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之英雄时代 第82章

作者:豪圣勇贤

万事第一条,稳定最重要。赵二妮熟悉了一下眉山的基本情况以后,这个时候,第一时间组建的就是警察局了。军队虽然很重要,但是警察的组建也是刻不容缓的。很多事情军队不适合做,警察却是非常的适合,也幸好根据地培训了不少相关的人,所以对此赵二妮并不是特别担心。毕竟如果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请军队的同志帮忙。

她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不是做什么大事,而是先把之前的大牢给梳理了一遍,这种行为就马上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有些牢房里面放出来的人马上就能过为赵二妮所用了。

赵二妮非常的明白,她知道初到一个地方。最重要的就是取得当地人的支持,没有当地人的支持,自己这百八十号人是办不成什么事情的。

赵二妮倒是想直接宣布管控盐价和粮价,发出告示,响应张英豪主席的政策,把厘金等都给裁撤了。但是她却

没有这样做,因为她知道自己做不到。她做事情的时候始终记得张英豪主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做事情要有始有终,要么就不做,千万不要去试一试。"所以她在没有把

握的情况下,这些东西都不会着急,而是慢慢来。

由于这几年的旱灾影响,现在整个四川的根贲I管a高不下。紧跟其后的就是盐和布匹的价格也是一直居高不下。为什么没有说肉食呢?那是因为不是殷实人家,一年

能够吃一次两次肉就不错了。

赵二妮知道要掌控粮食和盐的价格,那么严格的户籍制度就必须执行,否则就是有海量的资源也会轻易的销售

出去。张英豪前世看电视的时候觉得很奇怪,那就是那些奸商囤积居奇,为什么那些官府很多都无动于衷呢?任由

这些人肆意炒作物质的价格。

其实里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官府的人早就已经喂饱了,或者是这些粮食价格的高涨他们自己也能过分—杯羹。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商人也好,地主也好,官员也好,都没有把贫苦百姓放在眼里,该盘剥的一文都不能

少。

所以官府管控物价的能力太弱了,就算是出了大问题,所谓法不责众,最终也就拉出几个消息不灵通,没有后台的倒霉蛋作为典型处理一下,安抚一下民心也就过去了。赵二妮虽然现在自己没有管控基本生活物资价格的能力,所以她就发展自己人。通过合作和自己开设合作社的

方式,将自己的力量渗透到基层去。

虽然赵二妮现在能够调用的物资不多,最重要的是从张英豪主席这里要物资也不是平白就能够得到的,基本上是需要交换的。也就是说赵二妮需要什么物资,她可以把她手里多余的物资来进行相对等价的交换。

赵二妮在经过前期的努力工作之后,终于是把眉山市的基本情况给掌握住了。赵二妮能够这么快的控制住局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到了地方以后就是全力打击粮食价格,只要谁敢囤积居奇,赵二妮就打击谁,并且拿出缴获地主的粮食平抑价格。她很清楚的知道,民以食为天,只要人人都能吃上粮食,那么无数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

为此赵二妮完全不等不靠,为了全部的人都能够上户口,她还和当地的商人合作建立了多个造纸厂,造笔厂。对于当地的工矿企业进行改造,升级,使其产量大增,同中央交易了大量急需的物资。经过小半年时间,赵二妮就完成了对当地粮食与食盐价格的管控,土地改革也顺利的进行着。

虽然有的地方已经在和平的建设当中了,但是实际上现在遍布整个四川的战斗每天,每时甚至是每刻都在不停的进行。胡松辉把那些已经探查清楚的反革命武装斩首以后,也迅速投入到打击民团土匪的行列中来了。

把八旗兵消灭了,把满清势力扫清了,并不意味着战斗结束,现在在四川的各个村落之中,战争进行的实际上更加的残酷和血腥。

在一处河沟里面,穿着各式各样服饰的三十几个人正在满头大汗,步履蹒跚的逃命。他们这些人是绵阳地区的民团之一,前不久他们还是当地地主豢养在山上的土匪。

地主一声招呼之后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民团,但是一身土匪习性完全没有改变,在当家的带领下,刚刚反攻倒算了那些分了之前地主家地的贫困百姓,把村里的百姓几乎屠戮一空。

由于匪性不改,杀人放火之后寂寞难耐,不知道多长时间才能够再下山,所以在祸害当地妇女的时候化费了个少的时间。结果被闻讯而来的革命军抓到了尾巴,规在止穷准不舍。他们现在知道自己与革命军结下了血海深仇,

他们也知道革命军的政策,此时没有了任何投降的余地,所以一路上不断的负隅顽抗。

但是双方的武器装备,军事训练,战木水平都伺有大壤之别,差距几乎不可以道理计。很快这些土匪就一个接

一个的倒在了地上,而且他们已经发现自己已经差不多快要被包围了。革命军已经开始仪仗他们的速度开始两面夹击,这些土匪瞬间就又倒下了几个。

这些人刚刚还在屠戮百姓,自然也知道不能落入革命军的手里。所以奋起余勇,兵分两路用以应对革命军的两路夹击。土匪头子见事不可为,当机立断,丢下那些迎击的土匪,带着几个亲信就跑。

这个时候这土匪头子心里面充满了悔恨,他完全不了解为什么革命军出现的这么迅速。如果知道的话,他绝对会在第一时间带人跑路。至少也会把革命军打探清楚在行动,现在想什么都已经晚了。他此时管不了刚刚搜刮的钱

财了,也管不了自己手底下的兄弟了,万事还是自己先保命再说。

穿着解放鞋的革命军战士和穿着布鞋、草鞋甚至是赤脚的土匪武装,展开了一场追击战。沿途之上,革命军的追击部队不停的放枪,留下来断后的土匪们要么被打倒,要么直接就是跑不动了跪地投降。

土匪兼民团头子赵天龙也算是当地的豪杰人物了,他丢下队伍,咬着牙,带着身边的人一个劲搞的逃命,一会时间,身边只剩下两个人了。这么两三个人利用自己熟悉地形的优势拼命逃窜,他最爱的汉阳造,扔了,他最爱的大刀片子,扔了,一切妨碍逃命的东西,都给扔了。

他感觉自己此时呼吸困难,头晕眼花,要口吐白沫了。可是后面的革命军依旧追着他,一副咬死不松口的架势。就在他踉踉跄跄,跌跌撞撞的要跑进山的时候,由于革命军被他放弃的土匪阻挡了一下,此时革命军距离他们还有不少的距离。赵天龙终于放慢了脚步,结果,他一放慢脚步,他后面的两个随从就完全受不了了,直接给跪了,瘫软在地上。

赵天龙看到自己仅有的两个兄弟这个时候居然拉稀了,说好的不拉稀摆带的,他急的眼泪都差点流出来,焦急大喊道:“快起来,现在可不能停,一停咱们三个兄弟都要交代在这里了。”

任凭赵天龙如何的喊叫,这两兄弟就像软泥巴一样瘫在地上,死都不想站起来了。赵天龙急忙过去打算把他们拉起来,可是两个人像是没有了骨头一样,浑身软趴趴,动都不想动一下。

“唉。”

第一百七十九章∶感谢烈火伙打赏催更

赵天龙叹了口气,他算是知道自己这两个弟兄此时是真的完全废了,悔不当初啊!最后心里发狠,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大声吼了一声,丢下仅剩的两个同伴继续往前跑。

后面的两个兄弟见到赵天龙要丢下他们独自要走了,虽然累的要死,但是也依旧拼命的想站起来。可是他们看

到快要进山的赵天龙脑袋上突然蹦出一朵雪白的花朵,众前踉跄两步,就直接倒在了地上。这熟悉的场面让这两个

想要爬起来的土匪瞬间就不敢再动了,这让他们想起了刚刚用枪射击那些农民脑袋的情形。

这时候他们才听到从山上才传来一声清脆的枪声,而赵天龙这时才应声而倒在了地上。这时才看到几个穿迷彩服的战士从旁边走出来,土匪注意到他们的枪和普通的不同,枪管更长,枪上面还安装了一个什么东西,土匪当然不知道这是瞄准镜。

狙击手,或者说是神枪手在这些剿匪,打民团的战斗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管是解决负隅顽抗的敌人,还是把敌人赶进包围圈中消灭,或者是消灭逃窜的敌人,进行精准的打击,这些带着眼睛的子弹都能够给予敌人致命的杀伤。

这些土包子民团土匪还在想着用排队放枪的战术压垮敌人的时候,革命军已经完成了战术上的革新,现代化的战术已经不是这些土匪民团能够简单理解的了。而且这些人既不明白土地革命的意义,也不明白人民战争的厉害,更加不明白用民族主义武装起来的军队已经完全不是土匪民团所能对抗的了。

四川的数百个大大小小民团武装,上百个匪窝,其中骨干分子两三千人。连带着那些混口饭和凑数的炮灰人员,加在一起六、七万人,在革命军的猛烈进攻之下,纷纷覆灭。没有覆灭的也离开了四川向周边省份逃窜。

而革命军在正规的作战当中,实际付出的代价只有死亡人数仅仅只有八、九十人,受伤的人虽然不少,但是不少人受伤是因为追击敌人的时候跑的过快,崴到脚导致的。由于这些民团土匪的原因,可以说把整个四川的枪械全都缴了个遍个。整个四川在这一大批枪械消失以后,整个局势就渐渐平静了下来。

张英豪这个时候才完全明白过来,这些地主民团如果没有正规部队的配合,任凭他们肆意发展的话,确实难以解决他们。但是当所有的靠山都倒了以后,这些地主民团实际上就变成了无根的浮萍,完全禁不起风浪,在分田分地的诱惑了,民团土匪跑路的人完全就禁止不住,土崩瓦解的速度完全超出了张英豪的想象。

这也就导致了明面上反对的力量基本消失以后,那些地主士绅默默的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张英豪知道只有背叛利益的个人,没有背叛利益的阶级。对于这些滚刀肉,张英豪还真的不敢就这么砍了了事。就像英国人不敢拿不抵抗运动的甘地怎么样一样,有些地主还纷纷放出狠话,谁分了他家的地敢去种,将来是要报复回来的。

不过在已经确定土地国有,分田分地的大趋势下,四川各地已经开始掀起了分田分地的高潮,很多地方,只等土改干部一到,就能够立即开始分田分地了。能够顶住压力的地主士绅实际上并不多,但是这些地方却也是顽固派最后的堡垒。

面对这种局面,虽然有些地方的土改工作做的有声有色。但是不少的地方工作就完全铺不开了,在张英豪接到的报告之中,就有不少的地方,干部分好地以后,群众不

去领地。或者今天刚插好地标牌子,晚上就被拔了。或者是整个村子受到严格的宗族控制,村子里面一切都是宗族

长老说了算,基本上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对于这些情况,张英豪也没有什么快速的办法解决。不过开了几次会议以后,张英豪还是想到了不少的办法。第—就是全省范围内进行一次大征兵运动,只要条件允许的地方,每个村子最少要有一人当兵。

本来在张英豪的最初预估当中,要想彻底的平定四川,必须要有二十万以上的军队。但是张英豪实际上过高的预估了这个时代里面地主阶级的力量,也低估了自己同志的成长速度。在军队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战士们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持续高强度的运动,并且连续作战,致使四川快速的平定下来。

但是平定下来只是第一步,要掌握这么大的一块地方。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都不在少数,特别是还是在现在交通极度不发达的清末时期,有些地方很长时间都的不到半点消息。这些都需要人才能解决,所以张英豪第一个反应就是快速发展自己的同志,那么,征兵就是不二的选择。

第二个解决办法还是以前用过的,就是让当地的地主士绅暂时离开当地,只要这些人离开了,那么当地的群众就没有了主心骨和害怕的人,那么那些同志的工作就会好做很多。其实当地的地主在军队扫荡的时候就几乎已经被带走了,但是军队也不可能经过每一个村子,而且不少地主家里还有不少的漏网之鱼。

那些士绅几乎都没有带走,因为这些人不少人土地并不多,但是这些人在当地威望一般都不错,名声也不错,所以军队就没有动这些士绅。不过现在不少士绅看清了革命军的本来面目,这些士绅就开始利用他们的威望在当地搞风搞雨了。

在把那些明面上的武装力量一扫而空以后,张英豪对于这些旧势力就再也没有客气可言了。直接发布命令,把当地的名人,文人,地主残余势力等全部如秋风扫落叶一

样再次清扫一遍,最好是一扫而空。把这些人集中看押起来,然后分队强制劳动。

前世太祖以绝大的毅力改造这些人,要这些人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效果是几乎没有的,太祖走后,更是收

获了无数的骂名。张英豪现在对于这些士绅、读书人也几乎没有任何的兴趣,张英豪对于改造这些人这样逆天的工程就犯怵。所以对于这些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强制

劳动。张英豪为什么要改造吏呢?就是因为这些吏实际上也算是劳动者,他们只是给满清干活混饭吃而已。

张英豪不知道自己这么做将来自己会是个什么骂名,但是,他现在也完全不在乎了,因为张英豪觉得与其去改造这些旧文人,还不如去给自己的学员上课来的实在。

在这些人被带走之后的不长时间里面,整个四川好像活过来了一样。到了这个时候,时间才算是完全站在了自己这一边了。

满清朝廷签订的《辛丑条约》成了张英豪一个名正言顺入主四川的绝佳机会,而且还大大加快了土地改革的进度以及大大增加了民众对于前进党、革命军的认同。虽然很多人都不知道“前进党"究竟意味着什么,但是也不妨碍他们对于前进党和革命军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形势的发展又一次出乎张英豪的意料,张英豪甚至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当初说打击那些地主阶级的反攻倒算以及反革命叛乱的时候,张英豪完全没有想到那些武装实际上是那么的不经打,居然简简单单的就把事态给平息了下来。

张英豪后来才知道是自己犯了错误,把自己前世看到的民团带入到了这一世,所以才会出现应激反应,过分的看重现在这些武装力量。毕竟现在的这些地主民团可是没有经历军阀混战的洗礼,也没有和后世的游击队较量过,更加没有刮民d军队作为后盾。他们根本就没有学习过游击战,运动战等等战术,他们的思想还是千百年来的那一套。

甚至无数次革命军碰到这些民团土匪武装之后,革命军穿着解放鞋,轻轻松松追上去,简简单单就给剿灭了。所以现在面对少数顽固的地方,不少的同志都希望采用武力解决。

其实对于现在的张英豪来说,采用什么办法解决都没有问题。但是不能事事都想着动用武力解决,那样是要出大问题。拿起武器批判的时候,更要想到动用批判的武器。不过张英豪主要的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至于最终用到什么办法解决,就不是张英豪能够决定的了。

此时张英豪在看丁鸿臣写的《东瀛阅操日记》,丁鸿臣作为武官,他记述了日本军队及其军事学校中先进的的治军手段和治学模式,并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评述。就如里面写的:日本陆军盛矣,海军不及英国的六分

之一,然其全力可注太平洋.....日本今日之强,可以独立于东方。并且预言到了两三年内,日俄之间战祸万不能

免。即使是作为后世人,读到这些文章依旧为里面敏锐的眼光而感慨.这样的人生在无可救药的清末,算是白瞎了。

张英豪本来打算是会放过满清文官,但是后来又改变了主意,除了奎俊,没有了再放走四川的这些文武官员的想法,所以张英豪只是相对的限制了他们的自由,没有把他们关起来或者彻底的软禁起来,所以根据地很多信息他们也能够收集到。

此时的丁鸿臣被抓也这么长的时间了,虽然限制了他的自由,但是他还是能够有相当大的自由度的,也看到了前进党颁布的各种政策。他并不是一个庸碌的人,也是能够明辨深思的。

他对于张英豪放过满城里面的满人就对张英豪评价不错,但是现在,他对于张英豪及其领导的前进党和革命军评价却是越来越高。此时的四川,已经有了一副中兴的气象。qq群813175933

文治上他了解到前进党编写字典,大量兴办教育,教授各种课程的时候,他还特意购买了前进党编写的课本,里面的内容颇为让他耳目一新,开卷有益。

为武功上就不用说,革命军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抓到了他,更是打得满清军队丢盔弃甲,虽然说革命军抓他使用了一些手段,但是他也不得不服气,革命军的战略战术已经不是他能够应付的了的。他完全就不能相信前进党和革命军成立才这么短的时间,前进党和革命军给他的感觉就是完全不是这个时代出现的东西,里面的理念甚至都不是他能够短时间内理解的。

而前进党和革命军生龙活虎的这些年轻人给丁鸿臣留下非常深刻的印像,特别是张英豪在前进党革命军的地位让丁鸿臣十分的意外。丁鸿臣是武官,他自然知道张英豪所领导的前进党和革命军拥有怎样的战斗力。

丁鸿臣即使是这个时代的高端人才,而且还出过国,也不得不对匪首头子张英豪表示佩服。这次警卫员带他去见张英豪,也让他心里颇为激动,不知道在期待着什么。

在被带去见张英豪的路上,他们经过一所小学,里面传出学生们欢快歌唱的声音,这是丁鸿臣前不久才知道的一首歌,歌名叫《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听说歌词就是张英豪写的。丁鸿臣故意放慢了脚步,倾听里面的孩子唱出的歌声: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

利勇敢前进。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爱人民,少先队员是我们骄傲的名称。

时刻准备,建立功勋,要把敌人,消灭干净,为着理想勇敢前进。

为着理想勇敢前进,前进!

为着理想勇敢前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第一百八十章:

听完歌曲,丁鸿臣加快了脚步,不过刚刚转过一个弯,他就看到小学学校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快速的列队,报数,跑操。这些孩子和老师或许不明白这里面的含义,但是他作为一个武官,学校集中这么多的孩子进行准军事化教育,本身就说明了重要的问题,里面的含义不言而喻。

这些孩子虽然现在不用上战场,但是等他们长大以后,其中一部分肯定会成为军人,那些临时征召的农民和这些从小就接受训练,接受文化教育的年轻人相比,就已经不知道落后了多少。

经过汇报以后,丁鸿臣怀着满腹的心思再次见到了张英豪,他就看到张英豪手里拿着他写的那本书在看,神态颇为认真。丁鸿臣心中一动,认真的观察起张英豪来,此时的张英豪和之前见到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要说有变化,那就是张英豪看起来更加的自信了。

张英豪看到丁鸿臣进来,扬了扬手里的书说道:“丁先生这本书写的不错,可惜啊!”

丁鸿臣急忙问道:“可惜什么?”

张英豪没有回答,而是放下手中的书说道:“丁先生请坐。”

说着,就站了起来,对着门外喊道:“勤务员,给丁先生上茶。”

丁鸿臣连忙说道:“不用,不用。”

张英豪说道:“丁先生现在住的还习惯吧?”丁鸿臣呵呵一笑说道:“挺好,有吃有喝的。”

张英豪也不管丁鸿臣的呵呵是什么意思,接口道:“那就好。这段时间真是俗事缠身,实在是太忙了,招待不周的话,还请见谅。”

“客气了,客气了。张先生刚刚说可惜,可惜什么?”要知道这本书可是他费尽心思写出来的,可以说是他的得意之作,自然是想听听这个叛军头子的看法。

这时一个勤务人员进来倒茶,给张英豪倒好茶说道:“主席,请用茶。”

“谢谢!麻烦你了。”“这是我应该做的。”

丁鸿臣听着这看似正常,其实是荒谬绝伦的对话,感到了前所未有冲击。他看的出来,张英豪说出的"麻烦"话语完全是出自真心,而说出“谢谢"是出于本能,别人给他倒茶,觉得就应该说一句谢谢。他们说完以后就把这个事情放下了,没有丝毫的刻意和做作。

而且眼前这个叛军头子手底下掌握着这么多人人马,居然没有丝毫满清官场的那些做派,他好像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现在拥有多大的权势,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丁鸿臣不知道,他是客人,为了维持前进党该党有

的形象,所以才会有勤务人员进采倒余,目m-正林坛了,感谢—下不是应该的吗?如果是自己同志过米尔因豪还要给同志们亲自泡茶,倒茶。当然张英豪也不会对着

一个外人说这些,他们怎么想自然是由着他们。

勤务人员给丁鸿臣倒了一杯茶,放到他的右手点说道:“您的茶,小心烫。”

丁鸿臣很想说句谢谢,但是他实在是开不了这个口,只是微微的点了点头,张英豪看在眼里,也没有说什么。习惯性高高在上的人统治阶级成员,要他们放下一些东西可不容易。

“丁先生,请用茶。”

说完,张英豪端起茶杯,轻轻的吹了一口气,微微抿了一下。放下茶杯说道:“丁先生这里面的内容写的好,但是丁先生写的再好也只能让它变成历史资料,后人看到你写的东西只能是扼腕叹息,他们会赞扬你的才能,但是更加会痛骂满清无能而已。”

“此话怎讲?“

“呵呵,丁先生对现在的满清怎么看?”

听完张英豪的问话,或许是丁鸿臣想到了什么,脸色顿时难看起来,闭着嘴不说话了。

张英豪看到丁鸿臣的脸色变化,接着说道:“明白了吧,满清即使是知道了日俄开战,他们其实什么也做不了,而且此时的慈禧完全就给洋人跪了,满清也不敢对列

强做任何的事情。所以你的书写的再好,它现在只能吃

灰,将来只能作为研究历史的材料,仅此而已。

听到这里,丁鸿臣突然笑了,说道:“张先生果然是

巧舌如簧,颠倒黑白,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