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豪圣勇贤
最高政府对于中华帝国的意图行事》中指出: ....中国一旦
发生政变,也不应容许中国新政府把权力扩张到蒙古,在这
种情况下,蒙古应受到我国保护....
后来在英法联军进攻中国沿海之际,沙俄在边境上已陈
兵数万人,准备派出两支部队:“一 路攻取库伦,另一路攻
取瑷珲”。穆拉维约夫还公开叫嚣:“假如我们能立足满洲、
蒙古,从而使满蒙脱离中国,成为受俄国庇护的两个公国,
即使暂时不移民也于事无损。”
穆拉维约夫妄图把东北和外蒙古地区从中国分裂出去,
变为沙俄的保护国,这样也好让这两个地区脱离中国,好为
以后吞并这两个公国而不是吞并中国的领土做准备。
实际上,沙俄为侵占外蒙古地区的行动一直就没有停
止,外交方面迫使清廷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1858年
的《天津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1862年的《陆
路通商章程》、1869年的《改订陆路通商章程》和1881年
的《中俄改订条约》及其通商章程附件和《俄商前往中国贸
易过界卡伦单》等。这些不平等条约中都有涉及沙俄攫取侵
占蒙古地区有关政治和经济的规定。
经济联合才是侵略蒙古的法宝之一,所以沙俄政府还派
出大量的商队专门]进行商业活动,在日俄战争之前,常驻库
伦做生意的沙俄商人高达几千人,而定期来库伦做生意的商
队更是有上万人的规模。每年沙俄从外蒙古通过贸易低价买
走三十几万头牲畜,其价值高达300多万卢布。而在日俄战
争期间,蒙古地区更是变成了沙俄的一一个后勤基地,大量的
牲畜被沙俄廉价购买,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给蒙古人民造
成了巨大的损失....
除了派出大量的商队以外,沙俄更是利用文化侵略,从
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方方面面开始渗透,潜移默化,
让蒙古的王公贵族和活佛喇嘛信赖俄国,拉拢蒙古人心。沙
俄还在库伦开办蒙语翻译学校,在本国的彼得堡大学和喀山
宗教大学,专门设置蒙古语言研究专业,专门培养研究有关
蒙古问题的专业人才.....
张英豪看着这些资料,内心一阵阵发冷,张英豪自己就
一直说:一个人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情,废寝忘食,不可能不
成功....
可以说为了侵略蒙古,使蒙古脱离中国版图,俄国人也
是处心积虑,果真是几十年如一日啊!几十年都在做一-件
事,难道还不能成功吗?有心算无心之下,再加上因为辛亥革命,中国国力衰微到低谷的时候采取行动,不成功才真的有鬼了。
“一切到此为止,很快就会到算总账的时候了。”
张英豪抬头看了一眼北方,默默的想道。
第四百八十三章:
就在张英豪给同志们继续培训讲课的时候,大山岩调兵增援奉天的命令也下达到了日军军营里面,接到命令的日军骑兵联队立即收拾东西拔营,在军官的一声令下,离开军营向着沈阳出发了。
日俄战争期间,胡松辉他们一直就很关注日俄双方的军力部署,所以,潜伏在日军军营附近的监视同志就看到了日军骑兵们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了军营向着沈阳进发,他们立即抄近路,快马加鞭的向上级汇报情况。
东北虽然是一个大平原,但是大部队行军最好走大道才能在短时间内赶到沈阳。其实并不是说没有近道可走或者日军不愿意走近道,而是对于大部队来说,近道或许是一条羊肠小道,侦察兵等小部队用于行军或许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大部队来说,人多,辎重等自然也多,还不如走大道,多走点距离反而会更加地迅速。
而且,现在的东北这块大平原,开发的还不充分,甚至可以说还非常的粗糙,到处都还是森林密布。新中国成立之初,修建了那么多的铁路,很多都是东北的木材做了枕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东北木材做了课桌;在家家户户的房屋里,东北木材做了地板、门窗、桌椅、房梁。东北曾一度为全国提供半数之上的原木资源,东北就是新中国的顶梁柱,可想而知,东北林业资源的富饶。所以,总体来说,行军抄近道其实也并不近多少,这就给了埋伏日军的机会了。
对于骑兵部队,胡松辉和刘文秀他们自然知道应该怎么去对付的,这是张英豪主席在军校课上重点讲授的内容。
其实就是在日俄战争期间,日军也用重火力纵深分布屠杀过老过毛子的骑兵部队,造成老毛子骑兵重大损失。但是,搞笑的是,老毛子吃亏不认账,记吃不记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进攻德国的时候,依旧傻乎乎的用大规模地骑兵部队冲击德军的阵地,急着去和送死没有区别,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或许这就是王朝末期的通病吧,封建守旧,体制僵化,当然,也和这个时代的军官还没有意识到骑兵渐渐落伍的必然。
既然预料到日军会增援,自然也预防到了日军的骑兵会出现情况,刘文秀他们自然早就在辽阳等地到沈阳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了埋伏,围点打援,尽可能的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只是刘文秀他们也不知道日军具体是怎么个增援法,所以现在只能静观其变。
虽然现在对沈阳的情况不明,但是大日本帝国的军人都认为帝国军队是英勇无畏的,是战无不胜的。
当然,这个时代的日军也确实有骄傲的资本,陆军步兵的射击技术就是非常厉害的,绝不是抗日神剧里面演的那样无能和搞笑。绝大部分的老鬼子基本都能够一边冲锋,一边端着枪瞄准射击和填弹,命中率依旧是高的吓人。虽然因为日本因为日俄战争期间因为多次动员征召了大量的新兵入伍,导致现在的兵员素质欠缺了一点,所以实力略微下降了,但是在这个枪炮和精神并列的时代,经过武士道熏陶的新军依旧算是强军。
当然,经过现代化教育的士兵,有了国家民族的概念,开化了,知道为啥而战了,即使经过短暂的训练,也比封建的军队强的不是一星半点。他们也确实有理由看不起颓弱的清国军队、腐朽的上层与愚昧的清国人。而骑兵部队是讲究骑士精神的,更是一支傲娇的部队。所以,对于这支进攻沈阳的武装,此时的日本骑兵自然不怎么在乎,自然也根本没有看在眼里,哪里想到会有人吃了熊心豹子胆敢伏击他们呢?
命令紧急,两个骑兵联队不到一千的骑兵轻装简行,一路快马加鞭,风驰电掣,不长的时间,一阵马蹄声敲响了大地,轰隆隆的声响不绝于耳,远远看去就像一道无可匹敌的洪流,好像没有任何的力量能够阻止他的前进,日军骑兵终于出现在了距离沈阳城还有十二公里的地方....
“鬼子终于到了。”
—线的指挥员狠狠的握了一下拳头,转头命令道:“通知下去,都做好战斗准备,没有信号,任何人不得暴露,不得开枪。”
“是!”
此时,李山远远地端着望远镜静静看着这支长长地日军骑兵队列的头骑没有丝毫的停留,快速地一头扎进了战士们设置的包围圈里面,心里顿时长舒了一口气,抿了抿嘴唇,突然"哼哼”了两声,然后放下望远镜低声笑道:“这一路上小日本也应该颠簸的要死了,既然他们这么着急给我们送战马,送装备,我们就不能不领情,等下赶紧送他们去死吧。”
“哈哈,司令,小鬼子这次算是要倒大霉了。这一千骑兵,嗯.......这叫什么,叫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李山一听肉包子打狗,脸上笑容一滞,这不是说自己这些人是狗吗?他现在也学习了不短时间了,自以为是个文化人了,还经常咬文嚼字,对此比较敏感。
“呃,不是肉包子打狗,只能说是送肉上门,是送肉上门啊。”
说完又对着同志们说道:“不过日军现在的这些行为也告诉我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啊,知己知彼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永远都要料敌从宽,永远要小心谨慎,否则一个不小心就要吃大亏,军队尤为如此。”
政委也点头说道:“是呀,特别是骑兵部队,快速机动是很好,如果在草原的话,怎样运动都没有问题,但是在丛林密布的这些地方就不行了,极易被埋伏,就是活生生的靶子。而且,骑兵最怕的就是密集的火力网,罩进了火力网的骑兵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所以主席早在我们训练骑兵的时候就说过,我们的骑兵是骑马的步兵,马只是快速机动的一个工具而已。只有在确定敌人溃败或者确定敌人没有重火力的时候,才能动用骑兵冲锋。”
“是的,现在这些进了包围圈的骑兵,没有了机动的优势,就是煮熟的鸭子,要是让这些鸭子飞了,就不是送肉上门,而是总司令要吃咱们的肉啦,哈哈。”
第四百八十四章:
李山远远地环顾看了一眼包围圈,这个预设战场如果不是知道这里埋伏了这么多人的话,根本就看不出任何的异样,唯一的异样或许就是太安静了吧!
这包围圈不是依靠原有的地形布置的,而是靠同志们辛苦挖掘给布置出来的。这样的埋伏李山也不是第一次了,以前打老毛子就用过不少了,基本都能出奇不意,往往是无往而不胜。
这打埋伏的课程是张英豪在军事培训课上专门讲的一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在敌人熟悉的地方打埋伏,用的案例也跟眼前基本一模一样,每次打埋伏都让李山有种莫名熟悉,似曾相识的感觉。
当然,这教授的战例也不是张英豪自己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前世看抗日剧的时候,那些埋伏日军行军队列和车队的案例中看来的,比如平型关大捷,就是在敌人熟悉的地方隐藏起来打埋伏,要的就是一个出人预料,出奇不意。
此时的官道上面好像一条长龙,九百多日军骑兵在官道上面形成了一条长度超过两公里的骑兵洪流,他们快速的向着沈阳逼近。而在官道的两侧,埋伏着数以万计的战斗士兵。这么长的骑兵队伍,战斗过程之中,一旦出现意外,那么就有可能会被这些骑兵突出重围。所以,必须要想办法把这些骑兵尽可能的压缩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限制骑兵部队的机动能力,还能提高子弹的命中率。
前面的部队绞尽脑汁,还是没有一个万无一失的办法,其实就是同志们没有没足够多的经验而已。最终还是特战队的同志提出了办法,才算勉强解决了这个问题。
很快,日军骑兵的前锋就从埋伏的地点奔驰而入,其他骑兵部队也陆续进入了伏击圈。骑兵能不能全部进入伏击圈,就是这次伏击能不能取得完美胜利的关键。
突然,“希律律”的声音响起,这是日军用力拉起缰绳时马发出的声音。
“八嘎,前面有障碍,停下,快快的停下。“
骑兵部队停下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前面的骑兵停了下来,后面的骑兵依旧在向前冲,骑兵部队继续向前压缩。这个时候,依旧没有日军想到自己已经进入了敌人包围圈。
一百多前锋部队被堵在障碍前面,骑兵主力也开始密密麻麻的停在了官道上。而后面的骑兵还没有及时得到命令,依旧沿着官道继续向前。
有些骑兵已经停下了战马,但是后面的战马继续往前挤,他们不得不再次驱马向前走去,尽可能的往前走,给后面过来的骑兵腾出更大的空间,有的骑兵甚至已经被挤下了官道。最后,骑兵部队由原来拉的两三公里的队伍,硬生生被压缩了一半。
前锋部队立即下马开始清理障碍物,部分骑兵也立即下马习惯性地警戒起来。联队长跑到前面才知道道路被堵的原因,他很容易就看到官道上的障碍物原来是几辆运木头的马车,其中一辆车上的绳子断裂,木头滚了一地,其他车辆也歪斜着倒在地上拦住了道路,甚至远远的还看到几个逃跑的清国百姓。眼见那些个清国百姓就要消失在视野里面,他知道那些人是叫不回来了。狠狠的瞪了一眼,立即说道:“八嘎呀路,这么多的木头,你们快快的搬到路边,我们要快快的进兵。”
后续的一些小鬼子也立即行动起来加入了搬运的行列,他们迅速把东西搬到路边。人多力量大,何况还都是一些年轻士兵,也就花了七八分钟的时间,道路中间就清除出来了,虽然道路变窄了一点,但是骑马通过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了。
这里距离沈阳实在太近了,现在都已经隐隐能够听到沈阳城里面的枪炮声了,没有一个人想到这些东西为什么会出现在马路上,众人都对着沈阳翘首以盼了。由于一路上都没有人骚扰,所以除了少数日军习惯性的进行警戒外,其他的日军此时基本没有防备,这么多骑兵就这样大喇喇的停在道路上,他们没有想过被这不明武装伏击,也没有人想过会在离奉天这么近的距离伏击他们。
由于清理的速度很快,联队长也没有叫部队休息之类的事情。看到清理完毕,就见他大喊一声:“前进。”
听到命令,众人再次骑上战马,催动马匹缓缓加速,那些警戒的日军也立即上了战马,准备前进。这时日军部队已经被压缩到了一公里范围内了,完全是插翅难飞了。
李山看到这种情况,笑道:“哈哈,到了这么密集的地步,就是闭着眼睛,也能打中了吧。”
李山的话音未落,也就在这时,一声枪声突然响起,下命令搬运障碍物的那个联队长应声从马上栽倒在地,不见丝毫动弹了。紧接着,早已埋伏好的其他战士们几乎同时开火,步枪、机枪、手榴弹、迫击炮的火力倾泻而下,突然发起猛烈攻击。顿时打的毫无戒备的日军骑兵人仰马翻,烟尘四起,一片混乱。
此时的日军遭到突然的袭击,短短时间就超过了半数伤亡,这时的日军骑兵部队已经彻底被打乱了阵脚,不少士兵还傻乎乎的骑在马背上没有缓过劲呢,依旧处在懵逼状态。更糟糕的是另一个骑兵联队队长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镰刀,被同志们集火射击倒地不起了。残余的这些骑兵也是因为烟尘而导致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都陷入了慌乱之中。如果不是炮弹爆炸导致烟尘四起,这—波袭击的战果必然还能要增加三分。
不过日军毕竟是经历过日俄战争的军队,残存的日军也快速给自己的马枪上子弹和战士们对射起来。
李山知道全部日军都用子弹炮弹解决根本不现实,他看到日军被杀的差不多了也没有重新组织起来反击,也没有其他出现意外情况,神色也轻松了下来,他知道此次的伏击战堪称完美了。
而且,现在军事计划才刚刚开始,接下来还有战斗要打,而且,必然还有大仗、硬仗要打,一定的牺牲是肯定会出现的,战争哪里有不死人的呢?所以,为了节约弹药,预计步枪在射击了三到四发子弹以后,军号就响了起来。
趁着日军骑兵混乱的时机,战士们立即端着枪,准备对陷入混乱的日军实行分割、包围,与敌进行白刃格斗。
日军骑兵此时已经失去了机动能力,再加上离开军营的时候也没有带上多少武器,被俘击的现场又不适合防守,残余的日军骑兵就只能是任人宰割的份了。
看到战士们端着枪冲了上来,残余的日军军官心里是怒不可遏,不少幸存的军官都纷纷大喊:“八嘎呀路,清国军队欺人太甚,勇士们,上刺刀,和他们拼了。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勇士。”
“既然马匹不行了,那么就让清军见识一下大日本皇军的刺刀术。”
.…西..
当这些日军看到冲出来的是黄色人种,自以为是觉得是受到了清军的卑鄙偷袭攻击,觉得受到了羞辱,恼羞成怒之下,也奋起最后的余勇准备进行最后的反抗。
日军那边奇异的事情又发生了,看到要拼刺刀了,不少骑兵立即按照步兵操点训练的内容,退出了步枪里面所有的子弹。然后端着枪就往前冲了上去,当真是英勇无比啊!
野战军这边是听到军号声也往前冲,其中五营战士端起枪就钻进了烟雾里,有的往前跑,有的卧倒往前爬,有的往前滚,当战士们冲上了官道后,便同日军展开了白刃格斗,只见刺刀飞舞,马刀闪光,吼杀声、爆炸声,搅成一团。
其中一个日军小队长举起战刀就向一个野战军的士兵冲了过去。这时,野战军里面的一个军官立即端起手枪,又是一声枪声响过,小队长口里只来得及说一句:“你们,勇士的不是....…."就软软的倒在地了上。
第四百八十五章:
此时已经没有炮弹爆炸的声音了,硝烟也渐渐散去了,有的只是人类最原始的厮杀。当敌人的退路被截断,被分割包围以后,便是拼命地冲杀,敌我双方展开殊死较量的时候了。
日军虽然刺刀术非常厉害,可惜有张英豪这个先知先觉的人,通过抗日神剧知道了前世解放军和日军刺刀术的精髓,更是本着科学的态度研究改进。而且,东北的这些战士可以说都是特种兵带出来的,野战军的同志们从一开始就是苦练刺刀。而且马枪和马刀本来就不是用来拼刺刀的,所以一对一也能够战了一个半斤对八两的水平。不过在十倍的人数面前,在手枪面前,就已经不是日军的个人的勇猛能够解决问题,扭转败局的了。
总共也就大约经过十来分钟的激烈拼杀,战场就已经慢慢开始安静了下来,敌人支持不住纷纷倒在地上了。此时,不少战士开始向日军喊话:“缴枪不杀!优待俘虏!"。
然而,眼前的日军骑兵绝大部分都不懂中国话,而且还拥有骑兵的骄傲,依旧做着殊死的抵抗。许多战士因为缺乏对日军作战的经验,或者心里还有些许的怜悯之心,忘记了训练的时候教官和培训老师反复提及的只有死了的敌人才是好的敌人,只有确定了投降的敌人才能免于被杀死,否则单方面劝降敌人反而是对自己和战友的残忍警句。所以,不少战士反被垂死的敌人偷袭杀伤了,敌军的伤兵同我们的战士扭打,直到拼死为止。
李山看到这种情况,当即命令道:“命令下去,没有主动举手投降的降敌人不用留俘虏了。“
这句命令很快传达了下去,不过,此时的战场只剩一些伤残士兵还在痛苦的嚎叫了。面对敌人的顽抗,面对自己战友的死伤,所有进攻的战士都愤怒了。反应过来以后,他们立即严格按照部队训练时立下的规矩行事,他们一边给小鬼子补刀或者补枪。然后开始一边打扫战场,一边收拾自己同志的遗体,一边把伤员抬下去治疗,同时还要一边清点战果。
结束战斗心情放松以后,看着满地日军的尸体,不少战士都面色发白甚至现在回过神来后就弯腰在路边呕吐起来。对此,老兵们也都习以为常了,知道这次新兵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战斗两次,适应一下就好了。
此时,绝大多数战士都像过节一样,个个喜气洋洋,搜缴武器弹药,甄别押送俘虏,忙得不亦乐乎,还不忘互相询问射了几发子弹,丢了几颗手榴弹、炸死了几个敌人。
最高兴的是那些骑兵战士,他们每人都在安抚着存活的战马,不时还看看堆满地的马枪和马刀,嘴角都咧到耳根子处了,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些装备大部分最终还是会到他们骑兵部队手上。
很快,统计结果就出来,此战消灭了日军两个骑兵联队,击毙敌军八百三十五人,击伤和俘虏一四十二人,完好
马枪六百多杆,九百多马刀,完好的战马仅存一百零六匹,还有一些枪支被炸坏,拼凑一下应该还能修复不少,子弹来
不及完全统计,预测是带了一个基数的弹药。而己方全军阵亡二十五人,轻伤五十八人,不过,不少战士是在冲锋的时候崴了脚或被石头荆棘等挂伤。
“司令,我们赢了,进入伏击圈的九百多个鬼子骑兵,包括他们两个联队长在内,全部被消灭或者俘虏,无一漏网之鱼。至于鬼子的战马,唉,很多都受伤严重,最终能活下来的应该不多,要不是这些马会自己跑,估计就全部被打死了。”
听到战果,参谋长开玩笑的说道:“嗨!这些败家玩意,前面的同志们怎么不悠着点呢......."
还没等他说完,李山觉得这玩笑不合适,要是这话传出去,有战士当真了的话,在战斗之前畏首畏尾的话,必然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他当即就挥了挥手说道:“我还记得当初主席给我培训的时候说过:军队是最暴力的机器,而且是越暴力越好,这样才能摧毁拦在路上的一切敌人获得胜利。我们对军队的要求是如此,敌对国家对军队的要求也是如此,如果战前就想着获得多少收获,想着留守的话,那是迟早要吃大亏的。战场就是你死我活,生死都在一瞬间,不能有丝毫的留手,为了一点缴获把同志们置于危险之地要不得。”
参谋长当即说道:“对对对,我说错了。”
政委跟着打圆场说道:“主席和司令说的都很对,不到最终结果就不能放松。另外,此战是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占全了,目的也有练兵的成分,如果伤亡要是还大的话,不利于我们的士气。”
“嗯,用伤亡不到一百人换来日军九百多人,这买卖是值得的。”
“呵呵,不少阵亡的战士是最后麻痹大意导致的,一希望吃一堑长一智吧。能够打成这样,我们也是人多欺负人少,占了出其不意的便宜,或许以后这种便宜就难以占到了。”
“不同的情况就用不同的方式打仗,—直想着这样打埋伏也是不行的。”
就在李山他们讨论此战得失的时候,一个侦察兵当即跑了进来,敬礼以后说道:“报告,日军后面又出城了一个步兵联队差不多四千日军,仅仅携带轻武器,急行军向沈阳开来。”
上一篇:人在崩铁,每月一个概念级能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