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的人民公仆 第37章

作者:夏虫之语

  原本这次出国访问应该是州第一书记或州长带队,可是这两位领导都去了基辅的高级党校深入学习戈尔巴乔夫关于推动苏联体制改革和经济改革的论述,出国访问的事情也就由阿克肖诺夫负责带团了。

  自从谢尔比茨基在雅尔塔的友谊疗养院入住后,不管是克里米亚州党委还是苏维埃委员会的领导,每到一个什么节日都会前来看望慰问老书记。

  由于谢尔比茨基仍旧是副国级领导级别,州党委政府的慰问必须要提前报告给负责谢尔比茨基的内务部领导,甚至要乌克兰内务部第一部长诺维科夫批准后才能成行。

  除了安保方面,州领导每次慰问都要提前告诉哈尼耶夫,并且由他与谢尔比茨基和克格勃、内务部等对接安排。

  所以打了不止一次交道的哈尼耶夫与克里米亚州的党委政府的领导们都十分熟悉。

  这些领导们也很清楚哈尼耶夫的身份地位不同一般,在他面前从来没有领导的架子,说话更是无必客气。

  等的哈尼耶夫赶到机场的时候,阿克肖诺夫副主任同志已经带领着其他的市委书记们在候机室等待了十几分钟,距离登机时间也不足半个小时。

  哈尼耶夫的脸皮再厚也不好意思了,立马上前道歉。

  “不好意思,我这两天身体不好,刚打了针才过来的,耽误大家时间了……”

  哈尼耶夫一脸不好意思的上前致歉,两天没有好好休息的哈尼耶夫神色憔悴,看着确实像是病了。

  阿克肖诺夫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转过来关心起哈尼耶夫的身体建康。

  其他的市委书记们也都客气的上前关心。

  一时间哈尼耶夫被团团围着,宛如被众星捧月。

  闲谈中时间很快过去了,在愉快的寒暄声中机场的时钟指针指向了12点,机场的领导带着工作人员出现,开始邀请领导们登机。

  大约20分钟后,载满了克里米亚州市级以上领导的专机起航,向着西方天际缓缓飞去。

  按照乌克兰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各州根据实际情况,要前往东德,波罗的海三国、摩尔多瓦等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访问调研。

  拉开遮阳板,和尼耶夫看着记窗外的白云蓝天,心中怅然若失,这还是他这一世第一次坐飞机,同时也是第一次出国。

  其实所谓的出国调研,只是一种说法,哈尼耶夫等人前往的是一些苏联内部的加盟国和实际控制的卫星国,只不过他们距离自由开放的欧洲市场最近,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产业分工又不相同,这就能让乌克兰的市委书记和州领导们看到丰富多彩的产业布局,看到优势和弊端,好能对戈尔巴乔夫总书记的改革有清晰的认识。

  产业分工是苏联的拿手好戏,不过这不适用于市场经济。

  因此被计划配额僵化了大半个世纪的苏联官员并不能理解戈尔巴乔夫所谓的“改革”。

  在戈氏之前的历任总书记那里学习西方是完全提不得的话题,也是不可饶恕的罪过,可是现在戈尔巴乔夫却鼓励提倡这种自由市场的出现,这就需要对苏联体制下的产业重新布局。

  这次克里米亚州组织出访调研是响应总书记号召而应运而生的产物,但是究其根本其实也是谢尔比茨基的意思,虽然组团调研是从乌克兰中央下达的出访命令,但是背后却是来自于友谊疗养院。

  因为是在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东德出访,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出国,所以不需要通过莫斯科进行报备。

  按照谢尔比茨基的意思,那就是克里米亚州作为乌克兰最优质的沿海地区,必须要抓住改革的机会,开拓见识,做出成绩。

  哈尼耶夫明白,谢尔比茨基内心并不愿意推动这件事,但是为了给自己争取平台,他还是推动了这件事情,这让他的心中对谢尔比茨基真的感激了起来。

  在飞机进入平流层后,州党委的秘书们就把本次调研的计划书送到了哈尼耶夫的手上。

  根据计划安排,本次调研时间为一个月,前两周要在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组成的波罗的海三国待着,重点是观看三国的知名企业和产业,了解三国的港口发展,之后在东德待一周,最后一周则会重点在摩尔多瓦观摩农业。

  据说克里米亚的这次调研在整个苏联体制内不是个例,目前有不多加盟国和地区也组织了观摩团对各国产业进行观摩,哈尼耶夫觉得等到这种风气彻底形成以后,自己的雅尔塔也会因知名的旅游业和服务业而吸引来一大批苏联官员的调研观摩了。

  波罗的海三国体量都很小,但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之有着出海口的优势,在苏联产业布局中一直扮演着工业明星的角色,拉脱维亚以轻工业个食品深加工为主,立陶宛则是造船业和金属加工、机械生产的主要基地,爱沙尼亚除了机械加工生产,还发展纺织业和造纸业,据哈尼耶夫在林业委员会工作时得到的信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许多木材都是送到了爱沙尼亚做成了纸张进行了出口。

  这三个弹丸小国各具特色,如果观看产业发展是很好的选择,至于东德哈尼耶夫了解不多,但是也清楚这里的冶炼、机器制造等产业十分厉害,因此心中是有些期待的。

  最后观看的摩尔多瓦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中相对弱小贫困的一个,与乌克兰紧邻,数十年来在苏联大家庭中的存在感一直不高,在乌克兰的身边更是一直扮演着乌克兰的小老弟角色。

  在苏联的分工体系中摩尔多瓦只是一个单纯的农业国,负责农产品的产出,其中最优质有竞争力的产品是葡萄和加工后的产物——葡萄酒。

  摩尔多瓦靠着优质葡萄和葡萄酒等产品也成为了苏联的农业发达地区,因此一直是苏联内部农业观摩效仿的先进代表,这次也是作为农业方面的先进代表成为了克里米亚观摩团的最后一战站。

第105章 观摩团

  调研观摩与进入党校学习同为保持党员干部提升进步的手段,任何党派政府想要治理好人民,做出一些成绩都需要不断的学习进步,与时俱进。

  苏联多年以来也是秉承着这个原则,只是社会主义终究是个新事物,从来没有前例可循,多年的发展有正确的路,也有错误的路,但是更多的曲折的不明方向的路,因此僵化固化而缺乏活力的苏联政府也快到了寿终正寝的一天。

  不过苏联现任的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很自信自己着手推动的改革必能让苏联焕发第二春,即便苏联在改革后会国力大减,但是如果能换来经济腾飞,与西方世界一道迈入高速发展之路,那也是值得的。

  应总书记改革的要求,克里米亚州组织了一次高级干部对东德和紧邻西方的几个加盟共和国的先进产业进行了考察调研。

  这次克里米亚观摩团的规格颇高,全团42人中有39名市委第一书记或市长兼第二书记,还有一名州领导带队,两名州党委的秘书随同,这表明了克里米亚州改革的决心。

  这次考察名单中的企业都是东德和各加盟国中最优秀的产业代表,有的已经在进行改革,有的则准备改革克里米亚的领导们看后必定有所启发,有助于回到各自的属地总结经验,推行改革。

  由于这次改革是乌克兰党中央的命令,加之观摩团成员都是一市领导,所以行程安排的十分紧凑,每天生活也十分规律,管理的也非常严格。

  观摩团里除了哈尼耶夫,大多数观摩团的成员年龄都超过了50岁,有极个别的甚至都在60岁左右,这些老干部早已经习惯了事事有人伺候的生活,乍然出国,身边没有了秘书司机,许多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头几天他们还十分不习惯,以至于闹出了一些笑话。

  不过,哈尼耶夫是个热心肠的人,他见自己的这些伙伴们不善于协调沟通,就自己主动与两位省委秘书配合,承担起了观摩团协调的工作,因此还当上了观摩团临时党支部第一书记,党小组第一组长的职务。

  两周后波罗的海三国的观摩调研结束,阿克肖诺夫在总结会上进行了一场半个小时的讲话,然后哈尼耶夫、西德罗夫、普丁、韦德斯洛夫等几位代表也相继谈了感想和理解,接着观摩团就乘坐飞机飞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所谓的民主德国就是苏联控制下的东德,不过近些年这个国家的日子不好过,经济发展连续受挫,今年年初民主德国的社会党第一书记埃里希·昂纳克为了东德经济不崩溃还从西德(联邦德国)借了上亿的信用贷款。

  东德的工业基础远没有西德好,加上苏联主导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也无法让东德快速发展,几十年里在东西方阵营以东西两德为战场的斗法下,近些年结果已经十分明显了。

  联邦德国越来越繁荣,民主德国的发展受挫,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低谷。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民主德国还是有一些不错的企业,例如康泰时相机、依发汽车。

  克里米亚观摩团就在民主德国观摩了七家大型企业,其中便是以这两个大型工厂为首。

  不知是什么原因,观摩团最后一天抵达了莱比锡州府,然后就得到了民主德国政府首脑维利·斯多夫的接见。

  维利·斯多夫是民主德国的部长会议主席,也就是所谓的总理,他在哈尼耶夫的眼中是个跟谢尔比茨基差不多大的老头子,但是精神头似乎比谢尔比茨基差一些。

  一套流程结束,又听了一些官话,民主德国之行也就结束了。

  哈尼耶夫能明显的感觉到,观摩团在民主德国受到的接待规格比波罗的海三国高一些,但是受到的管束也被关注的程度也上升了,这也许是因为东德的敏感地位,又或者是东德现在已经在暗流涌动了。

  不管是什么原因,哈尼耶夫什么都做不了,也不知道,他只是苏联体制下的一个小小的市长,能做的只有做好观摩调研。

  在莱比锡休息了一晚后,载满了克里米亚观摩团的飞机在6月25日的中午11点抵达了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基什尼奥夫。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就是未来的摩尔多瓦,这是一个在苏联体内没有存在感的小国,未来苏联解体后在欧洲仍旧没有存在感的小国。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土面积只有3.38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290万,在苏联加盟共和国中是小老弟,未来苏联解体后即便是在小国林立的欧洲也算一个小体量的存在。

  哈尼耶夫觉得,经济人口面积对比一下,恐怕只有阿尔巴尼亚能和摩尔达维亚掰掰手腕了,不过摩尔多瓦的影响力还远不如阿尔巴尼亚,毕竟摩尔多瓦的人民太老实了。

  作为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传统农业国,摩尔达维亚还是内陆国,负面BUFF套了一个又一个,但是这样的体量,在苏联大家庭的关怀下,摩尔达维亚的日子其实过得还不错。

  因为是农业国,上限不高,所以也容易得到满足。

  在克里米亚观摩团抵达基什尼奥夫后,哈尼耶夫就被这个拙扑的首都震惊了,这个首都看着没有丝毫的繁华迹象,城市化程度与雅尔塔市似乎不相上下。

  在小住一天后,观摩团就在当地政府的农业委员会相关领导一行带领下抵达了首都临近的几个农场调研,在看到各个农庄的农民习惯了工业化作业的场景,看到了葡萄、玉米、甜菜、向日葵等作物被各个公社人员规划在相迎的土地下,且田地附近紧邻着仓库和管理中心,许多市委书记都惊叹起摩尔达维亚的农业发展细致入微。

  没有在农业方面工作经验的哈尼耶夫看不懂,但是在听了农业委员会领导的讲解后也是明白了摩尔达维亚八成以上的国土都是平原黑土地,三万多平方公里只有不到三百万人,资源紧缺,人少地多的现状让这个小国借助苏联体制走上了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也怪不得仅凭农业摩尔达维亚就能把日子过得不错了。

  苏联体制下资源调配是基本操作,没有资源的摩尔达维亚多年来享受着便宜的石油资源,没有工业的摩尔达维亚使用着来自苏联和东德的农用车辆和设备,只需要本本分分做着农产品输出国的角色就好,这对于摩尔达维亚而言完全是躺赢了,属于被包养。

  当然,同样被包养,但是由于战略需求不同,摩尔达维亚也就比蒙古强一点,还是比不上朝鲜和古巴的。

第106章 白俄罗斯老爹

  来到摩尔达维亚共和国的第三天克里米亚观摩团前往首都基什尼奥夫正南五十里的摩—乌联合公社进行了考察调研。

  这个公社是乌克兰农业委员会与摩尔达维亚农业委员会共同出钱出资打造的试点,专门培育向日葵优质种子。

  每年的夏秋时节,这里都会接待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的观摩调研团队,接待调研团队已经成了公社的首要任务。

  所以摩尔达维亚共和国专门下拨资金打造这里,公社的所有房屋整洁,水泥道路宽广,在公社大街上还有足可容纳上千人的招待酒店。

  看了十万亩油葵的试验田后,克里米亚观摩团在农业委员会的领导带领下来到了招待酒店的餐厅吃饭。

  餐厅的装修风格十分拙朴,但是美食的种类丰富,还有特色的红酒以及葡萄汁提供,各类美食的味道也十分棒,克里米亚观摩团的成员们都吃的非常满意。

  在进食的时候,哈尼耶夫突然听到了纯正的俄语,远比摩尔达维亚人说的标准。

  他扭头去看,见到二十多个男子也在不远处吃饭,他们边吃边说话,声音总能传来,有俄语,也夹杂着一些乌克兰语。

  哈尼耶夫听了几句眉头微微一皱,低声道:“好像不是乌克兰语,是白俄罗斯语。”

  农业委员会陪同的第一副主任马格西姆坐在哈尼耶夫和阿克肖诺夫的中间,他也听到了不远处的声音,微笑道:“是的,哈尼耶夫书记,他们跟你们一样也是一个观摩团,只不过是从白俄罗斯来的。”

  基辅就有一些白俄罗斯人,哈尼耶夫在切尔诺贝利工作的时候也有白俄罗斯的同事,乌克兰语与白俄罗斯语十分相似,所以他对白俄罗斯人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

  哈尼耶夫看着不远处的白俄罗斯观摩团,目光在一个头顶棕色头发稀疏,留着浓密的小胡子的年轻人脸上定住了。

  虽然这个人很年轻,看着只有三十来岁,但是他高大健壮的身材和刚毅的神情,熟悉的面容,让哈尼耶夫马上就认出来这个人就是未来的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

  “他是卢卡申科吗?”

  马格西姆闻言看了过去,脑中瞬间想起了这个年轻人,笑道:“哈尼耶夫书记认识他吗,他叫做亚历山大·格里戈里耶维奇·卢卡申科,是白俄罗斯列宁集体农庄的党委书记兼主席,这个可是一个集体大农庄,不亚于我们的联合公社,行政级别也不低,前些天白俄观摩团来的时候我与他们交流过,这位卢卡申科对农业工作十分精通,是个行家里手。”

  哈尼耶夫一开始有些惊异,他没想到自己出过观摩调研一次竟能巧合的与白俄罗斯的未来掌舵人见上面,他脑海中对卢卡申科并没有多少记忆,只知道他是苏联解体后白俄罗斯执政时间最久的总统,他的经历和执政风格与俄罗斯的那位普京大帝极其相似,被白俄罗斯人亲切的称呼为“老爹”。

  哈尼耶夫没有想到卢卡申科比自己还要大几岁,而且现在的卢卡申科已经是白俄罗斯的集体农庄的一把手了。

  一般情况下集体农庄在苏联体制内应该约等于乡镇正科级单位,不过白俄罗斯能组织卢卡申科来摩尔达维亚观摩调研,他的级别不可能只是个小小的乡长书记。

  哈尼耶夫知道卢卡申科管理的列宁集体农庄估计是白俄罗斯的高标准集体农庄,级别八成是县处级了,所以卢卡申科在白俄罗斯应当是一位县级干部,也就是自己在普里皮亚季市当市长时的级别了。

  能在三十来岁就担任集体农庄党委书记兼主席,卢卡申科也是一位很有能力的人,哈尼耶夫看他并不参与同事的交谈,只是默默吃饭,速度很快,颇有军人风范,心中顿时好感倍增,想着能提前投资一位总统很好,便起身走了过去。

  卢卡申科正在喝着最后半碗罗宋汤,忽然余光看到一个身影靠近,抬头看去就见到一个面容英俊的年轻人笑眯眯的看着自己。

  卢卡申科看了看身边的同事们,他们也都是一头雾水,再看不远处的乌克兰观摩团的许多人都向这边掌握,他心头顺然了然,知道这个年轻人肯定是乌克兰观摩团的人了。

  于是卢卡申科放下餐具起身问道:“您好,请问有什么事吗?”

  哈尼耶夫伸手道:“我是乌克兰雅尔塔市第一书记维克托·弗拉基米尔维奇·哈尼耶夫,在地方工作多年,听说过您在农业上很有建树,是白俄罗斯著名的农业专家,想跟您交个朋友。”

  白俄罗斯与乌克兰比邻,基辅距离白俄罗斯仅有七十多公里,因此白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许多消息都掌握的很灵通。

  去年在乌克兰乃至整个苏联都闹得风风火火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卢卡申科也很清楚,他自然也知道在那个事件里出尽风头的普里皮亚季市市长哈尼耶夫。

  卢卡申科先是伸手与哈尼耶夫相握,而后低声问道:“很高兴认识您,哈尼耶夫书记,您是去年在普里皮亚季市担任过市长吗?”

  哈尼耶夫点点头,道:“不错,您听说过我吗?”

  见哈尼耶夫承认了,卢卡申科肃然起敬道:“您是个英勇无畏,勇于担当的苏维埃战士,我很钦佩您,没想到您竟然这么年轻!”

  “你也很年轻,卢卡申科书记。”

  哈尼耶夫淡淡一笑,问道:“您愿意与我成为朋友吗?”

  卢卡申科眼前一亮,道:“求之不得,您竟然也听说过我,真令我感到荣幸。”

  哈尼耶夫从来没有做过农业方面的工作,当然没有听说过卢卡申科,但是他显然不适合说实话。

  “我在普里皮亚季市主政的时候听说过你在集体农庄做得很好,我的同事卡尔托夫就是白俄罗斯人,他为我介绍过白俄罗斯优秀的年轻干部,对您的评价很高,说您是一位正直勇敢的干部,所以我听马格西姆主任说你在白俄观摩团就冒昧的前来打扰了。”

  哈尼耶夫言之凿凿的说着,仿佛是真事一般。

  卢卡申科难掩心中激动,默默感激着那位同族的卡尔托夫,再次握紧了哈尼耶夫的手掌,沉声道:“很高兴认识您,哈尼耶夫书记!”

  作者的话:  本书只能作为期刊观看,新书《耶路撒冷之主》正在连载,请大家移步收藏观看,谢谢!

第107章 挚友

  熟知后世历史的哈尼耶夫很熟悉卢卡申科这个人,两人目前的身份地位又有一些差距,所以在哈尼耶夫的刻意交好下,卢卡申科与他交谈甚欢,等到下午的时候卢卡申科就发现哈尼耶夫这个比自己还要年轻几岁的领导思路清晰,能力卓越,不是一般的人物。

  于是他当即想哈尼耶夫提出来喝一杯的请求,虽然此时的苏联仍在执行禁酒令,但是这从来难不倒嗜酒如命的斯拉夫人民。

  当天晚上哈尼耶夫和卢卡申科就在宿舍内喝上了乌克兰生产的伏特加。

  一场宿醉之后,哈尼耶夫和卢卡申科两人就成为了无话不谈的至交好友。

  从卢卡申科的角度出发,哈尼耶夫年轻有为,背后又有谢尔比茨基这等副国级大佬撑腰,即便这位大佬已经下台,但是能量依旧不小,哈尼耶夫的未来一定是要进入乌克兰中枢的,他的前途可以说是不可限量。

  但是卢卡申科自己并没有一个元帅父亲,也没有娶一个元帅的女儿,他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因此如今已经33岁才刚做到了公社书记的位置,而比自己还年轻六岁的哈尼耶夫却已经是雅尔塔市的一把手了,足足比自己高了两级。

  卢卡申科对哈尼耶夫的善意和友谊十分感激,他觉得自己遇到了一位知音和贵人。

  在之后的日子里,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观摩团在摩尔达维亚共和国农业部的代表安排下分别又看了一些葡萄种植基地和油料作物种植园。

  在哈尼耶夫的要求下,克里米亚观摩团与白俄罗斯观摩团基本上行程一致,每天哈尼耶夫也都和卢卡申科一同吃饭,交流,等到几天以后的调研结束后,两人已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白俄罗斯的调研观摩团的行程比克里米亚观摩团早两天结束,所以在卢卡申科回国前哈尼耶夫专程请假一天,到首都机场为卢卡申科送行。

  两人深情拥抱后,卢卡申科紧紧握着哈尼耶夫的手,说道:“亲爱的哈尼耶夫书记,请你一定要抽空来我的农场做客,指导工作,你知道的,我回去以后一定会十分想念您的。”

  哈尼耶夫哈哈一笑,点头道:“放心吧,亚历山大,要不了多久咱们就还会见面的。”

  “是吗,那但愿早一点吧,我下次一定要把你喝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