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之英雄时代 第139章

作者:豪圣勇贤

李勇听了,勉强笑了一下说道:“后面有我们的筑路大军呢。”

李勇把话说完,立即就感觉胃里难受,干呕了几下,却什么也没有呕出来:“让战士们一个跟着一个,都小心点,尽量不要说话。”

前面忽然传来一声惊呼,原来走在最前面的一个战士一不小心脚下踩空,一下就从悬崖上摔了下去。根本没有救他的机会,战士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落下却无能为力。

“走啊,走啊。”

指导员的声音已经嘶哑,他的鼻子和眼角甚至有血迹渗出:“同志们,走啊,走啊,别停..…”

他话说到一半,嗓子里就实在发不出声音了。

弟兄们朝悬崖下最后默默的看了一眼,然后又默默的朝前走去。

不,不是走了,已经是在爬了。

第三百零六章:

爬到第三峰时,由于气压低,高山缺氧,使人感到胸闷、头晕、手脸发麻。脸和手指甲均呈现绛紫色。人马呼吸急促,心脏好像要跳出躯体,走上十步、二十步,就得停下来喘几口粗气,稍事休息。回头一望,四周山头尽在眼下,觉得头晕眼花,心跳不止,许多同志几乎是在爬行了。就连平时习惯高原气候的耗牛也急喘起来。

“指导员,我.....我不行了,不行了。”

一个卫生员的女同志连摆手的力气都没了,几根手指动了几下,直接滚到了地上,虚弱的说道。

“我真的走不动了,你们走吧,不要再管我了。”

“起来,你个女娃子,当初叫你们不要跟来,你们偏偏要来,现在我命令你起来!“

指导员用手中的树枝敲打了一下卫生员:“我命令你起来,你是老子的兵,老子不让你死,你就不允许死!”

才说了这么几句话,指导员已经觉得呼吸急促,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

李勇二话不说,现在也不是介意男女有别的时候。和指导员一边一个,死命的把卫生员拉了起来,卫生员神情沮丧。

这女娃子李勇认得,是一个个性很要强的人,自从李勇认得她以来,还从来没有见过她这个样子。

“这该死的雪山....."李勇心里骂了一声。

才爬了一大半而已,还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山路要走,天知道自己能不能爬过去,天知道有多少兄弟要死在这里。

也许,这座雪山才是整个抗击英军中最难迈跃的一道坎!

文工团一位同志实在走不走动了,一头栽倒在雪地上,把他扶起来后,四名同志用担架抬着慢慢走,但他还是在途中停止了呼吸。其中一名抬担架的同志是个大个子,力气大体力好,因抬担架劳累过度也倒在雪地上了,停止了呼吸。

这座雪山,革命军官兵不喜欢它,甚至憎恨着它,李勇肯定也不喜欢这里的,他在日记里有这样的文字:我们翻越丹达山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牺牲了三名同志,还损失了六匹驼马,他们为解放XZ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着他们。

·……--

时间悄然而过,部队在经过十个小时后,终于到了查拉松多。

“出来了,出来了,终于爬出来了......."

战士们几乎是爬着出来的,面色难看已极。回首再看一眼丹达山,都是一副心有余悸的表情。丹达山的恐怖,只怕他们这一辈子也都忘不了。

检点了下队伍,第一次过这丹达山,没有实践的积累,现在人人都精疲力竭,连欢呼的力气都没有了,这时候万一杀出一支军队,不用想,肯定是损失惨重。这就是为什么革命军革命军必须在这些地方留下部队的原因之一,要是在这种地方被敌人打了埋伏,那就要命了。

吃过晚饭,大家不顾疲劳,马上开会,谈起了翻越丹达山的感想和经验。同志们一致认为这不是山神的保佑,而是上下正视困难,准备工作做的充足,互助工作做的好。齐心协力战胜了险山雪峰,这是革命军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

第二天再出发,昨天的疲劳还没有缓过来,不多时,战士们个个累的气喘吁吁,而有两匹马已经滚到半山上,驼子挂在山腰的树权上。过了丹达山,战士们决心不能再让这些东西白白的损失在路上,有战士下到悬崖上弄驼子,结果积雪埋到他的大腿上,上下动弹不得。崖上的战士只能用绳子拉住他,慢慢的滑到悬崖下面,之后才把人和马匹,驼子一起弄上来。

到了这里,李勇也不再着急了,他必须先打听清楚英军和×Z上层的动向,才好进行下一步的动作。所以现在这些物资就显得尤为宝贵,自然不能再有什么损失。于是军队一路行进,继续向着拉萨进军,同时打听消息。

江达宗,人口众多、市镇繁华、店铺林立,有著名的小八角街和四座香火鼎盛的庙宇,并设有宗政府、粮仓、学校、邮局、旅馆、饭店、金银加工店、裁缝店、刑场等,藏、汉、回等民族和尼泊尔客商来这里经商交易,各地的商品也能够顺畅流通,当地藏族甚至开始与其他各民族通婚。

自古内地通往Xz的路有四条:青藏西道、青藏中道、青藏东道、川藏驿道。其中,除青藏西道以外的三条都要经过这里,因此这里经济繁荣,军事、交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为XZ重镇,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部队入藏之后,随军携带的吃食逐渐减少。一路上只要有条件,同志们还需要购买藏人们吃的糌粑,同志们此时已经慢慢适应了这种正宗的XZ食物。所以部队开进江达宗以后,大家看见了和内地相似的集市,众人兴奋不已,立即派人去购买了大量战士们所需要的吃食。不过既然这里有集市,同志们自然要进行就地补给,除了当天被吃掉的那部分外,还把剩下的用桶盛好,放在马背上带走。

在进军途中,同志们也时常能看到千百成群的牛马、悠然恬静的牧场景象。美好的环境自然会有美好的爱情故事。有一个从奴隶主家逃跑被革命军偷偷救了的藏族姑娘,只有十六岁,杨柳一般窈窕的腰身,长得盈盈玉立,芙蓉般粉嫩的面孔,特别招人欢喜。部队有一个名战士总是把自己的食物分一些给这藏族姑娘,在和她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不失时机的向她求婚,这藏族姑娘欣然答应了。

结婚的报告打上去以后,得到的回复是可以订婚,结婚要等到赶走英国佬以后。即使是这样,这名战士也是激动不已,订婚的那天,鼓乐喧闹,一众同志看到居然真的允许战士们在这雪域高原结婚,还允许娶藏族姑娘,顿时给一众光棍们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革命军这边还有心思让战士们订婚,但是拉萨那边此时却是一片愁云惨淡,如同末日一般。革命军的部队出现在江达宗,就已经震动了拉萨地区,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顿时慌了手脚,赶忙邀请当时满清的驻藏大臣裕刚开会商量。驻藏大臣裕刚一直以来就想着如何调回京城,他哪里知道要怎么做?

现在藏英之间激战正酣,他们就是想派出军队去和革命军过过招也已经不可能了。李勇率领大部队到江达宗时,立即就知道驻扎在工布一带的已没有Xz军兵,藏兵几乎全部抽调往了前线。

虽然知道工布已经没有了藏兵,仍然李勇依旧命令同志们小心行事,戒备前进。革命军纪律严明,对当地的百姓秋毫不犯。工布位于江达宗西南面,气候温和,物产比其他地方丰富很多。但是在奴隶制度的压迫之下,当地居民的生活,也早已痛苦不堪。

革命军就以抵抗英国侵略的大义进藏,徐徐向拉萨推进。每到一个地方,革命军都恭敬正规地召集当地僧俗,跟他们讲汉藏一家的道理,并进―步解释双方拥有共同的敌人,只有赶走英国人,藏民们才能安居乐业。

不止如此,革命军另外派出各个小分队,四处下去巡视附近的村寨,抚问疾苦,对一些生病、生计无着落的藏民,能帮助就尽量帮助;对于实在无力养活自己的,则给予一定的钱财补贴。对那些给部队供应柴草的夫役,照旧给钱。政委、指导员更是反复向同志们强调部队纪律,严禁官兵以任何理由擅闯民房及喇嘛寺。同时,革命军还打击藏匪,打击那些为祸的乱兵,使当地秩序很快好转,不少藏人都很高兴,远近都有人来向革命军表达谢意。

自从入藏以来,一晃已经差不多半年了。看见的世界一会儿是积雪弥山,一会儿坚冰在地;加上高原天气恶劣,整天狂风呼吼,令人伤心惨目,极少有功夫去想那些人世间赏心悦目的事情。此时革命军继续进行,就看到不少藏民在河里捕鱼,这一路上,同志们想起那鱼吃了人肉,已经很久没尝过鱼肉的鲜味了。

李勇连忙让人去打听,这才明白一个道理,原来很多规矩只是给别人订的规矩而已。李勇又见这条河宽水深,源远流急肯定就不是之前见到那些山间小溪可比的,他们自然也就加入了捕鱼的行列,美美的吃了一顿鱼宴。

各个部队的宣传还是非常有效果的,部队到达工布江达的时候,当地的僧俗,都出来沿途夹道欢迎,给部队官兵进献哈达、酒食。XZ称酒为"呛"",用特制的长筒盛好,系一根皮带,常年背在身上。藏人给客人敬酒前,先要把酒浆倒一点到手掌心,自己喝一口,再敬客人,以示无毒。

工布这一带,或许是气候的原因,民风很是纯朴。革命军到了之后,政策上尽量沟通安抚,很快人心大定。汉族人和藏族人之间的感情也融洽多了。藏族的一些地方官员,例如庙里的喇嘛,不时借考风问俗的理由到革命军营地走动,夸赞革命军带来的种种好处。

第三百零七章:

李勇他们也立即向他们询问英军侵略的前线战况,但是也没有得到具体消息,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藏区这边损失惨

重。抽调去打仗的人要么就回不来或者逃跑不回来了,要么就缺胳膊少腿的回来,他们诉说着英军的厉害。事实上此时

的李勇也在等待达赖那边的正规谈判,革命军来XZ是来抗英的,而不是先来一场火并王伦的。

张英豪知道凝聚民心是进藏部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Z作为政教合一的地区,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民族习俗。为了加强同汉+藏民众之间的亲密联系,所以革命军在进藏前优先了解并掌握Xz的风俗习惯,同时制定了进军的纪律准则。

混成师在组建前就先行进驻西康甘孜、巴塘地区探查XZ具体情况,团结藏民,征召藏民入伍,为大部队进藏做好充分的准备。张英豪为这次进藏还专门提出了加强政治争取力度,通过团结XZ上层爱国人士,带动藏民拥护前进党的领导,分化藏民上层,并且利用这次英军入侵的机会,把外国侵略势力驱逐出XZ。

混成师在川康边境展开剿匪工作,调配兵力抢修公路,这既为民众生活和革命军进藏提供了便利,也促进了广大民众对革命军进藏的理解和拥护。

革命军进藏,让Xz一众上层极度的不安,他们知道前进党的政策,一旦让前进党和革命军在XZ站稳了脚跟,那么他们的末日也就快到了。但是此时,他们也没有办法拒绝前进党和革命军进藏抗英的这个大义的名分,毕竟此时英国佬已经快打到拉萨了。

就在李勇耐心等待的时候,候闫冰他们也终于翻过了一座座大山,来到了工布和李勇这一支队伍胜利会师了。闫冰顾不得休息,当即带着先锋营的同志赶往拉萨,会见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历史上土登嘉措会在英军到来前逃往外蒙,但是这一世,有了革命军进藏,土登嘉措自然也不急着逃跑了。

但是闫冰他们没有见到土登嘉措本人,而是见到了一众×z官员。闫冰当即和他们商量会见土登嘉措商量抗英事宜。

噶厦政府的官员们当即用藏语说了起来,闫冰听着翻译,眉头就皱了起来。在如何会见土登嘉措的问题上,达赖的官员提出要按照"升座"仪式来会面,闫冰去了以后晋见。而"升座"是封建帝王与臣下相见的仪式。这样的安排,对闫冰一行人来说,是一个微妙的挑衅。

闫冰没有料到在如此紧要关头,XZ这些官员居然还有如此荒谬的要求,居然一开始就充满试探和较量的意味。

闫冰还没有说话,参谋长叶晨当时就不爽了。我们是来拯救XZ于水火当中的,是来抗英的,可不是来投靠你达赖喇嘛的。

他当场就说道:“你们什么意思啊?闫冰政委是川陕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张英豪主席的代表,是来和英勇的藏族人民一起抵抗英军的侵略的,你们达赖土登嘉措理应出城三十里迎接,土登嘉措坐在宝座上,还要我们给土登嘉措献哈达,当真是岂有此理。”

闫冰听了以后,也没有说什么,而是继续听Xz的官员还要继续说什么。

这一世革命军进藏可是没有前世那么艰辛,前世XZ在列强的支持下要建国,甚至说:两国以金沙江为界,互不侵犯。所以进藏部队只能是以打促和。而革命军占据着抗英的大义,除了少数关卡阻碍外,其他都是无碍通过。

解放军到了拉萨以后,藏政府还下令各地不准卖给解放军粮食和牛羊,企图把解放军困死,饿死,从而把解放军赶出Xz。但是现在,噶厦政府自顾不暇,根本就没有丝毫余力来对付进藏的革命军。而且留在沿途的战士们此时也已经在当地开荒种植土豆。XZ这种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地方,特别适宜土豆的种植。土豆生长周期短,产量高,亩产达到三千斤,基本有了土豆就能够保证部队蔬菜的供应,有了土豆,就不会出现饿死人的事情。

现在由于英军的入侵,整个拉萨已经是人心惶惶。革命军是来抗英的,藏民们自然欢迎,所以统战工作非常好做,广大的藏民们也纷纷对革命军表示支持。革命军还专门建了造币厂,专门给入藏部队造银元。在Xz,采购一律用银元或者用茶叶食盐进行易物交换。部队到处购物购粮,即使暂时吃不完、用不完、也都囤积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达赖一方的无理要求被闫冰他们严词拒绝,达赖一方的要求,不是简单的个人尊严问题,而是体现前进党和革命军与XZ的关系问题。最后闫冰和XZ官员们商定,达赖不坐宝座上面,就在寝室里面一个靠背椅上,给闫冰也弄了一个靠背椅,两个人就那么坐下来商谈。

土登嘉措很年轻,此时只有二十八九岁,穿着明黄颜色的缎子做成的袍子。

闫冰他们对于此时XZ这些上层的想法心知肚明,这些上层也都知道前进党和革命军在川陕都干了什么,所以对于革命军自然是顾虑重重。

闫冰拿出党中央起草的文件,承诺XZ现行制度不予变更、达赖地位不变、XZ各级官员照常供职,并保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当然,闫冰也直言,Xz社会制度将来必须改革,但不是现在,也不予强迫。然后闫冰就和土登嘉措就关于中央的文件一起商量讨论,最后,土登嘉措决定接受文件上写的东西。

虽然土登嘉措暂时接受了中央起草的文件,但土登嘉措和×z的地方官员都明白,XZ的封建农奴制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改革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革命军进驻Xz,更引起了一些官员的恐慌。但是现在英军这个大敌当前,所有的一切矛盾都被掩盖在了深水当中。

按照中央的文件规定,革命军将进驻拉萨和XZ各地,并逐步改编现有藏军为革命军部队。但是时间不等人,前进党还没有开始实施文件上面的内容,时间已经来到了七月十二日。

部队还没有休整好,前线终于传来了准确的消息。江孜战役,XZ以失败收场,现在英军已经开始长驱直入拉萨地区,英军也已经知道了革命军进藏的消息,但是他们不甘心失败,打算和革命军战上一场,如果能够战胜革命军,那么整个XZ就任由英国佬予取予求了。

既然闫冰他们谈判已经结束,李勇也不再耽搁,顾不得战士们的疲劳,马上打起红旗,向着拉萨行军。而此时,那些僧侣贵族虽然不愿,但是已经没有任何的办法了。在英国和前进党这两条强龙面前,XZ这些地头蛇就只能默默接受事实了。

进藏先遣营长李成率军进入拉萨并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全体革命军身着朴实的军服,排成长队,几名年轻的战士抬着张英豪主席画像走在队伍前列,继而是乐队和腰鼓队。拉萨主要街道上红旗飘扬,军乐齐鸣,进藏先遣支队的全体同志们个个精神焕发,队列整齐,气势雄壮。

×Z地方政府搭起彩色帐篷,并派XZ地方政府率文武官员、僧俗各界代表前来欢迎。僧俗藏胞身穿节日盛装,倾城而出,古城拉萨呈现出一片欢乐景象。李成和噶厦的主要官员互献哈达,后续的同志还要按照XZ的民族风俗,到各大寺庙发放布施,拜会达赖喇嘛和寺庙僧侣、政府官员等各界知名人士,XZ上层爱国人士也行回拜和宴请。

当革命军主力进抵距拉萨城十里的拉萨河边时,拉萨城内的人民都急不可待地成群结队跑到河滩革命军的帐篷前参观。革命军战士们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藏民们认真地观察革命军的一举一动,仔细端详着战士帽子上的红星帽徽,甚至连战士们吃饭洗脸时也都好奇地围着看。

革命军也让部分藏民们进军营参观,藏民们看到革命军整洁的军营,生活用品摆的整整齐齐,还有那豆腐块━样的棉被,连声高呼“革命军乐堡热”(藏语很好的意思),都是赞叹连连。

刚到达拉萨的第二天清晨,暖和的太阳照耀着拉萨平原上空,布达拉宫上面的金顶,映射出灿烂的光芒。革命军入藏部队部队翻越了千山万水,在人民的夹道欢迎中,进入了Xz地方政府所在地拉萨城。李勇他们和战友们也频频向夹道欢迎的藏族同胞挥手致意。

师长李勇、政委闫冰、参谋长叶晨率领主力部队进入拉萨,从此掀开了XZ历史的新篇章。

进驻拉萨的官兵手持红旗从布达拉宫前通过,进藏的人民革命军受到XZ群众欢迎。无数的藏民走出来看着眼前雄赳赳气昂昂的队伍。军队留下少量官兵驻守拉萨以外,主力大军迈着整齐的步伐,喊出整齐的口号,直接穿过拉萨,奔向前线。

如果此时有卫星在天上的话,就可以看到先头部队已经和英国佬交上了火,大部队正在赶往前线的路上。后面还有大军在艰难的翻山越岭,一只只运输队伍依旧不停的向卫藏地区运输物资,而在更后面,又是一支支建设大军拼命的开山建桥。

张英豪知道像×Z这种地方,通过人背马驼的方式运输辎重,最佳的方式不是一路人从头运到尾,而是一路人负责一段路程,这样往返运输的效率才是最大的。

为了解放XZ、巩固国防,修筑公路成为现在最紧迫的具体工作之一。进军道路既难以通行,也阻碍了物资运输,张英豪必须要修一条从康定到达拉萨甚至是日喀则的公路。

张英豪也只是勉强记得前世的两条川藏公路的大致路线,所以张英豪画出来以后,英勇的勘探队员们历经高山、密林和险路,将勘探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终于绘制出康藏的路线蓝图。由于任务紧迫,入藏测绘队采用边勘测、边施工的方法。基建工程兵部队此时就是拼命修路,修通一站,部队的后勤就轻松一点。

现在,粮食补给也是进藏部队的主要困难之一。当初张英豪为了加快XZ解放进程,混成师进藏之前,中央就提出了“兵马出动,粮草同行"的策略,针对行进地形艰难、道路曲折漫长的问题,制定了“补给重于战斗”、“政治重于军事”等一系列的重要原则。

进藏部队的粮食补给来源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调动全省力量筹集粮物到达成康公路,然后通过车辆运送;二是团结藏族同胞和地方官员、寺庙活佛,促使他们积极帮助革命军购置粮草。多方位的粮草运筹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短缺情况,但由于XZ地势复杂、交通不便,粮草难以送到前线,运输补给成为一项困扰革命军的难题。

革命军从昌都至拉萨的行程长达两千余公里,其中还横跨19座雪山和横断山脉,物资难以跟进。革命军可以购买沿途藏民们的粮食,但是不能去征集。若征收沿路藏民的粮食,可能会使本就不富裕的藏民产生危机感,阻碍将来解放XZ相关政策的实施。

第三百零八章:

进藏部队都制定了《进军守则》﹐《入城纪律》,努力争取自给自足。战士每人平均负重六七十斤包裹,甚至挖野菜、抓地鼠充饥,以弥补粮食不足。只要时间允许,进藏部队还依照"生产与修路并重"的指示开展了开荒大生产运动,调派大批士兵用手开垦荒地,既在一定程度解决粮食不足问题,也为当地民众带来了粮食和农耕技术。

后续部队对待藏民始终坚持尊重宗教信仰,同时还大力帮助藏民解决生活问题,如提供医疗卫生援助、抗震救灾、开展生产活动、教习文字等。

进藏过程中,虽然暂时不能进行阶级教育,但是有抗英这个旗帜在,革命军依旧能同藏族人民携手共进。淳朴的藏族民众也在党的政策感召下,协助革命军进藏,如帮助喂食革命军运输队的牦牛、马匹,藏族妇女帮助缝补士兵的衣服,并捐献粮食物资。经过长途跋涉,革命军同当地藏民结成了亲密伙伴,进一步巩固了民族团结。

进了拉萨,李勇才知道这地方为什么英国佬一直念念不忘了。仅仅眼前这座布达拉宫,就足够抢劫抢上瘾的英国强盗们念念不忘了。

公元631年,布达拉宫由吐蕃松赞干布兴建于拉萨西北玛布日山上,已经一千二百多年了。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XZ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

整个建筑系石木结构,用块块方石垒砌,高大宽敞的殿堂墙上绘有各种色彩鲜艳的壁画,室内陈设有几十万个用金、银、铜、玉和檀香木等雕铸的大小佛像,里面的珍宝、文物、神像、图画、器物不计其数。

闫冰他们当然不知道,前世英国佬在进入拉萨以后肆无忌惮的在城内烧杀抢掠,无数的数珍宝、文物、宗教文献被劫掠一空。运到英印博物馆的珍贵经籍、神象、图画、器物等约四百多驮子,他们在加尔各答从1905年1月起,用了四个多月时间才作完这批图书文物的分类编目工作,可见这些强盗抢了多少财富。

站在红山脚下,可以看到布达拉宫的整体布局,由下到上分别是“雪”、白宫和红宫,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说",通过建筑布局艺术的对比、夸张和渲染,表现了佛法的神威,令人在千年之下,仍望之而生对天国佛境的凛遵之感....

晴空万里,仿佛置身于梦幻之中,不少战士都心神摇曳,不少在康定地区招募的藏族士兵要不是军纪还在,或许当即就给跪了。至于那些帮助革命军运输的的藏民,此时已经很殷诚的四肢匍匐在广场之上了.......

可是李勇也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XZ几乎没有工业,农业生产处于原始状态,很多地方使用的是木犁,木耙耕地,翻开的土也就是两三寸,连草根都犁不掉,土块耙不碎;有的地方还用一根木棒犁地,只能划破土皮。收割时奴隶们手指摘穗,打场几乎全是哄一群牦牛上去踩场。

那么这就意味着自己将迎来一场异常艰难的战争,而对付英军的战争,或许只是开胃小菜而已。李勇毫不耽搁,立即用汉藏双语写出告示,表示革命军是来抵抗英国侵略军的,需要藏族人民的帮助等等。然后迅速用带来的银元开始在藏族战士的带领下,购买各种所需的物资,同时立即组装复装子弹的生产线。

临时指挥部一建立,各种消息就源源不断的传来。而此时李勇还不知道,就在不久前,满清封锁了长江水道,长江上已经没有商船进出了。而当英国佬看到四川没有任何妥协的迹象以后,就在六月十五号晚上乘着夜色,三搜英军炮艇冲过夔门,战士们当即开枪示警,但是英国佬豪不理会。行使一段路线以后,竟然丧心病狂的对着江上的停泊的民船以及两岸的平民进行疯狂的轰击,居民惊恐奔逃,哀声震天。英军而后又发射了燃烧弹,烧毁民居千余间。最终致使居民死亡人数高达六百零四人,这就是英军制造的骇人听闻的万县惨案。

英军的炮击彻底惊醒了之前布置的炮兵,战士们也不再有任何的保留,所有的炮弹都对着英军炮艇打了过去。只是战士们的大炮根本不能击穿炮艇厚厚的钢板,只能采用炮弹洗地的办法,打在甲板之上。

最终,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革命军顽强抵抗,英军节节败退。幸好一发炮弹把英军其中一艘炮艇的螺旋桨给打坏了,最终英军炮舰依旧是顺着水流成功突出重围而去,而革命军也有三十二名战士为国捐躯。

万县惨案发生以后,张英豪当即指示重庆相关部门,封闭了英国领事馆,并且强行接管了重庆海关,所有的英国人全部逮捕,等候进一步处理。同时把英国人炮击万县的消息宣传出来,指责英国佬的暴行。

万县惨案也让各界群众义愤填膺,纷纷对英国佬的暴行进行了严厉的谴责,尤其是四川的居民,家门口发生了如此惨案,所有人都感到愤怒不已,严正抗议英军的所作所为。

张英豪也借此机会。大肆宣传学习救国,科学救国的论调,指出能够对付大炮的最好办法就是自己也制造出比英国佬更加厉害的大炮,同时还说明英国佬将长期联合满清封锁长江,封锁解放区的事实,想要把解放区人民给困死,饿死,所以张英豪号召广大的劳动人民联合起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一夜之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标语就出现在了四川的无数墙面上。

英人炮击事件在张英豪的指示下,飞速的往各处传播。上海等地接连爆发多起游行示威,各地不少的有志青年纷纷想尽办法来到四川,而那些研究人员也像突然打了鸡血一样,疯狂的研究起来,要造出比英国佬更好的大炮。

这样的结果却是张英豪所没有想到的。英国佬也算是当了一回老师,让解放区的人民知道了什么叫耻辱,什么叫弱国无外交,什么叫弱小就是原罪。

四川这里在和英国佬顶牛,Xz中英之间也已经发生了激烈的交火。

而此时的英军指挥部也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到底是进攻还是撤退,这是一个攸关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荣赫鹏和约翰.克劳德.怀特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荣赫鹏是一个优秀的探险家,他对于拉萨早就已经垂涎三尺了。

位于四川的革命军本来就没有经历过多少大的实战,大战,而且入藏以来很多战士都没有时间休息和适应,所以初期吃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亏。在英国佬的机枪大炮之下,死伤不小。英军也因此变得更加猖狂,荣赫鹏等人对于进军拉萨也再次充满了信心。

这场入侵他就是主官,就是他和藏军谈判退出子弹以后进行谈判,从而进行了一场大屠杀。在他看来,现在是Xz最虚弱的时候了,能战之人都几乎被英军消灭光了。而如果四川叛军一到XZ,他们就溜之大吉,那么必然会给大英帝国蒙羞。此时只要战胜了革命军,那么他们就能攻下近在眼前的拉萨,大肆抢掠一番,弥补这次出兵拉萨的损失。

所以英军继续进攻,革命军吃了亏以后,立即就知道暂时不能和英国佬硬碰硬。只能慢慢收缩,改变战术,采用的就是张英豪主席说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策略。白天革命军就打冷枪冷炮,晚上则是革命军成夜的呐喊,擂鼓吹号,或者偶尔也开枪开炮。

遭到袭扰以后,英军现在也是烦不胜烦。同时,革命军已经开始策划抄英国佬后路的事情,最终决定派出5团绕开战场,运动到敌人后方,切断英国佬退路,把这股英国佬彻底困死在XZ,即使他们进了拉萨,也让他们再也退不出拉萨。

英军已经过了雅鲁藏布江,进入了曲水地区。革命军的攻势明显加强了。曲水的百姓已经被革命军全部疏散,这里,就是革命军预设的战场了。此时已经可以说英军离拉萨也就一步之遥了。

其实如果张英豪在此,肯定会继续让英国佬进军,最好在拉萨城外再歼灭英军甚至就是让英军进入拉萨也没有什么。但是此时李勇他们也是有一定压力,因为如果革命军到来以后还丢失了拉萨,那么在政治上就会对前进党和革命军产生非常的不利影响,所以才会选则在曲水地区进行会战。

其实在同志们看来,这英国佬孤军深入,后勤补给艰难无比,现在又进攻到了曲水地界,一路上耗费了多少弹药?所以李勇觉得英国佬更像是来自杀的。从整个战略的角度来说,革命军进藏以后英军还不撤退,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此时闫冰说道:“英军还真的把自己当根葱啦!“

指挥部里顿时笑出声来。革命军现在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志,虽然南方的同志并不理解南方只能长筷子长的香葱,到了山东就能长成—米多高的巨大植株。现在大伙都是年轻汉子,学别的慢,学骂人那是特别的快。所以大家立刻就明白这是说英国佬太把自己当盘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