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之英雄时代 第95章

作者:豪圣勇贤

“这位同志啊,来者是客,你今天是我家的客人,给客人吃顿饭怎么啦?谁会说啊!”

“那好吧,那就谢谢阿婆了。来,我来给你添柴火。”“同志,你也会?”

“哈哈,咋能不会呢?添柴火有句话不是说:火要空心,人要聪明嘛。我也是农村人,怎么可能不会呢?”

“好,就你来。”

说完,阿婆就去淘米,张英豪转头问道:“阿婆啊,你家分到地了没有啊?”

“分到了,,啊,你是不知道,开始那分地的干部说按照人头来分地,大家都很高兴。后来又来了干部说按照劳动力分地,大家就有点不高兴了,凭啥老人孩子不能分地啊?同志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家家都有老人孩子要养啊,老人孩子也要吃饭的嘛!怎么能够不分地呢?”

“哦,还有这个事情?那后来怎么解决的?又是怎么分地的?”

“按照劳动力分地我们这些老家伙自然不干啊,后来好像来了大官了解情况,最后才又改成按人头分地的,我老人家才分到地的。”

“哦,那就好啊,那村里面的人对这个事有没议论什么呀?”

“怎么没有议论,议论可多了。不过现在也没议论了,大家都忙着种地呢!”

“那阿婆你家的地怎么办呢?”

“哎,小同志,不瞒你说,我也为这事发愁呢!这么多地我一个人可是种不过来,但是总不能把地给撂荒了,现在还不知怎么办呢。”

“你家应该加入合作社了吧?他们怎么说?”

“唉,加是加入了,但是大家都忙啊,年轻人也走了那么多。现在大家也只能先种好自己家的地才能来帮忙,没办法,就是不知道会不会误了农时。”

“革命军应该会下到地方来给咱们百姓种种地吧?““听说会,要是真这样就好了。”

“一定会的。”

“小同志,你看,火笑了。看来今天这火也知道要来客人呀。”

张英豪一看,可不是,那火卷起了火尾巴了。

张英豪笑道:“阿婆,这是在说您日子过的越来越红火呢!”

“对对,越过越红火,说的好啊。”

第二百零四章:

张英豪一边和阿婆说话,一边把柴拗断放入灶门口。

阿婆淘好米,放好水,把煮饭的锅放到生互上a6后转身就从旁边拿着仅剩的一块吊着的腊肉去清洗,张英

豪看在眼里,也没有说什么。

张英豪觉得自己和阿婆在一起干活非常的温馨,这让他想起了前世疼爱自己的奶奶。然后又想起了奶奶过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自己结婚,没有抱上曾孙。想到这些,张英豪的的眼里都流出了泪水。

张英豪和阿婆吃完一餐有腊肉的饭以后,趁着阿婆收拾碗筷的时候,压了点钱在桌面上,就匆匆和阿婆告辞离开了。

回到成都,张英豪马上召集军事委员云的问态什否”张英豪说道:“同志们,现在是四月多了,我们四川已经

进入了春耕时期了,我们的革命军战士以及工程兵和政府工作人员,有空闲就都下农村帮助老百姓耕田种地去。优先照顾我们军属家庭以及孤儿寡母家庭。”

接着张英豪就把自己和阿婆的对话说了一遍,然后说道:“一支军队有一支军队的魂魄,这就是军魂!我们的军队应该有什么样的魂魄?我们的军魂是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培养。我们的军队是我们前进党的军队,也是人民的军队,而我们前进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那么我们的军队在保护人民的同时,更加应该为人民服务。

那么帮助百姓春耕,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你们说真正的作用有多大,我觉得其实有限。但是,人民看到我们的军队和他们一起劳动,并且纪律严明。他们才能知道我们的军队不是旧式的军队,而是一支真正可以信赖的人民军队,他们才会相信我们的宣传,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子弟兵,是我们百姓自己的队伍。”

张英豪说的认真,委员会的同志也听的认真,虽然不是第一次听张英豪说这样的话,但是听了之后还是颇为震动。而张英豪继续讲了下去:“俗话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捻钉。若是老百姓们认为咱们的军队和旧式军队一样,那好人家谁敢把自己的孩子送军队里面来呢?只有让百姓知道,他们的孩子送到军队里面之后不仅不会变坏,反倒还能学到东西,变的更好,变的更有本事,那些本份的老百姓们才敢把自家的孩子送到军队中来。各位,你们难道不想要良家子出身的部队么?”

革命军战军斗力颇强,而且教育起来操心少,训练认真,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革命军的骨干和士兵中没有地痞流氓,绝大部分军官也都是四川农民出身。这些人沉稳坚毅,服从命令,与那些出身不太好的人员有很大区别。

而张英豪的部队中可不光是注重打仗,更加注意部队风气。对本性恶劣的,那是该杀杀,该关关,从不留情。又有这帮良家子出身的军官做底子,所以在座的的同志完全能理解张英豪的观点。

张英豪接着又下达命令,修筑从都江堰到成都的公路,同时修建的还有成都到康定的公路。张英豪简单的算了一下,四川重庆接下来都要为这四个大工程让路。第一就是成康公路,这是为不久后出兵xizang准备的,而且成康公路到康定不是终点,将来还要修到拉萨甚至是修到日喀则去。

第二就是都江堰到成都的公路,这条公路主要用于水运物资到达都江堰卸货后,运往成都方向。成都的物资运往都江堰以后走水路,运到各地去。

第三和第四个就是成渝公路和成渝铁路。修铁路是必须的,修铁路的时候不修公路这不是开玩笑吗?有了这四个工程垫底,整个四川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就不会有闲下来的时候。

张英豪打算修铁路,但是自己现在连个火车头都没

有。而且实际上铁路可不是放上枕木,铁轨就完事了,铁路建设及运输需要工程技术、运营管理及科学研究等多种专业人才的共同支撑和保障。张英豪也是通过读相关的铁路资料才知道修铁路并不容易。因而,铁路人才的培养对

于铁路事业的发展极为关键和重要。

溯览中国铁路历史可知,作为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产物和象征,铁路在清代末年引入并植根中国的历程坎坷曲折,其后建设发展罹受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因素的梗阻或束缚,不得已举借外债、聘用外人。

总而言之,清末我国铁路教育对于铁路工程技术人员

培养及铁路事业发展的贡献毋庸置疑,但尚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铁路依赖外国人的局面,这也是传统中国迈向近代

化的一种必然过程!

张英豪了解清楚中国铁路的现状以后,对于铁路的建设就更加的急迫了。张英豪对于修铁路的人就知道一个,那就是历史书上修人字形铁路的著名人士詹天佑,至于其他铁路人嘛,张英豪是一无所知。

而实际上在中国现在能够担任总工程师的人,除了他一个人外,真的难以找到第二个人。所以张英豪之前就已经发动情报网寻找詹天佑,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终于找到了。事实上在中国能够主持修铁路的人并不多,真要寻找一个比较出名的人其实并不难。

张英豪从情报部门那里得到詹天佑在关外铁路停工以后,被派往萍醴铁路办理修建事宜。既然知道了詹天佑的下落,张英豪肯定就不会放过这样的人才。所以早早的就派出了相关同志把詹天佑"请”到四川来。张英豪可不会在乎满清失去詹天佑以后这京张铁路以后到底要怎么办,但是张英豪相信,只要自己这里强大起来,那些问题自己将来再解决就可以了。挖满清的墙角,张英豪没有任何的愧疚心理。

但是修铁路也不是一个人主持就能够修好的,所以张英豪也是四处寻找会修铁路的人。只要能够用上,都是先弄来四川再说,这个时候,先下手为强,挖到篮子里的才是自己的菜。所以张英豪在打算修铁路的时候,就已经全中国甚至是满世界找人了。而且根据地还有一帮子华人华侨以及他们的后代,这些人对于铁路也不陌生,此时根据地已经勉强能够凑出一个修铁路的团队了,缺的就是一个纵览大局的人。

而且张英豪也已经派人到美国买火车机头以及车皮了,不过现在也不是很着急,毕竟连地形都没有勘测呢!

当张英豪派遣工程兵修好都江堰不久,詹天佑就被带到了张英豪的面前。现在的詹天佑才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是一个人真正的黄金时期。

对于这些技术人员,他们可不会像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其实像詹天佑这样的技术工程师人员,他们都有渊博的知识,非常明白现在是什么形势。和他们就太多的废话反而会适得其反,自己把他“请"过来,就是为了给自己修铁路的,这种事情就要说的明明白白。

看到詹天佑被带进来,张英豪赶紧站起身来,走到詹天佑面前伸出手说道:“眷城先生,你好,非常欢迎你的到来,我叫四川革命军的总头目张英豪。”

“你好。”

詹天佑迟疑了一下,也伸出手和张英豪握在了一起。这下詹天佑才正式认真的打量起张英豪来,结果让他吃惊不小。小小的年纪,现在已经是一省的实际统治者。—头短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整个人显得意气风发。现在四川的事情实际上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可能也就是奇闻异事而已,但是在詹天佑看来其实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了,而且他们这些精英份子的鼻子里面,甚至早就已经闻到了满清的尸体味道了。

“眷城先生,我们不远千里白眷城先生“请”到咱们四川来,可是真不容易啊。”

“哈哈,张先生的请人方式真是很特别。”

“没办法,谁让我顶着个反贼的名称呢?不用这种方式,眷城先生哪里会来我四川呢?”

“呵呵,那真是荣幸之至啊。”

“来,眷城先生,请坐。眷城先生喝杯茶怎么样?”“客随主便。”

听到这话,张英豪把詹天佑拉到旁边的椅子上坐下,才转身给詹天佑泡了一杯茶,端到他面前说道:“眷城先生,请用茶。”

“哦,好,谢谢。”

詹天佑看到是张英豪亲自给他泡茶,心里顿时好感大生。这时代的人尊卑都刻到骨子里了,但是詹天佑作为留美幼童,哪里可能有满清的暮气,哪里懂满清的规矩,受气那是经常的事情。詹天佑也只是把自己定位在修铁路上,以此表示自己就是个干活的人。不过在詹天佑看来,张英豪能够亲自给他泡茶,已经够重视他了。

张英豪也喝了一口茶才说道:“眷城先生,我们明人不说暗话,我这次请眷城先生过来,就是为了给咱们四川修一条从成都到重庆的成渝铁路的。现在能够主持此时的中国人,非眷城先生莫属了。”

“你们要修铁路?”

詹天佑虽然已经猜到了个大概,但是听到张英豪他们真的要修铁路,还是很吃惊的,这些难道真的是革命者?现在就已经开始大搞建设了?

“眷城先生,我们中国的铁路网将来也是要像美国那样四通八达的。你觉得满清能够完成这样的任务吗?”

“目前或许不行,但是经来或许就可以了。”

“哈哈,眷城先生又何必自欺欺人呢?外国节国主文列强只会越来越强,他们肯定把满清像拴狗一样把满清看

的死死的。满清嘛,前不久自己的首都都被别的国家占领了。纵观中国历史,没有一个朝廷像满清这样丧权辱国的,满清有出路的话,母猪都能够上树了。”

“你们这里就有希望吗?”

“所以啊,眷城先生,这就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努力呀。仅仅靠我?肯定不行,靠你?也不行。只有靠我们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才能行。眷城先生也修了不少铁路了吧,你觉得我们中国人比外国人差在哪里?”

詹天佑愣了一下才说道:“并不差。”

“哈哈,是呀,并不差。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之一,你在美国就应该知道,美国的铁路很多就是我们中国人修的。要说这世界上哪个民族创造的奇迹最多,中华民族不输人后,输的,只是满清朝廷以及百年时间而已。”

詹天佑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了,依旧被张英豪说的话感动莫名。詹天佑心里已经明白,眼前这个年轻人的成功绝不是偶然。或许眼前这个年轻人,将来真的能够推翻满清也说不定。这样一想,他又想起自己进入四川以后的所见所闻,看张英豪的眼神也有点不一样了。

“张先生就这么确定我会给你修铁路?”

“眷城先生,不是给我修,是给四川修,给咱们中国修。你给我修干什么,我还能霸占了这条铁路不成?我们都只是为咱们中国做点事情而已。”

“张先生,你们可是满清的反贼,你就这么确定我不会偷偷搞破坏?”

“眷城先生,我相信你是中国人,是咱们炎黄子孙,你愿意为这个国家做事,出力,我觉得这就够了。”

第二百零五章:

詹天佑瞬间就感觉自己的内心充满了感动,只有真正在海外呆过的人,才能明白这中国人,明白炎黄子孙真正的意义。如果不是为了给祖国出力,他在哪里都会过的不错,根本就没有必要回到国家来吃苦受罪。

“就算是修铁路,我一个人也不够呀!”

“眷城先生放心,相关的人手我已经找到不少。现在缺—个纵览大局的人,这个人非你莫属了。不过真正受苦受累的还是你呀,不少人都需要你培训一下。”

“培训是有必要的。”

“不过啊,先期是边培训,边把路线给测绘出来,动工的时候,我先期可以给你十万工程兵部队。我们尽四川所有的力量,敲也要把这条铁路给敲出来。”

“十万工程兵部队?”

“对,这是我专门组建用来搞建设的部队,满清欠下的债实在是太多了,不搞建设不行。现在这些人都分散在全四川建学校,修路,建桥梁水库。将来修铁路如果有需要,就算是二三十万人,我也给眷城先生给弄出来。”

“好,大手笔啊,有魄力。”

“不知道你这边需要什么工具?或者是要接什么人来四川吗?你夫人我们已经给你接来了,还请眷城先生见谅。”

詹天佑苦笑一声说道:“你们想的可真周到。”

“没办法呀,眷城先生现在可是我们国宝级的人物。

修铁路的相关书籍啊,我们这里现在有一些,培训学校我们也可以马上建起来。其它的事情的话,我们只能麻烦眷

城先生了。”

“好说,好说。”

“另外的话,您到我们这里的消息我们也没有外传,现在满清那边可能已经在找你了。我看你可以用个化名,这样方便一些。”

说完,张英豪转头对身边的警卫说道:“去请林天立同志过来。”

“眷城先生,这林天立也是一年前从美国回来的,一直在我这里工作。现在他对于我们这里的也已经比较熟悉,我就把他安排给你当联络员了。你有什么需要,就跟他说。能够解决的就解决,不能够解决的就报到我这里来。咱们大家想办法解决。”

这时林天立走到了门外,高声喊道:“报告。”“进来。"

等林天立进来以后,张英豪说:“林天立同志,这定詹天佑先生,是我们中国目前唯—一个有能力独立建设铁

路的工程师了。我们现在打算修建成渝铁路可就靠他了,这次给你的工作任务就是安排好詹天佑先生的生活,给他当联络参谋。詹天佑先生有什么事情或者要求,你就负责联络,如果还是解决不了的就报到我这里来。”

林天立立刻敬礼说道:“是,保证完成任务。务”

接着又转身伸出手对着詹天佑说:“你好,我是林天立,请多多关照。”

詹天佑也站起来伸出来握住说道:“你好。”

张英豪接着说:“两位都是美国回来的,你们以后再,慢慢聊。天立同志,等下你就带着眷城先生去我们之前找到的那些铁路人才那里挑人,尽快组建班子,要怎么做你们自己商量着办。钱的话,如果需要动用大笔的银子进口机器设备的话,那就报备上来。纸币我先给期你们准备一百万元,大米五万斤,盐巴五千斤用作启动资金。

你们先进行测绘工作,把需要的物资详细的列出来。我们这次集中四川所有的力量,一定要把这条铁路给修起来。任何事情,都优先给铁路让路。”

“是主席。”

詹天佑在心里默念了两遍主席,就说道:“张主席,我们采用的轨距是多少?”

张英豪知道詹天佑说的轨距指两条铁轨之间的距离,张英豪也知道轨道宽度分为宽轨、标准轨道、窄轨(包括米轨和寸轨)。车辆轻重分为轻轨、重轨。

轨距是铁路轨道两条钢轨之间的距离(以钢轨的内距为准)。国际铁路协会在1837年制定1435mm为标准轨(等于英制的4英尺8%英寸),世上大约百分之六十的铁路的轨距是标准轨。这轨距又称标准轨距或国际轨距。比标准轨宽的轨距称为宽轨,比标准轨窄的称为窄轨。双轨距铁路或多轨距铁路铺有三或四条钢轨,让使用不同轨距的列车都可行驶。

至于为什么把1435mm定为国际标准轨距,有其历史原因。1825年通车的世界上第一条营业铁路,英国的斯托克顿--达灵顿的铁路就是采用的1435mm轨距。

1846年英国国会把这个轨距确定为标准轨距,非经特准,禁止在新铁路线上采用其它轨距。英国是资本主义强国,因此也把这个标准推行到他们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去。

满清时期第一次出现铁路是在1865年。这年一个叫杜兰德的英国商人为了宣传铁路,引起中国人对于铁路的兴趣,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小铁路。这条小铁路虽然也能让火车行驶,但只能算是展览品,不算真正意义上

的铁路。此后满清引进的大部分铁路米用的都乍私松准。而张英豪知道詹天佑是主张用标准轨距的,所以张英

豪想都没想就说:“标准轨距。”

“你对铁路有什么其他要求吗?”

“我需要一节车皮跑全国都没有问题,也就是将来铁路系统全部统一规格。”

接着詹天佑又问了不少的问题,张英豪也把能够解决的说出来了。

最后张英豪说:“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在跟满清打仗,或者满清封锁长江航道。所以你们先期的准备工作就秘密进行,不要大张旗鼓了。

需要什么清单,你们尽快列出需求,我们能够买就尽快买回来。我们还要做好随时面对英国人封锁长江的心理准备。时间越长,变数越多,希望你能理解。等到我们的火车头和车皮以及你们需要的物资买回来后,咱们再宣传宣传,不宣传的话,百姓不理解,我们的工作就不好做。另外眷城先生,你们最好能够在1906年以前完成,有五六年的时间应该够了。”

然后张英豪拿出四川地图,照着后世的大概路线,张英豪在地图上轻轻一画,接着说道:“眷城先生,铁路嘛,就是用来方便人民群众出行和运输物资的。如果能够经过这些城市,那就尽量经过。这条线大概是五百公里左右,你参考一下。当然是以你们测量的为准,我只是希望能够经过这些,但是你放心,我绝对不会外行指挥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