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战略忽悠局 第17章

作者:老老王

 在如今的好莱坞,这座房子可是一处颇为煊赫的社交场所,时常高朋满座、名流云集。不仅好莱坞明星经常在这里举办派对,就连美国的达官显贵们,也会来到这里,出席各种各样的私人晚会。

 因为,这座海滨别墅的女主人,就是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妹妹,帕特丽夏·肯尼迪。

 ——肯尼迪家族的成员,之前一直生活在美国东北部的马萨诸塞州。因为那是他们家族的发迹地,而帕特里夏是肯尼迪总统那一代家族成员之中,唯一一个离开家族大本营,移居到西海岸的孩子。

 自从帕特里夏在1954年嫁给好莱坞影星彼得·劳福德之后,她就在洛杉矶的圣莫尼卡买了一幢靠海的豪宅。从此,这座海滨别墅成为整个肯尼迪家族的度假地,以及各路明星名流们彼此勾搭的社交场。

 怎么说呢?大约就相当于一个档次很高的聊天沙龙,大家在这里喝酒吹牛,偶尔谈合作或泡妞。

 政客和富豪们流连于此,交际应酬,而女明星们也在这里卖弄风情,寻找自己星途上的助力。

 嗯,日后的传闻之中,肯尼迪总统跟玛丽莲·梦露的各种风流韵事,主要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事实上,菲里过去也曾经来这里参加过肯尼迪的助选集会,听他大谈特谈自己的「新边疆」政策。

 不知道肯尼迪总统有没有已经跟梦露女士滚过床单了?

 呃,不对,现在想这些做什么?肯尼迪眼下还不是总统呢!

 而且,这段著名的绯闻的男女主角,这会儿也都不在这座房子里。

 菲里伸手揉了揉太阳穴,将这些杂乱的思绪赶出脑海,然后转过脸,向走出驾驶座的哥哥抱怨说:“兄长,我请你帮我求见肯尼迪先生,是希望能见到未来的总统,而不是新总统的弟弟啊!”

 ——他的哥哥伯纳德,确实想办法安排了他跟肯尼迪先生见面。但见的并不是当选了总统的约翰·肯尼迪,而是另一位肯尼迪先生,新总统的弟弟,即将出任司法部长的罗伯特·肯尼迪。

 “将就点儿吧,弟弟!新总统的日程忙着呢!现在他已经带着夫人飞回波士顿老家去了。

 在新年假期结束之前,我要么带你去见罗伯特,要么就得你自己去华盛顿想办法。

 再说,未来的国防部长和国务卿也都在这儿,正好可以让他们参详一下你的方案。”

 伯纳德如此答道,同时径直走上前去,熟络地跟门卫说了几句话,让对方把门打开。

 菲里见状也只好撇撇嘴,跟着伯纳德继续往别墅里走去。

 ——似乎是因为刚办过圣诞派对的缘故,别墅的庭院里还散落着不少彩纸屑,室内更是处处显得凌乱,一棵不知为何

 变得歪歪扭扭的圣诞树,也依旧矗立于大厅的中央。

 然后,在大厅后面的一间小休息室内,菲里终于见到了此次拜访的正主,罗伯特·肯尼迪。

 未来的美国司法部长。

 这是一位帅气而富有亲和力的阳光青年,文质彬彬,戴着金丝眼镜,很像是少女漫画中的英俊教授。

 事实上,如果真放到少女漫画里,罗伯特·肯尼迪确实堪称是优质股中的优质股,绝对的白马王子。

 跟他那位身体不好(因病休学过多次,体检作弊才加入海军)而又花心滥情,有过十一个情妇(川普才五个情妇)的总统哥哥不同,罗伯特·肯尼迪在男女问题上可谓「纯洁」得不可思议,一生忠诚于婚姻。

 在这年头的美国上层人物之中,像罗伯特·肯尼迪这么纯洁的人,简直堪称是道德典范。

 至于说他跟玛丽莲·梦露传出的绯闻么……呃,罗伯特跟玛丽莲·梦露,虽然的确认识,并且关系不错,但其实没见面过几次,基本都是通过打电话和写信来隔空交流,说是笔友还差不多。

 毕竟这两位在美国都是思想左倾的民权分子,甚至都已经被FBI打上了「潜在赤色分子」的标签,并予以重点监视。可谓是同病相怜,只要聊开了,自然不愁没有共同话题。

 ——尽管司法部长就是FBI的上级,但FBI真的一直都在试图把罗伯特·肯尼迪给弄到监狱里去。

 如果他们「远距离交流」的革命友谊一直发展下去,或许真有可能一时兴起、双向奔赴,弄出类似于「网友见面友谊炮」的桃色新闻——毕竟,玛丽莲·梦露的魅力实在惊人,而她的裤带也一直都很松。

 不过,随着玛丽莲·梦露在1962年的暴毙,这段羁绊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后,等到肯尼迪兄弟相继遇刺,罗伯特跟玛丽莲·梦露的通信也都泄漏了出来,还有人回忆起了他跟玛丽莲梦露之间煲的电话粥,再被某些人「艺术加工」一番,就搞出了「同道兄弟」的小黄文……

 此时,罗伯特·肯尼迪正端着一杯咖啡,站在一张大圆桌旁,对着窗口的阳光,看着一本杂志新刊。

 他面前的桌子上堆满了文件、图表和地图,还有成叠的照片,看起来就算在假期里也很社畜的样子。

 注意到金家兄弟进来,罗伯特立刻放下咖啡和杂志,主动地迎上前来,热情地说道:“圣诞快乐!伯纳德,哦,还有我们的王牌推销员!小菲里!快说说!今天你又给我们送来了什么鬼点子?”

 呃,补充说一句,罗伯特跟菲里也是认识的,之前给他哥助选的时候,菲里就见过他,还一起讨论过宣传方案。那首《让美国保持伟大》的竞选歌,就是在这座别墅正对着的圣莫尼卡海滩上拍摄的MV。

 除了罗伯特之外,同样坐在桌边喝咖啡的另外几位,就都是陌生人了。

 所以,在寒暄过后,罗伯特·肯尼迪就向菲里介绍了一下在座众人。

 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文职(其实是商界)出身的国防部长,福特汽车公司前总裁,罗伯特·麦克纳马拉。

 从共和党那边挖来的财政部长,在华尔街很有排面,能跟洛克菲勒家族称兄道弟的道格拉斯·狄龙。

 曾经在朝鲜划分出三八线、参加过朝鲜停战谈判的国务卿,同样是共和党人的迪安·腊斯克。

 剩下还有一个虽然是眯眯眼,但眼神却仿佛鹰隼般犀利的波兰裔学者,自称是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博士——就是全球畅销书《大棋局》的作者,与基辛格博士齐名的地缘战略理论家和反苏魔怔人。

 不得不说,肯尼迪内阁还真是做到了跨越阵营,从极左的民权分子到极右的反苏狂人都一应俱全。

 当然,今年三十二岁的布热津斯基博士,现在才刚刚崭露头角,在哥伦比亚大学当副教授,最近在好友迪安·腊斯克的保举推举下,被肯尼迪总统聘为外交政策顾问,算是从此真正踏出了校园,走上了仕途。

 在此之前的布热津斯基,甚至都不能说是政客,只能说是在课堂上大放厥词的键盘政治家。

 什么?这年头的集成电路才刚刚出现,全世界都还没有个人办公的电脑?

 拜托,打字机的键盘也是键盘嘛!

 这个月敲定了新内阁的名单之后,肯尼迪兄弟就把最核心的几个阁员,带到了洛杉矶一起过圣诞,算是入主白宫之前的团建——热心仕途的布热津斯基博士,是迪安·腊斯克作为随行人员带来的。

 圣诞节过去之后,约翰·肯尼迪提前一步飞回了波士顿的老宅,准备为了搬家进白宫而收拾行李。剩下的人则稍迟一步,打算明天再走。于是就被菲里和伯纳德找到了拜见的机会。

 嗯,所以说,如果再算上菲里和他大哥伯纳德的话,那么现在的情况,就是一个波兰人,两个苏格兰人、四个爱尔兰人,在一座别墅里秘密开会,讨论关系到某个全球最强

 大的英语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诶诶?怎么有一种要暗搓搓搞阴谋,对盎撒民族不利的感觉?

 呸呸,我们明明是在精诚合作,为国家出谋划策!

 菲里撇撇嘴,将过于发散的思维收敛回来,然后环顾着或好奇、或敷衍、或漠然的众人,突然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年轻的创业者/诈骗犯,正在卖力地推销着自己的漂亮PPT,向一众金主们拉投资?

 呃,是不是还得说一口咖喱味儿的南亚风英语,才更加应景?

 好吧,自己现在确实是在推销着自己的PPT,希望能够得到未来内阁成员的支持。

 不过,这可不仅仅是为了拉投资,而是为了给自己,以及给肯尼迪总统避开陷阱。

 他如此想着,伸手在凌乱的桌面上清理出一块空间,摊上自己带来的加勒比海周边地图,然后说道:“先生们,本人很荣幸地来到这里,向各位即将走进白宫这个世界权力中心的美利坚精英们,介绍一则非常紧迫的坏消息,以及我个人初步草拟的一份解决方案,恳请各位加以指正。

 前不久,我在被调到CIA之后,奉命出差去了一趟危地马拉和佛罗里达,调查即将参与反攻古巴行动的第2506旅雇佣兵的训练备战状况,然后就发现了某些被隐藏的可怕事实……”

 作者的话:  PS:乌克兰推出怀孕女兵制服,感觉目瞪狗呆,过去甭管什么法西斯国家,孕妇也是不用征兵的啊!

 与之相比,什么十二岁儿童兵和七十六岁老头兵,都已经太正常了。

 回忆了很久,好像只在某些暗黑日本动漫里,见过有西瓜肚的孕妇女兵。

 第30章、多米尼加是古巴的替代品

 总而言之,在听过菲里关于2506旅古巴雇佣兵和「冥王星计划」的介绍,还有他刚刚想出来的那个「佯攻古巴,暗取多米尼加」的解决对策之后,在座的各位未来内阁成员们,全都陷入了震撼和迷茫之中。

 “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中情局的工作态度,竟然是这么不负责任的吗?

 本来应该招募五个旅的计划,最终只招募了半个旅?

 更可怕的是,这些可怜的古巴人,居然到现在都真的以为佛罗里达州还有四个旅的援军?”

 “可是,中情局要怎么让总统批准这么离谱的作战方案呢?

 杜勒斯局长的计划,难道是上骗总统,下骗指挥官?还是仅仅为了迫使白宫追加经费?”

 “如果仅仅是想要追加经费倒还好,万一真的要用这半个旅去执行五个旅的作战任务……

 我简直要怀疑,中情局是不是在跟卡斯特罗一起演戏?”

 “金上尉不是说了吗?中情局一心指望着五角大楼当保姆,给自己闯的祸兜底呢!”

 “没有国会的授权,军队怎么能擅自出动?对外宣战哪有这么容易?”

 “我已经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这种事情了!

 上帝啊!我原本还以为,只有纳粹德国的情报机关,会搞出这么夸张的灾难呢!”

 “纳粹德国的情报机关可没权利抛开军队,自己发动一场战争!”

 “可是,解决方案是把目标从古巴改为多米尼加?特鲁希略难道就比卡斯特罗更容易打?”

 众人一边七嘴八舌地吐槽着,一边把目光投向了即将出任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

 而麦克纳马拉沉吟了片刻,便要求菲里再仔细描述一下第2506旅的战斗力评估。

 “该旅目前装备堪称精良,枪械、火炮和弹药都非常充裕,并且有配属的空军和坦克。

 唯一的问题就是兵力太少,花名册上共有1500人左右,仅仅相当于美军的半个旅。接下来,剔除掉那些体质不合格或在训练中受伤的人,以及最低限度的留守人员之后,预计只有1400人可以参加远征。”

 菲里如此答道,“除了兵员太少之外,士兵的素质也不够好。在这1400名作战人员之中,只有135个人曾经在古巴当过兵打过仗,不到300个人在巴拿马接受过八个星期的全套丛林作战训练。

 而整个第2506旅之中,真正具备较强战斗力,能够担任战场中坚力量的,也就是这三百人了。

 至于后面才被陆续招募来的一千多人,他们只在危地马拉接受了最基础的新兵训练,而且年龄普遍偏大,有一半以上的士兵超过三十岁,最老的甚至都六十多岁了,简直让人弄不清这是军营还是养老院。

 运气好的话,这些人或许能在战场上发挥出相当于普通民兵的战斗力。

 运气不好的话,他们就只能像误入战场的童子军一样,充当一下战场气氛组……”

 “或者被炮弹吓得乱窜,变成溃兵,掉过头来冲垮自己人的防线!”

 腊斯克国务卿嘟囔着插嘴说,“九年前,我们在朝鲜战场上多次遭遇过这种倒霉的事情。那些

 跟我军一起行动的泰国人、非洲人和土耳其人,总是给我们带来比敌军更可怕的坏消息。”

 ——论军事经验的话,管外交的「三八线之父」腊斯克国务卿,反而要胜过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

 “更糟糕的是,反攻古巴是一次两栖登陆训练,这对指挥官的经验水平和互相配合要求很高。

 而这个旅的技术兵种,是分散在很多地方进行培训的,从来都没有进行过一次全员参加的整体演练。

 一旦把这些人临时凑起来参加作战,各个作战单位很可能会在互相配合上出问题……”

 菲里指出了第2506旅除了人数不足之外的另一个致命问题:中情局似乎没考虑过战场配合的问题。

 ——整个旅平时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士兵们彼此不认识,要等到出征时才集结,就已经够离谱了。

 更令人吐槽的是,用于渡海的船只,迄今还在密西西比河里漂着,士兵们要等到打仗了才能去碰。

 可就算是普通人买了辆新车,也得几天时间才能把各项功能都摸索透了。更何况是几千吨的船呢?

 现在是渡海作战,你却要等开战了才把船交给部队……这是嫌雇佣兵们喂鱼的不够快吗?

 还算说,中情局认为几个特工临时凑个小组就能展开行动,所以上千人的军队也是一样?

 “最糟糕的是,攻略古巴的「冥王星计划」从一开始就泄密了,被卡斯特罗一直跟踪掌握。”

 菲里继续说道,“我也不知道半年前的中情局是怎么办事的。总之无论是临时招聘的古巴人,还是中情局的特工,似乎全都压根不知道什么叫低调,保密工作几乎为零。

 招兵的事情刚刚开始,就有记者来采访,《纽约时报》更是用大篇幅报道了这支古巴雇佣军的消息。

 我敢肯定,在如今的古巴境内,从卡斯特罗到乡下农民,全都知道了中情局的入侵计划。甚至很可能掌握了我们的兵力规模,只是不知道登陆地点罢了——因为我们现在连自己都不确定要在哪里登陆……”

 “既然情报泄露了,为什么不采取补救措施?这不是中情局的本职工作么?”腊斯克质疑说。

 “自从尼克松败选之后,古巴特别任务小组就进入了消极怠工的状态,没人关心古巴的情况,自然也没人会想到要保密。而且,泄漏情报的源头未必是在下面,也有可能在华盛顿。”

 菲里伸手指了指天花板,在座众人先是一愣,随即露出了然的神色。

 如果因为败选而泄愤报复的尼克松副总统本人,就是泄漏情报的元凶,这保密工作还如何做得了?

 所以还是统统甭管了吧!

 “再说,中情局已经不指望独立完成古巴攻略了,而是只想着把麻烦丢给军方。”

 菲里摊了摊手,“所以,除了把第2506旅哄上战场之外,全局上下都不想再做多余的事了。”

 “该死的,军队可不是保姆,自己闯出来的祸就该自己收拾!遇到事情只知道甩锅,那还像话吗?”

 麦克纳马拉摇头说道,“不过,就算第2506旅的雇佣兵里只有300人比较能打,剩下一千多人勉强凑数。但要推翻古巴的赤色政权,应该也不会全靠他们吧?不是说,古巴境内也有一支亲美的自由斗士?”

 “确实有这么一伙人,盘踞在古巴中部的艾斯坎布雷山,自称有2500个战士。”

 菲里点点头,“但我怀疑他们实际上连250个人都未必有——因为当初卡斯特罗在古巴山区打游击的时候,拿了那么多的海外援助,结果也只养得活三百人。

 现在这支「自由斗士」的地盘还不如卡斯特罗,怎么可能养得活2500人?

 而且,他们也没有发动过什么大规模的战斗,只能做出一些放炸弹,烧工厂,抢劫村庄的小打小闹,可见实际的兵力应该不会很多。之所以虚报人数,大约是为了向我们多讨要些空投援助吧?”

 “有道理,任何地方的敌后游击武装,都喜欢夸大自己的人数,来向美国骗取更多的援助物资。”

 腊斯克国务卿附和着点点头,“无论是法国沦陷区的反德游击队,还是北越的胡志明……”

 说到这里,他突然注意到布热津斯基的诧异眼神,赶忙解释说,“啊,我们可没有援助胡志明打法国佬,那时候是1945年春天,日本还没投降,硫磺岛和冲绳战役又打得很惨烈。

 所以我们给越共也空投了一批援助物资,又派了一个联络小组,希望这帮越南人能尽量拖住日本的南方军,不要让这支部队回去参加日本的本土决战。但谁也没想到日本在八月就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