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之英雄时代 第138章

作者:豪圣勇贤

第三百零三章:

小姑娘一看医生神色有些愤怒,她小胸脯一挺直接说道:“这是千百年的规矩,他们都是贱民,都是奴隶,是我们家的私人财产,他们的一切都是我们赐予的!这就是神的旨意。”

听了这话,这医生顿时瞠目结舌的说不出话来。

闫冰作为政委,他可不会和医生一样的政治幼稚,去讲什么良心问题或者是和剥削阶级讲什么道理。他知道和剥削阶级讲道理是没用的。剥削阶级有剥削阶级的道理,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道理,相互之间的道理是水火不相容的。任何试图用说服教育的办法去说服剥削阶级的事情,就像羊去叫狼不要再吃肉,和自己一样吃草那么可笑。

“总有一天,这里的神将重归天堂。在人间只有法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再也不会有什么贵族!雪域高原通行了上千年的规矩的确应该改一改了。"闫冰恶狠狠的想道。

闫冰不知道,直到后世还有一小撮人为这种制度唱赞歌,妄图恢复到祖上荣光的时刻。奴隶主的后代们四处追忆那种人上人的感觉,追求的就是将别人当成奴隶,任意凌辱的快乐。

闫冰看着这个贵族女孩直接说道:“我对着佛祖发誓,我们不知道那些人是你家的朗生,现在那些人已经往昌都去了,不过我们愿意给予你们一些赔偿,就当是我们把那些个朗生买下了。”

根据人身自由程度的不同,农奴分为“差巴”,意为支差的人,是最高等级的农奴。比“差巴"低一个等级的农奴叫做“堆穷”,意为"小户",基本没有人身自由,大部分人必须世世代代为农奴主服务。比"堆穷"还惨的农奴叫"朗生”,意为"家庭奴隶"。这种农奴完全没有生产资料,也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基本等于农奴主的私人物品。他们不仅世世代代要作为农奴主的奴的隶,还会被随意地赠送、陪嫁、买卖甚至虐待、杀害。

如果农奴没有逃亡成功,便会面临比“堆穷"更悲惨的命运。他们一旦被农奴主抓住,就会被关进牢房。强制苦役是最轻的处罚,而挖眼、割鼻、砍手、刖足、抽筋、剥皮都是家常便饭。

那些藏人听了闫冰直接用佛祖发誓,也不敢不信了。要知道藏人信佛,可是比信仰什么上帝耶和华、耶稣基督或者真主安拉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对待宗教必须要慎重,如果藏传佛教被逼成了极端宗教,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闫冰说赔偿,其实Xz的奴隶很便宜,贵族杀死一个农奴,只需要赔偿—根草绳而已。不管这奴隶主开什么价,现在自己就尽量满足他们,将来再找他们算总账。

白噶乡的小北线,至于再后面的队伍,自然也是沿着不同的茶马古道行进,革命军必然要把所有能到拉萨的茶马古道都走上几遍。

此时天气依旧寒冷,骑马时间稍微长一点,两只脚就会被冻僵,痛的让人无法忍受。所以骑马的人必须走一段暖暖身子才可以上马,骑大概一个小时就要下马活动腿部。有些战士没有经验或者自以为聪明,借口身体不舒服,不愿意下来走路,赖在一匹马上不下来;一旦骑上去,无论遇到什么天气,也不肯下来,因为害怕其他"病员"争抢那匹马。这样从早到晚乘坐在马背上,两只脚冻得肿胀起来,慢慢失去了知觉。

这样的话,他们就更不肯下马走路了。三天之后腿部开始肿胀溃烂,就变成了伤残,想走路也走不了。这个时候军医也就立即发现问题,如果这些战士一直在马上不下来,最后这些战士必然是全身都会生出冻疮,悲惨地僵死在半路上。即使发现的早,几天下来,以这种古怪牺牲离世的士兵也出现了几个。事实再次教育了同志们,生命在于运动,一切都要按科学道理进行,不可有一分偷懒。

这一路上,革命军入藏以后,很多士兵也为藏族同胞的淳朴、悍勇、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深深感动。

两个革命军女兵在后勤运输队帮忙,她们的小推车侧翻坠入了一条冰封的小沟。正好有两个藏族小伙路过,女兵就向他们求助。两个藏族小伙一声不吭,直接跳入结冰的河内,将车子推到岸上。上岸的时候,藏族小伙嘴唇都被冻成了紫色。女兵们试图给他们一些军用品作为感谢时,两个小伙笑了一下就走了,什么都没拿。

即使到了垂暮之年的女兵仍然认为:一些藏族人是中华民族中最优秀的一份子。

而每当宿营的时候,牛马总要拥挤到草坪中间,那些随行的藏民们卸起装备来,同志们也去帮忙,但是速度依旧不及藏民。货物全部悉数卸完以后。藏民就立即吆喝,牛马们立即四散,满山满谷到处吃草,也不用怎么管理。

到了快天黑的时候,那些藏民又是一阵呼哨,吃草的牛马们就立即自动返回到宿营的地方,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去驱赶!藏民们就在地上打一根木桩,用一根长绳一系,那些牛马亦纷纷自行排列成若干行。长绳中再系一些短绳,拴在牛马蹄子上。马牛们倚绳,或立或卧,秩序井然。藏地的牛马也都会游水,每次要过河时,先放一头牛下水,系在对岸,再放其他牛和马入水,根本不用吆喝驱赶,这些牛马就自动地往对岸那头牛站立的位置群集而去。

就这翻操作,起初都是惊呆了不是骑兵的战士们。完全不可想象藏人们居然把耗牛和马匹训练到了这种程度。进藏如果没有藏人的帮助,其困难将成倍增加。

革命军就是这样,边前进,边学习总结经验教训。然后把这些经验教训在教给后面上来的部队,让他们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此时,李勇带着部队已经远离了川藏边界,来到了位于丹达山东麓边坝草卡镇,这里的人们对于前进党和革命军的认识几乎全部来源于喇嘛头人,地主土司们的宣传。而此时在这些地方革命军也被这些奴隶主们污蔑的有点不像话了,人们对四川进藏部队普遍持怀疑态度。

部队到达草卡镇以后,周围的群众很快就围拢来了,远远围观的人非常多,有的是来看热闹的,有的胆大的是来卖东西的,如果有革命军需要的东西,部队自然也是拿出银元来购买。

革命军打的是红旗,虽然革命军被污蔑成赤匪,赤魔,但是藏人们还是叫进藏部队的人是红汉人。李勇听了以后,微微一笑,环顾了那些来看革命军的藏民。或许这些藏民此时就是来自己这些人是怎么吃人的。

此时的卫藏地区对于四川的谣言非常多,红汉人被以前污蔑宣传的很坏,而且吃人。这样说了以后,汉藏民族之间语言不通,卫藏地区的大多数老百姓就听信了这个谣言。人们都赶来看吃人的红汉人到底长什么样。如同看西洋景般,乡亲们发现这队伍里面有几个女生,藏民们都指着革命军这支队伍指指点点。李勇对此毫不在意,他和同志们一起支帐篷,那简易设计的帐篷支起来特别的迅速,这新鲜玩意让藏民们大开眼界。

革命军此时虽然满脸都是风尘仆仆的神色,甚至穿着也已经破破烂烂,但是衣着依旧朴素整齐,纪律也很严,专心干活却也有别样的美感。但是也有调皮的藏族小孩向革命军战士丢石头,革命军看向这些调皮孩子的时候,这些孩子就又嘻嘻哈哈的立即跑开了。

进藏部队不准宣传阶级斗争,不能去发动群众。像革命军战士爱看的样板戏《白毛女》等剧目也都不能表演,或者说绝对不能表演给藏民们观看。

同志们走了一天的路,自然也累了。但是有的同志想起这一路上爬的山,还是忍不住高唱了起来进藏前刚学会不久的一首歌――《青藏高原》∶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

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哦~

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呀啦索~那可是青藏高原?

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是谁渴望永久的梦幻。

难道说还有赞美的歌,还是那仿佛不能改变的庄严。哦.......

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

前进党和革命军就是这样,在任何时候总有乐观向上,激情四射的同志,他们团结一致,不畏任何的困难低头,仿佛天生具有乐观主义精神。

唱了几首歌,仿佛一路走来的疲乏都减少了很多。藏民们虽然听不懂革命军唱的歌词是什么意思,但是也安安静静的听着,毕竟音乐拥有着人类共同的旋律,藏族的孩子们也跟着革命军瞎唱起来,场面倒是欢快了不少。

第三百零四章: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加的让这些藏民们惊讶了,之见革命军拿出一个个铁罐子,然后拿管子接起来一个什么东西,居然就把火给点起来了。然后又拿出一个圆圆的东西,装上水,把盖子一盖就开始烧水了。

不少藏民们顿时就发出了笑声,在藏区水是很容易烧开,但是根本就煮不了任何的东西,藏民们自然是嘲笑这些红色汉人居然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不少藏民也都议论纷纷,甚至也有不少好心的藏民想来提醒一下革命军,但是看到藏民们接近,革命军立即站起来。然后他们就喊一句什么,立即就跑远了。很多革命军和藏民们语言不通,也不知道他们在喊些什么。

但是李勇看到这种情况以后,立即就让会藏语的同志邀请几个藏民进来参观。不过好说歹说,藏民们依旧只是远远的看着。

水开以后,革命军等气压下降以后,立即打开锅盖。然后藏民们就看到这些红汉人往铁锅里面放了些硬硬的玩意,又洒了一些什么东西,然后立即盖上了盖子。

等了一会,战士们揭开盖子,在藏民们错愕的目光中,革命军居然从铁锅里面夹出了面条吃了起来。这可是把藏民们惊呆了。

然后藏民们立即互相大声说着,刚刚看到放进去的东西一定是硬东西,有些藏民更是要对着佛祖发誓,表示自己绝对没有看错,有些胆小的藏民想起了之前喇嘛土司们的宣传,现在看到革命军变戏法—样用热水把硬硬的东西泡成了软软的面条。他们觉得只怕那些喇嘛土司们的宣传是真的,心里面已经打起了小鼓。

但是他们也闻到了那香喷喷的味道,顿时食欲大增,狂咽口水。有些孩子更是难以抵抗这些味道的诱惑,手指放在嘴里吸吮,一副痴痴呆呆的模样看着革命军。

其实一路走来,基本都是这种情景情,革命军吃饭,就有藏民过来看,看革命军在吃些什么,看个稀罕。但是革命军此时也不敢拿出东西给这些孩子吃,因为这些孩子可能是奴隶家的孩子,奴隶的孩子还是奴隶,如果革命军给了他们吃食,奴隶主知道了要惩罚这些奴隶,这样反而让革命军更加的难做。

之前就有一次,革命军给了一个奴隶一些吃食,那个奴隶主知道以后,当着革命军的面就开始抽打这个奴隶。按照规定,看到这种情况,革命军是不能够管的。在四川如果看到这种情况,战士们就是一枪崩了这个奴隶主也没有问题,但是现在就是不行。

最后战士们实在是看不过去,派了一个会藏语的同志过去询问,但是这同志依旧是唉声叹气的回来,说了一句:那个农奴也承认了错误。革命军战士顿时无语,纷纷沉默起来。

革命军部队的官兵们已经习惯了每到一个解放区,就和当地的老百姓打成一片,共同打倒原来的地主阶级。而在Xz,情况却完全和内地相反,革命军也不止一次亲眼看着贫苦农奴们被农奴主残酷殴打折磨,见着这种情况,革命军战士还要学着其他那些麻木的农、牧奴一样,睁一个眼闭一个眼,不要看着就去把他们拉开,或者是替农奴说话、报复,都是不行。

革命军吃方便面,可是没有说只吃面,不喝汤这一说,而是连汤都喝的干干净净,不留分毫。吃完了饭就趁早休息,养精蓄锐。同志们可是知道接下来又是一座大山,今天在这镇子上休息,明天也不走多长的路,到丹达塘休息,后天一大早就准时翻山了。

藏民们看到革命军准备休息了,知道没有什么热闹可以看了。他们只能议论纷纷的离开,今天这稀罕可是看的值,那可以折叠的帐篷,直接泡了就能吃的面,都让藏民们看到了太多以前从未见过的东西。

在革命军到达的地方,如果条件较好,是要留下一部分人驻守,并且等待后续的部队到来。而像边坝这样的地方,革命军自然也要留下一些战士,伤残战士也必须全部留在边坝县,这些战士很多之后都在此安了家,娶妻生子。

在XZ这样的高原旷地行军,其实最苦的也未必是山高水冷,路途的艰险,最苦的是每天早晨起床的那段时光。

部队过了甘孜以后,一路走来,沿途能见到的居民是越来越少。而且地僻荒远,根本看不见任何满清留下的驿站。没有驿站,就意味革命军不可能就地获得丝毫的补给,革命军必须自带取暖的燃料和充饥的粮食,在这荒郊野岭,一切都要自行动手;

Xz的天气经常是一会儿阴云浓雾,一会儿又狂风怒吼,冷冽异常。山顶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连盛夏最热的三伏天,这里的人也要准备着棉衣,以防寒流突然来袭。

部队从康定一路走下来,官兵们模样都很滑稽,一个个内着皮袄,外面裹着埃子大衣,却还是被冻得簌簌发抖。xz这样的环境恶劣的地方,李勇也能苦笑。汉地冬天的寒冷,是由户外天气造成,由外而内的寒冷。这XZ的寒冷,却是不讲道理,是生自内外不分的肌肤,冷得莫名其妙,也冷得叫人不可思议。

部队安营扎寨,每天都要扎帐篷和收帐篷。进入XZ之后,经常都要遭受到刮风下雪的恶劣气候的侵袭。半夜里甚至花雪堆满帐篷顶,所以每天必须赶早。起床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拆卸帐篷,扫去积雪,再烧火把潮湿的帐篷给烘干,否则带着水汽的篷布就会沉重无比,增加后勤的压力。

这时就是最令战士们痛苦的时候了,帐篷被拆除,没有一个避风的地方,寒风吹来,像刀子削面,人刹那间暴露在天地之间,仿佛天地间的寒气都往自己这里汇聚而来,让人感到茕茕独立,形影相吊,直到把帐篷烘干,再弄到耗牛的背上,前后要花去不少的时间。这段时间,所有的人都是手脚僵冷,不由自主两齿打颤,整个人都想跳到那火堆里面。这样的痛苦,决不是寻常人愿意去感受的。

战士们早起做着行军的准备,当又有藏民们过来的时候,同志们此时已经烘干了折叠帐篷准备带队离开了。从边坝县城所在地草卡镇出发,不长的时间,就到了位于东麓的山谷里驿站――丹达塘。

从丹达塘向山上仰望,茫茫苍苍的丹达山层峦叠嶂,一峰更比一峰高,山上的积雪看起来晶莹美丽,尤其是在蓝天红日映照下,真是壮观极了!在半山腰,一条若隐若现的骡马驿道显得有些渺小,骡马驿道便是沿用了千百年的茶马古道,它像一条蜿蜒曲折的带子,缓缓地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表面上看,丹达山确实雄伟壮丽,美得不可方物,可如果真要爬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翻越此山绝不是—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的是人和自然进行一场力量和意志的较量。

这里是怒江水系和雅鲁藏布江水系的分水岭。以东的河水经丹达塘流到边坝河,最后汇入怒江;以西的河水则经恩朱格、阿兰多流往波密地区,最后汇入雅鲁藏布江。

眼前的夏贡拉山又名"丹达山",亚口海拔5298米,藏语的意思是“东雪山”,是川藏路上最著名的大雪山。险峻就是它的代名词,这里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听当地老人讲述,在马帮经过这里的时候,都觉得这里高的不得了,好像伸手就能摸到云彩一样。这座山也将是革命军进藏途中翻越最高的一座大山。整座山深藏云雾当中,没有熟人带路,这里几乎无法通行。

刘贡布望着这高高的山峰,脑子里面想起了之前在昌都李勇和他的对话的场景。当时李勇指着其中一条入藏道路说道:“刘贡布同志,你看这条进藏路线怎么样?”

刘贡布仔细一看就说道:“李师长,这条路进军拉萨非常的困难,主要就是这丹达山十分难以攀越。”

“你爬过这座山吗?”

“李师长,不怕你笑话,我一直在搜集这座山的资料,有打算去爬一下,但是现在还没有爬过。”

李勇微微点头说道:“革命军是奉命前来抵抗英国侵略者,要翻越丹达山,你到时候就作为向导带路没问题吧?”

刘贡布神色一变:“李师长,千万谨慎啊!这丹达山乃康区与藏区的分界线,如果走这条茶马古道的话,必须要翻越丹达山。丹达山山势险峻,崎岖难行,号称“入藏第一险"。尤其是山上终年,大雪封山,山险路滑,行走极为艰难。经过的官商客旅,都要冒着生命危险,不少人就此长眠在雪山之中。我们完全可以走其他路线啊!”

看到李勇没有改变主意的迹象,刘贡布继续劝说道:“丹达山,藏名叫作“夏贡拉",意为"东雪山"。每次翻山都是险象环生。徒步翻越夏贡拉山,天气再好也要走上一天。夏贡拉山的艰险,不光是耗时长,道路复杂多变最为要命。整座山有多处绝壁上镶嵌石钉搭木板的栈道,悬崖下面就是湍急的河流,通过这些栈道都得面壁贴腹、屏气挪步,一不留神就有坠崖危险,实在是山高路险。而且在山上呼吸都极为困难,甚至能把人活活憋死。

来往的商旅,只能晕头晕脑地在小道上拄杖小心鱼贯行走,一脚不慎,就会跌落山下,粉身碎骨,故称"入藏第一险"。当地藏族民众流传着这样一首悲凉的歌谣,“山顶雪地上脑海一片空白,我连慈爱的父母也忘记了。不要怪我不去拉萨朝圣,是夏贡拉让我无法插翅飞过....…”

第三百零五章:

李勇看了一眼同志们,不少同志眼里都露出了一丝害怕。的确,战场上的生死倒也没有什么,可这大自然的威力,却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革命军一路走来,翻越的大山

也不计其数了。从山脚慢慢爬升到山顶是一种很奇沙的过程,这其中会经历多种气候的变化,随着海拔的慢慢升高,

人的感受也慢慢发生变化。海拨四千以上爬坡,人的运动能力大幅下降,基本上是龟速前行。

除运动能力下降外,高原缺氧开始是犯困!接着就是呼吸慢慢的艰难,身体差的同志就容易出事。高海拔行军是挑战?痛苦?还是折磨?都是,还不仅仅是!

XZ这里的鬼天气说变就变了。烈日、风暴、冷雨、冰雹.......是高原给革命军战士的一个又一个“下马威”,这里"—日过四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一时,炽热的太阳晒得人头晕。一时,冰雹夹杂着冷雨

砸得人头晕。而且部队连续在茫茫雪地上行军和宿营,一望无际的雪野看不到边,强烈的反射光,使得许多战士患了雪盲症,眼睛肿痛,双目失明。

虽然刘贡布说的是事实,但是李勇听了却是哈哈大w道:“这条路不是我们走就是其他的同志走,反正必须都要

有一路同志走。我们此次入藏,就是来熟悉这里的,如果看到困难就退缩,那么我们永远不可能了解这里。而且既然入藏哪条路都很困难,那么我们就选这最困难的又何妨?刘贡布,你既然搜集里资料,那你说当地的藏人是怎么过去的?“

“当地藏人过山,要虔心拜祭山神才行。一是要按期到山上祭拜,在香炉中点燃柏枝等有香味的树木或粉末粉,那股不断向天空升腾的烟雾,表达了对山神的无限敬意。二是在山顶或山口处,有垒好的玛尼堆,逢年过节要在上面挂上一条彩色经幡。这是藏地最常见的一种景象,在这玛尼堆或经幡杆上挂上一条哈达,祈求―路平安。不过说来有点搞笑的是,这座小庙里面供奉着的这丹达山神是一个死在丹达山的汉人。”

李勇听了丹达山神是汉人,顿时问道:“这山神是怎么回事?”

“呵呵,相传此人姓彭,是清朝乾隆年间云南的一个参军,在从四川往拉萨押运驻藏大臣衙门官员的薪俸饷银过丹达山时,因雪太大,粮饷和人一起坠落雪窟之中,来年冰雪融化,才被人发现。参军面容却保留了活着时的神态,当地人视为灵异。他的尸体就被移到丹达塘安葬,并修了一所庙堂,内塑参军像,当地人奉参军为山神。

自此以后,入藏清军和群众翻越夏贡拉山时,都要到丹达庙求山神保佑,平安过山。据传乾隆年间,清军入藏反击廓尔喀军入侵,翻越夏贡拉山时,也到丹达庙祈祷,部队顺利通过。后来清军将领奏请乾隆皇帝拨出专款,春秋致祭,乾隆还御书"教禅假柔"匾额悬于庙堂。”

李勇忽然又大笑起来说道:“山神尚且是我汉人,我们又何惧!如今我们入藏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入侵,难道那汉人山神还不保佑我们,反而去保佑侵略的英军吗?刘贡布,我就问你这条路能不能到拉萨?”

“能!”

刘贡布咬了咬牙说道:“为了抵抗英国佬,我就算粉身碎骨也要领着大军翻过去,不过我这里虽然资料不少,但是到了山脚下,我们还是要找两个当地向导。”

“嗯,这个是自然,其他呢?你说说看?”

“入山之前的准备要充分,所有人都要有足够的休息。入山后不得高声喧哗或大喊大叫,否则会有风雪迷漫、雪崩岩塌的危险。甚至不能随用力吐唾沫,掷鼻涕,不然轻则头脚疼痛,重则莫名暴死!”

李勇微微点头说道:“大声喧哗会招来雪崩,至于后面的,那自然就是高原反应了,人体为适应低压低氧的生活环境,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这些都已经给战士们培训过了,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只有这些不知道的人才会以为是得罪了山神才造成这样结果。”

想到山神,刘贡布突然回过神来,今天好像革命军根本就没有去祭拜山神庙。刘贡布当即找到李勇说道:“师长,我们还没有去祭拜山神庙呢。”

李勇愣了一下说道:“刘贡布,我们前进党是唯物主义者,我们从来就不靠神仙皇帝。我们靠的是科学以及时时总结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官兵团结互助和高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们相信一定能把丹达山踩在脚下。你要是不放心,你就去祭拜一下也没有什么。”

李勇说的是事实,从雅安到康定,从康定到甘孜,从甘孜到昌都,再从昌都再一路走来,革命军官兵跨越了无数的

高山峻岭,,雀儿山,拉乌山、觉巴山尔-的经险教训。等,并在翻山越岭的过程中,及时总结了大量的经验教训。

就像之前缺乏高原行军经验的时候,又累又困的战士建议坐下休息,但是现在同志们都知道了在空气稀薄的山顶,一坐下来就有生命危险,这些都是同志们用一个个生命为代价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不信任这些经验教训,却去祭拜一个山神,要山神来保佑,那么之前革命军的付出又算什么呢?每座大山下立一个神庙不就得了?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刘贡布听了,点了点头说道:“既然你们不去,那么我也不去。但是这爬山的向导我们还是要找两个的,不然迷路就不好了。”

李勇点了点头说道:“这是自然。”

在藏区找个向导其实很容易,虽然这里的人们对于丹达山也是谈山色变,他们也都知道山上常年被雪崩和暴雨肆虐。但是藏区穷苦,几斤盐巴,两斤茶叶就足以让这些藏民给革命军带路了。

到了夜晚十分,李勇他们终于见到有人从丹达山的另一面翻越了过来。所有的人都是—副半死不活的模样,顿时把不少的战士都吓得不轻。李勇看到对面有人能翻过大山,反而是顿时松了一口气。

翻越丹达山非常的困难,在翻山之前,必须要先在丹达塘住宿一晚,储备好体力和干粮。李勇他们当晚就在丹达塘过夜,继续养精蓄锐。一直以来,翻越夏贡拉山的人都要在这里留宿,第二天一大早再继续前进。这里也不知道留宿了多少官员和商旅。

部队其实昨天就可以直接到达丹达塘,第二天就可以直接翻越丹达山。但是李勇还是听从了刘贡布的建议,同志们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所以在草卡镇休息了一晚,在丹达塘再休息一天。

在休息的一天时间里,除了刘贡布和藏民们的吩咐之外,李勇还是再三吩咐战士们不许急速行走,不许奔跑,甚至不许吃饱,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高原反应,刘贡布大为惊讶革命军为什么懂这些。

第二天早上四点多起床,五点多就要开始翻山,如果天气好的话,下午四五点才能到达山那边的查兰松多,如果天气不好,或者是冬天的话,至少也得一整天才能到达。

时间长不是问题的关键,山上道路也非常的危险,一不留神就有可能坠入悬崖,此外,山上还有狗熊经常出没,所以,以前要想翻山还必须得结伴而行,不然就有被狗熊袭击的危险。因此,丹达塘这边与查兰松多那边虽然只有一山之隔,但村民们之间的联系非常少。

呼呼的冷风从四面八方吹来,脚下深一脚浅—脚的艰难行走。尽管刘贡布和这里的藏民已经再三说明了这丹达山的可怕,但当亲身经临的时候,还是觉得这大山远比他们嘴里描述的要更加可怕。

山风呼啸,带着恐怖,仿佛随时都能把人吞噬。山高路险,终年积雪,行走极为艰难.......

由于山上寸草不生,除了煤气罐以外,一些战士还要背一些柴禾上山,可以用来铺路和烧火。原来每人都背着枪支弹药、被服和干粮,,负重已达到五、六十斤,如果再加上一捆柴禾,就是七、八十斤重了。

到了—定的海拔高度以后,道路根本无法通行,好在早有准备,让每名士兵背了一捆柴禾,边铺设边朝前行。越往上走,海拔越高,回头一望,四周山头尽在眼下,觉得头晕眼花,心跳不止,许多战士几乎是在爬行了。就连几匹雄壮的战马,也都开始急促喘息起来。

这次过丹达山,战士们已经准备很长时间了,但就算准备的再充分,高原反应还是无可避免的在战士之中出现了。

有的战士开始张大了嘴呼吸,呼哧呼哧”的直喘粗气,身体难受到了极点,每前进一步都感觉是在拼命。一个战士“扑通"—声就摔倒在了地上,无论边上的战友如何搀扶,就是不肯起来,难受到死在这雪地里算了。

“起来,我命令你立即起来...…"

李勇同样也不好受,他感觉口里冒火,胸前像是压了一块铁块,用力吸气也吸不了多少,感觉肺部填不满又喘不过气来。他只好拿出一个罐头给这个倒地的同志喝,倒地的同志"咕咚咕咚"的喝了几口,这才觉得好快了些,再次勉强爬了起来继续前进。

本来革命军还有一些高压气瓶的,但是一路走来,都已经用的差不多了,不到救命的时刻,也不会拿出来用。

正在这时,从对面来了一个马帮,这下李勇他们就更加难以通过了。峭崖陡壁,深渊急流,路只有一两尺宽。栈道只是一根树干悬架在半空中.......望着下面奔腾咆哮的激流,既要留心自己的安全,又要照顾骡马顺利通过.......

刚走没多久,忽然后面喊叫:“不好啦!马掉下去了。”“李勇扭头看时,一匹马摔进了三十多丈深的山涧里去了.....很快就又有两匹耗牛翻下山去了。

在接近山顶上时,前面的医生脚下一划,差点摔下去,朝下看了一眼,面色一下变得惨白,这要摔下去还有命在?

“草尼玛的,以后我再也不走这条路了,爬过去都只剩半条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