什么人呢?他们是资产阶级的代表,这些人支持发展资本,主义,甚至他们就是大资本家。所以他们提出的政策肯定是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此时资本主义还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些议会提出的政策自然符合他们的利益。
但是中国有议会的土壤吗?有的。其实中国人比外国人不知道先进了多少,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有了东林党了,而明朝时期的制度,其实和议会制度与君主立宪制度其实相差不远,想想明朝那些皇帝多少年不上朝,政府依旧运转良好就知道了。但是东林党代表的是地主阶级利益,中国只有大地主的议会土壤而已。
辛亥革命以后召开议会,议会里面充斥些什么人呢?几乎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只有少数是资产阶级的代表。这些人提出的政策会发展生产力吗?会进行工业化建设吗?都不会。他们有的只是为了利益的无尽争吵而已。
他们只为了自己本地或者本省牟利益,至于这么做是否顾全大局,是否损害了全国的利益就顾不上了,因为他不是全国人民的代表,而是某地的代表。他不能代表某地的利益,下次他就不可能再成为某地的议员了。这些议员守着自己那广大的私人土地,恨不得粮食价格涨到天上去。这些议员以前是地主老财,现在好不容易掌权了,他们自然要好好的捞一笔,所以让他们争权夺利确实很厉害,但是让他们制定政策谋发展,他们也不会啊!
所以民国时期的刮民党究竟如何,其实完全就可以参考明末的东林党,因为他们代表的阶级是一样的,都是大地主阶级。整个民国政府的人不管是军人还是政客都充满了背叛和收买,内部也充满了利益交易,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一个抗战肥了四大家族。反腐是亡党,不反腐就亡国,但是最后光头依旧选择亡国,他没有背叛他代表的阶级。
所以某些小说写道在中国施行议会政治,进行议会斗争,简直就是自取其辱。像农业大省的地主绝对不会希望人口流向工业省份,或者说地主阶级绝对不会希望人口流动,而工业化的道路上,人口必然是急剧流动起来。所以地主阶级与小农经济和发展在本质上就是相互冲突的。西方国家也是砍了不少皇帝的脑袋,屠杀了不知道多少地主,才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没有流血就想改造地主,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还有一点就是旧时代的文人都有带徒弟的传统,就像《神探狄仁杰》里面很多官员都喊狄仁杰为老师,狄仁杰代表的就是一帮人的利益。在中国,欺师灭祖的人是要遭到唾弃的。所以文人就这么一代代传承了下来。他们掌握了国家的话语权,他们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他们统治着这个国家。窃书不是偷,读书人的事,能是偷吗?为什么文人敢明目张胆的说这话?就是因为他们是统治阶级,规矩都是他们定的,窃书自然不能算偷,谁敢有意见?
朱元璋说:我与百姓共治天下,但是朱元璋没有打破文人对于话语权的垄断,没有打破文人对于知识的垄断,没有打破文官这个传承体系,朱元璋也没有发动百姓的想法,没有把百姓纳入到统治阶级的范围之内。所以不管朱元璋如何杀贪官,如何炮制文人,朱元最后是必然失败的。
当张英豪收到奎俊命令地主士绅自主组建民团的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几天以后了,张英豪手里拿着这些信息认真的看了起来。对于组建武装力量,张英豪知道这些地主士绅的速度是可以很快的,毕竟他们只需要把自己田里面的佃农组织起里就可以了,而且这些人家里面或多或少都有人懂得行伍之法,可以说就基础而言,可比张英豪好多了。而且这些地主有钱有粮,只要让他们搞到了武器,立马就能组织起数量庞大的民团队伍。
不过现在张英豪一点也不担心,这个时代可不是几百年前靠着拉壮丁就可以打胜仗的时代了。军队人员不经过—定的训练,就和活靶子没有什么区别,三人刺刀组合战对于散兵游勇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最重要的是用现代民族主义武装起来的军队就算是只经过简单的训练,也不是封建军队所能够简单取胜的。革命和反革命就是一对矛盾,这些反革命开始采取行动的时候,就是他们最强的时候,也是他们最弱的时候。
而且张英豪知道民团和土匪一样,打顺风仗这些人很在行,但是打逆风仗,这些人就不行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效忠的是什么,自己死了也就死了,死了也白死,家人也没有人照顾了,所以这些人普遍惜命,不会去打攻坚战。他们只是为了利益而聚在一起的人,仅此而已。当利益不足以让他们拼命的时候,这些人也会因为利益而散。
张英豪看完信息,当即提笔写道:“命令,重庆的同志严密监视长江上进入成都方向的船只,不可让军火流入成都方向,载有武器的船只必要的时候直接扣押,军火全部没收。”
张英豪虽然不打算再给这些地主士绅太多的时间,但是毕竟子弹打中了人还是要死人的。只要能够切断这些人的武器来源,民团也只是一只没有牙齿的老虎,甚至张英豪还要感谢这些地主把当地的百姓组织起来呢。
现在四川天灾不断,好像是满清两百多年不修水利欠下的债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要集体爆发一样。四处都是灾民,如果这些地主士绅竖起招兵大旗,那么肯定会有无数没有饭吃的灾民主动的找上门去讨口饭吃。如果地主把这些灾民组织起来了,将来自己可以直接接收,也算是节约了张英豪不少的时间。
而在此时的重庆码头,陈一伟带着买来的一座钢铁厂已经在卸货了。由于体积较重,动用的牛车,马车一辆辆开始往预定的地方运送机器。随船工作人员到了地方以后迅速的行动起来,组装机器,调试设备。
陈一伟则到了以后马上就到张英豪这里来汇报工作,张英豪也不是摆架子,而是不知都陈一伟回到了根据地,不然张英豪肯定是要去迎接的。陈一伟这次出去工作,已经是立了大功的人。他买的机器设备对于根据地的重要性那是不言而喻的,最主要的是这次和陈一伟一起回来的还有不少华人华侨,这些人可以算是技术工人,正是张英豪大量需要的。
第一百四十三章:
陈一伟还买了大量的书籍资料给带回来了,这些也是张英豪急需的。对于张英豪来说,任何时候都是以培养优秀的人才优先。提高根据地里面同志认识的宽度和广度都是非常必要的,不过这些大部分还是基础学科的书籍,另外就是张英豪委托陈一伟买的马克思主义类的政治书籍。
不过这些书籍现在还都是外文书籍,没有翻译过来。要知道就算是在后世,能够原汁原味的翻译完一本外文书籍的人都算是人才,在哪里工作都能够过上中上层人士的生活。而在这个年代里面,懂得外语的人本来就少的可怜,而且能够学习外语的人也不缺那几个钱,翻译书籍可能仅仅是他们爱好而已。而且一些专业名词也不是一个外人能够翻译的,所以困难依旧很多。
不过这几年市面上翻译的书籍比较多了,原因就是知识分子开始向外面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路。于是开始翻译外国人的著作,希望能够找到救国救民的方法和道路。张英豪其实也需要这类翻译的人才,而且是很需要,但是自己现在没有能力吸引这方面的人才到根据地工作。
张英豪是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不过在没有电脑翻译的情况下,一切都离不开人工。那么英汉与汉英字典就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不过这些都不能急,因为根据地里面的相关人手实在不足,现在都不够用,不可能组织人手去搞一本这样的词典。张英豪不可能自己编出这个字典,那么只能求助于这个时代,购买英汉或者汉英字典。果然没有让张英豪失望,最早在1808年就出了《华英字典》,所以张英豪直接下个命令就买到了最新版本自己急需的工具书。
根据地还要编写学生教材,幸好张英豪是穿越者,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内容大概还记得一些。所以现在根据地内的学生教材几乎都乎是张英豪给编写的,这里面很多张英豪也记不清楚了,所以也参考了外国学校的教材书。
现在根据地哪个不是张英豪的学生?根据地实施的是考试升学,只要你考过了六年级的毕业考试,那么你就有了小学的文化文凭,目前为止,根据地内部还没有培训出一个初中毕业生。
当保卫人员进来汇报说陈一伟在学校门口的时候,张英豪实实在在是愣住了。这段时间比较忙,张英豪又是讲课,又是研究地图进行军事准备,顺道还结了个婚,可以说忙的脚不沾地读,几乎都把陈一伟这茬子事给忘了。
回过神来,张英豪急忙说道:“快请进来,啊不,我亲自去迎接。”
说着话,张英豪站起身就要往外走,可能是坐的久了,突然站起来,感到眼前发黑,腰部感觉一阵空虚,差点就要撞到了桌角上面,连忙扶着桌子站着不动,脑子里一片空白。
等到眼前的黑雾散去,张英豪马上站直身子双手叉腰揉了揉腰部,这肾脏好像被掏空了。忽然,张英豪感觉牙床都空了,好像牙齿也有点松动了,心里想着自己是不是缺钙了,怎么身体变差了那么多?感觉那么虚呢?
突然张英豪想起了一首诗: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凡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我去啊,麻蛋,这不真是说自己嘛?张英豪激灵灵的打了个冷颤,连忙缓了缓神,振作精神,这以后还是要节
制一下,“肉“吃多了也是不行,真的让人“精”尽人亡,让人发虚啊。
心想自己必须要多吃肉,多吃蛋补补身体了,还要多
多运动一下,一直在办公室坐这肯定不行,要是来个马上风就要笑死人了。突然想起自己站起来是去接陈一伟的,急忙走出办公台。
张英豪边走边问通讯员:“一伟同志到了多久了?”“主席,陈主任就是刚刚到的,我看到他手里还提着行李呢。”
张英豪快步走到学校门口,远远的就看到陈一伟站在那里。陈一伟看到张英豪,急忙挥手喊道:“主席,这里。”
张英豪加快了速度,边走边大声说:“哈哈,好你个陈一伟,提前回来也不派个人通知一声。”
“哈哈,主席,我这不是赶不及嘛,派个人回来的速度不一定有我快呢!”
张英豪走到陈一伟面前,上下打量了一下,伸出右手,陈一伟也急忙伸出右手。
上一篇:人在崩铁,每月一个概念级能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