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虫之语
在用三天时间了解清楚了格鲁吉亚的形势后,哈尼耶夫就带着妻子离开第比利斯去了下一站——
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
巴库与身处高加索山脉河谷的第比利斯不同,巴库是一个里海西岸的海洋城市,里海之中到处都是油田,在巴库港附近就有两个阿塞拜疆最大的石油钻井。
阿塞拜疆是高加索地区最富裕的国家了,因此首都的建设也很完善,公交、地铁四通八达,城市里绿树成荫,花园、喷泉与城堡、清真寺完美融合,走在街道上,哈尼耶夫和塔季扬娜感受到了一种先进且独特的文明,这是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完全不同的气候文化,给了两人一种真正度假旅游的体验。
从古城的地铁站出来没走几步哈尼耶夫夫妇就到了里海边,这里的沙滩没有雅尔塔和巴统的干净,似乎不适合游泳,但是环境仍然很美,沙滩往上二十米就是宽敞的绿化带和绿荫下的长凳,许多中东人和当地人都躺在长椅上休息,或者在草坪上铺上地毯坐在上面喝咖啡。
“这里已经是亚洲了,而且许多人还是伊斯兰教的信徒,这里的建筑、人文、环境甚至植物都跟乌克兰全不一样,我们好像出国了。”
第一次出那么远门的塔季扬娜十分兴奋,抱住哈尼耶夫的胳膊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在她的眼中好像什么都是稀罕而神奇的。
“我们都跨越大洲了,当然与乌克兰有很大的差异……”
哈尼耶夫呵呵一笑,一边与妻子说话一边观察着巴库的街景和行人。
这里的民众神态都很轻松,穿着也很得体,完全没有格鲁吉亚人的紧张,让哈尼耶夫心中暗自称奇。
“我记得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因为纳卡地区打得不可开交,直到2020年断断续续打了三年,在23年被阿塞拜疆彻底占领了纳卡后结束了,当时两国都成了国际新闻的主角,亚美尼亚的总统夫人还要上战场打仗的……”
后世纳卡地区是亚美尼亚实际控制,阿塞拜疆最终将其夺回,源于苏联解体后亚美尼亚果断出兵占领了纳卡。
现在是1988年,纳卡地区还属于阿塞拜疆实际管理,不过也许很快纳卡问题就会在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国之间爆发了。
在巴库玩了两天,哈尼耶夫没有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矛盾问题和独立苗头,但是却和塔季扬娜体验到了度假的松弛感。
果然小国有资源又有大国的地位,这是俄罗斯套娃中的小娃阿塞拜疆,富裕的巴库拥有超越了基辅人的满足感。
因为巴库的环境气候好,又具有中东风情,所以哈尼耶夫和塔季扬娜在这里多住了几日。
直到1月18日哈尼耶夫和塔季扬娜才决定明天离开巴库,坐船横穿里海,去土库曼斯坦最大的港口城市克拉斯诺沃茨克。
按照哈尼耶夫提前制定的旅行计划,他们夫妻两个可以在克拉斯诺沃茨克乘火车前往土库曼斯坦的首都阿什哈巴德,在那里游玩几天后再乘火车去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撒马尔罕,之后的行程也都是依靠铁路为主。
中亚五国全是内陆国,铁路就是最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
晚上洗漱好哈尼耶夫先上床打开电视,一边换台一边等待着洗澡的塔季扬娜。
由于阿塞拜疆的电视中俄语频道很少,哈尼耶夫只能不断的换台。
突然苏联国家电视台被切换到,哈尼耶夫看到了一个短到极致的短讯——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同志因病于1988年1月14日死于家中,享年86岁……
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出席了他的追悼会并作出重要讲话,总书记评价马林科夫……
“老实人马林科夫死了,连追悼会都结束了?”
哈尼耶夫放下遥控器,想起了那位早就从苏联人民的记忆中淡化掉的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没想到自己才几天没有关注国家大事,马林科夫竟然因病去世好几天了。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是慈父斯大林死前指派的接班人,也是当时中央领导班子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在1953年担任了苏共党中央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在党内排名第一,可以说是党政一肩挑的最高领导人。
不过因为马林科夫太老实了,当时他的左膀右臂是贝利亚一派和赫鲁晓夫一派,他在继位后十分依赖老帅伏罗希洛夫和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赫鲁晓夫等老干部,竟然缺乏政治斗争头脑的联合他们打倒了大清洗运动的发起者贝利亚,并且将贝利亚为首的七人定为反党集团,实行了枪决。
没有了贝利亚一党跟赫鲁晓夫等人斗争,老实人马林科夫再也不是亲切的领袖,而是面目可憎的拦路虎。
最终伏罗希洛夫老帅和赫鲁晓夫等人通力合作,在两年不到时间里让党和国家的最高领袖马林科夫威信连续受损,并最终在多次的中央会议中对他批斗,逼迫他辞去领导职务。
为了让马林科夫低头认错,老帅伏罗希洛夫同志更是站出来首先检讨自己有罪,不该包庇保护马林科夫,致使他连续犯下了诸多大错,险些颠覆党和苏维埃的事业。
最终老实人马林科夫失去了他在中央的一切职务,被赶到了哈萨克共和国担任乌斯卡麦诺戈尔斯克水电站站长,并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几十年,直到退休以后才被莫斯科方面批准回到首都养老。
马林科夫的遭遇在1953年——1955年,之后就是一降再降,直到被定为反党罪人,下放到哈萨克水电站。
之后赫鲁晓夫上台,开始了他大刀阔斧的“去慈父化”和“农业玉米化”的施政方针。
老实人马林科夫的执政时间很短,在现在的苏联官方资料中已经不承认马林科夫曾经是第三代最高领导人的事实,只有第三代领导核心的赫鲁晓夫同志。
马林科夫的经历理应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进行警醒,当时契丹的伟大领袖很敏锐的察觉到了,可惜并不是谁都有伟大人物的眼光和手腕。
历史这部伟大的故事书上注定不会只有一位马林科夫,明知前车之鉴却重蹈覆辙自古有之,重复才是历史的底色。
第169章 纳卡之争
1988年1月19日,哈尼耶夫和塔季扬娜夫妻二人带着一大箱特产礼物和一大箱衣物离开了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繁多的巴库老城。
两人准备去码头坐船,可是今天公交车等了许久都没有,坐地铁则要走到两站之外的地方去。
没有出租车果然是不方便,哈尼耶夫轻叹一声就朝地铁站而去,两人刚走出老城,转过一条大街就看到了远处阿塞拜疆苏联人民宫十分热闹。
相距还有近一公里,哈尼耶夫就能看到人民宫前面的列宁广场上围满了许多人挥舞着红蓝条纹的旗帜。
哈尼耶夫认得那是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旗,亚美尼亚共和国的人不可能跑到阿塞拜疆共和国的人民宫挥舞旗子,用屁股想也知道这些人八成就是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的亚美尼亚人了。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也就是后世很有名气的“纳卡地区”的全称。
纳卡地区牵动了阿亚两国数十年的神经,也让两国人为此死了太多的冤魂。
这个自治区归属阿塞拜疆,但是居民基本都是亚美尼亚人,而且州苏维埃也是亚美尼亚人组成并高度自治,且与亚美尼亚十分亲近。
在历史上与格鲁吉亚的分裂一样,阿塞拜疆的纳卡自治州闹着要并入亚美尼亚,并且引起阿亚两国内斗也是在苏联解体前就爆发了。
哈尼耶夫原以为自己这场蜜月旅行看不到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争夺纳卡自治州的好戏了,也就无法了解两国的矛盾情况和对苏联的看法,以及通过这场事件爆发出来的独立势力。
没想到走的当天却看到了一些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人在列宁广场请愿搞事情。
阿塞拜疆的苏联人民宫是一个极其宏伟的建筑,在1936年至1952年期间修建完成,楼前是列宁广场和列宁像,这里是阿塞拜疆的最高权力中心,也是阿塞拜疆党中央和苏维埃的办公场所。
哈尼耶夫拉着妻子快走几步,想要走近点看看热闹。
列宁广场聚集的亚美尼亚人说的都是俄语,他们也不吵不闹,只是挥舞着亚美尼亚国旗说着要让纳卡自治州并入亚美尼亚的诉求。
人民宫的卫兵围着这些人,几个阿塞拜疆的官员从人民宫走了出来,开始大声斥责亚美尼亚人。
他们具体说了什么哈尼耶夫听不清楚,但是看也看出来意思了,没有半个小时,一堆阿塞拜疆内务部的警察出现,他们挥动警棒把聚集起来的亚美尼亚人全部打倒在地抓走了。
围观的阿塞拜疆人都欢呼鼓掌,大声叫好,被抓的亚美尼亚人却时不时大骂一声。
远远地看着列宁广场的一地狼藉,哈尼耶夫轻叹一声:“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同志,您能想到您亲手缔造的伟大政权就要土崩瓦解了吗?”
亲眼看到了阿塞拜疆警察的暴行,塔季扬娜早就吓坏了,她脸色惨白的抱着哈尼耶夫,低声说道:“咱们快走吧。”
低头看了看小鸟依人的妻子,哈尼耶夫摸了摸她的头发,说道:“走,我们这就走吧。”
哈尼耶夫没有心情去打听阿塞拜疆人对纳卡自治州的态度,因为围观群众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在阿塞拜疆能如此残酷的对待纳卡自治州的亚美尼亚人,这只会让纳卡自治州更果决的倒向亚美尼亚,也需要不了多久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争端就要公开化白热化了。
哈尼耶夫不去想也知道这个矛盾的背后多多少少也是有美国的推手的,毕竟格鲁吉亚的矛盾已经激发,作为格鲁吉亚的邻国,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怎么可能不知道格鲁吉亚的内部矛盾,进入高加索各国的美国人和英国人又怎么可能不利用各国的矛盾?
哈尼耶夫忽然想起1991年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大崩盘,南斯拉夫也紧随其后步了苏联的后尘。
不管是否是苏联的朋友,只要是社会主义政权,1991年就是一场大灾难,而美国和北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十分轻松,只需要顺势而为的推动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他们兄弟之间就会自己打自己,打得头破血流了。
黑暗而艰难的日子快到了。
哈尼耶夫轻叹一声,拥着妻子拉着行李箱坚定地朝前走去。
阿塞拜疆的插曲没有影响哈尼耶夫的好心情太久,在他和塔季扬娜坐着大船出海,看到了辽阔的里海和偶尔出现在视野中的钻井平台后,哈尼耶夫的心情突然好了。
指着远处的巨大的海上石油钻井,哈尼耶夫说道:“这些石油巨人代表了我苏维埃伟大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生产力,里海的石油被采集出来,通过石油管道送到乌克兰和俄罗斯,像血液一样带动了苏联这个红色巨人的一举一动,塔季扬娜,你相信吗,任何时候人们都会崇拜伟大的苏联!”
塔季扬娜对政治并不感兴趣,但是跟在哈尼耶夫的身边时间长了,多多少少也熏陶出了一些政治兴趣,她点点头,说道:“等到我亲爱的维克托以后当了苏联的总书记,你就是这个红色巨人的领导者,一定能让苏联爆发出更大的生命力和生产力!”
“我觉得也是,只可惜太晚了……”
“什么太晚了?”
“出生的太晚了……”
夫妻两个趴在栏杆前吹着海风,看着海景聊着天,哈尼耶夫和塔季扬娜的心情十分轻松,直到黄昏时分看了夕阳日落后两人才回到船舱吃完饭。
从巴库坐船到克拉斯诺沃茨克需要十二个小时,坐飞机半个小时,因为是为了玩,所以哈尼耶夫两人选择的是坐船。
吃了一顿晚餐后迷恋上船上吹风的两人又拿着两杯咖啡到甲板上聊天,直到晚上九点半了才会回房间休息。
第二天的上午六点左右,船只入港,停靠在了克拉斯诺沃茨克港的3号码头。
哈尼耶夫夫妇下船后问了四五个人才找到会说俄语的土库曼斯坦人,大约十多分钟后哈尼耶夫终于搞清楚了去哪里坐车。
第170章 教育部副部长
到了里海东岸没多长时间,哈尼耶夫和塔季扬娜很快就发现土库曼斯坦无论是经济还是人民的生活面貌都不如西岸,尤其不如巴库。
这里会说俄语的人数也比西岸各国急剧下滑。
不过既然是出来玩,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的。
哈尼耶夫也早有准备,他找到了车站直接买了两张通往首都阿什哈巴德的车票,夫妻两个转悠了半天后终于上了车。
从克拉斯诺沃茨克到阿什哈巴德的火车要走一天一夜,不到三百公里却要行驶23个小时,这让习惯了坐飞机和习惯了前世的契丹速度的哈尼耶夫有些郁闷。
不过火车上的卧铺条件还算可以,只有洗手间相对而言脏一些,哈尼耶夫和塔季扬娜知道出门在外不能要求太多,就捏着鼻子住下了。
等到两人抵达土库曼斯坦的首都阿什哈巴德后,哈尼耶夫第一时间拿着工作证去了最好的酒店住下了。
好好洗漱后又安静的休息一晚,哈尼耶夫和塔季扬娜才终于有了精神。
土库曼斯坦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在沙俄统治这里之前,这个国家还是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政权。
首都阿什哈巴德的建城史现在也才刚过一百年,而且这个城市在1948年还经历了一场近10级的大地震,整个城市近乎毁掉了,之后还是在苏联的帮助下重建了首都。
因此阿什哈巴德这个城市没有历史底蕴也缺乏名胜古迹,苏联时期的伟大建筑虽然有一些但是远不如乌克兰的伟大雄伟,因此这个城市的赏玩度不高,只适合短暂居住观察和体验一下当地人的生活。
吃了早饭后,哈尼耶夫与塔季扬娜回到房间后用酒店的电话给家中打电话报平安。
在这个没有手机的时代,只能靠固定电话联系。
今天是周五,接电话的是母亲娜塔莉亚。
在经过半个小时的交流后,哈尼耶夫知道了家中的情况和自己走的时候基本没有变化,不过乌克兰中央组织部对自己的调令却是在1月18日下来了。
哈尼耶夫被乌克兰重新从外交部调回,暂时任乌克兰国家国民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这个职务也是副部级,但是跟之前谢尔比茨基说的完全不一样,当时是说的哈尔科夫州的副州长,怎么突然变成国家国民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了?
哈尼耶夫乍然一听十分惊讶,心知一定是出现什么变数了。
“上海市副市长变成了教育部副部长,哪一个的含金量更大呢?”
哈尼耶夫念头一转,摇了摇头。
虽有些惊讶,不过想着反正红头文已经下来了,副主任和副州长的级别也一样,再说国家国民教育委员会即使不如哈尔科夫州,在部委里也不算太差的单位,最重要的是自己终归提拔为“副部级”干部了,这才是头等的大好事。
想到这里他也就没有想着给雅尔塔打电话询问,觉得反正等到月底回去总能知道情况的。
哈尼耶夫一开始没有在意,挂断电话后又给莫斯科的波塔宁打去电话,两人说了没几句波塔宁有事就挂断了。
今天的电话是哈尼耶夫出来玩给家里和莫斯科方面打的第二个电话,太长时间不和两边联系,哈尼耶夫就会感觉自己失去了眼睛和耳朵。
放下话筒,哈尼耶夫的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咬咬牙还是没忍住,给雅尔塔打去了电话。
在维雪斯基接通电话后,没等哈尼耶夫询问,他就自觉地说道:“你是问你的提拔任命的事情吧?”
“是的,之前说的好像不是国家国民教育委员会。”
“没办法,老爷子把提拔你的意思告诉了古连科,也让中组部运作了,不过古连科的胆子有点小,害怕得罪戈尔巴乔夫,所以只把你调回来,一开始没有安排职务,等到前几天谢尔比茨基想起来过问了一下,施加了压力,中组部才下决心任命你去哈尔科夫,可是那个时候哈尔科夫已经安排了两个副州长,没有空缺职位了,哈尔科夫毕竟是好地方,无数双眼睛都盯着,你慢了一步就赶不上了。
老爷子想着不能让你耽误,正好国家国民教育委员会有位置,就先安排你进了国家国民教育委员会的领导班子任副主任,解决你的副州级,这样以后不管是平调重用还是提拔也都有机会了。”
哈尼耶夫点点头,想起自己离开雅尔塔后的感受,说道:“看来不在位置上做点什么都不方便,谢尔比茨基是这样,我也是这样。”
谢尔比茨基已经不是乌克兰第一书记,但是仍旧是苏联最高主席团成员和政治局委员,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但是现在的他空有其名却没有实权,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对乌克兰的掌控也慢慢松动了。
哈尼耶夫原以为手拿把掐的副州长没有捞到,在失望之余才完全体会到了谢尔比茨基的心态,明白了他为什么曾多次表态要找机会重出江湖,重新担任乌克兰第一书记,就是因为他受不了权利流失的无力感。
不过戈尔巴乔夫肯定是不会同意再让他回到乌克兰第一书记的位置上了,起码没有重大意外的情况下谢尔比茨基就应该是这样退居二线直到退休了。
哈尼耶夫对从没见过面的乌克兰第一书记古连科都有些愤恨,觉得这个老东西挡了自己的路,如果因为自己没有担任哈尔科夫的副州长而影响了晋升速度,干扰到苏联解体前后自己拯救乌克兰的计划,那古连科就是乌克兰的民族罪人,是万死也难书其罪的历史罪人。
“古连科既然这次都没有痛痛快快的提拔我,那以后指望他也困难……”
“现在我想保持高速提拔升职是离不开谢尔比茨基的支持的,得想法子让老爷子重新出山了…即便不能完全出山也得巩固他在乌克兰的权利和地位才行…”
哈尼耶夫撂下电话后,眯着眼睛想着:“看来我真的得好好找一找乌克兰独立势力了,兴许利用他们敲打敲打古连科才能让谢尔比茨基的权利得到巩固了……”
哈尼耶夫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成长为了善于算计和斗争的政治人物,古连科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了他的假想敌,哈尼耶夫也真的开始为谢尔比茨基复出而在脑海中构思谋划了。
第171章 教委第十把
在中亚五国的游玩结束后已经是2月10日,哈尼耶夫和塔季扬娜于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拉木图乘坐飞机回了基辅。
上一篇:穿越五次,加入专业团队
下一篇:返回列表